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淚珠無限恨 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干
大家好,關于多少淚珠無限恨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干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白居易《寒閨怨》唐詩原文及鑒賞
寒閨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靜,
秋霜欲下手先知,
燈底裁縫剪刀冷。
白居易詩鑒賞
白居易一生創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運和痛苦的詩作,這首閨怨詩是表現閨中少婦思念征夫的。此詩前兩句寫深秋孤寂之景,后兩句寫繾綣綿長的思念之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致感受來表現的。
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間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貴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所以更顯幽靜。簾子稱之為真珠簾,無非表明其華貴,與上洞房相稱。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悟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前兩句將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緊扣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簾子內的人還沒有入睡,手上拿著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涼,連手也覺得僵硬起來了。這才意識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趕制寒衣,是這位閨中少婦準備寄給遠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損,就需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詩中常常有秋閨搗練、制衣和寄衣的描寫。在白居易的時代,府兵制已破壞,但家人仍需為征夫寄寒衣。)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涌上心來,該是何等滋味,然而詩人卻截取思婦裁制冬衣時從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氣的變化這一細節,其余一概不提,由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
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致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質,白居易就善于從平常事物中發掘和表現深義。
《閨怨》王昌齡唐詩原文鑒賞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
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詩鑒賞
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這首詩抓住閨中少婦盛裝登樓欣賞美好春光時心頭突然激起思夫之情這一瞬間心理變化,細膩而生動地刻畫出了這位女主人公被離愁別緒所困擾時的愁姿怨態,含蓄地表達了夫婦朝夕相愛勝似追求世俗功名利祿的思想。
詩的起句“閨中少婦不知愁”,“不知愁”三字,表現出閨中少婦天真、嬌憨樂觀、開朗的性格和對生活熱愛、達觀的態度。正因為她嬌憨得不知愁,才會一度向往世俗的榮華,勸“教夫婿覓封侯”;正因為她熱愛生活,所以面對大好春光,她才會精心地打扮自己,象孩提時那樣蹦蹦跳跳地登上翠樓,去飽覽人間春色。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 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
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第二句“春日凝汝上翠樓”,則是“不知愁”之形態的注解和具體表現。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經過一番精心的打扮、著意的妝飾,登上了自家的高樓(翠樓即青樓,古代顯貴之家樓房多飾青色,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與女主人公的身份、與時令季節相應)。春日而凝妝登樓,當然不是為了排遣愁悶(遣愁何必凝妝),而是為了觀賞春色以自娛。這一句寫少婦青春的歡樂,正是為下段青春的虛度、青春的怨曠蓄勢。從“凝妝”
二字上我們可以體會她登樓前那“不知愁”的歡悅心境;一個“上”字,又將她登樓時步子的輕盈描繪得真實可感。
第三句“忽見陌頭楊柳色”,是全詩的關鍵所在。
“忽見”表明所見的突兀、感觸的陡生、聯想的迅捷。
其實,在大好春光中,處處都有柳暗花明、鶯歌燕舞,見柳是不會令人大驚小怪的。然而這里所見的“楊柳色”有它特定的地點—— “陌頭”。這個“陌頭”,它使人聯想到:也許從前他們夫婦曾攜手經此而游春;也許當年她曾在此“陌頭”親自折柳送夫從軍,以期覓得封侯,求取榮華。然而丈夫一去數年,這美妙的“陌頭楊柳色”卻無人共賞,一種悵惘、孤寂和愁苦的感覺不免要襲上心頭,并引燃久蓄心頭的離愁別緒,于是目光與“陌頭楊柳色”相撞,就會猝然迸出“悔教夫婿覓封侯”這個火熱的念頭。于是由“愁”而“悔”,由“悔”而見“怨”。“悔”字是“愁”和“怨”所化合而成的衍生物,而“愁”和“怨”又是“悔”的根源。在離愁襲擾心頭的時候,這位閨中少婦的“怨”,不涉夫婿、重在責己,這就更襯托出她對丈夫的一往情深。這里的“悔”,也是閨中少婦瞬間對人生世俗功名利祿的一種徹悟,它從另一個角度含蓄地暗示黷武的開邊戰爭破壞了多少人的愛情和幸福!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感情波瀾起伏,跌宕有致,詩的畫面感極強,境界優美而含蓄。本來要凝妝登樓,觀賞春色,結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這變化發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難以理解。詩的好處正在這里,它生動地顯示了少婦心理的迅速變化,卻不說出變化的具體原因與具體過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讓讀者去仔細尋味。詩題為“閨怨”,但詩句卻無一字道及“怨”字,一切意在言外。
