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中郎將有多少兵 漢代中郎將
大家好,關于匈奴中郎將有多少兵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漢代中郎將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匈奴有多少兵力
應該不下五十萬,原因1.十萬的兵力不至于把漢朝打得和親2.當時的匈奴算是一個大帝國,東討東胡,西伐月氏,可不是一個十萬人軍隊做得到的3.人少不是關鍵,濃縮的是精華,匈奴人在孩童時就練習騎射,長大后戰斗力可不亞于漢朝軍隊。
請問一下,匈奴一共有多少兵力?
漢朝初期,匈奴軍力強大,此時的單于是冒頓(mo,du),劉邦殺完功臣,真沒有人能抵抗匈奴。當時匈奴騎兵兵力在30萬以上!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后,全國農民揭竿而起,項羽和章邯大戰時,北部邊陲,王離帶回20萬人協助章邯。留下不足10萬人,被匈奴消耗了,匈奴趁天下大亂崛起!
歷史探秘:漢末亂世時的「 ”中郎將”到底是多大的軍官?
喜歡看漢末三國故事的朋友,肯定都有聽說「 ”中郎將”這個軍職,例如曹操都曾表奏過張飛為中郎將,但是這個「 ”中郎將”到底是多大的軍官呢?很多朋友是一頭霧水,欲知詳情,請看筆者細細敘說。 和平時期常置的「 ”中郎將” 按照《續漢書·百官志》的記載,朝廷設置了一些中郎將的職位,例如左中郎將、右中郎將、五官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地方上則有使匈奴中郎將。 這些「 ”中郎將”的官秩都是比二千石,但是職能各有不同。例如東漢朝廷中的五個中郎將都歸九卿中的光祿勛所管轄,其中左、右、五官這三個官署里的郎官,被統稱為「 ”三署郎”,在這三個官署做郎官(中郎、侍郎、郎中),在當時是非常有前途的,因為朝廷的三公九卿,經常會從這三署中選拔人才為幕僚,或者向尚書臺推薦出任地方官員。 ——這一點,也算是東漢帝國的政治特色了。 漢代光祿勛下屬 也很顯然,這三署郎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名士或者有家族背景的子弟來擔任,他們傾向于「 ”文”。 而在虎賁、羽林這兩個官署中,郎官們都是孔武有力的兵卒了,他們負責著皇宮中各個宮殿、門衛的安保工作。因為這些人在皇宮里工作,所以,他們的出身清白顯得重要:羽林郎的選拔就必須是從「 ”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這六個郡的良家子弟中來選拔。例如出身隴西的董卓在年輕時就做過羽林郎。 《董卓傳》上說董卓年輕時能夠騎馬射箭,武藝高超;同樣地,其他羽林郎也是如此,加上他們出身清白,所以可以出任保護皇親貴族的安保工作。至于負責管理他們的虎賁、羽林中郎將則會由名士擔任,例如袁紹、袁術、崔鈞、桓典等人都在漢末時擔任過虎賁、羽林中郎將。 至于使匈奴中郎將,則是與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等同屬于地方軍職,使匈奴中郎將率軍駐扎在并州,南匈奴王庭美稷縣附近,名義上負責保護南匈奴單于,實際上是監視匈奴人及協調處理漢匈之間的外交工作。 戰時的中郎將 在中平元年(184),全國爆發了黃巾之亂,漢靈帝為了鎮壓叛亂,任命皇甫嵩、朱儁為左、右中郎將,盧植為北中郎將,率軍出征。 后來盧植獲罪被免,又以董卓為東中郎將,接管盧植的軍隊, 朱儁因為平定豫州黃巾有功,被升遷為鎮賊中郎將。 皇甫嵩的游戲形象 在本年,「 ”中郎將”出現了三種變化情況:1.本是朝廷的左、右中郎將領兵加權,2.