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今詩歌水平如何(中國如今詩歌水平如何發展)
很多朋友對于中國如今詩歌水平如何和中國如今詩歌水平如何發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當代詩歌發展的情況?
中國當代詩歌發展:
1、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整體上極為突出的政治化特征。
2、中國當代詩歌開始了全方位的藝術性回歸,真正進入到了一個文學史意義上的歷史“新時期”。
3、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先鋒詩的寫作一度呈現出某種耐人尋味的“斷裂”與轉向。
知識鏈接:
1、關于20世紀的中國文學的分期,傳統的分法一般按照歷史學的概念來劃分,即1917年上溯至鴉片戰爭稱“近代文學”;1917----1949年稱“現代文學”;1949年建國以來稱“當代文學”。
2、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整體上極為突出的政治化特征。具體說來,在1949年至1976年近30年的時段里,中國當代詩歌的集體化寫作傾向十分鮮明,詩人們在奉表現時代精神為圭臬的創作原則的強大規范下,對自己的詩歌寫作在題材、主題以及語言形式和審美風格等各個層面,幾乎均作出了自覺而趨同性的調整與處理。譬如:一是以郭小川、賀敬之等詩人為代表的“政治抒情詩”;二是以聞捷、李季、張志民、傅仇、嚴陣等詩人為代表的“生活抒情詩”;三是以李瑛、公劉、顧工、韓笑、張永枚等詩人為代表的“軍旅詩”。這三種寫作向度盛行其道,建構了此一時期的當代詩歌秩序,成為當時的詩歌主流。
3、進入“新時期”(以1978年為開端)。新時期的詩壇初步體現出詩歌的多樣化特征,但真正給20世紀80年代詩壇帶來詩學觀念與美學趣味巨大沖擊和“革命”性變化的,以青年詩人為主體的具有探索性、實驗性、先鋒性特質的詩歌潮流,它們就是當代詩歌批評界所指認的“朦朧詩”與“第三代詩”。
一是以艾青、牛漢、黃永玉等“歸來詩人”,有效地恢復了詩歌與詩人的真誠品質,擺脫了此前詩壇流行的“假、大、空”的惡劣詩風。
二是以雷抒雁、駱耕野、葉文福、張學夢等“現實詩人”,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干預”與對未來的“呼喚”,體現了他們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現代化進程普遍持有強烈的詩性訴求。
三是以葉延濱、梅紹靜、劉犁、劉益善等青年詩人以“知青視角”表現對昔日生活的追憶與思考、著力表現其熟悉的鄉土生活,在審美性的鄉土情結中試圖揭示廣大鄉村在中國社會的改革潮流中所發生的歷史性變化。
四是少數民族中青年詩人吉狄馬加、查干、曉雪等致力于對本民族的歷史、現狀及其文化心理情感的展示與表現,刻畫出處于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的本民族的精神境況。
4、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先鋒詩的寫作一度呈現出某種耐人尋味的“斷裂”與轉向。隨著中國社會多元文化格局的生成定型及環境的日益寬松,詩歌寫作在語言風格、表現手法、題材取向、美學形態等方面呈現出新時期以來罕見的豐富性與駁雜性。
一是從語言角度來看。“書面語寫作”、“口語寫作”以及“書面語”加“口語”的“復合型寫作”并行不悖,且持各種語言寫作向度的詩人人數眾多,蔚為大觀。
二是從詩歌的內容來看。體現人性化寫作傾向,“人性化寫作”在詩歌的內容上普遍增強人性體驗的深度與廣度,顯示出對人的日常生存境遇與生命本身的關注。除了“民間寫作”與“知識分子寫作”的代表性詩人寫出一批力作之外,獨立于“兩大詩歌陣營”之外的一大批詩人均創作出了“人性化寫作”的文本。
三是從詩的結構來看。新世紀以來,許多詩人投入大量精力與心血進行著長詩的創作,意圖通過營造在結構上較具規模與難度的詩歌文本來實現自己某種宏大的藝術追求。
4、從詩的展示平臺空間來看。由于網絡的出現,詩的展示平臺更多元化、個人化和自由化。詩壇的激烈論戰以及網絡詩歌的崛起,把世紀末的詩壇攪得沸反盈天。然而,詩歌的面目和未來,卻越來越混沌了。
現代詩,大概處于一個什么水平
是一個非常尷尬的水平。一方面,民眾統一認為,現代詩就是垃圾;另一方面,現代詩對于官方來講,非常雞肋,但也不能拋棄,因為現代詩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成果,所以官方肯定是希望現代詩能出精品經典,不過,他們應該清楚,現代詩可能根本出不了精品經典,只能讓它這么半死不活下去。
