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漢代尚書多少篇 尚書有多少篇,多少字

妒火2022-12-23 14:18歷史184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漢代尚書多少篇,以及尚書有多少篇,多少字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尚書》是誰寫的?

是先秦諸子(其中的《古文尚書》系晉人偽作)寫的。

自漢初以來,有今文、古文兩種不同的傳本。《漢書·藝文志》說:"《尚書》原有100篇,孔子編纂并為之作序。"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頒布《焚書令》,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

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

特點

就文學而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志。據《左傳》等書記載,在《尚書》之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但這些書都沒有傳下來,《漢書·藝文志》已不見著錄。敘先秦散文當從《尚書》始。書中文章,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的層次,已注意在命意謀篇上用功夫。后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

秦漢以后,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章奏之文,都明顯地受它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

《尚書》古今文共有的篇目一共是多少篇

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共二十八篇,《古文尚書》共二十五篇。從唐代以來,人們把《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后來經過明、清兩代的一些學者考證、辨析,確認相傳由漢代孔安國傳下來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寫的《尚書傳》是偽造的因此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和《尚書偽孔傳》。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已成為定論。

現存二十八篇《今文尚書》傳說是秦、漢之際的博士伏生傳下來的,用當時的文字寫成,所以叫做《今文尚書》(《古文尚》用古代文字寫成)。其中《虞夏書》四篇,《商書》五篇,《周書》十九篇。我們選錄的是《今文尚書》,不包括書《古文尚書》。原文主要依據清代阮元校訂的《十三經注疏》注釋和譯文廣泛參考了研究《尚書》的各種專著。

關于《尚書》的介紹?

最早的史書《尚書》介紹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歷史典籍之一。古人“尚”與“上”通用,“書”原來就是史,上古時,史為記事之官,書為史官所記之史,由于這部書所記載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書》。《尚書》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故謂之《尚書》。”(王充《論衡?正說篇》)

《尚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件匯編,它的“典”、“謨”、“訓”、“誥”、“誓”、“命”六體,有的是講演辭,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談話記錄。《尚書》記事的內容,上起原始社會末期的唐堯,下至春秋時的秦穆公。《尚書》按時代先后,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共100篇。

《尚書》是由誰編纂的呢?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司馬遷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編纂的。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承上啟下的集大成者,他生活的年代是禮、樂廢,《詩》、《書》缺的春秋末期。所以他周游列國之后回到魯國,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編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上面,還為《尚書》寫了序。司馬遷說,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史記?孔子世家》)因此,《尚書》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

孔子收徒講學時,還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他認為這六種教材,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 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禮記?經解》)這說明了“六經”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價值。 《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歷史文獻的匯集。因為它廣泛記敘了我國當時的政治歷史與社會情況,所以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史學的發軔之作。

在先秦時代,《尚書》只稱為《書》,有時也加上時代名稱,分別稱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到了漢代才稱為《尚書》,表示它是上古時代的書。相傳孔子曾經對于《書》的各篇加以刪定,“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并且將《書》作為教授弟子的一種教本。大約到戰國時期《書》才正式編定。秦代禁止民間私藏《詩》、《書》,但秦王朝任博士之職者仍可以擁有。

經秦博士整理寫定的《書》約有百篇。漢代所流行的伏生本《尚書》“可能是秦的官本,乃經秦博士加以部分的編理的”(陳夢家《尚書通論》第111頁,中華書局1985年版)。經過秦漢之際的社會大動蕩,《書》漸漸亡佚。據說秦博士伏生把《書》藏在墻壁里,但還是丟了數十篇,到漢惠帝時,他才找到二十九篇,用以在齊、魯地區教授學生。伏生所傳授的《尚書》用漢代隸書寫定,后來便被稱為《今文尚書》。另外,漢代還有用先秦時代的古文所寫定的《尚書》被稱為《古文尚書》。這部書“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這部書又稱為孔壁《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出十六篇。經漢魏之際的社會動亂以后,這部《尚書》亡佚殆盡。東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奏上《古文尚書傳》五十八篇,說是漢代孔安國為之作傳的《尚書》傳本,比《今文尚書》多出二十五篇。自唐以后,對于梅賾所獻的這部書不斷有人懷疑,據《朱子語類》載,宋代朱熹曾疑此書“平易易曉”,與伏生書“艱澀難曉”殊不類,所以懷疑其為“假書”,并且所謂的“孔傳”也非孔安國所作,亦是“偽書”。此后學術界疑此書的人漸多。清代閻若璩著《尚書古文疏證》八卷,列舉證據,反復辨析此書之偽,自此定讞,此后這部在學術界即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其注解亦被稱為“偽孔傳”。

