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多少歲 孟浩然多少歲隱居鹿門山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孟浩然多少歲,以及孟浩然多少歲隱居鹿門山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孟浩然是幾歲離開家鄉的?
開元十二年(724年),35歲的孟浩然離了家鄉,去往洛陽。
此時的洛陽,是大唐東都,連接廣通渠、通濟渠南北兩段運河,百業俱興、人文昌盛。孟浩然得到消息,開元十三年,大唐皇帝李隆基將東封泰山,大典活動起點設在洛陽。孟浩然自負地認為:以自己的才情文章,足以傾倒公卿、名動天下,實現自己“沖天羨鴻鵠,爭食羞雞鶩”的理想又有何難?
在洛陽,孟浩然遍訪名士、以詩會友,闖下諾大名頭。從他居留洛陽期間所作的詩來看,他的心境和情緒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
一是初入花花世界的新奇和興奮。其間的代表作《宴包二融宅》:閑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門庭無雜賓,車轍多長者。是時方盛夏,風物自瀟灑。五月休沐歸,相攜竹林下。開襟成歡趣,對酒不能罷。煙暝棲鳥迷,余將歸白社。
東都的宴會是喧囂的綺麗的,在美人“髻鬟低舞席,衫袖掩歌唇”的曼妙歌舞中,宴會進入高潮,坐上諸賓“調移箏柱促,歡會酒杯頻”。孟浩然像飛入紅塵的山鳥,不知今夕何夕,此身何處,一時竟迷失了歸路。
二是心情歸于平靜后,對田園生活的懷念和向往。其間的代表作有《題李十四莊兼贈綦毋校書》:聞君息陰地,東郭柳林間。左右瀍澗水,門庭緱氏山。抱琴來取醉,垂釣坐乘閑。歸客莫相待,尋源殊未還。
孟浩然通過此詩,向即將歸鄉的好友綦毋潛表明心聲:抱琴取醉、垂釣閑居的生活才是快樂的,可惜我還有塵世中事未了,不能同你一同歸鄉了。
三是對應酬俗務的厭煩,對滯留洛陽的無奈。其間的代表作有《李氏園林臥疾》:我愛陶家趣,園林無俗情。春雷百卉坼,寒食四鄰清。伏枕嗟公干,歸山羨子平。年年白社客,空滯洛陽城。
在喧囂的洛陽,孟浩然漸明心性。拂衣而去,高枕南山的陶淵明是可欽的偶像;歸于山林,云煙不知所終的尚子平是人生的智者。
二
開元十五年(727年),39歲的孟浩然赴大唐國都長安,準備參加次年春夏之交的春闈。
孟浩然離家時正值隆冬,行走途中,看見飛雪飄零、草木凋敝,“曠野莽茫茫,鄉山在何處?”及至長安,已是次年春天。一路跋涉,經歷了“雪盡青山樹,冰開黑水津”,終于站在了巍峨的都城下,孟浩然眼看飛鴻直上天際,耳聽鶯歌啼聲頻頻,心情大好。在他看來,以自己的才情文章盛名,此次長安擢桂,應當不是難事。可惜,春闈揭榜,孟浩然遭遇打擊,進士科落榜了。不過,這并沒妨礙他成為宴會的貴賓——在“秋月明空懸,光彩露沾濕”的月滿之夜,秘書省照例舉辦一年一度的賞月夜宴,羈留長安的孟浩然作為嘉賓被特邀出席。聯句在大家興高采烈中開始,輪到孟浩然時,他緩緩吟道: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大家先是目瞪口呆,而后開始沉默。據與孟浩然同時代的王士源說:舉座嗟其清絕,咸閣筆不復為繼。孟浩然此句,格調清絕,令天下才子無以為繼,亦令這一年的秘書省聯句名傳千秋。從另一個角度,也可看出孟浩然風流瀟灑,以一介白衣在聚會中不肯低調,不肯遷就,絕不含蓄。
孟浩然在長安稍駐半年,然后南下,游歷秀美江南去也。在水軟風輕的吳越之地,他的心緒漸漸平靜。開元十八年(730年)的一個秋天,孟浩然游歷至越中,泛舟富春江上。這一晚,他仰觀月明星稀、蒼穹低垂,平視野樹寂寞、曠原無跡,耳聽江水拍岸、天籟寂寥,忽而心有所動,寫下了傳頌千古的五絕名篇《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的簡介和代表作?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與王維并稱“王孟”。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后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并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代表作有《春曉》《過故人莊》《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早寒江上有懷》等。
詩人孟浩然的簡介
孟浩然,唐代著名詩人,本名為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故世人稱其“孟襄陽”,因沒有入仕,所有又被成為孟山人,與王維并稱為“王孟”。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詩人孟浩然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詩人孟浩然的簡介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有詩名。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并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后,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
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于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與王維并稱“王孟”。李白詩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芳。