寒閨怨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作品賞析
【注釋】:
此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寫情。其寫情,是通過對事物的細致感受來表現的。
洞房,猶言深屋,在很多進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貴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著,所以更見幽靜。簾子稱之為真珠簾,無非形容其華貴,與上洞房相稱,不可呆看。洞房、珠簾,都是通過描寫環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梧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前兩句把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暗示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在這冷清清的月光下,靜悄悄的房屋中,簾子里的人還沒有睡,手上拿著剪刀,在裁縫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涼,連手也覺得冷起來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隨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趕制寒衣,是這位閨中少婦要寄給遠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規定,兵士自備甲仗、糧食和衣裝,存入官庫,行軍時領取備用。但征戌日久,衣服破損,就要由家中寄去補充更換,特別是需要御寒的冬衣。所以唐詩中常常有秋閨搗練、制衣和寄衣的描寫。在白居易的時代,府兵制已破壞,但家人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難歸,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傳到了她手上,而且也傳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歡樂,離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齊涌上心來,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詩人卻只寫到從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氣的變化為止,其余一概不提,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會。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致入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對一些事物的變遷,習而不察,但敏感的詩人,卻能將它捕捉起來,描寫出來,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鮮,這首詩藝術上就有這個特點。
閨怨詩鑒賞分析方法
閨怨詩
閨怨詩就是寫少婦、少女在閨閣中的憂愁和怨恨。這種詩,有的是女人自己寫的,還有一些是男人模擬女人的口氣寫的。古來閨怨詩詞非常多,多以棄婦、思婦為主要描寫對象,以傷春懷人為主題,剖析女子們在特定社會情態、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悵的復雜心理狀態。這些詩歌思想內容不是很高,但在藝術技巧上卻很值得我們去探討。
第一、常見的閨怨詩種類:
1、抒發別離苦情
如,五代詞人李璟的《攤破浣溪沙》:
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韻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干。
上片開篇菡萏香銷翠葉殘一句,傳達出了一種深微的感受。在詞作的上片,詞人表現了對如此珍貴芬芳的自然生命遭到摧傷而消逝的哀感。下片寫得尤為哀切動人。其中的細雨夢回雞塞遠指思婦在夢中夢見征人,及至夢回之際,則落到長離久別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則遠在雞塞之外。其以小樓之高,玉笙之珍美,吹徹之深情,表現出了 細雨夢回、玉笙吹徹之苦想與深情,一片處在孤寒寂寞之中。
2、描寫美人遲暮
美人遲暮出自屈原的《離騷》,詩句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遲暮比喻人的晚年、暮年。原意是有作為的人也將逐漸衰老。現在又來比喻人日趨衰落而感到悲傷怨恨。其實就是描寫美人對人生美好青春的易逝的傷感。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春女善懷是一個常見的題材。因為,人的青春是短暫的,就如春天美麗景色是短暫的一樣,因而就有傷春的情感。如,晚唐詞人溫庭筠的《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峨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月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詞的上片寫閨中女子春眠懶起,意緒慵遲的情景。下片描寫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鏡、著衣的情景。女為悅己者容。丈夫不在家,自己的青春年華就逐漸逝去,容顏衰老,所以,懶起、遲妝、意慵,真是美人遲暮。
