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九日用哪些手法(賀新郎九日用哪些手法寫)
很多朋友對于賀新郎九日用哪些手法和賀新郎九日用哪些手法寫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賀新郎·九日》原文及賞析
《賀新郎·九日》是南宋詞人劉克莊的一首重陽節(jié)登高抒懷之詞,下面是《賀新郎·九日》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原文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發(fā)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鴻北去,日西匿。
賞析
首三句先以“湛湛長空黑”烘托出胸中塊壘,通過對昏黑風雨交加的描寫,表達出詞人憂慮國事、痛心神州陸沉的悲憤之情。滿天密布深黑的烏云,再加上陣陣斜風細雨,使人心亂如麻,愁思似織,“亂愁如織”點出全篇主旨。重陽本來是登高之佳節(jié),由于風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樓,放眼遙望千山萬壑,浩蕩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涼,會使人淚水滂沱。“白發(fā)”四句直抒“老眼”登覽之所感。“神州淚”說明詞人是為神州殘破沉淪的“往事”而極度傷心灑淚。“神州”二字曾在詞人詞中反復出現(xiàn),說明恢復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頭等大事。
“少年”三句遙接“老眼平生”,折筆追敘少年時代的豪興與才情。但是目前卻青春已逝,壯志成空,進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國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則有更深寄托。詞人慨恨文士不顧國家多難,只想效法魏晉名士風流的'狂客行徑,每年在重陽節(jié)登高,總喜歡提起東晉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稱揚一番,毫無現(xiàn)實意義。“若對”兩句,是說如自己這樣的憂國志士,并不追慕魏晉風度,但對國破家亡的現(xiàn)狀憂心如焚卻又無能為力。詞意至此急轉(zhuǎn)直下,壯志未酬,詞人在感憤之余,覺得自己既不能改變這種局面,在此佳節(jié)也只能賞黃花以遣懷,借酒澆愁了。“鴻北去”,目送飛鴻北去,抒發(fā)對故土的思戀。“日西匿”暗指南宋國勢危殆,振興無望。以天際廣漠之景物作結(jié),與首句呼應,意余言外。
上片寫重陽節(jié)登高望遠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評當時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風,表達出詞人對國事和民生的極端關(guān)注。全詞寫景寓情,敘事感懷,以議論為主,借題發(fā)揮,感慨蒼涼。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國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1
【年代】:宋
【作者】:劉克莊——《賀新郎》端午
【內(nèi)容】: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夸結(jié)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
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
【作者】:
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今存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其中有詩5000多首,詞200多首,《詩話》4集及許多散文。作品體裁豐富,題材廣泛。他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罷黜,長期閑賦鄉(xiāng)居,對莆田的社會生活、民俗風情有細膩的觀察、較深的了解,并將之反映于作品中。它的不少詩詞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南宋莆田地區(qū)的雜劇、百戲,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和史料價值。
【注釋】:
綀掖:粗線織成的布衣。
艾虎:《荊門記》:“午節(jié)人皆采艾為虎為人,掛于門以辟邪氣。”
靈均標致:靈均,屈原之字。標致,風范。
紉蘭佩:聯(lián)綴秋蘭佩帶于身。
椒醑:椒,香物。醑,美酒。二者用來降神、享神。
騷魂:屈原的忠魂。
角黍:粽子。
把似:如果。
【賞析】:
黃蓼園云:“非為靈均雪恥,實為無識者下一針砭,思想超超,意在筆黑之外。”又云:“就競渡者及沉角黍者落想,是以實處落想。”《黃蓼園詞選》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2
