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古人字元卿(元卿名字怎么樣)
很多朋友對于哪個古人字元卿和元卿名字怎么樣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翻譯以下詩句?
田南樹園激流植援
樵隱俱在山,由來事不同。
不同非一事,養痾亦園中。
中園屏氛雜,清曠招遠風。
卜室倚北阜,啟扉面南江。
激澗代汲井,插槿當列墉。
羣木既羅戶,眾山亦對牕。
靡迤趨下田,迢遞瞰高峯。
寡欲不期勞,即事罕人功。
唯開蔣生徑,永懷求羊蹤。
賞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朝代:南北朝|作者:謝靈運
作
《田南樹園激流植楥》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分為三部分,開頭四句為第一部分,用樵者作對照,以見出自己養疴丘園的不同凡俗。中間十句為第二部分,寫田南園的環境及徜徉其間的快適。最后六句為第三部分,寫隱居中的情趣。這首詩景物描寫很精致,層次感極強,有些動詞用得恰到好處,見出了作者的情致。
這首詩大約寫于景平二年(424年)。靈運稱病辭職后,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他決心不再涉足官場,只想從此隱居田園,終老山林。為此,他開辟園林別墅,與隱士王弘之、孔淳之等一起縱情享受山水之美,參悟人生的真諦。謝靈運為了描寫別墅園林的清曠幽美,表達自己創建園林的良苦用心,于是創作了這首詩。
注釋
1.田南:指南山一帶,在今浙江省嵊縣西北。樹:創建的意思。激流:筑壩引水。植楥(yuán),栽種樹木充當籬笆。楥,籬笆。
2.事不同:用臧榮緒《晉書》“胡孑明有言:‘隱者在山,樵者亦在山,在山則同,所以在山則異。’”之意。
3.養疴(kē):養病。
4.中園:即園中。
5.屏氛雜:排除塵氛和喧雜。
6.清曠:清幽空曠。
7.招:招引。
8.卜室:古人動工造房之前,往往要占卜以問兇吉,此指開工建屋。
9.倚北阜(fù):背面靠著山岡。
10.啟扉:開門。
11.面南江:南向面對江水。
12.激澗(jiàn):將整根毛竹打通,一根根連接起來,從遠處引取澗水。
13.插槿(jǐn):栽種木槿。
14.當列墉(yōng):當做一排豎立的圍墻。
15.羅戶:排立門前。
16.靡迤(mí yǐ):山路隨坡勢向下伸展的樣子。
17.趨:向。
18.下田:低洼之處的田地。
19.迢遞(tiáo dì):綿邈高遠的樣子。
20.瞰(kàn):俯視,由上向下看。
21.不期勞:不想做興師動眾的大舉動。
22.蔣生:指漢代隱士蔣詡。蔣詡字元卿,隱居杜陵,他在住宅前竹林下開了三條小徑,只與求仲、羊仲二人往來。后人遂以“三徑”或“蔣生徑”作為隱士居所的代稱
23.求羊:指求仲和羊仲。
24.妙善:至善至妙的超死生的境界,語出《莊子·寓言》郭象注。道家認為人的精神可以與世上萬物達到無問的妙合,獲得“物我合一”的超死生的境界。
白話譯文
樵夫與隱士, 都在山林中活動,他們的目的與情趣,卻彼此不同。
樵夫奔波在林間,砍柴謀生,隱士養病于園林,修身養性。
我在田南創建的林園,排除了一切世俗的污濁與嘈雜,遠方的清風,靜靜地吹進潔凈平曠的園中。
占卜擇地,建幾間茅屋,背靠著北面的小山,推開柴門,就能看到南江的波影。