出現名號帶四方的中郎將,3.出現名號中郎將。 先說第一種情況,皇甫嵩和朱儁的左、右中郎將,從職權上看,并不是那個在朝廷工作,跟文人名士打交道的「 ”中郎將”了,此時的他們能夠持節、領兵,到地方征戰。 從兵力上看,兩人平均帶兩萬人的軍隊,軍隊中包括北軍五營、三河騎士和地方州郡征調的士兵。 《后漢書·皇甫嵩傳》:于是發天下精兵,博選將帥,以嵩為左中郎將,持節,與右中郎將朱儁,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合四萬余人,嵩、儁各統一軍,共討潁川黃巾。 實際上,皇甫嵩等人此時帶的兵力比后來的某些將軍都多,從另一個方面上看,也是漢靈帝對黃巾軍的輕視,認為這些叛賊不值得朝廷拜將征討,或是漢靈帝出于對軍權的嚴格掌控,不輕易拜將。因為按照東漢帝國常例,戰前拜的將軍,戰后即免。 本年黃巾之亂平定后,朝廷以皇甫嵩、朱儁兩人的戰功最高,給他們封侯,并拜為左、右車騎將軍,可謂一時榮耀。但朱儁在班師后,就被立即免去了右車騎將軍的軍職,官復原職,做回了光祿大夫。 而皇甫嵩是因為要繼續領兵去西征涼州叛軍,所以保留了車騎將軍,這是另話,這里不談。 至于「 ”名號帶四方的中郎將”,這種情況在亂世也有出現,后文詳述; 而「 ”名號中郎將”,其名號的寓意和各種名號將軍一樣,更多是期望、榮耀,這種情況在亂世也更多,但漢末開頭的應該就是朱儁的鎮賊中郎將,此外還有黑山軍的首領張燕就曾向朝廷乞求招安,獲得了平難中郎將的名號。 游戲全戰三國中的張燕形象 綜上所述:這些戰時設置的中郎將,都是朝廷許可在地方領兵的軍職。其官秩,若用「 ”比二千石”套用倒是可以,實際上是沒有明文記載的,而且他們實際能帶多少兵,有多大特權,這還是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并沒有一個硬性標準。 亂世的中郎將 時間推進到漢獻帝初平年間,因為「 ”董卓之亂”引發關東與朝廷對抗,軍職的授予也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以朝廷方面任命,一種是地方官員以表奏朝廷的方式任命。 第一種由朝廷任命,類似于漢靈帝任命皇甫嵩等人為中郎將一樣,立功后加官進爵。例如在董卓時期,他就任命過董越,牛輔,呂布,徐榮為中郎將。 朝廷對米教教主張魯在漢中的作亂并割據行為無力征討,于是也是招安了事,也給予鎮民中郎將的軍職,如同張燕故事。 第二種則是割據軍閥私自表奏,不論朝廷是否批準,軍閥及其下屬軍官都形成割據、私授之實。——這種玩法有點自嗨,當然,如果這時候朝廷能夠給予承認,那就是最好不過了。 例如,李傕掌控長安朝廷時,就派出太傅馬日磾和太仆趙岐出使關東,試圖以給關東諸侯加官進爵的方式消除敵意,實現政治上的統一。 有些人如荊州刺史劉表、徐州刺史陶謙,他們因為主動向長安朝廷納貢示忠,所以得到了「 ”州牧+將軍+封侯”豐厚的回報,他們在地方上私自授予的下級軍官,例如中郎將、校尉等自然也得到承認。 袁術的影視形象 更有甚者,太傅馬日磾抵達壽春見到袁術后,袁術把馬日磾持有的符節騙來,據為己有,因為符節本是代表著朝廷權力,所以袁術用來給自己的下屬封官。 《三國志·袁術傳》:李傕入長安,欲結術為援,以術為左將軍,封陽翟侯,假節,遣太傅馬日磾因循行拜授。術奪日磾節,拘留不遣。 例如:年輕的孫策就被馬日磾表拜為懷義校尉。實際上,孫策是效力于給袁術的,并非聽長安朝廷調遣,所以這次「 ”表拜”從本質上看,就是以袁術的意愿行事。 《三國志·孫策傳》:太傅馬日磾杖節安集關東,在壽春以禮辟(孫)策,表拜懷義校尉。 至于曹操、呂布這些人,他們不被長安朝廷所重視、信任。 呂布是被李傕掌控的長安朝廷列為殺害董卓的通緝犯;而曹操派使者去長安朝廷,試圖表示忠心,卻被李傕拒之門外,最后還是黃門侍郎鐘繇從中說情,李傕才勉強接受曹操的納貢,但是加官進爵什么的,曹操是什么也沒有得到。 