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作七言詩絕句,七言絕句作詩要求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如何作七言詩絕句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七言絕句作詩要求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七言絕句怎么寫
絕句的寫法基本上是從形式和內容,也就是格律和文法兩個方面進行闡述,七言絕句,顧名思義,就是七個字一句的四句詩。
七言絕句又分為兩種,一種是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七言律絕”,而平時簡稱“七絕”就是指七言律絕,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
七言絕句怎么寫?必然要分為“七言古絕”和“七絕”兩種形式來分別對待,而這兩種格式,重點就在于平仄格律要求,有要求的是七絕,沒要求的是七古。
格式
通俗點來說,就是寫七言律絕要守規(guī)矩。平仄格律那一套東西,七絕一樣都不能少。
相替
首先四句都必須是律句。何為律句?句子中用字遵守平仄交替前進的句子
如果再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不是交替前進的,我們稱之為“失替”,這個句子就不是律句,那么自然寫出來的詩也就不是七絕了。
好了,以上就是所有分享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哦!
七言絕句怎么寫?
問題一:寫出的七言絕句有什么要求? 絕句的寫作 1、2、3
碧 波
一、什么是絕句
絕句與律詩,基本上是在唐朝時代逐漸產生并定型的詩體;先有律詩還是先有絕句,目前尚無查考和論據。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其格律關系,可視為分別截取律詩的某兩聯(lián)而構成,有截取律詩的前兩聯(lián),也有截取律詩的后兩聯(lián),或截取律詩的中間兩聯(lián),還有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聯(lián)。為了押韻的關系,截取律詩首尾兩聯(lián)的居多。
絕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點:平仄、對仗、押韻;同時還包括“起、承、轉、合”的章法和句式結構等格律要素,這是古今詩人遵守的基本規(guī)律。每首絕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二、平仄格式
絕句的格律,有四種格式,分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舉例如下:
1、 平起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碧波?詠樹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邊風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葉千張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躍樹枝頭。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脈, 仄仄平平仄, 放鴨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為何颯颯起風濤。 平平仄仄平。 清波蕩小舟。
2、 平起首句入韻為別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語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隨意弄迷離,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遠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費苦思。 仄仄仄平平。 蘭水一詩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風濤初識 , 仄仄平平仄, 月帶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聲來枕邊。
3、 仄起首句不入韻為正格 碧波?暴風 李頻?渡雙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陣狂飆如猛獸, 仄仄平平仄, 嶺外音書斷,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飛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經冬復歷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樹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鄉(xiāng)情更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間萬象蹂。 仄仄仄平平。 不敢問來人。
4、 仄起首句入韻為別格 包德珍?詠李白 碧波?詠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行路方知蜀道難, 仄仄仄平平, 宇宙現穹隆,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供。 平平仄仄平。 金輪掛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胸中日月吟風處, 平平平仄仄, 環(huán)球光耀彩,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止吳歌楚舞寒。 仄仄仄平平。 萬物顯春榮。
― 1 ―
三、平仄聲調
平仄,是聲調的講究。平聲即陰平聲、陽平聲字,仄聲即上聲、去聲和入聲字。(用普通話新聲作詩,可以不考慮入聲字。)
詩歌本是一種吟唱文學,也就是歌唱吟詠以傳情寄意。詩,要適合于吟哦、朗誦。每句之中,聲調有起伏,節(jié)奏有波瀾,具有音樂美,加之詩的意境,方能增強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上節(jié)五言和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式”,句句有起伏,就產生抑揚頓挫的音律。但是,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每句中還可靈活掌握,即七言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須按格律不變;五言的一、三字可平可仄,二、四字不可變動,所謂“七言一三五字不論,二四六字分......