筑一道土坎截住澗水,代替汲井,栽一圈木槿,當作護園的籬屏。
門前是排排綠樹,窗外是座座山峰。
有時沿著蜿蜒的小路,到山下的田野中漫步,有時登上高高的山崖,俯瞰世上的蕓蕓眾生。
我生性澹泊,欲望不多,創建園林,也不愿土木大興。
只想開幾條幽靜的小路,接納品格高雅的友朋。
不能忘懷的,是推心置腹的友誼,衷心希望的,是朋友之間互相勉勵,共同進入妙善的佳境。
三徑的典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一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那么這個“三徑”是指什么呢?其實“三徑”是古代文人常用典故之一,要弄明白這個典故的特殊含義,這還需要從典故的來源說起。據東漢末年人趙岐的《三輔決錄·逃名》記載,在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專政,兗州刺史蔣詡不愿做官,就歸隱鄉里。他不愿和外面的官場之人交往,在自己家庭院中就開辟了三條小路,只和同樣隱居不求功名的羊仲、求仲這個兩個隱逸之士交往。
因為這是隱逸之士所行之路,后來就用“三徑”來指隱士隱居之地,或隱居避世與寄情山水田園,陶淵明的句子就是用來指代要歸隱之地。隱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需要吃穿住用等各種費用,《晉書·陶潛傳》記載,在歸隱前,陶淵明資金不足,所以想要先通過做官掙取費用,他說:“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所以后來把隱居的費用就叫做三徑之資。
這個典故后來被真隱士與假隱士各種的運用,在很多的詩詞中都有出場,下面就讓我們來看幾首。
一、尋陳逸人故居
唐·孟浩然
人事一朝盡,荒蕪三徑休。
始聞漳浦臥,奄作岱宗游。
池水猶含墨,山云已落秋。
今朝泉壑里,何處覓藏舟?
孟浩然自己就是個隱士,他的偶像就是東漢末年的大隱士龐德公。從這首詩的題目和詩意來看,這個陳逸人(逸人就是隱士的意思),開始居住在漳浦,后來移居并逝世于泰山。孟浩然因名而尋覓他的故居,可是首聯一上來就感嘆,人一死,故居就荒蕪了。“池水”一句看,這個陳逸人還是個書法家,這里用了王羲之臨池的典故。“山云”一句感嘆他的去世。最后一聯反用莊子“藏舟于壑”的典故,對他的死表示感傷,也有世事難測的感嘆。
這首詩中的“三徑”,是真正的隱士的居所,可惜人死后便荒蕪了。
二、下第歸蒲城墅居
唐·許渾
失意歸三徑,傷春別九門。
薄煙楊柳路,微雨杏花村。
牧豎還呼犢,鄰翁亦抱孫。
不知余正苦,迎馬問寒溫。
這首詩題目說的很明確,這是寫于他科考名落孫山回到蒲城的家里后。科考不中當然“失意”,他就離開京城歸去,而失意后也只有家最能容納他,給他以溫暖。他歸去路上的景色也似乎知道他的哀傷,又是薄煙,又是微雨。而自己的村人,依然在快樂的生活著,他們也不知道我的煩惱,還在對我尋寒問暖。別人的問候,一則感激,另一則也應該有些無奈,很多的話無法給他們說明白,他人的詢問此時反而會加重自己的寂寞感、失意感吧。
這首詩里的“三徑”,就是他的家,他不是真正的隱士,他的歸來是無奈的,傷心的。
三、冬日五湖館水亭懷別
唐·杜牧
蘆荻花多觸處飛,獨憑虛檻雨微微。
寒林葉落鳥巢出,古渡風高漁艇稀。
云抱四山終日在,草荒三徑幾時歸?