《尚書》在中國學術史的重大影響,特別表現在由它引起的長時期的經今文學與經古文學的斗爭和宋元明清時代的辨偽求實學風的發展這樣兩個方面。

《尚書》在中國學術史上有著極重要的地位。因為它保存了我國上古時代最為重要的政治歷史文獻,所以成為歷代人們了解和研究上古歷史的最重要的文獻依據。早在先秦時代,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大師,以及《左傳》、《國語》、《韓非子》、《呂氏春秋》、《禮記》等書,都曾引用《尚書》來闡述歷史和自己的理論。漢代自武帝時《尚書》被立為《五經》之一,并設立博士以后,官學和私家研討《尚書》之風都十分興盛。大史學家司馬遷撰寫堯舜禹及夏商周時代的歷史,許多地方都是以《尚書》的記載為藍本的,直到今天我們認識古代歷史,《尚書》仍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正由于它無比重要,所以對于《尚書》的研討態度及方法,就成為構成不同學派(特別是經今文學與經古文學)的主要依據,并且隨著時代演進,學派間相互辨難,這就大大促進我國古代經學、史學等的發展。一部書能夠影響整個中國古代學風,并引起歷代人們研讀的巨大興趣,無出《尚書》其右者。

《尚書》各篇的撰寫與編定時代不一,但可以看出,其編寫者已經有了越來越自覺的史學意識。成書于殷周時代的《盤庚》及周初八誥,不僅史料價值最高,而且其記事、記言與寫人都已粗具規模,行文述事亦很有邏輯。《盤庚》三篇除記載王誥辭以外,還以簡略的語言記載了遷都的過程。《召誥》記載周營建東都雒邑事,開始就說:“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惟太保先周公相宅”,已經完整地記載了事情的時間地點和經過。《多士》、《多方》兩篇記載周公對于殷遺民和諸方國首領的誥辭,也都是先簡略寫事情原委,再寫誥辭內容。而《洛誥》則將所述事情的時間地點記于文末,最后言“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指明這是周公攝政稱王第七年十二月的事情。時代比殷盤周誥稍晚的《顧命》篇則以精煉的語言將武王逝世、周公攝政、還政成王繁瑣雜亂的史事細節寫得清清楚楚,還營造出靜穆肅莊的王室大事的氛圍。總之,《尚書》各篇在記事方面雖然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但已具備記事本末的雛形。此外,在史學語言的應用上,《尚書》諸篇也多獨具匠心。雖然由于時代懸隔今天讀起來有佶屈聱牙之感,但在當時卻是十分生動的。

《尚書》不僅為后世人們認識我國上古時代的歷史提供了極為寶貴資料,而且其寫作為后世史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們今天研讀《尚書》的時候,應當了解其成書源流,分辨今、古文《尚書》的不同。《偽古文尚書》的價值雖然遠遠趕不上今文《尚書》,但是它畢竟為時代較早的魏晉時代所編撰,其所依據的材料有不少現在已經見不到了,所以它也是有重要價值的篇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把《尚書》列為禁書,規定民間所藏的《尚書》均需燒毀。此后,引起了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爭論。秦焚書時,濟南有個名叫勝的博士伏生,他秘密地把《尚書》藏在宅中的墻壁間。漢初局勢穩定之后,他從壁中取出藏書時,書已散亂不堪,只得28篇。伏生用這28篇的不全《尚書》,講學于齊魯之間。由于這些篇章是用當時的隸書寫成的,故稱為今文《尚書》。這部書被漢朝政府列于學官,據多數學者的考證,認為它是真的。