曹操后來得到兗州牧,拜將封侯,也是在建安元年(196),天子東歸后的事了。緊接著,曹操入主朝廷,帶著天子劉協及滿朝文武大臣遷都許縣后,漢廷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割據時代。 細數亂世的中郎將 從史書記載上來看,中郎將是處于將軍和校尉之間的軍職,職位高低是:將軍>偏將軍>裨將軍>中郎將>校尉。 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本節筆者將亂世時的中郎將歸納闡述。 1.朝廷的中郎將 建安元年(196),定都許縣后的漢廷趨向穩定,在曹操的主持下,漢廷開始重建威儀。 一些中郎將也開始重新設置,例如早期的左中郎將裴茂,漢廷雖然無法提供更多的軍隊給他,但給他賜予持節特權——裴茂持節去關中后,以此調度關中軍閥段煨、梁興等人,一同去討伐李傕、郭汜,最終大功告成,給漢廷掙回了面子。 曹丕影視形象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讓世子曹丕擔任五官中郎將,這是正兒八經的朝官,雖然曹丕后來跟隨父親到鄴城去了,但他所主持的五官府的職能就是吸納人才,頗有當初「 ”三署郎”的影子。 ——曹丕在這段時間里,就征辟了很多名士入府,這些人中的青年才俊,大部分在后來成為曹丕太子府的班底成員。 2.四方中郎將 左中郎將這種表面上是朝官,實際被朝廷加授特權后,又可以率軍出征的,算是一種特例吧,但還有一些名號中帶「 ”東西南北”的中郎將,這些人確實就有軍權。 早在曹操都許后,就任命程昱為東中郎將,代理兗州事務。 《三國志·程昱傳》:(程昱)天子都許,以昱為尚書。兗州尚未安集,復以昱為東中郎將,領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 曹彰的影視形象 后來,還有北中郎將和南中郎將,分別是曹彰、曹植擔任。這種中郎將顯然是臨時置,并沒有長期設置的意味。 《三國志·曹彰傳》:(建安)二十三年(218),代郡烏丸反,以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 《三國志·曹植傳》(建安)二十四年(219),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 同樣的,還有交州士燮,當時交州刺史張津戰死,劉表派賴恭率軍試圖控制交州,漢廷(曹操)為了阻止劉表勢力的入侵,便下詔拜士燮為「 ”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領交址太守如故。” 后來,士燮派使者向許都納貢,漢廷(曹操)又將士燮的軍職升級為安遠將軍。 從這里看出,這類中郎將因為級別低于將軍,所以即便臨時能獲得大量特權,并不是長久之計,最終不是免去,就是升遷。 3.領兵的雜號中郎將 在建安之前,曹操麾下的親信,都不過是一些校尉、司馬等職務,等到都許之后,曹操開始提拔他們為中郎將、將軍之類,如曹洪就升遷為揚武中郎將。 同樣地,一些帶著軍隊投奔曹操的軍官,也被曹操任命為中郎將,例如張遼、王忠、李通、李典,他們效力于曹操,成為曹操軍事集團的一份子。 《三國志·李典傳》:(李典)典徙潁陰令,為中郎將,將整軍。 《三國志·李通傳》:(李通)建安初,通舉眾詣太祖于許。拜通振威中郎將,屯汝南西界。 4.朝廷之外,其他軍閥的中郎將 曹操麾下設置大量雜號中郎將,至少還有朝廷在自己掌控之中,而其他割據軍閥,私設雜號中郎將的情況也是常見。 袁紹影視形象 袁紹作為曹操早期最大的對手,由于他自己一時智遲,沒有選擇去迎接天子,最后被控制朝廷的曹操反制,為此非常不爽,他就曾私下給一些地方軍隊的首領任命為中郎將,讓他們在曹操的轄區內作亂。 