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一個字的平仄,怎么看一個字是平還是仄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查一個字的平仄,以及怎么看一個字是平還是仄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怎樣知道一個字的平仄?
今音的第一第二聲約等于古音的平聲,今音的第三第四聲,約等于古音的仄聲。平仄聲是在四聲基礎上,籠統地把四聲分成兩類,故而產生“平仄”。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擴展資料:
古代的四聲是:
1、平聲:這個聲調到后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后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后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
平仄目的: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于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于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后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
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一、難以規范,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
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于拘泥于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至于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平仄聲
平平仄仄,如何判斷一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希望能結合古詩詞實例進行詳細解釋。
判斷一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有兩個標準,分別解釋如下:
1、新韻。就是按照普通話發音分平仄。
普通話的聲調有四聲,陰平、陽平(一聲、二聲)為“平”,上聲、去聲(三聲、四聲)為“仄”。但新韻只適合現代人寫詩,不能用來判斷古詩的平仄。
2、舊韻。依據古代人發音分平仄。
古代漢語發音也有四聲,與普通話不同,古四聲是平、上、去、入,其中,平為“平”,上、去、入為“仄”。權威的韻書有《平水韻》、《詞林正韻》。
古代的平、上、去與普通話相差不大,但也存在區別。例如“思”,普通話只讀平聲,古代作動詞時為平聲,作名詞時是去聲,讀如“四”,如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的“思”;“勝”,普通話只讀去聲,古代表示勝任,禁得起時為平聲,讀如“生”。如蘇軾《水調歌頭》“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勝”。
差別最大的是“入聲”。普通話沒有入聲,古音的入聲分別變成了不同的聲調。例如,《念奴嬌》詞牌一般押入聲韻,蘇軾的《大江東去》中的韻腳字:物、壁、雪、杰、發、滅、發、月,都是入聲,并且押韻,按普通話讀,平仄不同,也不押韻。
假如您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人,大部分很容易找到入聲,只要方言中與“入”的聲調相同的字都是入聲。例如,一、六、七、八等等。假如只會講普通話,就只能依賴韻書了。
其實,古詩詞用入聲押韻非常美。將我自己的一闋押入聲韻的詞分享如下:
《暗香·憶菊》
暗香透幕。
料小園傍晚,叢添新萼。
白紫綠黃,每度重陽總相約。
移去殘燈獨坐,驚疾雨、何因相虐?
怕寐起、乍啟柴扉,無處覓芳魄。
蕭索。
奈寂寞。
念翠袖日單,怎敵霜惡。
歲殘夢覺,憔悴羞言世情薄。
從避蜂蝶去后,空自誤、春光全錯。
蕊未盡、花漸老,幾時再著?
如何快速辨別平仄
古代的入聲在元代時分化到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當中,所以現代漢語北方方言沒有入聲。南方方言中還有保留入聲字的。
根據北京話辨別古入聲字或現代方言的入聲字,可以從兩方面看。積極方面,哪些是入聲。消極方面,哪些不是入聲。
一、積極方面,哪些字是入聲:(1)b、d、g、j、zh、z六個聲母陽平字是入聲;(2)fa、fo不論陰陽上去都是古入聲;(3)d、t、n、l、z、c、s七聲母拼e[?]韻母,不論陰陽上去(實際上只有陽平、去聲)都是入聲;(4)zh、ch、sh、r
四聲母拼uo韻母,不論陰陽上去(實際上沒有上聲)都是古入聲;(5)b、p、m
,d、t、n、l
七聲母拼ie韻,除了“爹”(diē)字是古平聲外,不論陰陽上去都是古入聲;(6)üe
韻除了“嗟”(juē)“瘸”(qué)“靴”(xuē)之外,都是古入聲;(7)g、k、h、z、s五聲母拼ei韻母(c不拼ei),不論陰陽上去(實際上沒有去聲)都是古入聲;(8)有些字文言白話讀音不同,文言讀開尾韻,白話讀“i”尾韻或“u”尾韻,這些字是入聲。
二、消極方面,哪些字不是入聲:(1)帶鼻音韻尾n、ng的音節,都不是入聲;(2)zi、ci、si音節都不是入聲;(3)er韻(零聲母字)不是入聲;(4)uei韻不是入聲。
當然,上面所說的方法也并不能很完全的分辨所有入聲字,實在無法辨別的時候還是去查入聲字表吧~
平仄
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編輯本段]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捌健敝杆穆曋械钠铰?,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編輯本段]現代漢語中的平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編輯本段]粵語九聲
現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并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粵語九聲聲調表如下:
陰
陽
陰
中
陽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以后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數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有查漢字平仄的字典嗎?
古今讀音的“平仄”有差別。
如果查普通話(新韻)的平仄,只需要一本《新華字典》:凡是讀陰平、陽平的都是平聲,凡是讀上聲、去聲的都是仄聲,多音字根據字義確定,如“中”表示中間是平聲,表示中箭是仄聲。
舊韻四聲,平上去入,平是平聲,上、去、入是仄聲。入聲在普通話中有的變成了平聲,有的變成了其它仄聲。目前沒有兼顧新舊韻平仄的字典。
解決方法:
1、如果你會講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方言,對入聲字容易分辨。凡是方言中讀“入”字本身聲調的都是。如:一、六、七、八、屋、發、藥、覺、革、職等等。
2、如果你是北方人,或者只會普通話,那只有查找韻書。權威的舊韻書是《平水韻》。但是,《平水韻》不是字典,遇到多音字經常弄不準。現代很多詩詞愛好者用舊韻容易犯錯。
最終的解決辦法是,多讀古詩詞,結合新舊韻觀察平仄,積累多了,就能準確把握。
如何快速判斷一個字的平仄呢?
中古音中,將漢字字音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同樣帶平字(平聲)的為平聲,不帶平字的(上聲、去聲、入聲)為仄聲。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捌健敝杆穆曋械钠铰暎幤健㈥柶蕉?;“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
擴展資料:
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平仄
如何辨別一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捌健敝钙街?,“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四聲是平、上、去、入。平聲列為“平”,上、去、入都歸納進了“仄”。按北京語調,則分成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樣一來,平聲字多了,沒有“入”聲,把一部分去入聲字歸入了平聲。
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到了元代時,平聲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就是現在的一聲和二聲,上聲有一部分字歸并到去聲里。
剩下的是現在的三聲,去聲和由上聲歸并的一些字是現在的四聲,古代的入聲在元代時分化到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當中。
所以現代漢語北方方言沒有入聲?,F在“普通話”即標準現代漢語中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所以普通話沒有入聲這個聲調。
吳、粵、湘(新派湘語)、閩、客家、贛六大方言均保留入聲。其中粵、閩、客三方言中保留了[-t][-k][-p]三個輔音韻尾。
在詩歌寫作中有規律的聲和不同的字重復出現,就形成了一種抑揚頓挫、鏗鏘入耳的音韻美。
擴展資料:
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普通話四聲聲調表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平仄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