江城向晚西流急,無限鄉心聞搗衣。
這是杜牧的一首懷別之作,此時正是冬至,是一年中的一個重要節日,已經到了年尾,杜牧漂泊在外,思鄉之心更切。
“草荒三徑幾時歸?”,分明有陶淵明“三徑就荒”的意思,可是他卻不能如陶淵明歸去,而是繼續在外飄蕩,欲歸而不能。
四、感事
宋·歐陽修
故園三徑久成荒,賢路胡為此坐妨。
病骨瘦便花蕊暖,煩心渴喜鳳團香。
號弓但灑孤臣血,憂國空余兩鬢霜。
何日君恩憫衰朽,許從初服返耕桑。
我也沒有查,但根據詩意看,此詩應該是作于歐陽修晚年幾次辭官而沒有被允許的時候。當時的歐陽修經過官場的多次沖擊,內心早已疲憊,加上逐漸年老,再也不愿在朝中做官,所以幾次辭職。這首詩里也表達的是渴望皇帝憐憫自己衰老,希望返回故園的思想情感。
這里的“三徑”和“故園”相連,意思再明確不過,渴望致仕歸隱家鄉的情感,在詩歌的開頭就已經非常濃烈了。
五、和梅圣俞雪中同虛白上人來訪
宋·林逋
湖上玩佳雪,相將惟道林,
早煙村意遠,春漲岸痕深。
地僻過三徑,人閑試五禽。
歸橈有余興,寧復此山陰。
林逋,也是位真隱士,在隱士界,“梅妻鶴子”的他,并不必陶淵明的名聲小多少。這首詩是他的一首和詩,當時,大詩人梅堯臣和僧人虛白雪中來探訪他,梅堯臣就寫詩相贈,他就回了這么一首。
這首詩里的“三徑”,自然就是歸隱之地,而作為真隱的林逋,他感覺自己這里比很多所謂的隱士的居住地還要好,對他們來說,越偏僻就是越好的。
六、和呂秘丞
宋·黃庭堅
北海樽中忘日月,南山霧里晦文章。
清朝不上九卿列,白發歸來三徑荒。
車轍馬蹄疏市井,花光竹影照門墻。
人間榮辱無來路,萬頃風煙一草堂。
呂秘丞我沒有查出是誰,但根據詩意,他應該是一位德高望重,很有才華,卻又官職不高的官員。最后年老歸去,離開熱鬧所在,看淡人間榮辱。
這首詩的“三徑”也不用多說,意思還是那個意思。
七、初望淮山
宋·黃庭堅
風裘雪帽別家林,紫燕黃鸝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祿意,一年慈母望歸心。
勞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見夕陽三徑里,亂蟬嘶罷柳陰陰。
上一首是黃庭堅寫別人,這首就是寫自己。他也是在外奔波,身疲心勞,想起老家,想起家中母親在盼兒歸來,心情也不好起來了。
夕陽中的三徑,是黃昏的風景,也是無奈的心情。
八、三三徑
宋·楊萬里
三徑初開自蔣卿,再開三徑是淵明。
誠齋奄有三三徑,一徑花開一徑行。
有三徑,楊萬里又弄出個“三三徑”的名詞,就是說蔣詡初開三徑,陶淵明是第二個,那么自己就是第三個。楊萬里難道是想和這兩個隱士爭一高低不成。
九、和任師見寄之韻
宋·辛棄疾
老來功業已蹉跎,買得生涯復不多。
十頃芰荷三徑菊,醉鄉容我住無何。
辛棄疾一生渴望上陣殺敵,收復失地,可惜不能如愿,他把自己的一腔報國熱血都噴灑在詞中。他的這首詩寫出了他壯志難酬的表現,現在已經年老,自知難以實現抱負,就把此心寄托在美景和美酒中吧。
十、容安室休沐雜詠
當代·錢鐘書
曲屏掩映亂書堆,家具無多位置才。
容膝易安隨處可,不須三徑羨歸來。
上面都是古人的“三徑”,意思也都脫不開隱居之意,而錢鐘書作為今人,這首詩卻別開生面。他沒有寫大房子,沒有寫花花草草,沒有寫酒肉宴席,沒有寫朝堂上下,作為一個“書癡”,他只是寫自己的書房,他感覺自己的書房可比古人的“三徑”瀟灑多了。