二、詩人孟浩然的文學特點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游俠詩,后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游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范圍相當廣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詩歌最重要的題材,經歷長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詩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詩中情和景的關系,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諧調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凈;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經七里灘》)他的詩經常寫到漫游于南國水鄉所見的優美景色和由此引發的情趣。
三、詩人孟浩然的生平
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時年已經40歲的詩人孟浩然來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但他卻落第了。不用說,他此時的心情極為郁悶。而他在湖北襄陽隱居時就曾努力讀書寫作,30年來,他真可謂擁有了滿腹文章,而且他也得到詩人王維和宰相張九齡的大力贊揚,使得孟在長安也頗有詩名。但他在應試時卻竟然失利,不難想像,他內心里自然也就更為懊喪了。
早些時候,孟還記得在一次詩人聚會時,因他詩中有一聯“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便深深贏得大家的一致贊賞,以為像這樣清絕的作品一般人是難以寫得出來的。對此,詩人自然也頗為自負。但命運就是喜歡跟他鬧著玩兒,他在這次原以為勝券在握的考試中居然又未能如愿!
他也曾想直接給皇帝上書,要求面試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詩人一時又覺得難以啟齒;所以,事情就在這樣猶猶豫豫中給拖著了。然而,假如就這樣兩手空空兒地回返老家,那他心里無疑又是很不愿意的,畢竟這次出來的目的還遠遠未能達到嘛。于是,他遂在好友王維的住處寫了一首題為《歲暮歸南山》的詩,用以表明自己這種進退維谷的心境。
四、詩歌成就
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興象”創作的先行者。
盛唐時期形成的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后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該派有陶淵明、“二謝”(謝靈運、謝朓)詩之長,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沖淡自然。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并博得時人的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
孟浩然的一生經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但是更多的是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儉枯瘠。他善于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寫出一時真切的感受。如《秋登萬山寄張五》《夏日南亭懷辛大》《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和《夜歸鹿門歌》等篇,自然渾成,而意境清迥,韻致流溢。
在孟浩然這里,山水詩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簡單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現手法,將山水形象的刻劃與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氣質的展現合而為一,因而使其山水詩中形象的刻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詩中的形象提升為藝術形象的一種高級形態亦即‘意象’。可以說在孟浩然之前,還沒有哪位詩人在山水詩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氣質的個性印記。
1.豐富的山水詩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詩的意境,以一種富于生機的恬靜居多。但是他也能夠以宏麗的文筆表現壯偉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廬山》。清人潘德輿以此詩和《早發漁浦潭》為例,說孟詩“精力渾健,俯視一切”(《養一齋詩話》),正道出了其意興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詩評家殷璠喜用“興象”一詞論詩,在評述孟浩然的兩句詩時,也說“無論興象,兼復故實”(見《河岳英靈集》)。所謂“興象”,是指詩人的情感、精神對物象的統攝,使之和詩人心靈的顫動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生命、具有個性和活力。重“興象”其實也是孟浩然詩普遍的特點。這通過幾首不同的作品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宿建德江》這三首詩都寫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異。第一首作于孟應聘入張九齡幕府時。他為自己的抱負能夠有一試的機會而興奮,曾寫下“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書懷貽京邑同好》)、 “ 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回”(《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之類詩句。正是這種昂奮的情緒,使他寫下了“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樣氣勢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吳越之日,前者以風鳴江急的激越動蕩之景寫自己悲涼的內心騷動,后者則以野曠江清的靜景寫寂寞的游子情懷,它們的神采氣韻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興”,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緒感受而把兩者統一起來,構筑起完整的意境,這是孟浩然寫景詩的重要貢獻。
