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哪個朝代(張煌言是誰)
很多朋友對于張煌言哪個朝代和張煌言是誰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七劍》描述的是哪個朝代!
清朝。
簡介:
滿清雖已入關,但中原武林仍隱藏不少反抗力量,滿清親王哆格多頒布“禁武令”,并派前朝降清高手烽火連城剿殺各地違令武林人士,重要目標便是位于西北邊陲的天地會分舵。
俠醫傅青主上天山求助,天山住了一位擅于鑄劍的世外高人晦明大師。晦明大師答應幫忙,盡遣弟子隨傅青主下山,并把畢生修為煉成的七把寶劍分贈七人,展開“七劍下天山”的武林傳奇。
擴展資料
七劍介紹:
1、凌未風:“天山七劍”之一,“天山神芒”,晦明禪師的關門弟子。
2、桂仲明:“天山七劍”之一,石天成之子,后成為武當北支的開山祖師。
3、冒浣蓮:“天山七劍”之一,冒辟疆之女,后嫁與桂仲明。
4、易蘭珠:“天山七劍”之一,楊云驄之女。
5、張華昭:“天山七劍”之一,張煌言之子,終南派第三代弟子,后列入武當門下。
6、武瓊瑤:“天山七劍”之一,武元英之女,白發魔女的關門弟子,后嫁與李思永。
7、哈瑪雅:“天山七劍”之一,“飛紅巾”,回疆各族盟主,白發魔女之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七劍
張蒼水的“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中我師指誰?
有明一代,已是封建社會末期。雖然,大一統江山,幅員遼闊, 但畢竟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整個明王朝,也是封建統治最酷烈的朝代:炮轟功臣樓,武人地位一落千丈,當堂廷責,又是對文人士子的最大侮辱;設置東西廠,開明代宦官干政之始,更是遺害非淺。然而,“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也就是這個年代,涌現出了多多少少慷慨悲歌的英雄豪杰!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寧波鄞縣人,明末抗清將領,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英雄代表。 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明王朝滅亡。但很快,這支農民義軍,就暴露出其致命的弱點。他們不鞏固政權,而是儼然以接收大員自居,巧取豪奪、聚斂財富,逼反正在山海關外猶豫觀望的吳三桂,促使其“沖冠一怒為紅顏”,引虎狼之師的清軍入關,長軀直入,如入無人之境。馱滿了金銀珠寶的,先時號稱“鐵騎”的李自成的騎兵部隊,根本無心戀戰,失去了戰斗力,虛弱得不堪一擊,農民政權迅速夭亡了。 而后,明王室后裔,在“留都”南京等地,建立南明小王朝,茍延殘喘了十幾年。 清兵攻陷南京,弘光帝朱由崧作了俘虜。 張蒼水與錢肅岳、張名振等在紹興,倡議奉魯王朱以海為監國。張煌言被擢為兵部尚書。 清兵繼續攻入浙東,明軍潰敗,張蒼水隨魯王逃竄至浙閩沿海,以浙江舟山為根據地,繼續抗清。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數次率兵北伐。永歷8年(公元1654年),他偕張名振北上,入長江,抵燕子磯,江寧(今南京)大震。13(1659)年,張蒼水又與鄭成功分兵二路北伐,率軍經寧國(今安徽寧國)、徽州(今安徽歙縣)北上,最終,因鄭成功兵敗潰逃,他孤軍深入,獨木難支,只得返師。 經過兩次北伐,均未成功,張蒼水意識到大勢已去,不能成事。于是,解散部曲,自己則隱居南田懸岙島(今浙江象山縣境內),準備伺機再起。不久,因叛徒出賣,為清軍所俘。盡管敵人許以高官厚祿,張蒼水寧死不屈,大義凜然,在杭州慷慨悲歌,從容就義。 臨犧牲前,張煌言有絕筆詩《入武林》,充分表現了他高尚的民族氣節。 國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頭有我師。 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車東浙路,怒濤豈必盡鴟夷。 張蒼水遇害以后,他的故交黃宗羲冒著極大的風險,將其遺骸安葬于杭州西子湖畔南屏山麓荔枝峰下,當時,只有一抔黃土,連塊墓碑都沒有。 后來,人們為紀念他,在原址修筑“張蒼水墓”(今西湖南山路“花港公園”南面),與“岳廟”、“于謙祠”并稱為“西湖三墓”,供后人瞻仰。 指岳飛
石灰吟是哪位朝代的作者寫的?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謚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朝代里分別出了些什么詩(詞)人?