這首詩里的“三徑”,是現代人的“三徑”,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這首詩寫出了錢鐘書醉心學術研究,一心鉆入書中生活的風采。這是一個真正的學者,真正的現代“大隱”。
虞太熙為何許人也,有沒有詳細資料
兩條虞氏后裔史料 一、《江南通志》載:虞太熙,肅子也。任宗丞,與兄太微、太寧,弟太沖,相繼擢第。居家以孝弟聞,立朝以名節顯。熙寧間陳述古以治經有行薦之經筵以備臺閣之選。 《宋故揚王荊王府侍講朝散郎充集賢校理輕車都尉虞公之碑》云:卒以元豐八年十月乙亥,其葬以元祐二年正月辛酉,其壽六十有八。其友丹陽王存為之銘曰:公諱太熙,字元叟,上世自會稽徙江南,為李氏將兵上饒,因為上饒人。祖諱戩,贈殿中丞。父諱肅,以尚書屯田員外郎致仕,卜居于陽羨之荊溪,累贈太中大夫。有子五人,其一早亡,其四皆名文學,舉進士。長太微、次太寧與公繼擢第;季太蒙,禮部再奏名,不第,棄冠帶,晦跡于荊溪之陽。予從其兄弟游四十年,故知公為詳。——此碑文為《元豐九域志》編者王存撰,由翰林承旨鄧伯溫書,奉議郎劉照刊。虞太熙,是虞氏遷徙到江西上饒的其中一支,但憑碑銘文字,不足以考證其世系。《通志》所載,與近代發現的碑銘基本符合。僅有兄弟四人的記載,互有出入——即《通志》載“弟大沖”,而碑銘載“季太蒙”。也就是說,通志中虞太熙排行第三,而在碑銘中排行第四,況且還有“沖”、“蒙”的不同——或是虞太熙有兄弟五人?虞太熙,與陸游祖父陸佃相交甚厚。當虞太熙出任太平州時,陸佃曾寄詩以送:黃塵初出國門東,楊柳青青畫隼紅。占得度關云色異,想知登望月明同。曾傳嚼蠟風情外,更悟烹鮮政事中。聞說太平迎候遠,安排騎竹有兒童。(《送虞太熙學士知太平州》)陸佃,字農師,官至尚書左丞,為當時著名的學者和詩人。北宋文學大家劉攽也曾寫詩寄送,為虞太熙赴番禺上任前。詩云:遠師猶覺丹青似,大邑知無盤錯憂。梅嶺山長因海盡,夜郎江闊傍城流。鯨魚浪作傖人鱠,槎客常隨賈舶舟。莫為風帆徑清淺,秘書仍自有蓬丘。(《送虞太熙著作知番禺縣》)虞氏一族,在南海一隅做官的倒有不少。東漢虞國和虞歆任日南太守,三國虞翻又被下貶廣州。自古,梅嶺以南是流放的好去處,不知虞太熙又是為了何事?二、元宋禧曾撰《虞家城記》,光緒《余姚縣志》曾引此文。后來,明初貝瓊又在《復古堂記》中提到了虞家城。宋禧,仁宗慶歷七年為侍御史;八年,同知諫院;尋出為江南東路轉運使,改荊湖北路。皇祐四年(一○五二)為山東轉運使(《金石萃編》卷一三四)。后以兵部郎中、直龍圖閣降知鳳翔府。嘉祐四年(一○五九)知汝州)。其《虞家城記》應撰于宋亡后,避難梅川時。宋禧《虞家城記》云:余避難梅川時胡處士達道嘗謂余曰鄉有虞家城者父老相傳為虞世南宅基吾壯嵗猶見其遺址髙一丈許厚三丈馀吾祖母出其地余因與其從子惟彥過其處則其址之厚如處士往嵗所見髙則四尺馀耳周圍度之為丈百有五十旁近居者多虞氏按輿地志及孔曄記漢日南太守虞國宅在馀姚嶼山南郡志謂治之東北三十里有嶼山今所謂虞家城正在其南二里許國宅此無疑謂其宅在治西一里靈緒山南葢郡志誤也郡志既誤而此相傳為世南宅基者意世南亦居是地鄉人自其盛者傳之耳按酈道元水經注云虞翻嘗登是山望四郭戒子孫曰可留江北居後世祿位當過于我聲名不及爾然相繼代興居江南必不昌諸虞氏由此悉居江北又云山南有百官倉即虞國舊宅據此則緒山別稱嶼山而郡志沿之殊不為誤且虞氏奕世貴盛多開第宅據翻之言固有居江南北者又不特專此城以居也顧其城厚完非永興輩其力或不能辦此貝瓊《復古堂記》云:梅川為馀姚之勝處士虞玄佐氏居焉凡自邑而