3、描寫思婦閨情
描寫思婦閨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如,李商隱在《嫦娥》中這樣寫道: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詩中所抒寫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靈藥式的情緒,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而含有更豐富深刻的人生意蘊。在黑暗污濁的現實包圍中,詩人精神上力圖擺脫世俗,追求高潔的世界,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獨的境地。
第二、常見的手法
1、借夢抒情
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許多大詩人、大詞人都有過杰出的記夢詩。記夢詩中的意象或者境界往往是超越常人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的。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詩人往往就借助夢境來實現。比如張仲素的《春閨思》: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 昨夜夢漁陽。
這首詩歌從表層意義來看,就是描述了春天桑葉泛青,一個女人去城外采桑葉,提著籃子心神恍惚,忘記了自己是來做什么的。這是怎么啦,只因為昨夜做夢,夢見了漁陽。唐代安史之亂的時候,很多戰士去了漁陽。這位女子的丈夫,想來也是其中的一個,夢見了遠赴戎機的丈夫,心里當然是分外的惆悵,也就沒心思采桑葉了。詩人以此表現了思婦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的深厚與執著。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指在文學作品中,借助客觀外界景物的描寫來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的寫作方法。這種方法,能使情和景相互交融,互相依托,從而創造一種物我一體的藝術境界,完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給讀者以強烈感染。其審美效果就是物我合一,形象而含蓄。如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歌是詩人張繼在國家遭受戰爭、自己趕考落榜,處于痛苦、彷徨、憂愁和無奈之時而借景抒情之作。詩歌中,詩人在四句詩中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聽靜夜鐘聲,使得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
3、觸景生情
觸景生情法,是指由于客觀景物和它的變化發展,觸動了作者的情思,引起聯想,繼而感嘆抒情的寫作方法。其特點是情隨景生,辭以情發,情景相間,以創造富有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這類詩歌缺少不了的是隱含在詩人內心的情感和外在景物,并通過相關聯想與相似聯想的表現手法,將詩人的情感表達出來。如,唐代閨怨詩里,最值得一提的的還是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歌通過一個已婚的年輕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華麗,然后步態輕盈地走上了翠樓。這個時候,她站在樓頭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遠處田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徑上的楊柳的青青的顏色,一種莫名其妙的情緒,一種濃烈的情緒忽然泛上了心頭,她想,如果這個時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邊,我們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該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卻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邊,一種孤獨、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4、借物抒情
在閨怨詩詞中,物是抒情主人公常用的抒情載體,主要有月、水、云等意象。比如,呂本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詩人就寫了抒情主人公對遠行之人的怨恨。上片說,我恨你(遠行人)不像江樓上的月亮,一天到晚跟著我轉。下片又說,我恨你又像江樓上的月亮,剛剛團圓,又虧缺。詩人借月亮一個月只有十五是圓的,來表現愛人之間團聚少,分離多。可以說,形象生動,意蘊深刻,情感豐富。
總之,對于閨怨詩詞,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類別。這與古代交通不便有著一定的關系,而更為重要的缺少儒家思想對人的影響,認為應該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往往外出難歸。或者是因為男兒志在四方,外出周游,尋求發展的機遇等等,最終導致家中愛人對其的想念。
多少淚珠無限恨 是誰的詩句
《攤破浣溪沙》(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
作者:李璟(唐代)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
《攤破浣溪沙》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句詩出自哪?全文是什么?