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韓愈、柳宗元、駱賓王等等,這是最有名的幾位。
宋朝: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黃庭堅、柳永、李清照、辛棄疾、陸游、楊萬里等,這些也是最有名的。
元朝:主要是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明朝:劉基、宋濂、解縉、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錢謙益、吳梅村、張煌言等。不過明代更應該掌握的是那些小說家,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等人。
清代:袁枚、姚鼐、龔自珍等較著名。
長相思 張煌言,急急急!
長相思 秋
明·張煌言
秋山青,秋水明。
午夢驚秋醒未醒,乾坤一草亭。
故國盟,故園情。
夜闌斜月透疏欞,孤鴻三兩聲。
張煌言(1620-1664)漢族, 南明將領、詩人,民族英雄。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崇禎年間舉人。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擒殺弘光帝。張煌言與刑部員外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遂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寧波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張煌言親赴臺州迎魯王,被授以“行人”之職,至紹興,又被授以翰林修撰,并任“入典制誥,出領軍旅”之事。后聯絡13家農民軍,并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20余城,堅持抗清斗爭近20年。至清康熙三年(1664),見大勢已去,隱居不出,被俘后遭殺害。
其詩文多是在戰斗生涯里寫成。其詩質樸悲壯,充分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
(孝莊)是哪個朝代的皇后?
一位歷經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據有關史料記載,孝莊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爾濟特氏,名布木布泰。她出生于蒙古科爾沁部,乃貝勒寨桑之女。其十三歲時,嫁于后金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稱帝,封其為永福宮莊妃。后人根據其死后謚號稱之為孝莊。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臨,而后福臨嗣帝位,是為順治,孝莊被尊為皇太后。再后,其孫玄燁又嗣帝位,是為康熙,又被尊為太皇太后。由于她是皇太極的妃子,而皇太極的謚號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兒子和孫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稱“孝莊文皇后”,一般也稱之為孝莊。
孝莊天質姿麗,性堅毅,喜讀書,聰明能干,多有謀略。皇太極執政時,她就是得力助手,“贊助內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協助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事功,繼續統一女真各部,連續對朝鮮及明朝用兵,穩固了皇太極的統治地位,為進入關內奠定了基礎。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在未及確立繼承人的情況下,因暴疾而逝。是時,孝莊方32歲,面對“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的復雜爭斗局勢,她從容不迫,施展謀略,爭取各方支持,終于由其子福臨繼位。當福臨入北京稱順治帝之后,她全力扶持其治國理政。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病逝,由玄燁繼位,她又精心撫育培養玄燁,授以治國方略,指導處理各種政務,終使康熙成為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代君主。