2.創造性的詩歌表現
出入古近的體格饒有灑脫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詩創造性的表現之一。孟浩然詩歌的語言,不鉤奇抉異而又洗脫凡近,“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他的一些詩往往在白描之中見整煉之致,經緯綿密處卻似不經意道出,表現出很高的藝術功力。例如他的名篇《過故人莊》。通篇侃侃敘來,似說家常,和陶淵明的《飲酒》等詩風格相近,但陶寫的是古體,這首詩卻是近體。“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一聯句,畫龍點睛地勾勒出一個環抱在青山綠樹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環境。還有那一首婦孺能誦的五絕《春曉》,也是以天然不覺其巧的語言,寫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詩體的運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讀來別有滋味。例如《舟中曉望》詩,平仄聲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兩聯不作駢偶,似古似律。胡應麟《詩藪》認為此類詩“自是六朝短古,加以聲律,便覺神韻超然。”又如《夜歸鹿門山歌》,這是一首歌行體的詩,但通篇只是把夜歸的行程一路寫下來,不事鋪張。其篇制規模類似近體,并吸收了近體詩語言簡約的特點,而突出歌行體的蟬聯句法,讀來頗有行云流水之妙。
3.獨特的詩歌美學觀
在詩歌創作的藝術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獨特的見解。他主張詩歌要用形象思維,通過詩的語言塑造形象,通過形象顯示詩歌的意旨。讀者“棄象忘言”而得意。他在《來闍黎新亭作》詩中寫道:“棄象玄應悟,忘言理必該。靜中何所得?吟詠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學和道家哲學中的“棄象忘言”說,提倡詩歌創作的抒情言志、表情達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還主張作詩不必受近體格律的束縛,應當“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孟浩然集》有詩267首,其中五言古詩63首,七言古詩6首,五言律詩130首,七言律詩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絕句19首,七言絕句8首。從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風外,全是近體詩,而五言律詩又最多。可以說他是盛唐詩人大量寫作近體詩的第一人。但這些詩大都不能算是嚴格合律的近體詩。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還揚州》《洞庭湖寄閻九》《都下送辛大之鄂》《與諸子登峴山》等詩,皆與五言律詩的對偶不合。但詩品家對它們的評價卻相當高。嚴羽《滄浪詩話》就說:“皆文從字順,音韻鏗鏘”。
近體詩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審言那里已經完全成熟了。杜審言也是襄陽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為什么不沿著老杜的路子走呢?對此施補華《峴傭說詩》認為:“五言律有中二語不對者,有全不對者,須一氣揮灑,妙極自然。初學人當講究對仗,不能臻此化境。”這就是說,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層次的美學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對初唐過多追求形式美的矯正。他把古風與近體來了一次整合,他的近體多為古風化的近體。將近體詩的格律精神與古風的自然平和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了一種“興象玲瓏”的藝術境界。讀孟浩然的詩,看不到近體格律的束縛,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體格律,有不被近體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為第一標準。
李白活了多少歲 孟浩然活了幾歲
李白(701-762)活了61歲孟浩然(689-740) 活了51歲**********************************************************^__^真心祝你學習進步,如果你對這個答案有什么疑問,請追問,另外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李白送孟浩然時孟浩然多少歲?
李白送孟浩然時已經是24.5歲了,所以孟浩然當時是40~50之間。要不孟浩然怎麼比李白早死呢?況且孟浩然是病死的。。。。。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