往者逆折行數十里而山石林木皆古人民棊布星錯務本而不爭多至百歲朝莫往來東阡西陌間熙熙然如無懐葛天氏之徒則風俗古矣玄佐繇逺祖永興公以來歴三十七世而嶼山之南猶號虞家城其室廬古衣服古器皆古鼎匜無新制客有過其門者病其習之過於野居之過於常竊非笑之以為不合於時也獨樂之不厭且名其堂曰復古日讀古書其中鴻生碩士咸為賦詠而又徵記於余乃告之曰孔子生春秋時往往傷今之不如古則春秋已非古矣矧距孔子二千馀年中國胥淪於夷至變其嗜好變其語言賤樸素而尚奢靡先王之法蕩然無復存者可勝嘆哉有能以復古為事豈非性之獨異乎人出於氣習薫陶之外也然古今人不相逺以今觀之則古之為古矣烏知古之不為今乎以古觀之則今之為今矣烏知今之不為古乎吾將通古今而一之非有古也亦非有今也求其道而己矣道越萬古猶一日使吾之所言皆古人之言使吾之所行皆古人之行衣不必逢掖也冠不必章甫也其人猶古也徒泥其往而詭於今忘其內而飾乎外曰是能好古而不徇時者也余未之信焉嗚呼方俗之益偷益偽尚幸見若人於所不獲見是知古之可復誓將往而從之以詠有虞之音其為適何如耶姚江之上必有和余者於是乎書洪武十年(1377年)歲在丁已冬十月初吉欈李貝瓊在東軒寫。貝瓊在《復古堂記》的前言中,借虞魯瞻之口,云:“非是之謂也,虞氏之居余姚,自漢日南太守以來,代有顯人,至唐永興文懿公為尤著,文懿公實泰之遠祖,流裔至今二十七世矣。嶼山之南有虞家城,周圍一百五十丈,相傳以為故宅之基,尚巍然獨存,諸父每相與登眺,白煙涼草,觸目凄然,輒彈指嘆曰:虞氏之先嘗光著矣,奈何無迓續徽猷者乎?復古之名,蓋以此也。”虞魯瞻之“二十七世”,是對自己而言的。對于其叔父虞玄佐,則是二十六世——是虞世南的第二十六世孫。而在光緒《余姚縣志》中,載宋代虞賓為虞世南第十四世孫,而虞賓之后又有四代——至虞埴為十八世孫。因此,明初虞玄佐,距離宋代虞埴,有八代之距。按虞埴的進士年份為宋嘉定四年,即公元1211年,而貝瓊書寫《復古堂記》時為洪武十年,即1377年,兩者差距在170年左右——八代的差距,能基本吻合。虞家城,是確鑿存在過的——按史載,蓋在唐代。今在考其地,為慈溪烏山一帶。近代出土的虞氏墓磚,大多在縣城東北的穴湖和陳山一帶,而虞世南之父曾葬于更為東北的杜湖之畔。所以說,余姚虞氏的某些分支,向姚江以北逐漸遷移的說法,是比較可信的。但宋禧把縣東北三十里的嶼山,與縣西一里的嶼山(或稱緒山,今稱龍泉山)進行替換的做法,卻是十分荒謬的——因為,虞家城即使是像他所說,是虞世南筑就——“非永興輩,其力不能辦此”——但也是唐代的產物。僅根據嶼山的重名,宋禧先生就把虞國宅也搬到縣東北三十里去,顯得氣力過頭了。記得清唐仲冕在《岱覽》中書及宋先生,卷十二錄宋禧詩刻后記云:右額云詩石,并真書,勒唐太一真武二像碑陰。考《宋史》,禧以慶歷八年二月同知諫院,五月出為轉運使,蓋由荊湖北路轉京東路。皇佑四年,距慶歷八年,五年也。禧有宋羅江之目,其人不足稱矣。尋《五雜俎》:時臺官宋禧上言:“此蓋平日防閑不密,所以致患。臣聞蜀有羅江狗赤而尾小者,其儆如神,愿養此狗于掖庭,以警倉卒。”時謂之“宋羅江。”方知宋先生擅作荒誕語,由來已久,不應作驚奇。《水經注》載:(姚)江水又東徑黃橋下。臨江有漢蜀郡太守黃昌宅,橋本昌創建也,昌為州書佐,妻遇賊相失,后會于蜀,復修舊好。江水又東徑赭山南。虞翻嘗登此山四望,誡子孫可居江北,世有祿位,居江南則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繼代興,時在江南者輒多淪替。