至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操勞一生的孝莊因病辭世,享年75歲。從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又經順治一朝,再至康熙朝前期,這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活里,在整個清朝統治集團中,孝莊可謂是一個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歷史人物,她為清朝的建立與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貢獻,不愧是一位歷經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在險象叢生中扶助順治繼位并親政如前所述,當1643年皇太極暴卒而逝時,由于未及確立皇位繼承人,在滿族貴族諸王兄弟之間,引起激烈的爭奪王位之爭。那時,最有權勢和實力的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都有奪取皇位的欲望,且旗鼓相當,相互不服,如不妥善解決,滿族就有可能發生內訌與分裂。為此,孝莊在孝端皇后的支持下,利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權力之爭,巧妙周旋,左右說服,使多爾袞與豪格勢單力薄,難以服眾,雙方不得不達成妥協,提出由皇太極之九子、年方6歲的福臨繼位,并議定八旗軍兵,由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輔政,待福臨年長后,立即歸政。這一折衷方案,既使福臨繼承了皇位,也避免了清政權因內爭而導致分裂,對于入關前夜的清朝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著。
順治元年五月(1644年6月),多爾袞率清軍進占北京,同年9月孝莊陪同順治進入北京,福臨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定都北京。然而,多爾袞由于戰功卓著,權勢越來越大,根本不把年幼的順治放在眼里,明目張膽地獨攬大權,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謀占皇位之心不死,時刻威脅著順治的地位。為此,孝莊又施展謀略,對多爾袞軟硬兼施,既籠絡,又控制。一方面盡量讓其致力于清朝的統一大業,服務于順治帝的統治,連續封其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直至皇父攝政王,使之位高權重,滿足其欲望;另方面又設法牽制其野心膨脹,利用各種力量不使其謀位之心得逞,直至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病逝,順治帝開始親政。
順治親政時,也還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孝莊既是母后,也是他強有力的保護者和導師,而盡力輔政。為盡快掃清明殘余勢力及各種抗清力量,她百般籠絡一批有實力的漢族上層勢力,設法使已歸順清朝的孔有德、吳三桂、耿精忠等效忠清朝,為他們封王進爵。還將平南王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以郡主視之,招為義女。又把皇太極的女兒和碩公主嫁給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以聯姻結親手段,對之既拉籠,又控制。另外,由于清初的長期戰亂,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大量災民流離失所,社會極不安定。為此,孝莊在宮中一再提倡節儉,并多次將宮中節余銀錢賑濟災民。這既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也有利于穩固順治的統治地位。清初的社會矛盾錯綜復雜,既有尖銳的滿、漢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滿族內部的權益均衡的沖突。在如此錯綜復雜、矛盾交織的形勢下,清朝能較快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而孝莊對順治的輔佐則功不可沒。
這里還需要說明的是,孝莊與順治母子之間,也有一定的矛盾與隔閡。孝莊作為崛起于東北一隅的滿族貴族女性,有較濃厚的滿漢之別的民族觀念,總希望能更多地維護滿族的舊俗舊制。她利用滿蒙聯姻的傳統,為順治的后宮挑選了多名蒙族的妃子,還將自己的侄女、侄孫女先后封為順治的皇后。然而,順治作為新一代滿族貴族,則比較崇尚漢文化,又是一個富有感情的性情中人,他力求婚姻上的自主,不喜歡孝莊為她選定的后妃,卻偏偏鐘情于自己喜愛的董鄂氏。遺憾的是董鄂氏卻年輕早逝,致使遭受感情沉重打擊的順治,心灰意冷,不理朝政,一心皈依佛門。這些都使孝莊極為失望和不悅。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在郁郁寡歡中,感染天花而病逝。孝莊在極度悲痛中,又把心思精力全部轉移到新的皇位繼承人玄燁身上。
精心培育和輔佐康熙繼位治國順治去世之后,在孝莊的主持下,宣布先帝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玄燁繼位,是為康熙皇帝。康熙失父之哀剛剛過去,十歲時又失去了生身之母。孝莊本來就十分疼愛孫兒玄燁,眼看著愛孫先后失去父母,對之更加愛護關心,義無反顧地擔當了對他的撫育培養之責。正如玄燁日后所回憶:“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奉圣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敢越軌,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見《清圣祖御制文二集》)。可見,孝莊對玄燁的飲食起居,言行舉止,都悉心照料,而且十分嚴格,完全按照帝王的標準訓練這個愛孫。為使玄燁自幼就接受滿族文化教育,她又指示自己依賴的侍女蘇嘛喇姑,既照料玄燁的生活,又教他說、寫滿語、滿文。同時又讓其入書房,請名師講讀儒家的《四書》、《五經》,且“必使字字成誦,從不敢自欺”,養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在學習滿漢文化的同時,孝莊還灌輸“祖宗騎射開基,武備不可馳”的思想,讓侍衛教練玄燁的騎射本領,如同讀書寫字一樣,日有課程,終使玄燁弓馬嫻熟,箭不虛發,深深理解“念祖宗以來,以武功定暴亂,文德致太平,豈宜一日不事講習”,而發奮學習文韜武略,為日后親政治國奠定扎實的基礎。
