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風伯兮是如何層層遞進地表達怨思之深的(衛風伯兮重點句)
大家好,關于衛風伯兮是如何層層遞進地表達怨思之深的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衛風伯兮重點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詩經》里面有許多經典,怎么解讀里面的《伯兮》?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詩經》里面的《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伯兮》是一首描寫在家思婦想念出外遠征的丈夫的詩。全詩共四章。
第一章從丈夫寫起,前兩句寫丈夫的高大英武,乃國之棟梁。后兩句寫丈夫的英勇,敢于為國之先鋒。首章既點明了思婦對丈夫摯愛的感情,又引出了丈夫離家的原因,是下面抒發思念的由頭。
接下來的三章從三個不同的方面抒發了對丈夫的思念。
第二章“首如飛蓬”是一個夸張的比喻,思婦描述自己,自從丈夫到東邊打仗去后,頭發就如同蓬草一般散亂。不是因為沒有潤發的油脂,而是丈夫不在家,實在無心梳洗打扮啊。正是司馬遷所說“女為悅己者容”也。“首如飛蓬”四字,生動形象,蓬草雜亂,又使人不禁聯想到女子因為思念深切,形容枯槁的形象。
第三章女子借天氣變化無常來比喻丈夫的歸期難定,自己的思念雖然深切,卻無力改變丈夫遠征難歸的事實,就如無法控制這天氣一樣。只得終日懷人,想得頭都痛了,卻心甘情愿。情感真摯,發自肺腑,感人至深。
第四章借忘憂草來表達思念之深。這深深的思念實在是如影隨形,欲罷不能,何處能尋到忘憂草種下,一解心之郁結呢?女子這樣問,讓人不禁懷疑,傳說中的忘憂草難道就能有所幫助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思念終究是郁結成心病了。
全詩用三個比喻來抒發了女子的思念,層層遞進。這思念首先表現在不事梳妝的外表上;然后是終日思念,造成了頭痛,卻仍心甘情愿;終于這思念郁結于心,成了心病,諼草難治。這種推進在表現了女子的思念之深、之切、之苦的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時間延續之感,讀者仿佛也跟著主人公一起經歷著征人離家的時日,仿佛身臨其境,這便是此詩在敘事上的成功之處。
伯兮在表達和情感結構上的特點?
《伯兮》出自《詩經 衛風》,是 一首思念的詩,描寫 一婦女對久役于外的 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伯兮》描寫在家思婦想念出外遠征的丈夫,表達了無法忍受的強烈情感。詩首先想象丈夫在外“為王前驅”的英武形象,生動浮現在腦海中,這激起刻苦銘心的思念,連打扮也無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強烈,有如久旱渴雨。而且,這種思念之強,簡直叫人無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種植的忘憂草,來消解這種沉重的思念。一層深似一層,而又層層變換抒寫的方式,正是《伯兮》的特點。除此之外,“其雨其雨”句用了起興手法,先言他物二引起所詠之詞,表現出了思婦對丈夫的思念和渴望其歸來之情。
《伯兮》與李清照的《鳳凰臺上億吹簫》進行比較,兩首詩在語言上和抒情上有何特色?
《伯兮》,《詩經·衛風》的一篇。為先秦時代衛地漢族民歌。全詩四章,每章四句。是 一首思念的詩,描寫 一婦女對久役于外的丈夫的思念。其在抒情上層層遞進,表現怨思之深。賦比兼用,曲盡其妙。詩歌運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塑造了一位真實生動感人的思夫女子形象,用韻和諧,聲調優美,體現詩經的藝術特色。
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這首詞,寫離愁,步步深人,層次井然。前片用“慵”來點染,用“瘦”來形容;后片用“念”來深化,用“癡”來烘托,由物到人,由表及里,層層開掘,揭示到人物靈魂的深處。從語言上看,除了后片用了兩個典故外,基本上是從生活語言中提煉出來的,自然中節,“以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