《三國志·呂虔傳》:袁紹所置中郎將郭祖、公孫犢等數十輩,保山為寇,百姓苦之。 袁紹身居大將軍,不經過漢廷許可,私下給自己下屬封拜各種軍職,例如陶升為建義中郎將,張郃為寧國中郎將。 《英雄記》:紹到,遂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三國志·張郃傳》:(張郃)瓚破,合功多,遷寧國中郎將。 再如荊州劉表也任命為黃忠為中郎將,甚至于別說一州之地,甚至連河東太守王邑的麾下都有中郎將范先。 《魏略》:詔征河東太守王邑。邑以天下未定,心不愿征,而吏民亦戀邑,郡掾衛固及中郎將范先等各詣繇求乞邑。 看看,大將軍袁紹、荊州牧劉表、河東太守王邑,他們麾下的中郎將,就是自己表奏的,對此,朝廷說反對也沒用,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 后來三國鼎立中的劉備和孫權亦是如此。 劉備在蜀地建國時,諸葛亮擔任過軍師中郎將,董和為掌軍中郎將,劉封為副軍中郎將,射援為軍議中郎將等等。 在江東孫氏那邊,雜號中郎將更是多,據筆者統計如下(共22人有記載): 太史慈-折沖中郎將,徐琨-督軍中郎將,孫靜-昭義中郎將,孫奐-揚武中郎將 孫河-威寇中郎將,孫桓-安東中郎將,孫匡-定武中郎將,步騭-立武中郎將 呂蒙-橫野中郎將,黃蓋-武鋒中郎將,蔣欽-討越中郎將,凌統、程普-蕩寇中郎將 駱統-建忠中郎將,賀齊-威武中郎將,呂岱-昭信中郎將,胡綜-建武中郎將 潘濬-輔軍中郎將,呂范-征虜中郎將,周瑜-建威中郎將,張昭-撫軍中郎將 芮玄-奮武中郎將 江東十二虎臣游戲形象 之所以江東的中郎將會有這么多,就是因為孫氏創業之初,對地方部曲拉攏的緣故。另外孫策、孫權自身的軍職也不過將軍,也不可能給這些人拜將軍了。 5.特殊職能的中郎將 曹操在建安元年(196)開始實行屯田,于是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就應時而設,按照中郎將高于校尉的規則,大概人口多的大郡,就設典農中郎將,人口相對較少的郡就會設典農校尉。 例如提出屯田建議的任峻也擔任過典農中郎將,后來嚴匡出任潁川郡的典農中郎將。 顧名思義,「 ”典農校尉/中郎將”在當時主要是負責屯田工作,同時也有領兵一方的軍權。其職責更多的是保衛一方平安。 許褚作為曹操信賴的侍衛,他代領的侍衛隊伍,在后期被擴充改編,許褚擔任武衛中郎將,其軍營即為「 ”武衛營”,后來也發展成為曹魏帝國禁軍之一。 《三國志·許褚傳》:(許褚)后數日會戰,大破超等,褚身斬首級,遷武衛中郎將。「 ”武衛”之號,自此始也。 許褚的影視形象 除了典農、武衛這兩種可以領兵的中郎將,還有一些不領兵的中郎將,例如曹操在入主冀州后,還任命王脩為司金中郎將,職務內容是負責制作農具、兵器之類。 在魏文帝曹丕時期,有下邳陳頏擔任司律中郎將,在孫吳帝國孫皓這邊,有司市中郎將陳聲,顧名思義,司律就是掌管音樂的,司市是掌管市集商業的。 最夸張的是,在《魏氏春秋》及陳琳的《討曹檄文》中還提到,曹操為了斂財,派人去挖掘墳墓,還特意給這些人給予軍職編制,任命為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 ——這也算是中國盜墓史上的一樁奇聞了。 摸金符 歷史奇聞也自然就有話題價值,例如著名盜墓小說《鬼吹燈》中就提到此事,并說此后發展出四個門派:摸金門、搬山門、卸嶺門、發丘門。 當然這是小說家之言,當不得真,只是談資罷了。
匈奴中郎將有多少兵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漢代中郎將、匈奴中郎將有多少兵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