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景行出自哪里 高山景行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高山景行出自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高山景行是什么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山景行 出自哪句
詞 目 高山景行
發 音 gāo shān jǐng xíng
釋 義 [respect a worthy person as to look up to high mountains]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以高山和大路比喻人的道德之美,有高德之人猶山高、路闊一樣受仰慕。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出 處 《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示 例 雖德非君子,義無詩人,~,私所仰慕。(三國·魏·曹丕《與鐘大理書》)
高山:比喻道德高尚;景行:比喻行為光明正大;止:語助詞
后來用‘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哪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話常見常用,可要解釋清楚,還真得費點筆墨.
這話出自《詩經·小雅》.鄭玄注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朱熹注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一個是漢儒,一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并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于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并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后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這里只照錄見于《史記·孔子世家》的一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這話是用來贊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里卻一直向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作者司馬遷又比鄭玄早生兩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說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鄭玄所首倡也.
哪位英才知道“高山____,景行____”并說明其“來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自《詩經·小雅·車轄》。
語出有典,無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詩經·小雅·車轄》。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專門引以贊美孔子:“《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睗h鄭玄注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鄭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宋朱熹則解釋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敝祆涞摹案呱健?,就說是人們平時仰望的高山,沒有什么喻義;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案呱骄靶小奔从纱硕鴣怼?/p>
“雖德非君子,義無詩人” 這句話怎么理解?
“雖德非君子,義無詩人”這句話字面來看,并不復雜,但是很顯然沒有說完。
整句話是“雖德非君子,義無詩人,高山景行,私所仰慕?!背鲎圆茇У摹杜c鍾大理書》。
雖然我的品德不能稱之為君子,我的情義未必比得上詩人,但是崇高的品德,光明正大的行為,是我所仰慕的。
高山景行:出自《詩經·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的意思是大道,比喻行為正大光明。
這看上去好像是曹丕的自謙,實際上《與鍾大理書》背后的故事瞎著呢。鐘大理,就是鐘繇,魏國初建之時,他擔任大理。
曹操征討漢中,曹丕在孟津。他聽說鐘繇手上有塊絕世美玉,就動了心思。但他怎么說還是個文人,拉不下臉來強取,就通過弟弟曹植找了個人把這個意思傳達了一下。鐘繇是個醒人,立馬慷慨地將這塊絕世美玉雙手送上。
這曹丕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就寫了《與鍾大理書》對鐘繇表示感謝。第一句就說,美玉陪君子,良佩戴詩人。然后就說我雖然不是君子,也不算詩人,但是我也喜歡這玩意啊。
算是對自己行為的一種解釋,也算是對鐘繇的認可。
高山景行下一句是什么啊?
高山景行下一句是私所仰慕。出自曹丕《與鐘大理書》丕白,良玉比德君子,圭璋見美詩人。晉之垂棘,魯之玙璠,宋之結綠,楚之和璞。價越萬金,貴重都城,有稱疇昔,流聲將來。是以垂棘出晉,虞虢雙禽,和璧入秦,相如抗節。
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擬雞冠,黃侔蒸栗。側聞斯語,未睹厥狀。雖德非君子,義無詩人,高山景行,私所仰慕。然四寶邈焉已遠,秦漢未聞有良比也。求之曠年,不遇厥真,私原不果,饑渴未副。
《與鐘大理書》的譯文
曹丕陳白人們都以上好的玉石去象征君子的美德,用圭璋這樣的玉器去贊譽詩人。晉國的垂棘,魯國的玙璠,宋國的結綠,楚國的和璞。它們都著名于往昔,也會流傳到后世。所以晉國能以垂棘之璧作為誘餌,攻下了虞虢二國。
秦王拿到和氏璧后想要違約,藺相如大義凌然要以死相爭。我看到論述玉的書中稱贊玉,白色的如同割開的豬脂肪,黑色的就像純黑的漆,紅色的好比雞冠,黃色的與蒸好的栗子相似。只是偶爾聽人家這么說,卻沒有見到那個樣子。
我雖在道德上還不能稱為君子,我的信義也不夠稱為詩人。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是我暗自仰望和渴慕的。然而這四寶離現在太遙遠了,而秦朝和漢朝沒有聽說比這四寶更好的,沒有遇見到它們的真容。我個人的愿望沒有得以實現,這饑渴的感覺不能得以滿足。
高山景行出自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高山景行是什么、高山景行出自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