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制琴具體在哪里 蔡什么琴組成的名字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蔡氏制琴具體在哪里,以及蔡什么琴組成的名字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蔡邕與“焦尾琴”
蔡邕是后漢的文史大家,也是琴門圣手。所著《琴賦》、《琴操》是極有影響的琴學名著。其所作《游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被稱為《蔡氏五弄》,成為歷代琴家推崇備至的千古名曲,甚至曾被隋煬帝列為考取進士的必考題目。
蔡邕制“焦尾琴”的傳說膾炙人口。《后漢書》載,蔡邕游歷吳中時,遇有人用桐木燒飯。蔡邕聽到木材在火中的爆裂之聲,認為是造琴的良材,就問人要了來斫制成琴。經彈奏,琴音果然優美非凡,遂成為舉世名琴。因琴尾燒焦處尚存,人們名之為“焦尾琴”。雖是傳說,似乎確有其事。據《南史》記載,至南朝時,蔡邕所制的焦尾琴為江東所得,存放于宮中的主衣庫。當時齊明帝的侍臣王仲雄琴藝精湛,因而得到了每隔五日可以一彈焦尾琴的特殊待遇。可見焦尾琴也確有其琴,并在當時已是宮廷收藏的珍品。
焦尾琴的故事已成為在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用來泛指良琴,甚至已成為琴的代名詞或琴體尾部的結構專名。古琴龍齦兩側的邊飾,也用焦尾一詞作為專稱。唐李欣《題僧房》詩云:“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李咸用《山居》詩云:“焦尾何人聽,涼宵對月彈。”清顧紹敏也有詩《秋日感懷》,云:“中郎應自憐焦尾,巧匠何堪笑斫輪”。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這焦尾琴來,撫一曲遣我的心悶咱。”文人騷客詩中吟的,曲中唱的,多有涉及。焦尾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蹤跡,可見一斑。
蔡氏制琴,有誰知道嗎?他們家的琴好嗎
蔡氏制琴是福建那邊的,他們的斫琴師是蔡唯男,當地的非遺傳人,他們的琴都是做孤品的,做琴考究
小白想學琴,問下蔡氏制琴的古琴怎么樣
“蔡氏古琴制作技藝”是福建莆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蔡氏制琴,蔡唯男師傅是傳承人,制琴50余年,據我所知蔡唯男的琴還是不錯的。性價比較高。而且還比較受中端高端琴友歡迎的,不僅音質優良,其制作的古琴大漆工藝也是十分精湛~
那里可以定做古琴
古琴的圈子比較小,因為學琴的人相對小眾,蔡氏制琴可以,百度搜索一下可以找到他們的資料信息,確定樣式就可以定做,普通琴,年代琴300年、500年、1000年都可以做,年代琴是選擇古老的木材為料。
古琴的起源
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上古時期 中華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神農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但無考古支持和證實,應為附會之說。甲骨文中有琴字,不過它可能從像箜篌這種中東豎琴發展而來,而箜篌最早出土樣本是在新疆省且末縣,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關于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詩經》,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筑和十弦琴。筑長度與現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長度是現代琴的一半,琴體較厚,琴面不平,無徽位。戰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線,琴頭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有一足,很像單足的夔,有禮器的象征。
先秦
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而在先秦時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稱為“弦歌”。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于琴的記載,可見當時琴已有較豐富的表現力。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不斷進步,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涌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鐘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而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士人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學創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后世士人典范。后人附會作有《孔子讀易》和《泣顏回》兩琴曲。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師曠、列子、伯牙、雍門周、孔子等。
兩漢
琴的型制于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弦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注,原書已佚,經后人輯錄成書,還作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又傳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實則《大胡笳》和《小胡笳》皆為唐人借題所作。 此外還有劉向所著《說苑·琴錄》,揚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廣陵散》也在此時廣為流傳。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司馬相如和恒譚等。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樂譜可追溯到漢朝。
魏晉
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不依附于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長清》、《短清》、《長側》和《短側》4首,合稱“嵇氏四弄”,現存同名琴譜載于明代琴譜,可能并非原作;還著有《琴賦》、《聲無哀樂論》等。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和阮瞻等。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于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期間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南朝隱士丘明有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戴颙、宗炳和柳惲等。
隋唐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期間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環佩”為傳世名琴,唐琴在歷代都被視為稀世之寶。唐代減字譜逐漸成熟,成為了記錄琴音樂主要譜式。初唐時琴也傳到朝鮮和日本。期間著名琴人還有李白、白居易、韓愈、趙耶利、薛易簡、陳康士和陳拙等。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后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
宋元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揚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宋元時期,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第1個古琴流派浙派出現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現存最早的琴歌。期間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歐陽修、蘇軾、夷中、知白、義海、則全、倪云林、耶律楚材和苗實等。宋季金元時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古琴發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于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制品,由于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
明清
明清時期,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現存第一部減字譜《神奇秘譜》保存了眾多古曲。清朝后期,琴藝術相對衰落。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汪芝、蔣克謙、楊掄、嚴澄、徐常遇和乾隆等。
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禎年間,據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于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題 “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一方,皆用八寶漆灰。
近代
清末至1950年代,全國能琴者約100余人。1920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編印的《今虞》琴刊是當時惟一的盛事。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查阜西帶領調查小組在中國琴人聚集的地區進行了普查,造訪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錄音資料,整理出版《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琴曲集成》等書,為古琴藝術的復興奠定了基礎。唐健垣編有《琴府》一書,其中一冊涵蓋了20世紀70年代港澳臺的琴人的狀態。古琴逐漸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傳授琴藝。琴家們除了恢復古曲之外,也嘗試創作新曲。
民國時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大規模華人在海外的情況下,迄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現代
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傳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編號Ⅱ—34。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