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全詩共多少句(秦朝明月漢時關全句)
今天給各位分享秦時明月漢時關全詩共多少句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秦朝明月漢時關全句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秦時明月漢時關全詩是什么?
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出塞(其二)》中的一句詩,表達了作者思念名將衛(wèi)青和李廣,以及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那么秦時明月漢時關全詩是什么呢?
1、 全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 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3、 簡析: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思念名將李廣和痛恨匈奴人入侵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關于秦時明月漢時關全詩是什么的相關內(nèi)容就介紹到這里了。
秦時明月漢時關全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全詩
《出塞》
作者: 王昌齡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但使:只要。
2、龍城:龍城是匈奴祭天集會的地方。
3、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而言,匈奴畏懼他的神勇,特稱他為飛將軍。
4、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我國北方的屏障。
詩意: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征戰(zhàn)長久延續(xù)萬里征夫不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xiàn)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zhàn)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zhàn)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nèi)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lián)想到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zhèn)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zhèn)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zhàn),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jié)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明月幾時有全詩
明月幾時有全詩
《水調(diào)歌頭》
作者:蘇軾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筑。 指月宮。
6、不勝: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著的人。
11、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詩意:
明月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xiàn)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jīng)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lián)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仿佛乘云御風,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間!月光從朱紅色樓閣的一面轉(zhuǎn)到另一面,低低的灑在窗戶上,照著不眠之人。明月不該有什么怨恨,卻為何總在親人離別之時才圓?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zhuǎn)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愿離人能平安健康,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賞析: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把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寄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后的體會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xiàn)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從月亮的轉(zhuǎn)移變化,盈虧圓缺,聯(lián)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jié)論。全詞構(gòu)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gòu)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yōu)美,富于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明月松間照全詩
明月松間照全詩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釋:
1、暝(mng):日落,天色將晚。
2、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新:剛剛。
3、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4、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喧:喧嘩,這里指竹葉發(fā)出沙沙聲響。浣(hu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滌衣物。
5、隨意:任憑。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6、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襟懷。
詩意: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賞析: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卻下筆說是空山。這是因為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于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fā)光,生動表現(xiàn)了幽清明凈的自然美。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jīng)贊嘆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shù)上爐火純青的地步,的確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shù)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fā)現(xiàn)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lián)同是寫景,而各有側(cè)重。頷聯(lián)側(cè)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lián)側(cè)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shù)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xiàn)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舉杯邀明月全詩
舉杯邀明月全詩
《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
原文: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注釋:
1、獨酌:一個人飲酒。
2、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3、既:且。
4、不解:不懂。
5、徒:空。
6、將:和。
7、及春:趁著青春年華。
8、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9、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0、交歡:一起歡樂。
11、無情:忘卻世情。
12、相期:相約。
13、邈:遙遠。
14、云漢:銀河。
詩意: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暫時伴著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時歡娛。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們的蹤影。讓我們結(jié)成永恒的友誼,來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賞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隨即破一義,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jīng)駁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后得到正確的結(jié)論。關于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所以一直為后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腳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diào)得很。于是詩人忽發(fā)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nèi),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么又該怎么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中語)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jīng)淅入醉鄉(xiāng)了,酒興一發(fā),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zhuǎn)動零亂,似與自己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jié)為交游,主要還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結(jié)無情游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jié)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構(gòu)成了最后的結(jié)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xiàn)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jié)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jié)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這首詩突出寫一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yè),但是既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旁徨。從他的詩里,讀者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于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里,明月已經(jīng)是光明皎潔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把酒問月》一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里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xiàn)了他對于光明的向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污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xiāng)。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游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是為一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里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里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你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一定會送你到長安的;最后他希望這位蜀僧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xiāng)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xiāng)四川來了。明月,對于李白又是一個親密的朋友。《夢游天姥吟留別》里說: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里,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后,寫了一首詩寄給王昌齡,詩里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一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讀者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容易理解為什么在《月下獨酌》這首詩里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jié)為伴侶的,象征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xiāng)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jīng)典,凝練,內(nèi)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全詩對仗 。
“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那首詩,全文是什么?
“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唐代王昌齡寫的《出塞》。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翻譯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zhàn)萬里征夫未回還。
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jié)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zhàn)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zhàn)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xiàn),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jīng)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nèi)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一直持續(xù)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lián)想起秦漢以來無數(shù)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jīng)戰(zhàn)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fā)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wèi)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于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征人不還的局面。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里指英勇善戰(zhàn)的將領。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于今內(nèi)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創(chuàng)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xiàn)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zhàn)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秦時明月漢時關 全詩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tài)。下面一起來欣賞下!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前言】
《出塞二首》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zhàn)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jié)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言絕句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第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剛剛結(jié)束時的情景。寥寥數(shù)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tài)。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shù)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wèi)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nèi)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zhàn)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zhàn)士也還沒有回來。 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wèi)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翻譯】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衛(wèi)青、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賞析】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xiàn)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zhàn)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zhàn)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xiàn)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zhàn)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chǎn)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lián)想起秦漢以來無數(shù)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 。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jīng)戰(zhàn)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于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fā)戍邊戰(zhàn)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wèi)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xiàn)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jié)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zhàn)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fā)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