仲翔之言為有征矣。江水又經官倉,倉即日南太守虞國舊宅,號曰西虞,以其兄光居縣東故也。是地即其雙雁送故處,江水又東徑余姚縣故城南,縣城是吳將朱然所筑,南臨江津,北背巨海,夫子所謂滄海浩浩,萬里之淵也。縣西去會稽百四十里,因句余山以名縣。山在余姚之南,句章之北也。江水又東徑穴湖塘,湖水沃其一縣,并為良疇矣。江水又東注于海,是所謂三江者也。酈道元的年代,距離虞翻并不遙遠,而且當時還有世系可考。《水經注》對“江水又東徑黃橋下”,“又東徑赭山南”,“又經官倉(虞國舊宅)”,“又東徑余姚縣故城南”,“又東徑穴湖塘”,“又東注于海”的姚江沿岸地理描述,與今日狀況完全吻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懷疑他對于虞國宅具體位置的認定呢?虞家城,也許是虞世南時代的產物(但亦無史志及文物可以佐證),但與虞國宅是沒有任何關系的。——況且,唐代的虞世南和他的家人,大多時光都是在建康度過的,后來又定居長安,還有什么必要去營造這樣一個防御性的龐大建筑體系呢?按貞觀之治年代,這是難以想象的。虞家城的建筑年代,可能是極其動亂的南北朝——因為孫恩農民起義和侯景之亂,給當時的虞氏家族造成了極大恐慌。按貝瓊文字,可知虞泰,字魯瞻,曾在明朝洪武年間任監察御史。虞玄佐,字繇,為虞泰從叔父,鄉間的教書先生。貝瓊在另一篇《東白軒記》中,寫到“姚江虞玄佐氏有讀書之所,題曰東白,命其從子今監察御史魯瞻來謁……”——即是虞玄佐的書房,為“東白軒”。而虞魯瞻除了擔任監察御史,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著名的書畫家,據說其山水畫仿佛米芾,而貝瓊也曾在其山水畫上題云:御史新來水石工,數峰依約米南宮,試添茅屋新林下,著我江南鶴發翁。附:貝瓊資料貝瓊,字廷琚,一字仲琚,又字廷珍。曾祖貝珪,宋理宗時由蘇州徙崇德(今桐鄉),筑室語兒溪上,遂為崇德人。元末世亂,隱居教授,往來于華亭(今江蘇松江)、海昌(今浙江海寧)間,生徒云集。又曾主教幽湖(今桐鄉濮院)朱顯道家。48歲時始領鄉薦,游京師,作《真真曲》,由此知名。明洪武三年(1370),舉明經,召修《元史》。同官李敏卿等稱其敘事直而不徇。史成,受賜歸鄉。洪武五年,奉命出任浙江鄉試官。次年,任國子助教,后改作中都國子監,教授勛臣子弟。與張美和、聶鉉齊名,時稱“成均三助”。曾嘆古樂衰廢,堂堂成均(官設學校),徒具其名,作《大韶賦》以寄感慨。在史館,與金華宋景濂相友善,凡有著作,常互相推讓。及景濂為司業,建議祀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于天子之學。太祖拒不采用,而當時猶有贊同者,瓊乃作《釋奠》以解辯之,贏得識者之贊賞。其堅持正道,大多類此。洪武十一年,致仕歸。翌年,卒于家,葬于語兒鄉。貝瓊從楊維楨學詩,取其長而去其短;其詩論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寧、元豐諸家。文章沖融和雅,詩風溫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領袖一時。著有《中星考》、《清江貝先生集》、《清江稿》、《云間集》等。
關于哪個古人字元卿和元卿名字怎么樣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