漢武帝時,魯恭王劉余為了擴大自己的宮殿范圍,拆毀了孔子的舊宅,并從孔宅墻壁中發現了許多用蝌蚪文字(漢以前的大篆或籀文)寫成的竹簡,為古文《尚書》。當時的學者孔安國(孔子的后代),把它和通行的今文《尚書》互相校讀了一遍,多出了16篇。這部古文《尚書》一直沒有被漢朝所重視,也沒有列于學官,又沒有人傳授。到王莽時才把這部古文《尚書》列于學官。到東漢時,才逐漸盛行,當時的大學者馬融、鄭玄等人并為它作注釋,于是才盛行于世。但它與今文《尚書》相比較,還是不如今文《尚書》被人重視。

東晉元帝(司馬睿)時,豫章內史梅賾曾經向朝廷獻上25篇的古文《尚書》(它與漢代的古文《尚書》也不同),還有偽造的孔安國《尚書傳》。東晉政府把它列于學官,影響較大,在社會上流傳了很長的時間。到唐朝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命令修撰群經正義,孔穎達作《尚書正義》和陸德明寫《經典釋文》時,都是根據梅跡所獻的這個本子。于是它便成了官府的標準本,以后又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廣為流行。

到了南宋初年,朱熹等學者開始懷疑梅賾這部書,認為從文字看,不像周秦時的文詞。到明清時,有更多的學者繼續指責梅跡這部書。明梅鷟作《尚書考異》,清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清惠棟作《古文尚書考》,都認為梅賾的《尚書》為偽書。這一來,梅賾的古文《尚書》其真偽,便成定論。

由于漢朝時從孔府壁中取出的蝌蚪文《尚書》早已散失,東晉梅跡的古文《尚書》雖被認為是偽書,但它們被收入《十三經注疏》中,廣為流行,也就弄假成真了。我們今天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即今文《尚書》與梅氏所獻的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共58篇,即《虞書》五篇、《夏書》四篇、《商書》十七篇、《周書》三十二篇。

《尚書》為我們研究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和夏商周奴隸社會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資料。如《堯典》記載著堯、舜、禹的“禪讓”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權位繼承情況。《禹貢》是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文獻。《盤庚》記述商朝遷都情況。

《尚書》是難讀的。司馬遷寫《史記》時,采用了《尚書》的材料,或錄全文,或取部分文字,但他運用了“以訓詁代經文”的原則,把《尚書》的原文翻譯了一遍,使先秦的古書,變成為漢代通行的語言文字。例如《尚書?堯典》中有“欽若昊天”的話,《史記?五帝本紀》便寫為“敬順昊天”。又如《堯典》中的“瞽子”,《五帝本紀》中改作“盲者”。所以我們可以把《尚書》和《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等對照來讀。

歷代研究、注釋《尚書》的著作很多,最通行的是《十三經注疏》本的《尚書正義》,由于它是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的合編,其中真偽參半,我們必須予以分辨。即使是偽造的那一部分,也是出于魏晉人之手,對于研究《尚書》來說,也是有參考價值的。清代學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是比較好的注本,它吸收了清代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