出自五代詩人李璟的《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原文如下: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譯文:
輕輕地卷起珍珠門簾,掛在玉鉤上。看著門外的春景,不免心生哀怨,籠罩了整所高樓。柔弱的花兒隨風飄零,眼前暮春的景色讓我思緒縹緲,閑愁點點。 青鳥帶不回遠方我懷念之人的丁點音信,雨中綻放的丁香花開出團團的愁怨。那綠色水波,浩浩蕩蕩從三峽奔騰而下,遠遠望去,碧濤與蒼茫的暮色連成一片,長空萬里,水天一色。
詩歌賞析
詞以精微深刻之感受,寫翠荷葉殘、西風綠波的自然之景,發寄遠懷思的悲秋之愁。不堪看的是凋殘秋景,也是主人憔悴的容光,沉郁頓挫,筆揮千鈞。
換頭宕開,遠憶塞外情人,近摹主人情態,笙寒心冷,愁腸已極。以難數淚珠喻無限愁恨。“倚欄干”既含不盡之意,又是看的前提。憑欄看景,亦景亦情,情景交融,使全詞渾成一體。
柳永《尾犯·夜雨滴空階》原文及翻譯賞析
尾犯·夜雨滴空階原文:
夜雨滴空階,孤館夢回,情緒蕭索。一片閑愁,想丹青難貌。秋漸老、蛩聲正苦,夜將闌、燈花旋落。最無端處,總把良宵,只恁孤眠卻。佳人應怪我,別后寡信輕諾。記得當初,翦香云為約。甚時向、幽閨深處,按新詞、流霞共酌。再同歡笑,肯把金玉珠珍博。
尾犯·夜雨滴空階翻譯及注釋
翻譯 夜晚窗外的雨聲滴在空空的臺階上,孤獨地宿在旅舍里突然驚醒,心中情緒凄清蕭索。這一種閑愁,想來用圖畫難以描摹。秋天漸深,蟋蟀聲聽起來叫得很苦,夜晚將盡,燈花不久就落了。最無聊的時刻,總是讓良宵在孤眠的寂寞中過去。遠處的佳人應該會怪我,離別后不遵守諾言。記得當初,她翦剪下一綹頭發作為別后重聚的約定,看來此越難以兌現了。什么時候才能夠在幽閨深處,填寫新詞,共飲美酒。如果能再次同歡笑,我肯拿金玉珍珠來換取這樣的機會。
注釋 1尾犯:詞牌名。又名「碧芙蓉」。雙調,以九十四字為較常見,仄韻。2夢回:從夢中醒來。南唐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依闌干。」3丹青難貌:難以用圖畫描繪。丹青,本是兩種可作顏料的礦物,因為中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和青色兩種顏色,因此丹青成為繪畫的代稱。貌,描繪。4秋漸老:漸漸秋深的意思。5蛩(qiong)聲:蟋蟀的鳴叫聲。6闌:盡,殘。7無端:無聊,沒有情緒。8佳人:美女。9寡信輕諾:隨便許諾,很少講信用。隨便用語言欺騙的意思。十翦(jiǎn)香云:剪下一綹頭發。古代女子與情人相別,因情無所托,即剪發以贈。翦,同「剪」。香云,指女子的頭發。⑾甚時向:什么時候。向,語助詞。⑿幽閨:深閨。多指女子的臥室。⒀按新詞:創作新詞。填詞須倚聲按律,故稱。⒁流霞:酒仙名。晉葛洪《抱樸子·祛惑》載,項曼都入山學仙,稱「仙人但以流霞一杯,與我飲之,輒不饑渴」。⒂博:換取。
尾犯·夜雨滴空階賞析
這首詞寫詞人獨居異鄉孤宿,耿耿難眠,思念天涯一方的佳人,流露出深深的悲苦與無奈。上下片各表一境。
詞一起筆,作者便以強烈的主觀色彩的意象渲染氣氛:「夜雨」透著寒涼,「空階」透著冷落,「孤館」透著寂寞,寂寞孤館「夢回」之際,雨打「空階」,最使人凄涼難耐。故以「情緒蕭索」四字收煞,人物的孤寂與環境的凄冷融在一處,全詞也籠罩在這傷感的氛圍中。羈旅漂泊之時,以夜雨瀝瀝領起,剎那間情緒蕭索,于孤獨寂寞中,無限相思與懊惱一齊向詞人襲來,情難自禁。而一個「滴」字,如淚墜一般,更是寫出了詞人對雨意的敏感以及內心深處無可傾訴的苦楚。「閑愁」本無形,詞人強自掙扎,試圖將之描述出來,無奈這「閑愁」太深重了,他只好發出這樣的感喟:「想丹青難貌。」接下來是一個工整的對句:「秋漸老、蛩聲正苦,夜將闌、燈花旋落。」寫深秋時節蟋蟀悲鳴,又收回來,將視點落在室內很快落下的燈花上,自然引出下文,直抒抱影孤眠,辜負良宵的無聊。然后引出下片對佳人的思念。
下片「佳人應怪我,別后寡信輕諾」是詞人設想對方別后的情景,更是對自己的深深自責,但這自責中透著太多的無奈與悲哀。也正是如此,他對與佳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是那樣留戀,又是那樣向往。昔日「翦香云為約」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而再相偎相伴,填新詞,酌美酒的愿望不知什么時候能實現。詞人雖表示愿意用「金玉珠珍」換取再次「同歡笑」,但這種表白同樣透著無力,透著悲哀,透著無奈。
