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出自哪里 今夕何夕來源
很多朋友對于今夕何夕出自哪里和今夕何夕來源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是誰寫的 ?什么意思呢?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出自《國風·唐風·綢繆》,是先秦時代晉地漢族民歌,沒有具體的作者。
釋義: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見這好人真歡欣。
原文: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今夕何夕,見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白話譯文:
一把柴火扎得緊,天上三星亮晶晶。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見這好人真歡欣。要問你啊要問你,將這好人怎樣親?
一捆牧草扎得多,東南三星正閃爍。今夜究竟是啥夜晚?遇這良辰真快活。要問你啊要問你,拿這良辰怎么過?
一束荊條緊緊捆,天邊三星照在門。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見這美人真興奮。要問你啊要問你,將這美人怎樣疼?
擴展資料
全詩三章,每章六句。這首詩看法古今比較一致,大多承認所寫內容是關于婚姻的。因詩中用了戲謔的口吻,曾疑為賀新婚時鬧新房唱的歌,今按此解說。
每章頭兩句是起興, 詩人借洞房花燭夜的歡愉之情,表達出了男女之間非常溫馨、甜蜜的情愛。
其中特別是“今夕何夕”之問,含蓄而俏皮,表現出由于一時驚喜,竟至忘乎所以,連日子也記不起的極興奮的心理狀態,對后世影響頗大,詩人往往借以表達突如其來的歡愉之情,特別是男女之間的情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國風·唐風·綢繆
今夕何夕什么意思
“今夕何夕”是漢語成語,拼音是jīnxīhéxī,意思是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贊嘆語。指此是良辰。出自《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彼巍埿⑾椤赌钆珛伞み^洞庭》:“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p>
造句:
1、托清風捎去衷心的祝福,讓流云奉上真摯的情意;今夕何夕,空氣里都充滿了醉人的甜蜜。謹祝我最親愛的朋友,從今往后,愛河永浴!
2、那些鎮日在杯觥之間生活而醉生夢死的人,根本不知道今夕何夕!
3、今夕何夕,大家竟可聚在一起;趕明兒,南轅北轍,又要各奔前程了!
4、節日也是一個懷舊的機會。今夕何夕,今夕如何,往年今夕又如何,而回顧永遠是今不如昔。
今夕何夕是什么意思?
今夕何夕的意思:意思是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贊嘆語,指此是良辰。
今夕何夕,漢語成語,拼音是jīn xī hé xī,出自《詩經·唐風·綢繆》,《念奴嬌·過洞庭》。
成語用法:作賓語、分句;用于贊嘆語。
歌云:今夕何夕?存耶?沒耶?良人去兮天之涯,園樹傷心兮三見花。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
成語出處:
《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p>
”宋·張孝祥 《念奴嬌·過洞庭》詞:“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p>
今夕何夕 的 出處 是
出處《詩經·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彼巍埿⑾椤赌钆珛伞み^洞庭》詞:“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p>
在《大魚海棠》的片尾曲《湫兮如風》里有一句歌詞“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今夕何夕兮出自哪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出自春秋詩人佚名的古詩作品《越人歌》之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今夕何夕兮”出自哪首詩?整首詩的內容是什么?
“今夕何夕兮”出自:先秦,佚名《越人歌》
整首詩的內容為: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譯文:
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河中漫游。
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與王子同舟。
深蒙錯愛啊不以我鄙陋為恥。
心緒紛亂不止啊能結識王子。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此事。
鑒賞?:
起首兩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洲”,當從《北堂書鈔》卷一O六引作“舟”?!板褐拗辛鳌奔丛诤又惺幹壑?。這是記事,記敘了這天晚上蕩舟河中,又有幸能與王子同舟這樣一件事。在這里,詩人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敖裣Α?、“今日”本來已經是很明確的時間概念,還要重復追問“今夕何夕”、“今日何日”,這表明詩人內心的激動無比,意緒已不復平靜有序而變得紊亂無序,難以控抑。這種句式及其變化以后常為詩人所取用,著名的如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的末兩句“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進入詩的中間兩句行文用字和章法都明顯地由相對平易轉為比較艱澀了。這是詩人在非常感情化的敘事完畢之后轉入了理性地對自己的心情進行描述?!懊尚弑缓觅獠祸ぴ崘u,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是說我十分慚愧承蒙王子您的錯愛,王子的知遇之恩令我心緒蕩漾。?最后兩句是詩人在非常情感化的敘事和理性描述自己心情之后的情感抒發,此時的詩人已經將激動紊亂的意緒梳平,因此這種情感抒發十分藝術化,用字平易而意蘊深長,余韻裊裊?!吧接心举饽居兄Α笔且粋€比興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興起下面一句的“心說君”、“君不知”,又以“枝”諧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樹樹上有枝,順理成章;但在人間社會,自己對別人的感情深淺歸根到底卻只有自己知道,許多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對別人的感情難以完全表達,因此越人唱出了這樣的歌詞。而借“枝”與“知”的諧音雙關關系做文章的比興手法,也是《詩經》所慣用的。如《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觽;雖則佩觽,能不我知”,《小雅·小弁》“譬彼壞木,疾用無枝;心之憂矣,寧莫之知”,即是。這種諧音雙關對后代的詩歌如南朝樂府民歌《子夜歌》等恐怕不無影響。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二句,與《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二句相仿佛(然“山”句為“A有B兮B有C”句式,“沅”句為“A有B兮C有D”句式,亦有不同),也可見出此楚譯《越人歌》深受楚聲的影響。雖然今人所讀到的《越人歌》是翻譯作品,但仍可這樣說:《越人歌》的藝術成就表明,兩千多年前,古越族的文學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