近人曾運乾的《尚書正讀》和牟庭的《同文尚書》等,也可供我們參考。

《四庫提要·尚書正義》

舊本題“漢孔安國傳”,其書至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奏於朝。唐貞觀十六年孔穎達等為之疏,永徽四年長孫無忌等又加刊定。孔《傳》之依托,自朱子以來遞有論辯。至國朝閻若璩作《尚書古文疏證》,其事愈明。其灼然可據者:梅鷟《尚書考異》攻其注《禹貢》“瀍水出河南北山”一條、“積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一條,地名皆在安國后。朱彝尊《經義考》攻其注《書序》“東海駒驪、扶馀馯貊之屬”一條,謂駒驪王朱蒙至漢元帝建昭二年始建國,安國武帝時人,亦不及見。若璩則攻其注《泰誓》“雖有周親,不如仁人”與所注《論語》相反。又安國《傳》有《湯誓》,而注《論語》“予小子履”一節乃以為《墨子》所引《湯誓》之文(案安國《論語》注今佚,此條乃何晏《集解》所引)。皆證佐分明,更無疑義。至若璩謂定從孔《傳》,以孔穎達之故,則不盡然。考《漢書?藝文志敘》,《古文尚書》但稱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立於學官,不云作《傳》。而《經典釋文敘錄》乃稱《藝文志》云安國獻《尚書傳》,遭巫蠱事,未立於學官,始增入一“傳”字,以證實其事。又稱今以孔氏為正,則定從孔《傳》者乃陸德明,非自穎達。惟德明於《舜典》下注云:“孔氏《傳》亡《舜典》一篇,時以王肅《注》頗類孔氏,故取王《注》從‘慎徽五典’以下為《舜典》,以續孔《傳》。”又云:“‘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十二字,是姚方興所上,孔氏《傳》本無。阮孝緒《七錄》亦云,方興本或此下更有‘睿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凡二十八字異,聊出之,於王《注》無施也。”則開皇中雖增入此文,尚未增入孔《傳》中,故德明云爾。今本二十八字當為穎達增入耳。梅賾之時,去古未遠,其《傳》實據王肅之《注》而附益以舊訓,故《釋文》稱王肅亦注今文,所解大與古文相類,或肅私見孔《傳》而秘之乎?此雖以末為本,未免倒置,亦足見其根據古義,非盡無稽矣。穎達之《疏》,晁公武《讀書志》謂因梁費?《疏》廣之。然穎達原《序》稱為《正義》者蔡大寶、巢猗、費甝、顧彪、劉焯、劉炫六家,而以劉焯、劉炫最為詳雅。其書實因二劉,非因費氏。公武或以《經典釋文》所列義疏僅?一家,故云然歟?《朱子語錄》謂“《五經》疏《周禮》最好,《詩》、《禮記》次之,《易》、《書》為下”,其言良允。然名物訓故究賴之以有考,亦何可輕也!

《尚書》分為多少篇?

《尚書》全文2500余字,原稱為《書》,是夏、商、周時代一些歷史文獻和傳說資料的匯編,后來成為儒家宣揚二帝、三王及周公、孔子治道的圣典。《尚書》的內容有所謂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書》為西漢初山東伏生所傳,共28篇。西漢中期以后,又多次發現用周秦六國文字書寫的古文《尚書》。古文《尚書》在漢朝未能立于學官,以致西晉以后全部散失,現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稱。

關于《尚書》

《尚書》是我國上古時代歷史文獻的匯集,是我國最早的史書,是儒家經典《五經》之一,在中國文化史上、學術史上占有極重要地位。自漢以后,《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治國的“大經大法”,又是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在歷史上有著極大影響。 《尚書》是儒家經典之一 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代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16篇)。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和編本。 上古歷史文獻集。《左傳》等引《尚書》文字,分別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總稱為《書》,漢人改稱《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論衡·正說篇》)。 《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復雜曲折。漢人傳說先秦時《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到孔子修《書》。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定于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后,《書》多殘缺。今存《書序》,為《史記》所引,約出于戰國儒生之手。漢初,《尚書》存29篇,為秦博士伏生所傳,用漢時隸書抄寫,被稱為《今文尚書》。又,西漢前期,相傳魯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墻壁,發現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字體書寫的,所以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讀后獻于皇家。因未列于學官,《古文尚書》未能流布。東晉元帝時,梅頤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多分出5篇,而當時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偽古文與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用古今文真偽混合的本子。南宋吳□以后,對其中真偽頗有疑議。明代梅□作《尚書考異》,清代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等,才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偽造的性質斷實。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范》、《無逸》。這些都屬于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托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后人的著述。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宋代刻本《尚書》 就文學而言,《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志。據《左傳》等書記載,在《尚書》之前,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但這些書都沒有傳下來,《漢書·藝文志》已不見著錄。敘先秦散文當從《尚書》始。書中文章,結構漸趨完整,有一定的層次,已注意在命意謀篇上用功夫。后來春秋戰國時期散文的勃興,是對它的繼承和發展。秦漢以后,各個朝代的制誥、詔令、章奏之文,都明顯地受它的影響。劉勰《文心雕龍》在論述“詔策”、“檄移”、“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等文體時,也都溯源到《尚書》。《尚書》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帶有某些情態。如《盤庚》3篇,是盤庚動員臣民遷殷的訓詞,語氣堅定、果斷,顯示了盤庚的目光遠大。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比喻煽動群眾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比喻群臣坐觀國家的衰敗,都比較形象。《無逸》篇中周公勸告成王:“嗚乎!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秦誓》篇寫秦穆公打了敗仗后,檢討自己沒有接受蹇叔的意見時說:“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云來!”話語中流露出誠懇真切的態度。此外,《堯典》、《皋陶謨》等篇中,還帶有神話色彩,或篇末綴以詩歌。因此,《尚書》在語言方面雖被后人認為“佶屈聱牙”(韓愈《進學解》),古奧難讀,而實際上歷代散文家都從中取得一定借鑒。 歷來注釋和研究《尚書》的著作很多,有唐孔穎達的《尚書正義》,宋蔡沈的《書集傳》,清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本《尚書正義》20卷,現存北京圖書館。 《尚書》的文字內容特點:《尚書》所記基本是誓、命、訓、誥一類的言辭。文字古奧迂澀,所謂“周誥殷盤,詰屈聱牙”,就是指這個特點。但也有少數文字比較形象、朗暢。

