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都寫過哪些詩,莊子寫過的文章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莊子都寫過哪些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莊子寫過的文章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莊子有哪些代表名作呢?
莊子有哪些代表名作呢?對于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疑問,因為,我們都知道,莊子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古代作家。他所寫的一些詩句還有文章,是值得我們現代效仿和學習的。莊子最出名的一篇文章就是《逍遙游》,從中我們看出來莊子的哲學思想,以及對于田園生活的美好向往,莊子的代表作是非常多的,他所寫的一些文章,是具有很強的批判性以及思考性的,他是一名具有高深哲學思想,并且立意十分深遠的作家。接下來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講解一下,莊子到底都有哪些代表作吧。
其實,我們對于莊子這個人并不是十分的熟悉,我們認識莊子主要就是從語文課本上,他的文章是我們必學的文章,所以,從中我們也能夠理解一些莊子的思想,他的學識,他的才華都是非常高的,他所具有的才氣,是很多人都比擬不了的。在莊子的一生中,他執著的追求著自己的思想,他是一位高深的哲學家。
那么,莊子的主要代表作就是以下這些:《莊子》《逍遙游》《人世間》《得充符》《齊物論》《秋水》《漁父》等等。莊子的這代表作,能夠精準的人描述他這個人對于人世間的思考,我們能夠從他的這些文章中,窺得他的一些思想意識,我們也對于莊子是非常的欽佩。在語文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莊子的光輝思想,他是一位神圣的偉人。
他的一些思想至今被我們沿用,他的這些文章中,逍遙游里面舉例很多的食物對立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非常有自我意識,有對人生事物思考的能力,而且,他的學問高深,哲學思想非常深遠,從他的這些文章中就能夠看的出來。
莊子寫過的詩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筆下的古詩詞
【網絡資料,供參考】
【原文】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①;萬物雖多,其治一也②;人卒雖眾③,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④,故曰,玄古之君天下⑤,無為也,天德而已矣⑥。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⑦,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⑧,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者應備⑨。故通于天下者,德也⑩;行于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11);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12),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13),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14)?!队洝吩?15):“通于一而萬事畢(16),無心得而鬼神服?!?/p>
莊子 詩詞有哪些?
莊子 詩詞有:
《逍遙游》: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而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 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 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齊物論》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呺。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陵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斗??z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喜怒哀樂,慮嘆變蜇,姚佚啟態--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尚屑盒?,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百骸、九竅、六藏、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說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遞相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 ,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惫能幰娪規煻@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睗娠羰揭蛔模俨揭伙?,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薄叭粍t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敝父F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人間世》顏回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嘗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愿以所聞思其則,庶幾其國有瘳乎!"仲尼曰:"?!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且茍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將熒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殺關龍逄,紂殺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圣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嘗以語我來!"
《德充符》: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
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p>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謂也?”
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仲尼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徵,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于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于伯昏無人。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逼涿魅?,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
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子而說子之執政而后人者也。聞之曰:‘ 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褡又〈笳?,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子產曰:“子既若是矣,猶與堯爭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
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眾矣,我怫然而怒 ,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寐邪?吾與夫子游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游于形骸之內,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過乎!”
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
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
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睙o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復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
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以蘄以諔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邪?”
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 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無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
作品簡介: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于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于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連珠并列組成,故事與故事之間雖然沒有表示關聯的語句和段落,但內容上卻有統一的主題思想貫穿著,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現出一種似連非連、若斷若續、前后貫通、首尾呼應的精巧結構。
《養生主》一文寓說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橫生,富于啟發意義。文章在提出論點后,接著就引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加以說明,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這既能把抽象的道理闡述得明白易懂,又避免了說理的枯燥,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文章描寫生動形象,細節刻畫精細入微。耐人尋味。選自《莊子》中的《養生主》是《莊子》中的名篇,為世代人民所傳頌,它為人類樹起一面維護生命的大旗。
《人間世》是一本記錄莊子思想的一部書籍。本書的中心是討論處世之道,既表述了莊子所主張的處人與自處的人生態度,也揭示出莊子處世的哲學觀點。
莊子·內篇·德充符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所寫的一本書。
莊子有名的詩句.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便會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識,便會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
(名是相互傾軋的原因;智是相互斗爭的手段。兩者是兇器,是不可以盡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F在這個時代,僅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那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5、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魚被困在陸地上,相互用嘴吐氣,用吐沫相互沾濕,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清閑,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稱善我生存的,也同樣稱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p>
(因此盜跖的門徒問盜跖說:“做大盜的也有法則嗎?”盜跖回答說:“無論哪個地方都怎么會沒有法則呢?憑空猜想屋里儲藏著多少財物,這就是聰明;帶頭先進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義;酌情判斷是否動手的,就是智;分贓均等的,就是仁。這五種不具備而成為大盜的,天下是決不會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盜不止。
9、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0、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