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結尾處如何理解生女好(兵車行表達了什么感情)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兵車行結尾處如何理解生女好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兵車行表達了什么感情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唐朝時期,流行一句話:生男不如生女好,為什么呢?
出處是杜甫的《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其實表達的本意不是重女輕男,而是男子要被官府征兵抓走,而女子不用罷了。
杜甫當時身處唐玄宗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的年代。古代人口不像現在這么多,士兵人數不夠了,就直接到老百姓家里征男丁,只要是個能干活的就被抓走。而且這些官兵抓人的理由正當充分:朝廷讓我這么干的。老百姓無法反抗,哪怕親人被抓去也只能抓著官兵的衣服哭喊。
在那個走路全靠腿,書信全隨緣,導航靠張嘴的年代,背井離鄉幾乎就等于生離死別。從“少小離家老大回”這句詩就體現出來。而且征兵不僅僅是離鄉這么簡單。有的是被送到戰場前線的,有的是被送到邊關戍守的,還有被送去營田修堤的,都不是存活率高的職業,幸存下來的話還要壓榨剩余價值在軍隊里做徭役。所以家中有個男子本來指望成家立業給父母養老送終的,又或者本來是個才華橫溢的書生想考取功名的 ,一下子被送去干苦力,前途盡毀,基本斷絕了一家的希望。
詩文中說:生女還能嫁個鄰居,至少不用天人永隔,生男就只能戰死沙場了。想想也是能理解的哦。古代重女輕男的思想重,男子可以登科及第,一朝金榜題名,女子要是想成就什么事業,要么找個好老公蹭個熱度,要么自己當皇帝學武則天。女子不如男子孔武有力,在那個女子拼美貌男子拼才華的年代,陡然說出一個“生男不如女”的說法還是挺新奇的,何況還是大詩人杜甫說的呢。
再加上當時還有個背景環境:唐玄宗 寵幸楊玉環,楊家憑借著這個貴妃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多少能人才子也許一輩子碰不到一個機遇能面見天子,人家寒窗苦讀數十載也許也只能當個侍郎文員之類寫寫文書草案,而楊玉環一個女子得皇帝寵愛就飛上枝頭變鳳凰。這也許也是當時的人羨慕嫉妒恨的地方吧。想到這一層之后,人家對這一句話刻骨銘心也是能理解的。
杜甫在《兵車行》一詩中提到生女比生男好的看法。試回答: (1)引述詩中提到這種看法的詩句,綜合全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詩人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這是發自肺腑的血淚控訴。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由于連年戰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十分嚴重的摧殘。最后,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場面凄清悲惋,情景寂冷陰森。這里,凄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一反人之常情,表達了人民怎樣的心理?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句話出自杜甫的《兵車行》,其大意是如果確實知道生男孩是壞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重男輕女,本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現在人們卻一反常態,認為生男不如生女好,這種觀念改變是由繁重的兵役負擔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實造成的,反映了人們當時心靈受傷害之深。
它與白居易《長恨歌》中所寫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相比,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后者的大意是:(因楊貴妃受寵而得來的榮耀)于是讓天下的父母,都渴望生下女兒(以期有朝選在君王側,光宗耀祖),而不愿生下兒子。它一方面寫出了唐玄宗對楊玉環的溺愛有加,而更重要的是表現出一代君王因好色而帶來的社會影響,雖然其中不免也有夸張的意味。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