《尚書》各章節的多少字數

1、《詩經》39234字

2、《楚辭》約34000字

3、《論語》11750字

4、《孟子》34685字

5、《老子》5056字

6、《莊子》約80400字

7、《左傳》196845字

8、《國語》約92500字

9、《戰國策》約120000字

10、《世說新語》約79000字

11、《文心雕龍》約48000字

以上典籍(包括《昭明文選》)是本次統計的對象,以下是附帶的收獲:

《書經》25700字

《禮記》99010字

《大學》1753字

《中庸》3568字

《墨子》76516字

《荀子》約90800字

《韓非子》106131字

《淮南子》130840字

《列子》30724字

擴展資料: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9篇,因用漢代通行的文字隸書抄寫,稱《今文尚書》。

另有相傳在漢武帝時從孔子住宅壁中發現的《古文尚書》(現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較《今文尚書》多16篇)和東晉梅賾所獻的偽《古文尚書》(較《今文尚書》多25篇)。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

上古歷史文獻集。《左傳》等引《尚書》文字,分別稱《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總稱為《書》,漢人改稱《尚書》,意即“上古帝王之書”(《論衡·正說篇》)。

尚書

《尚書》的真偽、聚散,極其復雜曲折。2009年清華簡中發現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書》。

漢人傳說先秦時《書》有100篇,其中《虞夏書》20篇,《商書》、《周書》各40篇,每篇有序,題孔子所編。《史記·孔子世家》也說到孔子修《書》。但近代學者多以為《尚書》編定于戰國時期。秦始皇焚書之后,《書》多殘缺。今存《書序》,為《史記》所引,約出于戰國儒生之手。

漢初,《尚書》存29篇,為秦博士伏生所傳,用漢時隸書抄寫,被稱為《今文尚書》。

又,西漢前期,相傳魯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墻壁,發現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字體書寫的,所以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孔安國讀后獻于皇家。因未列于學官,《古文尚書》未能流布。

東晉元帝時,梅賾獻偽《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尚書傳》。這部《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25篇,又從《今文尚書》中多分出4篇,而當時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偽古文與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時,孔穎達奉詔撰《尚書正義》,就是用古今文真偽混合的本子。

南宋吳棫以后,對其中真偽頗有疑議。

明代梅鷟作《尚書考異》,清代閻若璩著《尚書古文疏證》等,才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尚書傳》乃屬偽造的性質斷實。

《尚書》所錄,為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獻是據傳聞而寫成,不盡可靠。“典”是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的記載;“謨”是記君臣謀略的;

“訓”是臣開導君主的話;“誥”是勉勵的文告;“誓”是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命”是君主的命令。還有以人名標題的,如《盤庚》、《微子》;有以事為標題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內容為標題的,如《洪范》、《無逸》。這些都屬

清華簡 西伯勘黎

于記言散文。也有敘事較多的,如《顧命》、《堯典》。其中的《禹貢》,托言夏禹治水的記錄,實為古地理志,與全書體例不一,當為后人的著述。

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據李學勤介紹,清華簡中的《尚書》分三類,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滕》、《康誥》、《顧命》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