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君去京東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談笑里,定齊魯。
兩淮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后,有人來否?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算事業(yè)須由人做。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空目送,塞鴻去。
【賞析】
這首送陳子華的詞,寫法特別。北望神州路,試平章、這場公事,怎生分付?突如其來地提出一個因北望中原而產(chǎn)生的問題,起勢突兀,引人注目。
記得太行山百萬,曾入宗爺駕馭。今把作握蛇騎虎。接著才指出問題的具體內(nèi)容:即是該怎樣對待淪陷區(qū)的義軍。問題從南、北宋之際說起,當時的愛國將領(lǐng)宗澤為抗擊金軍,招撫了義軍首領(lǐng)王善、楊進等人,他敢于招撫被人視為寇盜的義軍,有能力駕馭他們,依靠他們壯大抗金的力量,所以宗澤聲威大震,軍民都敬重他,喊他為宗爺爺。宗澤在政治上、軍事上采取正確的立場和措施,在抗敵方面收到了巨大的效果。
作者寫這首詞時,宗澤逝世已久,但在北方金人統(tǒng)治地區(qū),仍有義軍活動。其中紅襖軍力量最大,首領(lǐng)楊安兒被殺后,余眾歸附南宋,可惜朝廷不信任他們,把抗金民眾武裝看成是手上拿的蛇和跨下騎的虎,甩掉又不是,用又不敢用。作者送行的友人陳子華,他曾主張積極招撫中原地區(qū)的義軍。他出知真州(治今江蘇儀征),在公元一二二七年(宋理宗寶慶三年)四月,當時李全還未叛降蒙古。宋朝如果能夠正確團結(jié)、運用義軍的力量,抗金是大有可為的。所以作者送陳子華赴江北前線的真州時,要他認真地考慮這個關(guān)系國家安危存亡的重大問題。這里前二句歌頌宗澤正確對待義軍,聲威極大;后一句用《魏書。彭城王勰傳》的典故,批判昏聵無能的投降派。兩種不同的形象,形成鮮明、強烈的對照,筆力遒壯。君去京東豪杰喜,想投戈拜真吾父。談笑里,定齊魯。希望陳子華到真州要效法宗澤,使京東路(指今山東一帶)的豪杰,歡欣鼓舞,做到談笑之間,能夠收復、安定齊魯北方失地。既是勉友,更抒發(fā)自己延納俊杰、收復河山的熱切愿望,寫得酣暢樂觀,富于豪情壯志。
下片情感波瀾起伏,一會兒奇峰突兀,一會兒陡轉(zhuǎn)直下,沉郁凝重。兩淮蕭瑟惟狐兔。問當年、祖生去后,有人來否?面對當時現(xiàn)實:國土淪喪,人煙稀少,狐兔出入;父老長久盼望,然而看不到祖逖那樣的志士。筆調(diào)跌宕,感情變?yōu)楸瘧崱6嗌傩峦]淚客,誰夢中原塊土?說當時不但喪心麻木、公然賣國的投降派不想念中原,連以名流自命的士大夫們也沒有意志去收復失地。筆調(diào)和前三句相同,用南宋統(tǒng)治區(qū)域的現(xiàn)實去補充前三句,進一步濃化前三句的感情。算事業(yè)須由人做。指出事在人為,不須頹喪,又轉(zhuǎn)為充滿信心的樂觀,和上片的思想感情相呼應。單句回斡,陡然而來,戛然而止,這是詞中表現(xiàn)豪邁之氣的頂點。應笑書生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用《梁書·曹景宗傳》的典故,嘲笑書生氣短,言外之意,也是希望陳子華要振作豪氣勇于作為,似自嘲而實是勉勵陳子華。空目送,塞鴻去。
以寫送別作結(jié)。全詞正面寫送別,只有這兩句話;又不直接寫送人,卻言寫目送塞鴻并去,仍與北國河山聯(lián)系在一起。既點題,又圍繞全詞的中心內(nèi)容,有余味,有力量。
歷史上的反動統(tǒng)治者,都是敵視人民的力量,勇于對內(nèi),怯于對外。在這首詞中,作者要陳子華正確對待義軍,招撫義軍,思想是進步的。他的詞,發(fā)展了辛棄疾詞的散文化、議論化的傾向,雄放暢達,繼承辛派的愛國主義詞風,又有自己的風格。這首詞氣勢磅礴,一氣貫之,是名詞的顯著特色。立意高遠,大處落墨,又曲折跌宕,不同于那些一味講究直率的人。
劉克莊《賀新郎》賞析3
賀新郎·九日
宋代:劉克莊
湛湛長空黑。更那堪、斜風細雨,亂愁如織。老眼平生空四海,賴有高樓百尺。看浩蕩、千崖秋色。白發(fā)書生神州淚,盡凄涼、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無跡。
少年自負凌云筆。到而今、春華落盡,滿懷蕭瑟。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對黃花孤負酒,怕黃花、也笑人岑寂。鴻北去,日西匿。
譯文
暗沉沉的`天空一片昏黑,又交織著斜風細雨。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我的心中紛亂如麻,千絲萬縷的愁思如織。我平生就喜歡登高臨遠眺望四海,幸虧現(xiàn)在高樓百尺。放眼望去,千山萬壑盡現(xiàn)于點點秋色里,我胸襟博大滿懷情意。雖然只是普通的一個白發(fā)書生,流灑下的行行熱淚卻總是為著神州大地,絕不會像曾經(jīng)登臨牛山的古人一樣,為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悲哀飲泣。追憶懷念以往的榮辱興衰,一切都已經(jīng)杳無影跡了。
少年時我風華正茂,氣沖斗牛,自以為身上負有凌云健筆。到而今才華如春花凋謝殆盡,只剩下滿懷蕭條寂寞的心緒。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愛說南朝文人的疏狂舊事。每當重陽吟詠詩句,動不動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讓人感到有些厭煩。如果對著菊花而不飲酒,恐怕菊花也會嘲笑人太孤寂。只看見鴻雁向北飛去,一輪昏黃的斜陽漸漸向西邊沉了下去。
