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筠的《舊將》詩歌如何賞析的簡單介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劉筠的《舊將》詩歌如何賞析,以及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文詩詞常用的典故:將相和與洗兵雨
時光不會辜負讀書的你——
將相和
【典源】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澠池辱秦王,被趙王“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對此不服,謂“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揚言“我見相如,必辱之”。
相如聽說后,每見廉頗,便“引車避匿”,并對舍人說:“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頗知道以后,“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釋義】 相如以口舌為勞,封官在屢建戰(zhàn)功的廉頗之上。廉頗本欲凌侮相如,但相如以國事為重,不計私仇,對廉頗多所回避,致使廉頗深受感動,袒露膚體,背負荊條,上門謝罪,并與相如結(jié)為生死與共的朋友。后遂用“藺舌”指建樹功勛的言辭;用“廉藺易軌”調(diào)因權(quán)勢相爭所引起的不睦;用“將軍禮數(shù)”謂以國事為重,寬容為懷;用“負荊請罪、負荊”等謂陪禮道歉,承認錯誤;用“勿頸交”稱深摯的友誼,可共患難、同生死。
【藺舌】 劉筠《舊將》詩:“勞簿可甘先藺舌,功高還許戴劉冠。”
【廉藺易軌】 曹攄《感舊》詩:“廉藺門易軌,田竇相奪移。”
【將軍禮數(shù)】 杜甫《嚴公仲夏枉駕草堂兼攜酒饌得寒字》詩:“非關(guān)使者征求急,自識將軍禮數(shù)寬。”
【負荊請罪】 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一忤容色,終身厚顏,敢昧負荊請罪門下。”《水滸傳》第四六回:“楊雄道:‘兄弟,你休怪我……我今特來尋賢弟負荊請罪。’”
【負荊】 《三國演義》第八回:“〔呂布〕一時錯見,來日自當負荊。”湯顯祖《牡丹亭》第七出:“你待打,打這哇哇,桃李門墻,險把負荊人嚇煞。”柳亞子《贈史存初二首》之二:“負荊淮海醉渝州,桂死蓉枯愁復(fù)愁。”
【刎頸交】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余年少,父事張耳,兩人相與為刎頸交。”
洗兵雨
【典源】 漢劉向《說苑·權(quán)謀》:“武王伐紂……風(fēng)霽(jì,風(fēng)停云散、天氣放晴稱霽)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嗇(阻塞不通)。”散宜生諫阻說:“此其妖歟?”“武王:“非也,天灑(通“洗”)兵也。”后,武王擒紂滅商。
【釋義】 武王出師遇雨,認為是老天爺洗刷兵器,后擒紂滅商,統(tǒng)一國土,戰(zhàn)爭因此停息。后遂用“洗兵雨、天河洗兵、洗甲天河”等表示勝利結(jié)束戰(zhàn)爭。
【洗兵雨】 蕭綱《隴西行》之二:“洗兵逢驟雨,送陣出黃云。”趙翼《奉和相公經(jīng)略來滇敬呈四律》之一:“早帶洗兵天上雨,日南地總發(fā)華滋。”嚴遂成《曲峪鎮(zhèn)遠眺》詩:“洗兵一雨紅燈濕,羊角魷魚堠火明。”
【天河洗兵】 杜甫《洗兵行:“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陸游《燕堂獨坐意象殊憒憒起登子城作此詩》:“天河未洗兵,封豕食上國。”
【洗甲天河】 《宋史·樂志十六》:“覆盂連瀚海,洗甲挽天河。”
未完待續(xù)……
解釋兩首古詩
1. 此詩與前選《赤壁》詩一樣,議論戰(zhàn)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jié)局的戰(zhàn)爭的假設(shè)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qū)拸V,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shè)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的執(zhí)迷不悟。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jié)已然之教訓(xùn),強調(diào)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diào)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譯文
戰(zhàn)爭的勝敗是很難預(yù)料的,
能夠經(jīng)受失敗、挫折等羞辱的考驗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東的子弟中藏龍臥虎人才濟濟,
如果當年重返江東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來也是說不定的。
2.【韻譯】:
從京口到瓜洲僅是一江之隔,離南京也只隔幾座山。
春風(fēng)又吹綠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時候照我回到家鄉(xiāng)呢?
