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采桑子一共多少首 歐陽修的采桑子十首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歐陽修采桑子一共多少首,以及歐陽修的采桑子十首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寫出歐陽修《采桑子》整首詩
采桑子·荷花開后西湖好
荷花開后西湖好,載酒來時。
不用旌旗,前后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
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譯文:西湖風光好,荷花開后清香繚繞,劃船載著酒宴來賞玩,用不著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彩畫游船駛進了荷花叢的深處,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煙霧夾著微雨,在一片音樂歌聲里,船兒載著醉倒的游客歸去。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作者時知潁州,趁著盛夏之季游玩西湖寫下此詞,記載了西湖風光及游湖之樂。
采桑子歐陽修注音
采桑子歐陽修拼音:cǎisāngzǐōuyángxiū。
《采桑子十首》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作的一組聯章詞。
歐陽修晚年退居州潁州,極喜愛潁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寫下這十首詞,其中前九首寫景,最后一首抒情。
全詞描繪潁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寫得恬靜,澄澈,富有情韻,宛如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畫。
這十首詞是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之作,從內容、手法和風格上都實現了對傳統的突破,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較強的詞史意義。
歐陽修的采桑子的內容主旨
歐陽修的《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的內容主旨是:西湖的美麗景色,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的喜愛之情。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宋代? 歐陽修
原文: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譯文:
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么逍遙。 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蕩漾。看,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擴展資料: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創作背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歐陽修移知潁州,“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于是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邇來俯仰二十年間······思潁之念未嘗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時時見于文字也”(《思潁詩后序》)。
并與梅堯臣相約,買田于潁,以便日后退居。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歐陽修出知亳州,特意繞道潁州,“蓋將謀歸休之計也。乃發舊稿,得自南京以后詩十余篇,皆思穎之作,以見予拳拳于穎者非一日也” (《思潁詩后序》)。數年后,終于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得以如愿歸居潁州。
《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歐陽修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
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閱讀歐陽修的《采桑子》,回答問題。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1.西湖好
2.以動襯靜,寫漣漪微動難免驚動沙灘上的水鳥,使之掠過湖岸飛去 ,愈顯西湖之幽靜。
3.綠水蜿蜒曲折,長堤芳草青青,春風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
(意思對即可)
歐陽修 采桑子
采桑子·歐陽修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此詞描繪穎州西湖波平十頃、蓮芰香清的美景,表達了詞人寄情山水的志趣。全詞即景抒情,詞風清疏峻潔,意境清淡平和,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 “殘霞夕照”是天將晚而未晚、日已落而尚未落盡的時候。“夕陽無限好”,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詩人歌詠過這一轉瞬即逝的黃金時刻。歐陽修沒有直寫景物的美,而是說“霞”已“殘”,可見已沒有“熔金”、“合璧”那樣絢麗的色彩了。但這時的西湖,作者卻覺得“好”。好就好在“花塢蘋汀”。在殘霞夕照下所看到的是種在花池里的花,長在水邊或小洲上的蘋草,無一字道及情,但情卻寓于景中了。“十頃波平”,正是歐陽修在另一首《采桑子》里寫的 “無風水面琉璃滑”。波平如鏡,而且這“鏡面”浩渺無邊。“野岸無人舟自橫”,這句出自韋應物《滁州西澗》詩“野渡無人舟自橫”。作者改“渡”為 “岸”,說明“舟自橫”是由于當日的游湖活動結束了,因此這“無人”而“自橫”的“舟”,就更襯托出了此刻“野岸”的幽靜沉寂。
“西南月上”,殘霞夕照已經消失。月自西南方現出,因為不是滿月,所以雖在“浮云散”之后,這月色也不會十分皎潔。這種色調與前面的淡素畫圖和諧融洽,見出作者用筆之細。“軒檻涼生”,這是人的感覺。直到這時才隱隱映現出人物來。至此可知,上片種種景物,都是在這“軒檻”中人的目之所見,顯然他在這里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這里,作者以動寫靜,一切都是靜悄悄的,一點聲音也沒有,使人們仿佛置身紅塵之外。
“ 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水面風來”,既送來蓮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原來他喝醉了酒,就這么長時間地悄無聲息地沉浸在“西湖好”的美景中。這位潁州西湖的“舊主人”懷著無限深情,譜出了一曲清歌。
歐公在此詞中借嘯傲湖山而試圖忘記仕途的坎坷不平,表達了視富貴如浮云的情趣。詞中用語平實卻極有表現力。
采桑子·歐陽修
