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木蘭花令講的是什么意思,木蘭花令誰寫的
大家好,關于柳永木蘭花令講的是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木蘭花令誰寫的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木蘭花令的解釋
--詞牌知識--
見柳永《樂章集》,入仙呂調(夷則羽)。雙 調,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名四句三仄韻。此調體格與 《玉樓春》及《木蘭花》之齊言體均極為相近,《詞律》卷七以 為即《木蘭花》,只是調名多一“令”字。《詞譜》卷——另列 有《木蘭花》各一首,在韋詞后注:“宋人《木蘭花》詞,皆《 玉樓春》體。惟此與毛、魏二詞乃《木蘭花》正體。”《詞譜》 將《木蘭花令》另列,或即表示與宋人《木蘭花》七字八句之區 別。然韋、毛、魏三家詞,本題《木蘭花》而無“令”字,而宋 人詞名《木蘭令》者又都是七字八句之齊言體。《詞譜》如此另 列調名以示區別,不唯與《花間集》所錄之原始調名不符,于辨 識《木蘭花》、《木蘭花令》、《玉樓春》之體各異同及相互關 系亦無助益。參見《木蘭花》、《玉樓春》。
--最有名的木蘭花令: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①,何事秋風悲畫扇②。等閑變卻故人心③,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④,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⑤,比翼連枝當日愿!
它是清代納蘭性德的一首詞,“擬古”是指模仿古代文人所作詩詞以作新詩詞,在這首詞中,納蘭性德是模仿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決絕”意思是堅絕拒絕,在這首詞中則用來表示女子要與男子斷絕關系。
【注釋】
①人生句: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的)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
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后有詩《怨歌行》,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③等閑二句: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愿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后安史亂起,明皇入蜀,于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后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
【講解】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始見《花間集》韋莊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于詞題“擬古決絕詞”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托了,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
【輯評】
一、于在春《清詞百首》:“題目寫明:模仿古代的《決絕詞》,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斷絕關系的堅決表態。這里用漢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楊玉環的典故來擬寫古詞。雖說意在‘決絕’,還是一腔怨情,這就更加深婉動人。”
二、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決絕意謂決裂,指男女情變,斷絕關系。唐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古決絕詞》。容若此作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以女子的聲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求翻譯柳永的木蘭花令!
這首《木蘭花令》以描繪清明的節日風光,側面地再現了宋真宗、仁宗年間社會升平時期的繁勝場面。清明時節風和日暖,百花盛開,芳草芊綿,人們習慣到郊野去掃墓、踏青。這首詞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為再現對象,生動地描繪了旖旎春色和當時盛況,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氣象,形容曲致”之作。
《木蘭花令 》的意思和賞析。。。謝謝啦、、、
當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臺上青青麥,姑孰堂前馀翰墨。
暫分一印管江山,稍為諸公分皂白。
江山依舊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
誰分賓主強惺惺,問取磯頭新婦石。
黃庭堅詞作鑒賞
崇寧元年六月作者赴太平州(治所今安徽當涂),初九到任,十七日即罷官,一共只做了九天官。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戲劇性事件,使他感慨萬千,一次宴會上寫成了這首詞。
詞從當涂的名勝古跡寫起。凌歊臺,“城北黃山之巔,宋孝武大明七年,南游登臺,建離宮。”姑孰堂,“州之清和門外,下臨姑溪。”(王象之《輿地紀勝》)開頭兩句概括了當涂的山川風物。綴以“青青麥”三字,不由逗起人“黍離麥秀”的聯想。《史記。宋微子世家》寫到殷商舊臣“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遂作《麥秀》之詩,詩云:“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青青麥”字面上又是用《莊子。外物》所引的逸《詩》:“青青之麥,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高臺離宮,而今麥苗青青,透露出世事滄桑的無限感慨。
姑孰本是當涂縣的古名,姑孰溪流貫其中,姑孰堂凌駕溪上,頗得山水之勝。所謂“馀翰墨”,實即感嘆昔人已逝,只留下了佳篇名章。這兩句寄寓了山谷宦海浮沉的無盡感慨,無論是稱雄一世的帝王,還是風流倜儻的詞客,都已成歷史的陳跡,只有文章翰墨尚能和江山共存,垂之久遠。
接下來兩句寫出知太平州。經過遷謫的動蕩磨難,憂患馀生的作者已把做官一事看得十分淡漠,所以他把此事只稱為“管江山”、“分皂白”。“管江山”實際是“吏隱”的代稱,亦即把做官作為隱居的一種手段,不以公務為念,優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隱。
蘇、黃詩文中常用此說。《東坡志林》卷四《臨皋閑題》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而所謂“分皂白”亦即“分是非”之意。再加上一個“暫”字,一個“稍”字,更突出了這種淡然超脫的態度。
下片開頭兩句概括了九日罷官的戲劇性變化,與上兩句適成對照,大有物是人非之慨。“江山”承上而來,山川形勝,碧天浮云,著一“空”字,是因為“昨日主人今日客”,本來要“管江山”、“分皂白”的主人,一下子成了“諸公”的客人了!這一句集中揭示了政治生活的反常和荒廖,它運用當句對,一句之中既構成今昨主客的鮮明對比,語氣斬截,強調了變化之突兀,其中有感嘆、不平、譏諷、自嘲,內涵頗為豐富。最后兩句則展現了作者自我解脫的感情變化。
誰要勉強把主客分個一清二白,那就去問江邊的“新婦石”吧!“惺惺”,此處意謂清醒、明白,“新婦石”即望夫山,劉禹錫有詩云:“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顯然它是千百年來歷史的見證,閱盡了人世滄桑,但見人間的升沉榮辱都只如過眼煙云,本無須有是非彼此之分。“誰分賓主”句,看似作者勸大家無分賓主,盡歡一醉,深乃用“萬物之化,終歸齊一”的老莊哲學來作自我解脫。
這首詞曠達超然之中發泄了牢騷不平,最后仍歸結為物我齊一,表現出作者力圖老莊哲學中尋求解脫的思想傾向。一個“暫”字表現出作者不以進退出處縈懷的超脫。變化的萬物本來只是“道”運行中表現出的一種暫時形式,故宜隨形任化,淡然自若,不入于心。但一夜突變,畢竟難堪,所以還是不免有牢騷,最后又用齊物論否定牢騷,達于解脫。全詞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升華為“誰分賓主”的最高境界,表露了作品超脫放達的士人情懷。
柳永木蘭花令講的是什么意思
木蘭花令
作者:柳永
有個人人真攀羨。問著洋洋回卻面。你若無意向他人,為甚夢中頻相見。
不如聞早還卻愿。免使牽人虛魂亂。風流腸肚不堅牢,只恐被伊牽引斷。
《木蘭花令》的意思
木蘭花令,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柳永《樂章集》入“仙呂調”,雙調小令.全詞共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韻.
如 【清】納蘭容若《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