雜詩應有一詞好在哪里 雜詩應知好處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雜詩應有一詞好在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雜詩應知好處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陶淵明的《雜詩》賞析
【 #詩詞鑒賞# 導語】陶淵明的這組《雜詩》,都是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的雜感詩。這種慨嘆從《詩經》便已發端,直到魏晉時期才變得越發凄涼悲愴,以至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基調。在當時的社會條件脊段讓下,這種基調是一種覺醒,體現了時代的進步,因此并不算消極悲觀的。下面就和 一起來了解下這首詩詞,歡迎閱讀!
《雜詩》
魏晉?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賞析】
詩的前四句就是對人生無常的感慨,語雖尋常,寓意奇崛。詩人說,人生在世就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好比是隨風飄轉的塵土。人生的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地改變著人,等到最后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了。這四句連用兩個比喻,把深刻的人生體驗形象地寫了出來,透露出一種沉痛的悲愴感。五六句語意一轉,說人生一世實屬不易,更何況又身處戰亂的時代,每個人都應該如兄弟一般相互友愛,不要在乎是否為親生兄弟。七八句承上,是說,既然“落地為兄弟”,歡樂時就應該及時享樂,有酒時就應該與鄰共享,人要懂得追求精神上的歡樂。
最后四句,按照作者的本意來說,他是在勸說人們要及時行樂。因為“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十分不易,而且在當時黑暗的社會中,歡樂是非常不容易尋求得到的,如果有幸得到歡樂的話,就要緊緊抓住,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是一種進步,是對生命意義的重新思索和追求。詩人執著地在生活中尋找著友愛,尋找歡樂,給人以勉勵。當下,這四句常被人們引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
擴展閱讀:陶淵明的詩文作品
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后人編為《陶淵明集》。
卷之一詩四言:
《停云(并序)》《時運(并序)》《榮木(并序)》《贈長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龐參軍(并序)》《勸農》《命子》《歸鳥》
卷之二詩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閑居(并序)》《歸園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乞食》《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答龐參軍(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連雨獨飲》《移居二首》《和劉柴桑》、《酬劉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撫軍座送客》《與殷晉安別(并序)》《贈羊長史(并序)》《歲暮和張常侍》《和胡西曹示顧賊曹》《悲從弟仲德》
卷之三詩五: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還舊居》《戊申歲六月中遇火》《己酉歲九月九日》《庚戌歲九月中西田獲早稻》《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飲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責子》《有會而作》《臘日》
卷之四詩五言:
《擬古九首》《雜詩十二首》《詠貧士七首》《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讀〈山海經〉十三首》《擬挽歌辭三首》
卷之五賦辭:
《感士不遇賦(并序)》《閑情賦》《歸去來兮辭》
卷之六記傳贊述:
《桃花源記(并詩)》《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燃消五柳先生傳》《扇上畫贊》《讀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疏祭文:
《與櫻局子儼等疏》《祭程氏妹文》《祭從弟敬遠文》《自祭文》
擴展閱讀:陶淵明的作品類型
飲酒詩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
詠懷詩
陶淵明的詠懷詩以《雜詩》十二首,《讀山海經》十三首為代表。《雜詩》十二首多表現了自己歸隱后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人格。可見詩人內心無限深廣的憂憤情緒。《讀山海經》十三首借吟詠《山海經》中的奇異事物表達了同樣的內容,如第十首借歌頌精衛、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來抒發和表明自己濟世志向永不熄滅。
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雜詩》中的“應知故鄉事”中的“應知"一詞用得好,為什么?
“應知”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早侍“我橋旅”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敏睜凳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王維的雜詩重點字詞的賞析
此詩借某一事象作為特殊情感的符號。男主人公向來自故鄉的客人詢問“故鄉事”,卻只問“寒梅”是否已經開花,表層意思是關心故鄉早春的情況,實則別有心曲。“寒梅著花”藏著深層的情感信息。因為第三首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的思念,也說“已見寒梅發”。聯系起來,似乎寒梅花發是一個暗示某種特殊涵義的時間。這個特殊涵義,只有男女主人公雙方知道,它深埋二人的心底,局外人無從確切探知。你可以解釋為夫婦臨別叮嚀的歸期,你也可以說那是彼此心中共同紀念的緊緊縈系兩顆心的往事。但無論怎樣猜想,也都未必能切中本事。但“綺窗前”又確乎是一個副信息。或者事情就是在“綺窗前”一株梅樹的環境下發生的。時節正是梅花在雪中綻開的早春。這一細節極大地加深了詩的內蘊。這種寫法,在王維之前也有,如南朝樂府《西洲曲》中的“梅”即是很難予以確解的某事的象征。 另外 王維的《雜詩》歷來被認為是一首憂郁的詩歌,認為是因思鄉而憂郁。確實,帶著一種憂傷的心情來讀這首詩,就會有一種濃郁的懷鄉之情。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 ,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但是這首詩的偉大之處,可能還在于它其實還有另一種情緒在,或者說,詩歌包含了幾種情緒的纏結。“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可以是一種腦筋急轉彎式的游戲性問答。回答者大概會很自信,會說:當然,有什么問題,你盡管問!但是詩人當然知道,問哪些問題,對方會對答如流。詩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一問不知對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這是一個很容易的問題,那么便是相當于自問自答,明知故問。花開不開不因人事,只因氣候季節,是一種自然規律。到了時候就會按期開放,這還用問嗎?可是詩人就這么問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無非兩種答案:開了,或者未開。但直愣愣地回答,會多么無趣呀。
想必,現實生活中的對方不會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會愣在那兒,傻半天。如果那樣,就中了詩人的妙計,引發一場大笑。
因為,對于遠離家鄉的游子來說,倚窗前的寒梅開不開并不是其真正的關心所在。多少詩歌讀者在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說什么詩人對于梅花的欣賞、關心在此可見一斑。這真是不懂藝術,不懂詩歌,把詩歌讀膚淺了!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難道生活中的人說話,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其實生活中有趣的時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遠離家鄉的人,對于家鄉的了解總是停留在離開家鄉的時刻。離開家鄉越久,家鄉人事世事的變動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變動會令游子高興,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變動會讓人失落或痛苦。這是每一個離鄉背井的人的常識。正因為此,詩人才不敢直接提問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問一個毫不危險的話題。無論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何,詩人都會承受得住。而且由于這個問題太過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時摸不著頭腦,甚至可能真的沒有留意到梅花,那樣,詩人還會得到想得到的惡作劇般的快感。