殘霞夕照西湖好,花塢蘋汀。十頃波平,野岸無人舟自橫。西南月上浮云散,軒檻涼生。蓮芰香清,水面風來酒面醒。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下片寫酒后醉眠船上,俯視湖中,但見行云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下片寫醉后俯視湖水,只見白云朵朵,飄于船下。船在移動,云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于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凈。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兼寫“空”、 “ 水”,綰合上句的“云”與“舟”。下兩句的 “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云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說。說“疑”者非真,說“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采桑子·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攏。雙燕歸來細雨中。
這首詞是作者穎州西湖組詞《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詞中描寫了穎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灑的風姿。作者以詩為詞,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
下片“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游人去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采桑子·歐陽修
平生為愛西湖好,來擁朱輪。富貴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歸來恰似遼東鶴,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
此詞以清新質樸、自然流暢的詩化語言和清疏雋朗的風格,抒寫了詞人二十年前知潁州及歸潁州而引發的人生感慨。
詞的開頭兩句,就是追述往年知潁州的這段經歷。古代太守乘朱輪車,“ 擁朱輪”即指擔任知州的職務。這里特意將知潁州和“愛西湖”聯系起來,是為了突出自己對西湖的愛早有淵源,故老而彌篤;也是為了表現自己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夙志。
“ 富貴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從過去 “來擁朱輪”一下子拉回到眼前。這二十來年中,他從被貶謫外郡到重新起用、歷任要職(擔任過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高級軍政、行政職務),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潁州,不但個人在政治上屢經升沉,而且整個政局也有很大變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貴正如浮云變幻,既難長久,也不必看重了。“富貴浮云”用孔子“富貴于我如浮云”之語,這里兼含變幻不常與視同身外之物兩層意思。從“來擁朱輪”到 “俯仰流年二十春”,時間跨度很大,中間種種,都只用“富貴浮云”一語帶過,許多難以明言也難以盡言之意盡在其中了。
“歸來恰似遼東鶴。”過片點明視富貴如浮云以后的“歸來”,與上片起首“來擁朱輪”恰成對照。 “遼東鶴”用丁令威化鶴歸來的傳說,事見《搜神后記》。“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誰識當年舊主人?”這三句緊承上句,一氣直下,盡情抒發世事滄桑之感。這里活用典故,改成“城郭人民,觸目皆新”與劉禹錫貶外郡二十余年后再至長安時詩句“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用意相同,以突出世情變化,從而逼出末句“誰識當年舊主人”。歐陽修自己,是把潁州當作第二故鄉的。但人事多變,包括退居潁州后 “誰識當年舊主人”的情景,又不免使他產生一種悵惘與悲涼之感。
這首詞的內容,不過是抒寫詞人二十年前知潁及歸潁而引起的感慨,但在晚唐五代以來的文人詞中,卻幾乎是絕響。因為歐陽修的這首詞,可以說是完全詩化了。
采桑子·歐陽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鷗鷺閑眠,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
此詞描寫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著意刻畫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西湖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深深熱愛和眷戀,反映了歐公晚年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詞一開始,作者便充滿喜悅之情地衷心贊美西湖。湖上的“鷗鷺閑眠”,表明已經是夜晚。宋代士大夫們游湖,習慣帶上歌妓,絲竹管弦,極盡游樂之興。鷗鷺對于這些管弦歌吹之聲,早已聽慣不驚。這一方面表明歐公與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間;另一方面也間接表現了歐公退隱之后,已無機心,故能與鷗鷺相處。相傳古時海邊有個喜愛鷗鳥的人,每天早上到海邊,鷗鳥群集,與之嬉戲。歐公引退之后,歡度晚年,胸懷坦蕩,與物有情,故能使鷗鷺忘機。
詞的下片寫夜晚泛舟西湖的歡悅之情。雖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態,但比較而言要數“風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詩意了。這時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潔,廣袤無際,好似“一片瓊田”。“瓊田”即神話傳說中的玉田,此處指月光照映下瑩碧如玉的湖水。這種境界會使人感到遠離塵囂,心曠神怡。人在此時此境中,很容易產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后來張孝祥過洞庭湖作《念奴嬌》云“玉界瓊田三萬傾,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處難與君說”,同此境界,同此會心。
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映的雖是個人生活感受和剎那
歐陽修《采桑子》全詩詞
采桑子·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原文: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
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
雙燕歸來細雨中。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