柳永不僅是詞作大家,且是一位繪畫大師。而眼前這位手執丹青竹毫曾繪制了無數經典難忘的自然秋景的繪畫大師,面對「情緒蕭索」「一片閑愁」卻「丹青難貌」了。這充分表現了羈旅在外、孤館回夢的詞人離情之深、離愁之濃。
凡詞都離不開意象。古人稱「意象」為「興象」,即詩詞中的意境,是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亦即表現作者情趣的形象。詞中「燈花」的意象用的自然巧妙。古時俗以燈花為吉兆,如杜甫《獨酌成詩》:「燈花和太喜?酒綠正相親。」王實甫《西廂記》:「昨夜燈花報,今朝喜鵲噪?」《紅樓夢》第二八回:「女兒喜,燈花碰頭結雙蕊。」秋夜,「雨滴空階」「孤館夢回」「蛩聲正苦」,詞人正「情緒蕭索」「一片閑愁」,而此時「夜將闌、燈花旋落」,本已情緒衰頹的詞人,哪堪夜深人靜之時,卻又目睹唯有象征「吉祥」的燈花余燼凋落,這不能不叫詞人深深感嘆:「最無端處,總把良宵,只恁孤眠卻。」這「燈花」將詞人「丹青難貌」的「閑愁」承上啟下地推向 *** ,以致「再同歡笑,肯把金玉珍珠博」,才會有詞人「肯用金玉珍珠來換取和佳人的再次歡笑」的迫切豪情。
詞人所謂「難畫」的「閑愁」就這樣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閑愁」融進了詞人太多的人生況味,很苦澀,很沉重。
尾犯·夜雨滴空階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思念佳人的情詞,其思念對像不甚明了,應該是「心娘」「佳娘」「蟲娘」「酥娘」之類的歌 *** 子。此詞具體創作時間未詳。 詩詞作品: 尾犯·夜雨滴空階 詩詞作者:【 宋代 】 柳永 詩詞歸類: 【宋詞精選】、【孤獨】、【閨怨】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正不易得》經典解讀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正不易得》經典解讀
人正不易得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提到南唐中主李璟,其實并不陌生,他和馮延巳的關系非常密切,馮延巳就是李璟的臣子。從李璟做太子之時,馮延巳就已跟隨其左右。而李璟的這首被王國維摘句而評的《山花子》也與馮延巳的“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有著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君臣二人出游。馮延巳寫道:“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李璟戲弄馮延巳道:“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延巳連忙低下頭討好道:“臣的句子不如陛下的句子:‘小樓吹徹玉笙寒。’”元宗聽后便很高興。
通過這則故事,很多人覺得馮延巳對李璟的“小樓吹徹玉笙寒”的贊美完全是出于對皇帝的溜須拍馬。但是,從后人對李璟的《山花子》的評價,最后一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的喜歡與贊同,可見馮延巳的眼光還是比較獨到的。除卻其中的君臣關系,馮延巳也算是識貨之人,懂得李璟詞中美妙的地方。
然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此節并沒有延循古人的思路,他并不欣賞向來為眾人所津津樂道的:“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此句有著似隱卻明的愁情,似真似幻的愁情,身心不僅隨著此句沉寂,即使沉陷其中,卻也是很容易拉回現實,一種如夢的真實的切膚體驗。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美感,也是世人歷來欣賞此句的原因。而王國維欣賞的卻是前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他對此句的評價是“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也就是說,他從此句里面感受到了眾芳的香消玉殞,美人的悲秋幽怨。
山花子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