注釋
賀新郎:詞牌名之一。此調(diào)始見蘇軾詞,原名“賀新涼”,因詞中有“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zhuǎn)午,晚涼新浴”句,故名。
九日:指農(nóng)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
湛(zhàn)湛:深遠的樣子。
空四海:望盡了五湖四海。
高樓百尺:指愛國志士登臨之所。
白發(fā)書生:指詞人自己。
牛山:在山東臨淄縣南。
凌云筆:謂筆端縱橫,氣勢干云。
南朝狂客:指孟嘉。晉孟嘉為桓溫參軍,嘗于重陽節(jié)共登龍山,風吹帽落而不覺。
拈(niān)出:搬出來。
岑(cén)寂:高而靜。岑音此仁反。
匿(nì):隱藏。
賞析
首三句先以“湛湛長空黑”烘托出胸中塊壘,通過對昏黑風雨交加的描寫,表達出詞人憂慮國事、痛心神州陸沉的悲憤之情。滿天密布深黑的烏云,再加上陣陣斜風細雨,使人心亂如麻,愁思似織,“亂愁如織”點出全篇主旨。重陽本來是登高之佳節(jié),由于風雨凄凄,只能登上高樓,放眼遙望千山萬壑,浩蕩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涼,會使人淚水滂沱。“白發(fā)”四句直抒“老眼”登覽之所感。“神州淚”說明詞人是為神州殘破沉淪的“往事”而極度傷心灑淚。“神州”二字曾在詞人詞中反復出現(xiàn),說明恢復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頭等大事。
“少年”三句遙接“老眼平生”,折筆追敘少年時代的豪興與才情。但是目前卻青春已逝,壯志成空,進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國之恨。“常恨世人”三句則有更深寄托。詞人慨恨文士不顧國家多難,只想效法魏晉名士風流的狂客行徑,每年在重陽節(jié)登高,總喜歡提起東晉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稱揚一番,毫無現(xiàn)實意義。“若對”兩句,是說如自己這樣的憂國志士,并不追慕魏晉風度,但對國破家亡的現(xiàn)狀憂心如焚卻又無能為力。詞意至此急轉(zhuǎn)直下,壯志未酬,詞人在感憤之余,覺得自己既不能改變這種局面,在此佳節(jié)也只能賞黃花以遣懷,借酒澆愁了。“鴻北去”,目送飛鴻北去,抒發(fā)對故土的思戀。“日西匿”暗指南宋國勢危殆,振興無望。以天際廣漠之景物作結(jié),與首句呼應,意余言外。
上片寫重陽節(jié)登高望遠所引起的感喟。下片批評當時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風,表達出詞人對國事和民生的極端關(guān)注。全詞寫景寓情,敘事感懷,以議論為主,借題發(fā)揮,感慨蒼涼。主旋律是英雄失路融家國之恨的慷慨悲歌,意象凄瑟,既豪放,又深婉。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為詞人于重陽節(jié)登上高樓之作。重陽本是登高遠眺的好時光,但詞人卻遇到了烏云密布、陰雨綿綿的糟糕天氣,詞人由凄涼的天氣聯(lián)想到自己報國無門的苦悶,于是借景抒情,寫下了這首詞。
賀新郎中以文為詞的表現(xiàn)手法
《賀新郎》以文為詞,譏嘲時政,抒發(fā)了作者對國事的殷憂。詞的風格酣暢恣肆,顯示了議論風生、壯懷激烈的豪放特色。在表現(xiàn)手法上,為了振聾發(fā)聵,多用正論警俗的寫法。
上片劈頭三句,即作當頭棒喝,揭露了宋室南渡后統(tǒng)治階級在西子湖上歌舞升平、醉生夢死的生活。
換頭三句轉(zhuǎn)寫自己和其他人才不被重用的憤懣之情,既與上片歌舞酣醉,不管興亡、毫無心肝的官僚士大夫作鮮明的對比,又同上片“問中流、擊楫何人是”一句相呼應。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末元初(1253年)時詞人登科后和同年進士一同游覽西湖時所作,據(jù)《古杭雜記》載,在游船上有人問他“西蜀有此景否”,促使他浮想連篇,觸動了他憂國憂民的悲憤感情,寫下了這首憤慨之詞。當時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絲毫不思收復失地,一雪國恥,詞人在詞中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嘲諷。
賀新郎題吳江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賀新郎·題吳江》是宋代詞人劉仙倫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此詞先描寫日暮江天景色,然后展開對古今人物的懷念,委婉地表達了作者隱居僻壤,無以為伴的孤獨心情。全詞結(jié)構(gòu)嚴整,脈絡清晰,筆勢頓挫,技巧高超。
賀新郎九日用哪些手法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nèi)容,更多關(guān)于賀新郎九日用哪些手法寫、賀新郎九日用哪些手法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