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為什么叫季孫(季氏家族輩分)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季氏為什么叫季孫,以及季氏家族輩分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季氏、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季康子(肥)的關系太復雜了吧?
概況編輯
季孫氏,春秋后期魯國掌權(quán)的貴族,"三桓"之一。魯桓公少子季友的后裔。
2祖宗傳說編輯
季孫氏起于桓公子季友。關于季友,有個傳說,說他的母親懷孕的時候,他的父親魯桓公曾經(jīng)讓人卜,卜得“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間于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再讓人筮,得乾卦,解作“同復于父,敬如君所”。而他出生,有文在其手曰“友”,因此給他取名友。
3季友殺親編輯
魯桓公除了太子同,還有三個兒子:慶父、牙、友。
太子同即位,是為魯莊公。慶父雖然年長于莊公,但是為表示君大于臣,于是自稱仲,史稱“共仲”。而公子牙、公子友從莊公排行,是為叔牙、季友。
共仲、叔牙、季友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的始祖。
莊公寵愛妾室孟任,想立她的兒子般為國君,但是自己的三個兄弟權(quán)勢日益膨脹,他有些擔心。于是,他找來叔牙,說“你看,我也快要不行了,將來該讓誰來當魯國的家呢?”
叔牙立馬回答:“這個嘛,共仲很有才能。”言下之意,那就讓共仲來當家吧。
莊公心里不爽,不久他問季友,“我嘛,考慮立國君的事情,叔牙說共仲很有才能。你說呢?”
季友想了想,拍著胸脯說:“哥,您放心,我誓死立你的兒子般為國君。”
莊公一聽,好呀,不愧是我的好兄弟!于是他接著說:“可是叔牙……”
結(jié)果,季友帶著人馬氣勢洶洶地來到叔牙住處,拿出毒酒,對叔牙說:“老哥,不是兄弟我不幫你,實在是無能為力啊。國君說了,如果你喝了這杯酒,那么保你一家老小平安,還能繼續(xù)當魯國的貴族。”
叔牙一咬牙,喝了,死了。
季友漂亮地完成了任務。于是莊公立般為太子,并兌現(xiàn)承諾,照顧叔牙的后人,于是有叔孫氏。
4慶父作難編輯
不知道季友是故意的還是怎么回事,他干掉了叔牙,卻沒有去解決共仲。也許是沒得到莊公的授權(quán)吧,畢竟人家共仲身為兄長,卻乖乖地在莊公面前自稱老二(仲)。
共仲,也就是公子慶父,他跟莊公妻子哀姜的陪嫁女叔姜私通,行那茍且之事。叔姜為莊公生了個兒子,叫開。為了繼續(xù)跟叔姜私通,公子慶父許諾立開為國君。
莊公終于死了,季友立太子般為君。當時莊公還沒下葬,太子般尚未正式即位,住在母家黨氏。慶父派犖殺般,而季友沒有討伐慶父的實力,只好出逃到陳國。
慶父立開為國君,是為魯閔公。
慶父越來越放肆,日夜跟叔姜私通。結(jié)果他把心一橫,要干掉閔公,自己來當這個魯國的家。閔公二年,慶父派大夫卜齮襲殺閔公于武闈。季友聽聞,自陳至邾,接莊公妾成風之子申,請魯人以其為國君。
慶父憂懼,出逃到莒。于是,季友護送公子申入魯,并重金賄賂莒人,抓慶父回國。慶父請求讓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慶父自殺。
5成季執(zhí)政編輯
季友立公子申為國君,是為魯僖公。立共仲之后,時人稱作孟孫氏(《春秋》偏要依照共仲的說法,稱其為仲孫氏)
僖公元年,季友帥師敗“莒師于酈,獲莒拏”,“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季友為魯國相。
成季相僖公,執(zhí)政多年,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魯人作《詩·魯頌》稱贊。
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謚成,史稱“成季”,其后立為季孫氏,又稱季氏。
至此,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都有了,史稱三桓。
6季孫行父編輯
成季之后,季孫氏日益強盛。文子、武子、平子三人輔佐魯國文宣成襄昭定六位國君,位列三卿之首,獨專國政。
季友的兒子不怎么行,成季死后,魯國的政權(quán)被莊公的兒子遂執(zhí)掌。公子遂,謚襄,史稱襄仲。襄仲,姬姓,東門氏。
東門氏執(zhí)政,先后把與之爭權(quán)的孟孫氏、叔孫氏打敗,獨霸魯國。作為三桓之一的季孫氏怎么辦呢?當時是成季的孫子行父當家,他乖乖地依附在東門氏之下,兢兢業(yè)業(yè)地干活。
季孫行父,謚文,史稱季文子。他是成季的孫子。始見于《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孫行父如陳。”