【賞析】: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么近,中間隔一條江水。由此詩人聯(lián)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shù)層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jīng)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fēng)的到來,卻沒表現(xiàn)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jié)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xiàn)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
--------------------------------------------------------------
【評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fā)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這首七絕即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表現(xiàn)了詩人此番出來做官的無奈和欲急切回歸江寧的愿望。頭兩句記敘北上的行程。詩人前往京城,卻偏偏回首江寧,表現(xiàn)不愿赴任的復(fù)雜心理。后兩句以景寫心,既有變法給自己帶來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
??詩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fēng)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chǎn)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huán)生的,詩人望著這照著瓜洲渡口,也照著鐘山的明月,發(fā)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體現(xiàn)作者希望重返那沒有利益紛爭的家鄉(xiāng),很有余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diào)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
怎樣鑒賞詩歌
如何賞析詩歌
(1)鑒賞口訣: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nèi)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xiāng)懷人類。表達對家鄉(xiāng)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zhàn)爭或邊塞類。⑤閑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托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xué)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詩感情自然顯現(xiàn)。能夠表現(xiàn)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這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
傷今、反對戰(zhàn)爭、追求和平、蔑視權(quán)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xiāng)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詩歌鑒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詩歌當中許多的意象都是有它們各自的喻意的。雖然這種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當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數(shù)情況之下卻是有其共通之處的
五.找技巧。
一首詩歌寫的好壞,與它所采用的表達技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而表達技巧又要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等三個方面去分析。
六.品風(fēng)格。
“風(fēng)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藝術(shù)素養(yǎng)等造成的不同的創(chuàng)作特色。如李白之詩清新飄逸,杜甫之詩沉郁頓挫,陶淵明之詩沖淡平和,王維之詩詩中有畫,韓愈的詩深奧險怪,白居易的詩通俗鮮明。再如,按詞論家說,蘇軾、辛棄疾之詞豪邁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詞婉約含蓄。
詩歌鑒賞的最后,或者說到了細微之處,要讓學(xué)生體會出作者的語言風(fēng)格及語言所要達到的表達效果。而與相關(guān)的一些術(shù)語有:剛艦雄奇、悲壯、曠達、蒼涼、沉郁、飄逸、含蓄、纏綿、清新、明麗、秀麗、恬淡、凄美、明快等。
語言表達效果:真摯感人、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意境高遠、情景交融、耐人尋味、言有盡而意無窮。
以上六點看起來很分散,似把詩歌給拆開來讀了,但實際情況絕非如此。這正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不過我把它稍做了一點修改:“師傅引對門,修行在個人。”只有讓學(xué)生懂得了詩歌鑒賞的門道,才能使學(xué)生建立一種賞析的思路,進而在不斷的賞析中培養(yǎng)起一種屬于自己的賞析風(fēng)格。
二、詩歌內(nèi)容、思想情感
(一)、詩歌內(nèi)容分類
贈友送別詩、借景抒情詩、思婦閨情詩、托物言志詩、詠史懷古詩
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戰(zhàn)詩、即景抒懷詩、山水田園詩
送別詩多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訴依依別情或言別后的思念。
詠古詩多是對古代人或事的憑吊。或為緬懷先賢,追慕古人,或表達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愿望,或訴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或感嘆昔盛今衰,借古諷今。
戰(zhàn)爭詩要么表現(xiàn)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要么表現(xiàn)舍身殺敵的壯烈,要么表現(xiàn)戰(zhàn)士凱旋的豪邁,要么表現(xiàn)對戰(zhàn)爭的厭惡,揭露戰(zhàn)爭帶給親人、家鄉(xiāng)、人民的苦難,控訴封建統(tǒng)治者發(fā)動戰(zhàn)爭的罪惡。
邊塞詩則為對邊塞軍旅生活的描寫,或表現(xiàn)邊塞苦寒的生活環(huán)境,或表現(xiàn)壯麗的邊塞風(fēng)光。
思鄉(xiāng)詩、閨怨詩及羈旅行役詩則重在表現(xiàn)對親人的思念,或表達婦女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或表現(xiàn)游子異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
寫景抒情詩和詠物言志詩(包括山水田園詩,隱逸詩等),往往表現(xiàn)詩人自己與眾不同、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或者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傷感,或者表現(xiàn)其他或喜或悲或憂的復(fù)雜懷感,或者表現(xiàn)祖國山河的壯麗,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有的則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遠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質(zhì)。
(二)、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情感
1憂國傷時:
揭露統(tǒng)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白居易《賣炭翁》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這是一首感時撫事的詩。作者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云變幻,不免傷心感喟。進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極星座一
樣,不可動搖,即使吐蕃入侵,也難改變?nèi)藗兊恼y(tǒng)觀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諸葛亮輔佐朝廷的抱負,大有澄清天下的氣概。全詩即景抒情。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如: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年,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
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
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如:蘇軾《水調(diào)歌頭?赤壁懷古》
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鄉(xiāng)懷人
羈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思親念友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邊關(guān)思鄉(xiāng)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閨中懷人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
風(fēng)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何日平胡
虜,良人罷遠征?)
4、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山居秋暝》、孟浩然《過故人莊》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揚州慢》、劉禹錫《烏衣巷》
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fēng)驟》
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琵琶行》、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告慰平生的喜悅?cè)纾憾鸥Α洞阂瓜灿辍贰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贰⑿翖壖病段鹘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藺舌是什么意思
藺舌是謂建樹功勛的言辭,也指說客。
拼音:Lìn shé。
【典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
【釋義】趙將廉頗以藺相如被拜為上卿而不服,說我有攻城野戰(zhàn)的大功,而藺相如只不過是憑口舌得到上卿。
【謂喻】“藺舌”,謂建樹功勛的言辭。也指說客。宋-劉筠《舊將》詩:“勞薄可甘先藺舌,功高還須戴劉冠。”
藺字讀音:【lìn】。
(1)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細圓而長,中有白髓。莖可編席,莖心可燃燈及入藥。亦稱“燈心草”。
(2)馬~。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堅韌,可系物,亦可造紙。根可制刷子。亦稱“馬蓮”、“馬蘭”。
(3)姓。
藺,古代姓氏,出自姬姓,以地名命姓。春秋時,晉獻公的少子成師被封于韓(現(xiàn)在陜西省韓城市),他建立了韓國,因為他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又稱韓子。
他的后代子孫遂以韓為姓,稱韓姓。傳到韓厥(即韓獻子)時,他的玄孫叫韓康,在趙國為官,得到藺(今山西柳林縣孟門,一說在陜西渭南縣西北)作為封邑,他的后代子孫遂以封邑名為姓,稱藺姓。
藺為小姓,古代著名政治家藺相如就為此姓。藺相如(前329年—前259年),戰(zhàn)國時趙國上卿,今河北曲陽人,一說山西臨汾人,官至上卿,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