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文學成就
-
作品概述 左思出身寒門,雖有很高的文學才華,卻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屢不得志,只好在詩中表述自己的抱負和對權貴的蔑視,歌頌隱士的清高。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隱》,收入《神奇秘譜》之中,并在解題中引錄了他的兩首同名詩,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認為是他的作品,這些作品中都貫穿著隱逸思想。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錄于清人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賦 《晉書·左思傳》載,他曾以10年時間寫出《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三都賦》的寫作時間,《晉書·左思傳》和《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左思別傳》的說法很不一致。據今人傅璇琮考證,《三都賦》成于太康元年(280年)滅吳之前。此外,今人姜亮夫認為作于291年(《陸平原年譜》),劉文忠認為作年“難以確定”(《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左思》)。左思在序中批評前人作賦“侈言無驗,雖麗非經”,提出作賦應“貴依其本”、“宜本其實”。在寫作此賦過程中,他曾向到過蜀地的張載請教岷邛之事;又求為秘書郎,以便博覽方志群書。因此《三都賦》體制宏大,事類廣博。他那種強調征信求實的文學主張雖不免偏激,但也使《三都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國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三都賦》問世后,張華贊嘆不已,嘆道:“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余,久而更新。”,皇甫謐為之作序,張載、劉逵作注;衛權作略解。一時間豪富人家競相傳寫,以致“洛陽紙貴”。這除了《三都賦》本身的富麗文采及當時文壇重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包含了當時朝野上下關心矚目的內容:進軍東吳、統一全國。此賦的寫作手法及風格雖與班固的《兩都賦》及張衡的《二京賦》相似,但它的思想主題則不是傳統的“勸百諷一”。因此《三都賦》在后期大賦中具有重要地位。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賦《白發賦》,語言樸實、行文幽默、感情含蓄,與《三都賦》完全不同。它采用頭發與人對話的寓言體,尖銳地抨擊“靡不追榮,貴華賤枯”的社會現實。
詩 左思詩歌代表作品是《詠史》詩8首,見于《文選》。《詠史》自班固以來大抵是一詩詠一事,在客觀事實的復述中略見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詠史》錯綜史實,融會古今,連類引喻,“詠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見”(沈德潛《古詩源》)。左思早年有著強烈的用世之心,自認才高志雄,“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第1首),希望有所作為。但是在門閥制度的壓抑下,他始終懷才不遇。在《詠史》詩第2首中,他以“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的藝術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現象;在第7首中他借詠古代賢士的坎坷遭遇,沉痛地指出:“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對扼殺人才的黑暗現實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其筆鋒之尖銳,在兩晉南北朝是不多見的。《詠史》詩還借詠古人,闡明自己的生活態度和志向,聲稱:“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所以梁代評論家鐘嶸說左思“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詩品》)。 明清之際王夫之曾說:“三國之降為西晉,文體大壞,古度古心,不絕于來茲者,非太沖其焉歸?”(《古詩選評》)左思《詠史》詩的這種風格被鐘嶸稱為“左思風力”。“左思風力”曾對陶淵明產生過影響。左思所創造的“澗底松”這一藝術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來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左思另有《招隱》詩兩首,文筆流麗,其中“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贊賞。《嬌女詩》一首,語言樸素,感情真摯,對小女兒的疼愛之情躍然紙上。陶淵明的《責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隱《驕兒詩》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響。此外他還有《雜詩》一首,《悼離贈妹》詩二首。前者風格與《詠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詩,典雅凝重。
- 左思
左思(250-350)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城北)人。他父親左熹曾做過太原相。曾任太守、殿中侍御史等官。他幼年天資遲鈍,學書學琴都不成。但他很用功,能文章,辭藻壯麗。他貌寢口訥,不好交游,仕進不得意,唯以著作為事。曾以十年的時間寫成《三都賦》,轟動當時,都下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左思的功業心很強,但當時士族門閥制度已經形成,仕進的門徑被士族所把持,出身寒微的人只能恥居下位。他的才能、抱負不得施展,便發而為詩。所以揭露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和士族門閥之間的矛盾,抒寫自己功業未遂的情懷和對士族權貴的蔑視,就構成了他的詩的主題。他的詩意氣豪邁,語言簡勁,絕少雕琢。今天保存的很少,只有《文選》和《玉臺新詠》所收的部分詩賦,其中詩十四首,以《詠史》和《嬌女》最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