由于康熙年幼繼位,因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龍、鰲拜四大臣輔政。孝莊也教導玄燁參加輔臣議政,學習執政經驗,并經常向玄燁灌輸“得眾則得國”的治國思想,要求玄燁“寬裕慈仁,溫良恭敬”,時刻謹慎,勤于朝政,以鞏固其祖父和父親留下的基業,逐漸使玄燁在政治上成熟起來。由于輔政四大臣中的鰲拜思想頑固守舊,且獨斷專橫,擅自弄權,康熙顯然不滿,終于在康熙八年,智擒鰲拜,結束了輔政時期,由康熙正式親政。
康熙親政之后,有關軍國大事,仍常常向孝莊請教商議,正像《清史稿·孝莊文皇后》傳中所說:“太后不預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因此,孝莊在世時,康熙朝前期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孝莊多參與謀劃決策。如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當三藩作亂時,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乘機叛亂,嚴重威脅京師的安全,康熙十分憂慮。孝莊則適時向康熙推薦說:“圖海才能出眾,盍任之”,康熙即詔圖海“授以將印”,領兵前往,很快平定布爾尼叛亂,使局勢轉危為安。
康熙晚年曾深情回憶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康熙對祖母也一往情深,他幾乎每天上朝前,下朝后,都要到孝莊那里請示問安。當孝莊病重時,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離。孝莊病逝后,康熙幾乎痛不欲生。康熙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有所為的封建君主,與孝莊的精心培育輔佐密不可分。
關于“太后下嫁”
的歷史疑案在電視劇《孝莊秘史》及一些清代宮廷軼聞、野史演義、筆記小說中,都曾繪聲繪色,十分具體地描述了有關太后下嫁于多爾袞的傳說,而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呢?應該說這是一樁聚訟紛紜的歷史疑案,至今在清史學界也仍然是肯定者有之,持懷疑否定者亦有之。
太后下嫁之說,最早引起史家關注的是明遺民張煌言的十首《建夷宮詞》,其中有一首說:“上壽觴為合?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張煌言此詞寫于順治七年,以當時人記當時事,似有所據,何況多爾袞于順治五年已稱“皇父攝政王”,慈寧宮又是孝莊皇太后的寢宮,詞中說慈寧宮中張燈結彩,喜氣盈盈地舉行婚禮,顯然是指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之事。主張太后下嫁說的還有其它一些論據:其一,多爾袞尊稱為“皇父攝政王”,當與太后下嫁有關;其二,據蔣良騏《東華錄》記載,詔告多爾袞的罪狀中,不僅有自稱“皇父攝政王”,還有“又親到皇宮內院”,似乃暗指多爾袞迫使太后與之為婚;其三,孝莊遺囑康熙不要將其與皇太極合葬,是否因下嫁多爾袞而有難言之隱;其四,滿族作為北方少數民族,素有兄終弟及、弟娶兄嫂之舊俗,即使有下嫁事,亦不違倫理道德。
但老一輩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實》,針對太后下嫁說的各種根據,一一予以駁難。孟森認為張煌言是故明之臣,對清朝懷有敵意,所作詩句難免有誹謗之詞;再者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中國古代國君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意,不足為據,至于所謂到“皇宮內院”,疑多爾袞另有亂宮之舉,不見得專指孝莊太后;再者孝莊不愿與皇太極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第二皇后不與夫君合葬,這在古代并不乏實例。
然而,孟森先生之說并未成為定論,胡適先生讀過孟森的《太后下嫁考實》后,曾致書詰難,認為孟文“未能完成釋皇父之稱的理由”,“終嫌皇父之稱似不能視為仲父、尚父一例”。此后,無論是1949年之前,或者是新中國成立后,仍不斷有學者對“太后下嫁”之說,發表持肯定性的看法,不過卻也沒有擺出更確鑿的實證。
鑒于上述情況,筆者認為“太后下嫁”之說,似仍可作為歷史疑案存疑。但不管此說能否成立,都不影響孝莊文皇后作為一代杰出女性的歷史地位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