現代詩地位這么尷尬,發展這么奇葩,究其原因,中國現代詩本身并沒有形成固定的格式,目前中國的現代詩,其模板其實是英文詩翻譯成漢語之后的翻譯詩,從本質上說,根本就不算是中國文學。
另外,現代詩本身素質參差不齊也是不爭的事實,麗華體,下半身詩歌層出不窮。如果猛敲回車鍵就能寫現代詩,那么現代詩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這種“低級”現代詩,純屬垃圾。
還有所謂的“高級”現代詩,其實也是垃圾,只不過大多數讀者看不懂,所以往往被作者倒打一耙,說“你覺得垃圾是你水平不夠”。晦澀和故弄玄虛已經成為“高級”現代詩的必要條件。這些詩,不強調韻律,沒有美感,取而代之的是“能不能引發讀者的思考”,不過,很多詩人已經陷入一個怪圈:故意把自己的思想變成謎語,就是成了“高級詩”,其實只要猜出了謎語就會發現,他的思想本身并沒有啟發性和原創性,遠遠不如西方的近代哲學思想,遠遠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浪潮的要求,甚至有時候有點反動,這種詩的核心思想有時候就是作者個人的胡思亂想,也沒查閱已有資料,就自以為是新發現;這種詩從頭到尾,只有這個謎語是他原創的,而且不懂的人猜不出來,懂的人看來還沒什么意思,很低級很無聊。這種詩的存在,對文學和文學思想沒有一點推進作用,倒是某些詩人靠這種詩,拿了不少獎項,實在可笑。
中國有著數千年古典文學,傳統文化成就斐然。現代詩歌本身就是割裂傳統文化的東西,用時髦的話來說,現代詩就是沒有文化自信的表現。只有重拾古典文化,中國文化才能偉大復興。
中國詩歌現狀
中國現代詩歌流派簡述
初期白話詩派 1917年,胡適、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等人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新詩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2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八首。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號,推出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三人的白話新詩,被稱為“現代新詩的第一次出現”。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劉大白、朱自清等人競相嘗試,李大釗、魯迅、陳獨秀也寫新詩,形成了體現文學革命最初實績的“五四”新詩運動。他們因在否定舊詩、探索新詩、致力于詩的自由化、白話化方面顯出共同的有意的努力,且在詩歌風格方面有一致之處,我們將其稱為初期白話詩派。代表作有:《嘗試集》(胡適)、《冬夜》(俞平伯)、《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賣布謠》《田主來》(劉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兒在前》《別少年中國》《鴨綠江以東》(康白情)、《小河》(周作人)
初期浪漫主義詩派 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創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諸詩人組成的新詩派別,他們用磅礴的氣勢、創造的精神、心靈的激情和羅曼諦克的宣泄開了一代詩風。代表:郭沫若、田漢、成仿吾、鄭伯奇、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后三者后來融進了現代主義詩潮)。作品以郭沫若的《女神》最為出名。
“為人生”詩派 1921年成立的文學研究會,是二十年代陣營最強影響極大的文學社團,其主要成員朱自清、葉紹鈞、劉延陵、俞平伯等緊接著在上海成立了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中國新詩社,并于次年1月創辦了第一個新詩專刊《詩》。文學研究會的詩人以“為人生”為核心的詩歌價值觀念,因此常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 派。主要代表作:詩集《蹤跡》(朱自清)、《歌者》《永在的真實》(徐玉諾)、詩集《春水》《繁星》(冰心)。
“湖畔”詩派 1922年3月,馮雪峰、應修人、潘漠華、汪靜之等在杭州西子湖畔組成了湖畔詩社。其后,又有魏金枝、謝旦如(譫如)、樓建南(適夷)等人加入,形成了湖畔詩派。他們的作品以抒情短詩為主,表現了對愛情的憧憬和對自然的向往。代表作:《妹妹你是水》(應修人)、《伊的眼》(汪靜之)、《落花》(馮雪峰)、《月夜》(潘漠華)。
