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贈友人詩詞中戲表現在哪里,戲中人詩句
大家好,關于戲贈友人詩詞中戲表現在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戲中人詩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送友人》古詩賞析
《送友人》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全詩八句四十字,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此詩寫得情深意切,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自然流暢。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構成高朗闊遠的意境。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送友人》古詩賞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翻譯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注釋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為別:分別。
孤蓬:又名“飛蓬”,枯后根斷,常隨風飛旋。這里比喻即將孤身遠行的友人。
征:遠行。
浮云:飄動的云。
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茲:聲音詞。此。
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班馬:離群的馬。
鑒賞:
李白,只要是懂點文化的人都知道,似乎他的詩就是一個文化符號,勾勒出唐詩的偉大來。小時候,我們可以面對圓圓的月亮,歡快的念出“小時不識月,喚作白玉盤”這樣的詩句,長大后,我們又會面對自己的種種的磨難,不由感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夕陽西下,我們在外面飄搖太久,何嘗不思念魂牽夢繞的故鄉,低頭思故鄉又成了大伙最好的寫照。
李白的詩,貫穿著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血液,生活有多遠,他的詩就顯得格外的魅力無邊。今兒,也許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我又讀上了他寫的詩——《送友人》。李白的詩,跟杜甫的詩就是不一樣,讀起來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不會顯得那么的沉郁頓挫,字里行間總是在真情中透出淡淡的活潑。
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李白的詩,我們細細品味,也會有一股真情在內心深處跌宕。“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形容李白的詩一點也不過。李白不喜歡講究詩的華麗辭藻,他的文字就是在抒發自己的情思,讀著、讀著,你也會為之動容。
做一名老師,尤其是語 文老師,似乎是職業習慣,總喜歡反反復復的欣賞詩歌的魅力。在夢里、在大街上,我不往品味著這首詩的韻味。詩人跟友人并轡而行,一路上肯定有許多話要提,畢竟多年的友誼在一瞬間要變成遙遠的記憶,這放在誰身上都很難接受。不知不覺,兩個人就到了外城,峰巒如聚的大青山橫在外城,似乎要把詩人與友人割裂開來,只有那綿綿不斷的'白水在傳達兩個人的真情。青山、白水一起點化了送友人的地點,沒有任何的取舍,更多的是天然的使用詞句。我們在欣賞詩人講究對仗之美的時候可又有誰能學到那自然而然的描繪。
縱然是北郭與東城相對,青山與白水相應,可是一個“橫”字,一個“繞”字,意境全出,傳達著友人離去的復雜心里。“此地一為別”,兩個人都非常清楚,他們將在此地分手,從此在天之涯、海之角,人生的悲痛莫大于生別離。古道漫漫,人們很難預料何時相逢,執手相看淚眼之事常八九,詩人不擔心自己的孤單,恰恰關心友人如孤孤單單隨風卷的草蓬一樣在遠方飄蕩不停,此等溫情在當時社會,是多么的珍貴。兩個人,他們一定會非常留念身邊的一切,詩人抬頭看看天上飄游不定的白云,友人的內心又何嘗不是如此的糾結?人在宦海走,誰也做不了自己的主,否則,王勃也不會安慰友人,“海內存自己,天涯若比鄰”,王維更不會感嘆“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也不會勸友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離別,本身就是一件悲傷的事情,尤其是在不知何時再相遇的古代,那只能強顏歡笑地安慰友人,同時也安慰自己不安的內心。“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白,這樣一位真男子,又何嘗不是如此?看著天上火紅的太陽,他們想到太陽也不想早早地離開天空,這種依依不舍之情,只有那離別之人才能體會。黃葉地,芳草碧連天,有誰不希望長亭連短亭?可惜的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蘇老爺子一向有豁達的心胸,可是被貶黃州,面對中秋圓月,想著在遠方做官的弟弟——蘇轍,也不免埋怨起明亮的月亮來。
宦海沉浮,人們總難免要各奔東西,這是文人們非常傷感的事情,只能備酒踐行,折柳相送,以詩相贈,抒發濃濃的離別意,楊柳岸,曉風殘月,情人如此,友人又怎會別樣?無奈也必須做出選擇,詩人只能揮一揮衣袖,深情地跟友人道別,此種真性情連自己的坐騎都為之動容,也發出蕭蕭馬鳴來表達自己的難解難分。
我相信友人離開,詩人一定不會離開,縱然一股豪情,但他一定會默默地注視著友人的離去,直到友人完全消失,才一步三回頭的回家,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不覺友人又到夢里來。
古道邊,不知詩人還會不會在老地方等待,也許詩人也離開了此地,誰讓他們同是宦游人呢?