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在傳世本里沒有,或雖見于傳世本,但后者是偽古文,如《傅說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獻引用過的《說命》,和當今流傳的《說命》偽古文不是一回事。

清華簡《厚父》和《封許之命》都是《尚書》的佚篇。“命”是《尚書》的一種文體,而《封許之命》是周王朝分封許國的文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尚書

關于漢代尚書多少篇和尚書有多少篇,多少字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15817.html

分享給朋友:

“漢代尚書多少篇 尚書有多少篇,多少字” 的相關文章

尚書全文多少章(尚書全部內容)

尚書全文多少章(尚書全部內容)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尚書全文多少章,以及尚書全部內容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尚書》原文、注釋及譯文 原文:日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承嘏如何讀(唐嘏怎么讀)

承嘏如何讀(唐嘏怎么讀)

很多朋友對于承嘏如何讀和唐嘏怎么讀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承嘏什么意思 郭承嘏,字復卿。曾祖尚父汾陽王。祖晞,諸衛將軍。父鈞。承嘏生而秀異,乳保之年,即好筆硯。比及成童,能通《五經》。元和四年,禮部侍郎張弘靖知其才,擢升進士第,累辟使幕。歷渭南尉。入...

何遜詩多少首(何遜最著名的詩)

何遜詩多少首(何遜最著名的詩)

很多朋友對于何遜詩多少首和何遜最著名的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南北朝*梁的詩人有哪些之何南 南北朝梁著名詩人──何遜何遜(約466—519年),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縣)人,南朝梁著名詩人。與陳代詩人陰鏗并稱“陰何”,亦與當代詩人劉孝綽并稱“何...

承嘏如何讀 嘏的讀音是什么

承嘏如何讀 嘏的讀音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承嘏如何讀,以及嘏的讀音是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承嘏什么意思 郭承嘏,字復卿。曾祖尚父汾陽王。祖晞,諸衛將軍。父鈞。承嘏生而秀異,乳保之年,即好筆硯。比及成童,能通《五經》。元和四年,禮部侍郎張弘...

漢代尚書多少篇 漢代尚書多少篇文章

漢代尚書多少篇 漢代尚書多少篇文章

大家好,關于漢代尚書多少篇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漢代尚書多少篇文章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尚書》各章節的多少字數 1、《詩經》39234字2、《楚辭》約34000字3、《論語》11750字4、《...

尚書全文多少章,尚書有多少章

尚書全文多少章,尚書有多少章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尚書全文多少章,以及尚書有多少章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尚書》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尚書》-名書簡介作者:孔丘類型:哲學論著成書時間:春秋時期《尚書》-背景搜索《尚書》原稱《書經》,也可單稱作《書》。它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歷史文獻,其中保存了若干殷周...

封姨是誰,劍來封姨是誰

封姨是誰,劍來封姨是誰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封姨是誰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劍來封姨是誰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崔元徽為什么會登仙? 據傳說,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在一個早春二月之夜,崔元徽于園中品茗賞花,忽見一群容...

張仆射怎么讀,張仆射怎么讀拼音

張仆射怎么讀,張仆射怎么讀拼音

很多朋友對于張仆射怎么讀和張仆射怎么讀拼音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張仆射的射拼音怎么拼 張 仆 射拼音zhang pu she第一聲第二聲第四聲 “仆射”怎么發音? “仆射”的發音:?[ pú yè ]釋義...

漢代尚書多少篇,漢代的尚書共46篇對嗎

漢代尚書多少篇,漢代的尚書共46篇對嗎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漢代尚書多少篇,以及漢代的尚書共46篇對嗎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漢代的尚書共46篇 《漢書·藝文志》說,《尚書》原有100篇。秦朝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

元稹的詩的詩有哪些,元稹詩句古詩大全

元稹的詩的詩有哪些,元稹詩句古詩大全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元稹的詩的詩有哪些,以及元稹詩句古詩大全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稹最著名的十首詩 元稹最著名的十首詩為:《離思五首·其四》、《菊花》、《行宮》、《遣悲懷三首·其二》、《聞樂天授江州司馬》、《酬樂天頻夢...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