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禮記 學記和禮記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學禮記,以及學記和禮記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人為何學《禮記》?
古時候讀書人學六經,哪六經呢?是指《詩》、《書》、《禮》、《易》、《樂》、《春秋》的合稱。
其中,《禮記》講的,就是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要用到的不同的應對方法。
這應對方法,就包括了言行舉止。言行適宜,是指說什么話,怎么說話,這個就很有實用性了。舉止是指,在不同場合要做哪些與自己身份相得益的事,及怎樣做事。
所以精通《禮記》的人,也是情商高的人。最起碼也能進退有度,舉止適宜吧。厲害!
現在的學生上學,有思想品德課,應該就是教學生一些倫理道德,法律法規,但是,因為考試占的分數不高,好多學生家長及學生壓根都不重視,恨不得不學習。這種功利性的思想其實要不得的。
學習某種東西,總有用意,只是我們做為庸人一個,難以認識到這點而已。
《禮記》內容如下圖所示。
“學習禮記”是什么?
禮記是一本書,意思就是說學習禮記這本書。《禮記》,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49篇。十三經之一。是戰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49篇分屬于制度、通論、名堂陰陽、喪服、世子法、祭祀、樂記、吉事等,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轂梁,加上詩經、易經、尚書、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二經;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為十三經”,為士者必讀之書。
怎么寫學習禮記啊?
應該是札記吧,你打錯了喲^
讀書札記
讀書札記就是讀書筆記,是指人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值得記錄的東西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一種文體。古人有條著名的讀書治學經驗,叫做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應根據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綱式。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目的。通過編寫內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容。
(二)摘錄式。主要是為了積累詞匯、句子。可以摘錄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讀、背誦和運用。
(三)仿寫式。為了能做到學以致用,可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四)評論式。主要是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價值如何。可分為書名、主要內容、評論意見。
(五)心得式。為了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記下讀了什么書,書中哪些內容自己教育最深,聯系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即隨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后再分別進行詢問請教,達到弄懂的目的。
(七)簡縮式。為了記住故事梗概、讀了一篇較長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內容,把它縮寫成短文。
不管寫怎樣的筆記,首先要讀懂文章,這是基礎。寫讀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內容做一個概括,然后根據自己選擇的角度進行評論,或者評語言,或者評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如何寫讀書札記?四個步驟:
第一步:概括每一段段意。
第二步:梳理論文的寫作提綱。(還原作者本意)
第三步:寫出你對論文的評價意見。(寫出好與不好的方面)
第四步:所讀論文的學術價值在哪?(對自己有什么啟發?)
我們老師讓我們這樣寫:
第一步:摘抄一些優美的詞句。
第二步:寫出對一些句子的感想。
第三步:對整篇文章進行總結,像是讀后感,但不一定要長,100-200字即可
讀禮記,學說話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公事不私議。
朝言不及犬馬。
公庭不言婦女。
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
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
長者不及,毋儳(chán,間雜之意)言。
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
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
1、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禮記·表記》
譯:君子在別人面前舉止應慎重,容言要端莊,不要說錯話和說不該說的話。
感悟:幾句可用以勸人要謹言慎行,對人不要說不該說的活,也不要作不該作的事。一個方面是說,免得授人以柄,招致非議。另一方面,也是君子的個人修養。事情的成敗得失,很多時候取決于說話之人能否在適當的場合說出適當的話。
2、公事不私議。《禮記·曲禮下》
譯:大家的事不能私下偷偷的議論。不私下議論公事。
感悟:有口不以私言,公事當公議、公辦,如果私下議論,則有奸邪謀私之嫌疑。言其所當言。事情的成敗得失,很多時候取決于說話之人能否在適當的場合說出適當的話。
3、朝言不及犬馬。《禮記·曲禮上》
朝是謀政、議政之處。辦公時,不言談及犬馬等游樂之事。工作時要有敬業精神,更要自律。
4、公庭不言婦女。《禮記·曲禮下》
辦公時,不要談及聲色之事。
說話要把握住時機,要在適當的時機談論適當的事。
5、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禮記·曲禮下》
譯:朝庭之上,言動都要合理。官、府、庫、朝,都是辦公場所。在相應的辦公場所,就談論所應處理的事務。
感悟:一個人不能圓滑,但要圓融,學會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以說話潤滑人際關系。見了官場說官場上的話,見了生意人說生意場中的話。一個有修養的人,跟不同的人談話,其主題都扣合對方的身份,所談都是合乎道理的事情。這樣就會使對方受益。
6、居喪不言樂,祭事不言兇。《禮記·曲禮下》
譯:居喪期間,不要談及快樂的事;祭祀時,不要談及兇事。
感悟:高談闊論、嬉笑打鬧都是對亡者及家屬的不敬,說話壓低聲音,舉止輕緩穩重,才能顯出您的誠意和風度。
7、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禮記·雜記下》
譯:處于一定的職位,而沒有在那個職位上所應該提供的意見,君子為其感到羞恥;有那樣的言論,卻沒有那樣的行為,君子為其感到羞恥。
感悟:這幾句多用于說明處于一定的職位就應該有符合那個職位的言行。也可用于譏諷居于一定的職位而不稱職的人。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言、行的問題。有些人總喜歡把話說得很大很滿,但總是缺乏行動,更沒有結果。古人非常鄙視這種人。我們生活、工作中,寧肯把話說得樸實、謙虛,也不要自夸。
8、長者不及,毋儳(chán,間雜之意)言。《禮記·曲禮上》
長者沒有談及的事,不要提及。與尊長談話時,應該由尊長主導話題。
9、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禮記·曲禮上》
侍奉先生,如果先生問話,一定要等先生問完,再回答。不要打斷先生的話,不要插話。同樣在與別人交流時,出于對對方的尊重,最好不要主動打斷別人。
10、侍于君子,不顧望而對,非禮也。《禮記·曲禮下》
譯:禮尚謙。若多人同侍長者,長者向眾人發問,侍坐者當先看看周圍,待他人來回答,不宜率然搶先回答,要察言觀色來對答。少頃,若終無人說話,再來回答長者的問題。
感悟:言由心出,智者慎言,該說則說,適時而言。在與長者說話時,如果還沒有輪到自己說,就先說了,這是急躁;不看對方臉色,揣摩其心意,便輕率開口說話,這叫睜眼瞎;該自己說話時卻不說,這叫隱瞞。
《禮記》中的文學常識
《禮記》是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49篇。為十三經之一。是戰國以后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
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
《禮記》全書多以散文撰成,一些篇章饒具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如:
1、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2、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3、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關于如何學禮記和學記和禮記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