起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中的“菡萏”是荷花,荷又名“芙蕖”,其花名“菡萏”,果實稱為“蓮子”,根為“藕”。整句的意思是:秋風過后,荷花已經褪去盛夏的明媚,枯萎凋零到一片荒蕪,花已銷,綠葉已殘。只是在西風輕起的湖面,翻起陣陣漣漪。這就是一幅秋季殘荷圖。
為何王國維對此句情有獨鐘,我覺得大概是對于自己身世的共鳴。荷花本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王國維本質上是一個精神和生活上都非常干凈之人,越是固執于一種生活方式,他是越不能接受周遭的變故的。所以,王國維至死也沒有剪掉腦后的那一條辮子。這種事情后來成為很多人攻擊他是“清朝遺老”的憑據。李璟詞中的荷花已殘,如此純潔明凈之物,也不過是如此下場,在夏天烈日里灼灼其芳華,低調之中難以掩蓋著自身的熱烈和貞節。可是在秋風蕭瑟之中,也難免落得葉枯花銷的下場,只剩下這秋風吹起湖中綠波陣陣。其實,《紅樓夢》中的林妹妹也是有著這樣的體會的,她在評價李商隱的詩歌時,說到自己并不太喜歡李商隱的詩,但是唯獨對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深有體會。“留得殘荷聽雨聲”既表現了林妹妹晚上總是失眠,才聽到雨打殘荷的聲音,再次,在雨打殘荷的聲音中,還有著對自己的悲憫,荷已殘,雨打在枯荷上有聲,這枯荷早已喪失自己的容顏卻還要經受著雨打風吹,而自己這早就無依無靠的一生,又要遭受怎樣的吹打呢?
這也是極其敏感之人才能夠感受到的。王國維覺得此句“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道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無限哀愁惋惜之感。讀到這點評不僅讓人黯然神傷,一點淡愁即出,更是萬千哀怨遺憾蘊于其中。屈原在《離騷》中也說過:“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這樣的辛酸,我覺得很符合王國維的心境。王國維的懷才不遇以及生不逢時,都在這句子里有所體現。
一個人思想純凈,也難免會多經受命運的挫折,或許這樣的挫折在王國維的眼中已經算不上挫折,懷才不遇又有何干系,他總是能夠在思想上超越俗世的利害關系,專心致志地完成自己的學術,實際上這又是一個人行為干凈的體現。而這樣的行為方式,卻是看透世事行情之后所做的一種選擇,這樣兀自的穿透世事孤獨之后的抉擇,很難說里面沒有經受過孤獨考驗之后的辛酸和放棄之后的遺憾。而后的人生觀里受到西方哲學家叔本華的影響,越發地顯現出骨子里的悲觀主義思想,所以對此句的感受才會如此深刻。
所以越是超越,越是悲憫。
越是超越俗世,對人間美好的消逝就越是悲憫。
那么這樣看來,王國維對此句的欣賞勝于對世人常贊的句子的欣賞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對于詩詞的鑒賞,也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不過個人的情感經歷對此句引起的反應不一而已。
接著來看下一句:“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荷已殘,人又何嘗不是呢?韶光易逝,早已與殘荷一般憔悴,風燭殘年對此秋風殘荷,情何以堪?
下一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其一“細雨夢回雞塞遠”中的“雞塞”到底是何地,已經無法考據清楚,其實,分析詩詞若是將其變成考古學,也就索然無味了。姑且就當作它是一個地方好了。其實,里面關鍵的是“細雨夢回”,指的是細雨驚醒了睡夢,相比起荷殘來說,夜也殘,夢也殘。“小樓吹徹玉笙寒”,小樓上的笙聲也是愈加的清寒,也或許是吹曲人的心意凄涼,不免使得曲聲清寒。
“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這才是詞人道明心情的句子,人生之中多少的悲歡多少的遺憾,也只能一人依憑著欄桿,獨對殘年。
將這首詞分析下來,我也越發地喜歡這句:“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了。
詞的魂魄真是文字和所讀之人的心靈感應所得。
【注】
李璟,字伯玉,南唐中主,詞人。
多少淚珠無限恨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多少淚珠無限恨,倚欄干、多少淚珠無限恨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