新格律詩派 1923年,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人發起成立新月社,開始是個俱樂部性質的團體,其后,因提倡現代格律待而成為在詩壇上有影響的社團。1925年,聞一多回國,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創辦《詩刊》,積極提倡現代格律詩,團結了一大批新詩人,如劉夢葦、朱湘、饒孟侃、林徽音、于庚虞、蹇先艾等人,形成了新月詩派。其提出了“理性節制情感”的美學原則,提倡新詩的格律化,主張詩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代表作:《死水》(聞一多)、《示嫻》(劉夢葦)、《采蓮曲》(朱湘)、《再別康橋》(徐志摩)。
象征主義詩派 象征主義詩潮興起于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其主張:“詩不是為了說明,詩是值得表現的”,表現的題材領域是生、死、病、殘、夢、幻、愛、欲,追求的風格是“幽深、晦澀和含蓄”,即“從意象的聯結、企圖完成詩的使命”。中國象征詩派的開創者是李金發。代表作《棄婦》。另外還有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
現代詩派 現代詩派是新月派與象征派的合流。其代表是:戴望舒、施蜇存、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曹葆華、番草、廢名、侯汝華、金克木、李白鳳、林庚、玲君、路易士、吳奔星、辛笛、徐遲、孫毓棠、南星等。代表作:《雨巷》《我用我殘損的手掌》(戴望舒)、《預言》(何其芳)、《斷章》(卞之琳)、《鄉愁》(李廣田)。其中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被稱作“漢園三詩人”。
中國詩歌會詩派 此派因詩歌團體而得名。中國詩歌會是左翼作家聯盟領導的革命詩歌團體,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發起人有穆木天、任均、楊騷、蒲風等。1933年2月創辦機關刊物《新詩歌》。“捉住現實”是其宗旨。這一流派的詩人還有王亞平、溫流、關露、石靈、田間、柳倩、林林、袁勃、雷石榆、竇隱夫等。代表作:《動蕩的故鄉》《六月流火》(蒲風)。
七月詩派 由《七月》雜志(1937年9月創刊于上海)得名,指活躍于胡風主編的《七月》、《希望》等雜志以及《七月》叢書的詩人群,主要有魯藜、綠原、冀汸、阿垅、曾卓、蘆甸、孫鈿、方然、牛漢、天藍、彭燕郊、鄒荻帆、莊涌、杜谷、賀敬之、胡征、化鐵、艾青、田間等人。代表作:《為祖國而歌》(胡風)、《我愛這土地》(艾青)、《給戰斗者》(田間)、《纖夫》(阿垅)等。
晉察冀詩派 因地區而得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察哈爾、河北、熱河、遼寧五省交界地區建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1938年末,“抗戰文藝工作團”、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學員和西北戰地服務團先后從延安到這里。西戰團田間、邵子南、史輪、曼晴、方冰等到人的戰地社于1939年1月創辦了詩刊《詩建設》,抗大學員丹輝等人成立了“鐵流社”,1939年3月創辦了詩刊《詩戰線》。以戰地社和鐵流社為中心,形成了晉察冀詩派。41年7月3日,成立了晉察冀詩會,田間任主席,邵子南、魏巍、陳輝為執委。會員有沙可夫、楊朔、方冰、王煒等30于人。
九葉詩派 四十年代的現代詩派。這個流派主要成員有九位(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是、穆旦、杜運燮、袁可嘉、鄭敏、杭約赫),他們以《詩創造》和《中國新詩》為中心形成一個以現代主義為特色的詩派,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九位詩人的選集《九葉集》,此后,人們便稱他們為“九葉詩派”。代表作《布谷》(辛笛)、《冬日黃昏橋上》(陳敬容)、《挖煤工人》(唐祈)、《噩夢》(杭約赫)、《春天》(鄭敏)。
民歌敘事體詩潮 四十年代,解放區出現了一批民歌體長篇敘事詩。有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阮章競《漳河水》和《圈套》、張志民的《王九訴苦》、《死不著》和《野女兒》、田間的《趕車傳》、李冰的《趙巧兒》等。這些詩篇的出現,表現了延安整風后形成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學思潮
我國建國后的詩歌創作整體水平如何?