季文子為人謹小慎微,凡事三思而行,正因為這樣,當文宣之時,東門氏權(quán)傾一時,孟孫氏、叔叔氏都與之爭權(quán),而季文子依附。到了魯公失政而民不知君、只知季氏的時候,他奮起而怒,趕走公孫歸父,執(zhí)掌魯國政權(quán)。但是季文子并沒有像公孫歸父那樣得意忘形,反而更加儉樸,行事益發(fā)謹慎。成公四年,成公到晉國去,晉侯不敬,魯公很生氣(盡管我國弱小,但是我也不是好欺負的),就想跟楚國和好以對付晉國。季文子勸止了成公的糊涂想法。成公七年,吳伐郯而大勝,季文子憂懼,認為蠻夷之地伐中原之國而得勝,魯國滅亡也在不遠。
成公二年,晉國權(quán)臣郤克會同魯、衛(wèi)、曹等諸侯伐齊,季文子帥臧孫許、叔孫僑如、公孫嬰齊,聽盟主晉國號令,發(fā)兵攻齊。是為鞍之戰(zhàn),晉國大敗齊國。 成公八年,晉國趙穿來,讓魯國向齊國歸還當年奪回的汶陽之田,季文子私底下勸說:既然霸主開口,魯國沒別的,還就還,但是當初晉為盟主,率我們奪下城池;再說,汶陽之田本就是我魯國被齊國奪走的,奪回來合乎情理。如今晉國這樣做,大失人心啊。果不其然,成公九年,“為歸汶陽之田故,諸侯貳于晉”。
季文子執(zhí)政時期,魯國以晉國為尊,得其援。成公十六年,叔孫僑如與成公母穆姜私通,想除掉掌權(quán)的季文子、孟獻子,于是向晉國請求發(fā)兵。晉以文子賢,不從。叔孫僑如奔齊。
成公薨,子襄公午立。襄公五年,季文子卒,子宿立,是為季武子。
7武平之盛編輯
季文子生季武子,季武子生季悼子,季悼子生季平子。
季武子,即季孫宿,謚武,史稱季武子。
季平子,即季孫意如,謚平,史稱季平子。
季文子死后,季武子、季平子相繼當家季孫氏,執(zhí)掌魯國朝政,這個時候的季孫氏強盛,而公室弱,三桓得以凌駕公室之上。
8周禮編輯
“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魯,周成王授周公討伐管蔡的大權(quán),因此魯為大國,而有三軍。自魯文公以來,魯國日漸弱小,而且時常要聽從霸主晉國(或者齊國楚國)的號令,如果軍多,則貢獻也多,這樣一來國力不支,于是自減中軍,只剩上下二軍,屬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帥以征伐”不得專其民。
襄公十一年,季武子欲專其民,遂增設中軍,三桓分三軍之民。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分三軍,一卿主一軍之征賦。由此公室益弱而三桓漸強。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
襄公三十一年,季武子不顧叔孫氏的反對,悍然立公子裯為魯君,是為魯昭公。
昭公五年,罷中軍,而四分公室,季孫稱左師,孟氏稱右?guī)煟鍖O氏則自以叔孫為軍名,“三家自取其稅,減已稅以貢于公,國民不復屬于公,公室彌益卑矣”。
自此,季孫氏專權(quán),三桓日益強大而魯國公室日益弱小。
季武子生子紇,尚未立為卿就死了,于是季武子的孫子季平子繼承了季孫氏,并且發(fā)揚光大了季孫氏。
昭公在位年間,季平子執(zhí)政專權(quán)。他為人跋扈,與其他卿家大夫結(jié)怨,結(jié)果想要擺脫三桓凌駕公室現(xiàn)狀的魯昭公聯(lián)合郈氏、臧孫氏,討伐季平子。季平子一時慌了,連忙請罪。再三請罪而昭公不放棄攻打他的意愿,于是雙方交戰(zhàn)。此時,作為三桓的叔孫氏、孟孫氏發(fā)兵援救季孫氏,擊敗魯昭公的軍隊。昭公無奈地逃到齊國。齊國伐魯,氣焰囂張,自稱“主君”,完全把逃難的昭公當成大夫看待。昭公于是往晉國求助。季平子卻早有一著,他重金賄賂了當時晉國六卿,結(jié)果晉國讓昭公暫居干侯。從此,季平子攝行君位,儼然魯國君主。
季平子的這種僭越行為影響深遠,日后他的家臣陽虎作亂,不能不說是受此影響,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至于他以人犧祭亳社的事情,只能說明當時的慣例是這樣。
9桓康之衰編輯
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
季桓子,即季孫斯,謚桓,史稱季桓子。
季康子,即季孫肥,謚康,史稱季康子。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陽虎作亂,囚季孫斯,逼季孫斯盟約。定公七年,陽虎執(zhí)政,把季孫氏占據(jù)的權(quán)位搶走。定公九年,季桓子為首的三桓把陽虎趕走,總算把權(quán)位奪回。定公十年,叔孫氏的家臣侯犯又作亂。平定禍事不久,定公讓孔子執(zhí)政。
孔子下令毀三都(季孫氏的費城、叔孫氏的郈城,孟孫氏的成城)。為了讓夫子成功,作為季孫氏家臣的仲由就對季桓子說:“您看,前幾年南蒯依靠堅固的費城作亂,我們連年攻打而不能奪回費城,后來陽虎也連同費城人為亂,禍亂我們季孫氏。而叔孫氏也一樣,侯犯憑著堅固的郈城叛亂,圍攻了一年多都不能攻克。這些都是因為費城、郈城太過險固,而我們的家臣多次以此而背叛三桓。為了防止后患,不如順勢毀掉費城、郈城。”