鑒賞考題:
1、首聯寫送別之景,其中“橫”與“繞”寫得極妙,試分析。
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巒橫臥于城北,潔白的河水從城東緩緩繞過。“橫”字寫青山的靜,“繞”字寫白水的動,用詞準確而傳神。
2、頷聯寫送別之事。其中“別”照應詩題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應詩題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來限制,準確而生動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單無依,行跡無定。
3、頸聯情景交融,試分析。
“浮云”“落日”之景與“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4、尾句“班馬鳴”猶作離別之聲,襯托了離情別緒。
李白古詩《送友人》賞析
導語:《送友人》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詩,為李白名篇之一,全詩八句四十字,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與離情別緒之意。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李白古詩《送友人》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注釋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⑷別:指的是告別。
⑸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干枯后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作者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⑹征:指的是遠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后世用為典實,以浮云飄飛無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飄動的云。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⑻茲:指的是聲音詞。此。
⑼蕭蕭:指的是馬的呻吟嘶叫聲。
⑽班馬:指的是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作者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作者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云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作者感到離別的不舍。這兩句“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作者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云”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云,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后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作者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為游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復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愿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里征”一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作者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作者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送友人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 李白古詩送友人原文及翻譯
原文
送友人
李白?〔唐代〕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陽余暉可比難舍友情。
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
注釋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別:告別。
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干枯后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征:遠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后世用為典實,以浮云飄飛無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飄動的云。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茲:這里,此處。
蕭蕭:馬的呻吟嘶叫聲。
班馬: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頸聯是說,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頸聯寫得十分工整,詩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尾聯是說,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分離時的動作,那么內心的感覺又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義,可謂別具匠心。
《送友人》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寓情于景。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這正是評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地點不明。安旗《李白全詩編年注釋》認為此詩:“詩題疑為后人妄加······其城別之池當在南陽。”并將此詩創作時間定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郁賢皓疑為于玄宗天寶六載(747年)于金陵所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送友人古詩詞賞析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注釋: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白水:明凈的水
為別:分別
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一:助詞,加強語氣。
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干枯后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詩人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征:征途,遠行。
茲:此,現在。
蕭蕭:馬鳴聲。
班馬: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離的馬。(注:不要寫成“斑馬”)
譯文:
蒼山翠嶺橫臥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環繞東城流。
此地一為別,你將如蓬草孤獨行萬里。
游子的行蹤似天上浮云,落日難留,縱有深深情誼。
揮手告別,你我各奔東西。蕭蕭長嗚,馬匹也怨別離。
注評: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橫:橫陳,橫對。郭:外城。白水:明凈的水,潘岳詩有“白水過庭激”句。繞:環繞。○首聯用對仗句交待送別的地點及自然環境,充滿著詩情畫意。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一:副詞,表示動作剛一發生,隨即會產生某種結果。為別:分別,送別。孤蓬:孤獨的蓬草,比喻孤身遠征的友人;蓬草易隨風飛轉,脫離根本,古人常以轉蓬喻飄泊流浪。萬里:極言其遠。征:遠行。呼應題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對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為關切、似有千言萬語。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飄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緒,落日的余輝似故人的戀情。○用一聯名詞語含蓄表達了此時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維。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自:介詞,常與賓語組成介賓短語,表示與動作有關的時間、處所等的起點。茲:代詞,近指,義為“這”“此”。現在。去:離開,離去。蕭蕭:象聲詞,馬鳴聲;《詩·小雅·車攻》有“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人;《左傳·襄公十八年》“有班馬之聲。”杜預注:“夜遁馬不相見故鳴。班,別也。”○手揮目送,馬亦有情,人何以堪!
賞析: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
首聯是一工對,“青”“白”是顏色對,“山”“水”是同類對,“橫”“繞”一動一靜為反對,“北”“東”為方位對;“郭”“城”為同類對。其中“城”與“郭”互文見義。此聯不僅描繪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交待了送別時的大場景,而且山靜水動又是詩人與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靜一動,我留君去,一北一東,自然的'引起下聯。王國維《人間詞話》有“一切景語皆為情語”之說,此聯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頷聯是應該用對仗的。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佛教將“愛別離”視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諳人性的;今人猶視出遠門為畏途,何況交通不便、信息難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離愁別苦?之語。離別之苦是雙方的,但詩人在此最為關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風霜,“孤蓬萬里征”一句有不盡的關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當時難”,更何況此行是。“萬里”長征呢!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無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
接下來頸聯則感情平緩,止住了傷痛。離別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讓我們銘記此斷腸時刻,牢記住對方,慢慢的將一種相思化作兩地閑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從語法修辭角度看,此聯是名詞語,四個名詞短語之間不用謂語連接,其間留有空隙,可由讀者去填充創造。
浮云既有飄忽不定的特點,也有相對靜止的特點,當無風之時,云的凝重常讓人看不出其動態,杜甫有“云在意俱遲”詩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為游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復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落日長河圓”,但愿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如此理解又呼應了“孤蓬萬里征”一句。
尾聯瀟灑自然,余味無窮。再見了,朋友!揮手之余,友人身影漸漸遠去,不可復識,但那可親的友人坐騎似諳人性,仍從看不到的遠處蕭蕭長鳴,娓娓辭別而又報導平安的信息,將離別的場景及情緒變得很長!很長!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