我國建國后的詩歌創作,與同時期小說的繁榮局面相比,略為遜色,但總的看來,它的成就應該說也是顯著的。新中國的詩人不僅繼承了“五四”以來新詩的優良傳統,而且從豐富的古典詩歌和民歌中吸收了寶貴的營養,同時也從外國詩歌中取得了有益的借鑒。
從新中國成立到“反右派”斗爭前夕這8年中,詩歌創作穩步發展,逐步走向繁榮。不論是早在民主革命時期就卓有貢獻的老詩人,還是建國后登上詩壇的新歌手,都以強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歌頌充滿活力、充滿希望、日新月異的生活,唱出新時代人民的心聲。從“五四”開始的新詩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中國現代詩發展情況??
中國詩歌的現狀與未來
時下,許多人對中國詩歌的現狀大為不滿,且慣于把現代詩同唐詩宋詞作比較,更有甚者認為“中國詩歌已經死了”。如何看待中國詩歌的現狀,中國詩歌到底何去何從,還能不能再次輝煌燦爛?草根詩人晗暉就此采訪了某雜志常務副主編王先生。
詩人: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目前中國詩歌已走入低谷,如何才能讓詩歌走出低谷,健康發展?
王主編:我認為,詩歌只是一種文學載體,只有詩人找到敏感點,使之心靈產生共振,才能寫出好的作品,“悲憤出詩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災區牽動著億萬人民的心,一些詩人抓住大眾的敏感點,寫出了一些很不錯的詩,出現了“汶川詩歌井噴”現象。如今,詩歌已從大眾轉向了特定人群或象牙塔,詩人更加注重示愛、抒發感懷、撫慰心靈的描寫。至于詩歌如何走出低谷,我覺得國家沒必要去重視或提倡,發生大的變革或有重大的事件發生,自然會出現一些好的詩歌。
詩人:有人說,現在每個人都是詩人,都可以寫現代詩,您對現代詩有何看法?
王主編:現代詩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在關心詩歌、喜歡詩歌的人,大都是精神敏感的人,關注生活意義與價值的人,他們試圖從詩歌中尋找靈魂的家園。我不認為每個人都是詩人,像“梨花體”那種不叫詩,充其量是順口溜而已,作者和讀者之間很難產生共鳴、共振,更達不到詩的高度和境界。眾所周知,詩歌是凝練的藝術,要寫出一首好詩,不僅對大家共鳴、敏感的事物要有很深入的把握,而且語言要做到言簡意賅。
詩人:如何在繼承古體詩精髓的情況下,發展好現代詩,使之健康發展?
王主編:古體詩是一個高峰,寫得確實很好,特別是對節奏、意境和心靈敏感點的把握。大家覺得古體詩很好,并不等于古體詩都很好,大家看到的是經受歲月洗禮流傳下來的精品。現代詩也有經典,像郭沫若、艾青等老一輩詩人的詩。大家覺得現代詩不好,是因為現代社會價值多元化,人們的關注點多元化,詩人很難把握敏感點。另外跟時代浮躁等因素也有關。現代詩跟古體詩是一脈相承的,要發展現代詩,詩人可以借鑒古詩的韻律,這種借鑒不是刻意的,更多的是對其靈魂的傳承。
詩人:結合古體詩,請您談談現代詩的發展趨勢與未來?
王主編: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發展現代詩要準確把握兩點。一是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靈魂。如宋詩傳承了唐詩的靈魂發展壯大起來,但又自具特色。二是準確把握社會大變革人們心靈、靈魂的共振點。只有找到心靈感動的地方,才能寫出感動大家的詩歌。對于國家而言,順其自然就好,有大變革則然會出好詩人。值得一提的是,當今歌很繁榮,詩人不能不關注歌的發展,那些深受人們喜愛的歌,歌詞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詩。詩、歌本應一體,詩人可通過歌的形式將詩流傳下去。
現代社會是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人們的關注點也多元化,大家覺得“詩歌死了”,是因為人們的關注點多元化所致,并不是說現代詩沒有精品。中國詩歌要想發展進步,就必須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改變自身的形式和內容,調整自己的位置和發展方向,這樣才會吸引更多的讀者。
在當下我國詩人及詩詞創作,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狀態?
詩壇冷寂,詩人多聊以自娛。主流媒介拚政治, 新興文化要眼球。普通詩人困營生,高級學者忙應酬。詩歌是高度理想的,而現實是異常冰冷的。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