于是季桓子準了,就跟叔孫氏一起毀掉費、郈。然而孟孫氏不肯毀掉老巢成城。于是,季桓子又掉轉(zhuǎn)槍頭,唆使定公貪欲,弄得孔子很不是滋味。最后,三桓把孔子趕出了魯國。
定公十五年,定公薨,子哀公蔣立。哀公三年,季桓子彌留托孤,說如果妻子南孺子生下來的是男孩,那就立這個孩子為季孫氏的家主;如果是女的,那就讓季孫肥當季孫氏的家。
桓子死了,季孫肥成為實際上的家主。桓子快要下葬的時候,南孺子生了個男孩。這個時候,季孫肥正在朝堂上跟哀公等人聊天呢,老正就抱著孩子來了,整一個二愣子的模樣,說:“當初,家主說要是生了個男孩,就請告訴國君您,立那孩子為季孫氏的家主。”這樣一來,季孫肥就很尷尬,只好對哀公說:“既然是家父的遺命,那就請您讓我卸下季孫氏家主的重擔吧。”哀公就派大臣共劉去查查這件事,看是不是屬實什么的。結(jié)果沒想到,那個男嬰被人殺死了(史書沒記載誰干的,但是八九不離十,應該是季孫肥害死的,他不用動手,他的手下自然就會做得妥妥帖帖)。當時男嬰死了,老正一看苗頭不對啊,立馬逃出魯國,到衛(wèi)國去了。這事情自然不了了之了。季孫肥就順順當當?shù)爻蔀榧緦O氏的頭,史稱季康子。
季桓子、季康子不思為國家奔忙,戀棧權(quán)位,只知道爭權(quán)奪利,結(jié)果魯國日益衰微,而三桓離心。陽虎、孔子執(zhí)政,季孫氏遭到削弱。
10季氏變遷編輯
季孫氏,又作季氏。
季氏不完全等同于當今的季姓。
不過一般來說,季姓子孫,也有季孫氏一脈。
季孫是不是孔子弟子
不是孔子的弟子
1,季孫,中華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
關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后畢公之子季孫,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
姓氏資料記載
"潘"出自季孫。以國為氏,姬姓。潘姓始祖季孫公之墓
《廣韻》、《元和姓纂》載,周文王后畢公子季孫,食邑于"潘",子孫以邑名為氏。
《姓譜》載:周文王之子季孫,食采于潘,因氏焉。
《姓纂》載:周文王子曰畢公高, 畢公高子曰季孫封于潘,因氏焉。
2,季桓子,即季孫斯。
有成語 季孫之憂 。 憂:憂患。指內(nèi)部的憂患。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季桓子,即季孫斯,春秋時魯國卿大夫。姬姓,季氏,名斯。謚桓,史稱"季桓子"。
季孫斯之"孫"為尊稱,"季孫"并不是氏稱,"季孫某"僅限于對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季某"。故季桓子為季氏,而非季孫氏。
其父季平子,是魯國權(quán)臣,曾攝行君位將近十年。其子季康子,迎孔子歸魯。
季桓子時期,季氏為首的三桓在魯國的聲威、權(quán)勢有所降低,先是陽虎作亂,將季氏一直占據(jù)的執(zhí)政地位給搶了過來,接著是孔子行政,隳三都而弱三桓,把季氏的老巢費城都給毀掉了。季孫氏將孔子逼走周游列國,魯哀公三年,季桓子去世,其子季康子季孫肥繼位。
季氏宰(宰:官員名)仲由是孔子的弟子,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得意門生,春秋末魯國卞(今泗水縣泉林鎮(zhèn)卞橋村)人,其后胤因避戰(zhàn)事遷往微山縣魯橋鎮(zhèn)仲淺村。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孔門十哲之一,小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wèi),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深得器重,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wèi)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jié)纓遇難,葬于澶淵(今河南濮陽)。
春秋時期的季氏是什么?
季氏就是季孫氏,是魯國三大家族之一,其余為孟孫氏,叔孫氏。其實他們祖宗是三兄弟來的,都是魯國國君的后代。后來因為爭權(quán)而分出這孟孫、叔孫和季孫了。
季孫是誰?
季孫是什么人如下:
季桓子,即季孫斯,春秋時魯國卿大夫。有成語季孫之憂。憂·憂患。指內(nèi)部的憂患。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權(quán)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但拿不定主意,就找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內(nèi)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恐怕要禍起蕭墻了。”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