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的詩怎么寫,絕句的詩怎么寫好看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絕句的詩怎么寫,以及絕句的詩怎么寫好看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絕句的詩怎么寫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陳代徐陵的《玉臺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不知作者名字,題為“古絕句”。此時的絕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并不要求平仄和諧。絕的意思是“斷絕”,古人用四句一絕的四句詩來完成一個思想概念。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后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按格律按照詩歌格律,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后才出現的,古絕遠在 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古絕句”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愿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后,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見。按字數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 律絕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押韻。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 五絕 (1)平起式 兩字壓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兩字壓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 三字壓韻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 三字壓韻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絕(1)仄起式 兩字壓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兩字壓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式 三字壓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4)平起式 三字壓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五絕中除了“平平仄仄平”沒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七絕中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注:句末是平的字要押韻。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后,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聯用對仗的,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后二聯,尾聯不用對仗。古絕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⑴用仄韻(但這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絕。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古絕和律絕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后,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①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 七言絕句 楊萬里 天邊綠錦織云機,全幅青羅作地衣。此是農家真富貴,雪花銷盡麥田肥。 絕句 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該作品 被選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六年級下(預備班)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語文第一單元“每周一詩”(P18)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絕句 夏元鼎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墨竹圖題詩鄭燮(鄭板橋)衙齋臥聽蕭蕭
絕句這首詩怎么寫?
絕句
【作者】杜甫【朝代】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賞析:
全詩以賦的方法寫作,且渾然天成,而又恰到好處不露痕跡。以至于外行人以為杜甫這首詩是在描寫自然風景。上下兩句,兩兩相對,且那些明比、暗喻讓人浮想聯翩。是運用“賦、比、興”的經典之作。
讓人見識到了什么叫托物言志,什么是詩的語言。讀這樣的作品幾乎是與讀福爾摩斯探案小說一樣引人入勝。詩詞之妙莫過如此。杜甫再一次向人們述說:詩是不可翻譯的。
《絕句 》 的古詩
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江蘇省一帶。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只。
創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結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這一首即景小詩。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
賞析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白鷺在這個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再者,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寫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 字,表現出積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這更能寫出詩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另外,詩人從少年時就懷有報國的志向,在歷經數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終于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詩人以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系。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全詩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一開始表現出草堂的春色,詩人的情緒是陶然的,而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絕句怎么寫
五言絕句寫作要求
篇幅固定。全篇只有四句,每句五字,總共二十字。
押韻嚴格。詩歌都是押韻的,五言絕句押韻的嚴格表現在一般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也就是說不可押仄韻且韻腳必須用同一韻中的字,不得用鄰韻的字。
講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礎上加一個音節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種基本句型。
由這四種句型按照粘對規則組合成“仄起首句不入韻”“仄起首句入韻”“平起首句不入韻”“平起首句入韻”四種基本格式。其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擴展資料:
五言絕句不是唐代詩人首創的,它源于漢魏樂府古詩,風格上比較質樸古淡,崇尚自然真趣。從北周詩人庾信的一首題為“絕句”的五言詩來看,其文體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
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絕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產生了近體詩,五言絕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簡稱“五古”。
由于受字數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體裁,五言絕句在創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作難度就更大。張謙宜對此就以“短而味長,入妙尤難”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
杜甫的《絕句》怎么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鳴叫,一行白鷺直沖向蔚藍的天空。坐在窗前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
擴展資料:
賞析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蘇,萌發生機時的顏色。“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
關于絕句的詩怎么寫和絕句的詩怎么寫好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