這種快感其實大半是詩人早已預料到的,是詩人計劃中應得的心理享受。但是這種提問的效果是暫時性的,因為遠離家鄉的游子接下來必然要直面來自家鄉的人事變化、世事變化。只是詩歌要讓我們真正領略的是,我們要從這一問題的設計來體會詩人內心的復雜性。詩人為什么面對來自家鄉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這樣的問題?是詩人害怕聽到來自家鄉的某種不利的世事變遷,以此采用這樣一種提問,以便推遲片刻,好讓自己的心理準備得更為充分一些?讀者自然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經驗作多種猜想。而這正是唐詩最為令人嘆服的地方,那就是,偉大的唐詩所留的空白,總是那種能夠提供給讀者最為豐富的想象空間。
就這樣詩歌讓我們幾乎聆聽到了詩人內心的激烈跳動。體味了到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性和矛盾性。于是詩歌在有了歡快的顯性結構的同時,下面又隱藏著更為沖突、復雜、深沉的深層結構。只是這個深層結構有多深春正,都留在無邊無際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讀者自己去建構。
詩歌的空白、深層結構的扒察悔建構,不是任意的。詩歌雖然到此為止,接下來詩人與對方的交談內容為何,只能依靠讀者沒手自己的經歷去填充。但是無論如何填充,這個歡快的表層結構,都對深層結構的填充想象起著界定性作用。
因為既然詩人會如此誠惶誠恐,拐彎抹角地面對家鄉人,那么他一定是對來自家鄉的人事、世事的變遷不太樂觀,也由此表明這個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經歷,其家庭、家鄉不是那么一帆風順。否則,他干嗎不急著把自己最想問、最關心的問題在第一時刻提出來?只有一個心地單純,少不更事的毛頭小子或毛丫頭片子,才會有話直說。一個遠離家鄉的人,如果真的只關心窗前的寒梅,對其他了無興趣,那么這個人就太絕情絕義了。正因為詩人對家鄉的人事世事深深地關心,才會極度害怕其中發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極其純凈的人,所以才會在緊張之余,去試圖超越這種緊張。由此我們欣賞到的正是一個舉重若輕,一個經歷雖豐富但心地卻依然純凈的成熟者的情致。
這是一個非凡的游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不乏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的精神風致。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寫這一首詩歌的目的也就躍然紙上:他是歌詠一種雖然飽經滄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態的人生風范
《雜詩》全文賞析
《雜詩》這是一首抒寫懷鄉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的情感。對于離鄉游子而言,故鄉可懷念的東西很多。
【原文】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釋】
①來日:來的時候。
②綺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③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于句末,相當于“否”,表疑問。
④選自《王維集校注》
【翻譯】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賞析】
這首詩表現作者的情趣與傾向。詩人想念故鄉,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歡梅花,則溢于言表。本詩信手拈來,自然天成。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頃兄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于“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征。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雀慶襲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一句看起來是問家鄉的情況,但詩人只是籠統的以“故鄉事”來設問,可是問什么好呢?詩人心里滿腹的問題竟然不知從何問起。于是我們可以想象詩人的躊躇,對方的詫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一問倒令對方感到困惑,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時梅花開沒開花?想必讀者對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這樣一問,才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詩人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不知從何說起,對家鄉的思念竟在這一個不經意的問題之中。這是詩人留給人們的空白,讓讀者去想象。差廳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游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的精神風致。這樣詩人寫這一首詩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頌一種雖然飽經滄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態的人生風范。
《己亥雜詩》 好在哪里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這首詩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梁笑團“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盡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煙;另一橡橘方面,升宏離別是輕松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后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言外之意是說,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程和命運。“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后,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并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了,令人嘆惋。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筆鋒一轉,由抒發離別之情轉入抒發報國之志。并反用陸游的詞“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但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現詩人的壯懷,成為傳世名句。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復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后》),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
己亥雜詩請分析浩蕩一詞妙在何處?
《己亥雜詩·浩友耐蕩離愁白日斜》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寫的組詩好哪春《己亥雜詩》中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緩裂的感受
浩蕩離愁: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浩蕩二字,顯現了詩人曠達,開闊的胸懷。
雜詩應有一詞好在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雜詩應知好處、雜詩應有一詞好在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