問題二:七言絕句的寫法 絕句,又叫截句、斷句。其格律關系,可視為分別截取律詩的某兩聯(lián)而構成,有截取律詩的前兩聯(lián),也有截取律詩的后兩聯(lián),或截取律詩的中間兩聯(lián),還有截取律詩的首尾兩聯(lián)。為了押韻的關系,截取律詩首尾兩聯(lián)的居多。
絕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點:平仄、對仗、押韻;同時還包括“起、承、轉、合”的章法和句式結構等格律要素,這是古今詩人遵守的基本規(guī)律。每首絕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問題三:七言絕句大全 七言絕句大全
文章類型:詩詞賞析 文章來源:天諾時空
七言絕句,是近體詩的一類:由四句組成,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早發(fā)白帝城 出塞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
送賀賓客歸越
李白
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 *** 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客中行
李白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下江陵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送狄宗亨
王昌齡
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皋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送柴侍御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重別李評事
王昌齡
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閨怨
王昌齡
閨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春宮曲
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回鄉(xiāng)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寒食
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春怨
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
問題四:什么是七言絕句? 七言,每句七個字,絕句,又叫截句、斷句。
絕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點:平仄、對仗、押韻;同時還包括“起、承戶轉、合”的章法和句式結構等格律要素,這是古今詩人遵守的基本規(guī)律。每首絕句,只有四句,也分五言和七言兩種。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問題五:如何寫好七言絕句,? 首先要壓韻,每一句的尾字要是同一個韻母。其次要精煉,力求每一詞都能表示一種事物或一個思想。
問題六:我想贊美某人寫的七言絕句,怎么贊美 下面這首詩是昨日我?guī)蛣e人寫的,如果你覺得OK就拿去吧夏日移舟好放歌忽來驟雨惱白鵝湖光美景怎離去且看跳珠歡戲荷
問題七:三尺的紙寫七言絕句創(chuàng)作加落款怎么寫 給你發(fā)個樣子做個參考吧。這是鄙人的拙作,獻丑了。
問題八:自創(chuàng)七言絕句詩 自在心
閑看碧湖煙波起,
醉擁明月淺入懷。
不愛紅塵繁華色,
暢游天涯且作詩。
難相逢
倥傯經年鬢雙秋,
彷徨一生淚殘留。
卻悔年少沖天志,
只余夢里倩魂幽。
蒼龍行空原創(chuàng)
七言絕句的四種寫法
1:七言絕句平起首句入韻
-----規(guī)則-----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回憶我的童年母校
天真爛漫念書香,
教室清晨映暑光。
朗朗書聲傳野外,
動人歌曲唱家鄉(xiāng)。
注:韻為:香丶光丶鄉(xiāng)。
2:七言絕句仄起(首句入韻)
-----規(guī)則-----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七絕.五月天
萬里無云綠滿川,
蝶飛鳥唱紫生煙。
紗裙影照清風媚。
留戀溫馨五月天。
注:韻為:川丶煙丶天。
3:七言絕句仄起首句不入韻
-----規(guī)則-----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七絕. 鄉(xiāng)國風情
綠水涓流千影月,
青山欲靜萬歸春。
清風映日飛云盡,
潤雨滋苗碧草垠。
注:韻為:春丶垠。
4:七言絕句平起(首句不入韻)
-----規(guī)則-----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自然而然
青春易逝難回反,
草木初花換季開。
九曲黃河流大海,
月兒走了太陽來。
注:韻為:開丶來。
? ? ? ?以上四種寫法,是按《中華新韻》寫的。《中華新韻》很適合當代人寫詩填詞而用韻,原因很簡單,由于普通話的發(fā)展,不但中國人會說普通話,甚至世界人都在學中國漢語普通話。所以,當代詩人沒有必要拒絕《中華新韻》。
? ? ? ?在中國的詩歌歷史上,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詩韻。唐朝之前用《切韻》,而后演變?yōu)椤短祈崱罚稄V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新刊韻略》,《平水韻》,《詞林正韻》,等等的韻書廣泛傳入民間。
? ? ? ?時代在變化,人類在發(fā)展。語言的統(tǒng)一和普通話的普及,必然與舊時代有所變更,有所沖突,為了繼承和宏揚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我們必須用和諧的主人公精神,用好《中華新韻》。但《中華新韻》還不夠完善,應該由專家和學者作出辛勤努力,使它盡善盡美。
? ? ? 七言絕句也是屬于格律詩的范疇,提到格律詩,初學寫詩的人就感覺很難。其實,并沒有那么難,世上無難事,只要肯豋攀。研究其根源,才是文字游戲而已。只要掌握了文字的平仄,就可以寫出一首詩。在經過三翻五次的修辭,就成了一首精美的作品。
? ? ? 格律詩雖然嚴格,但嚴中有寬。古人留下了寬的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樣一來,就寬大的多了。
什么是一三五不論?
七言詩毎行規(guī)定是七個字,第一個字,第三個字,第五個字可平可仄,自由選用,就叫做不論。
什么是二四六分明?
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平仄按規(guī)定不變,不能自由選用,就叫做分明。
在這個變與不變的前題下,律詩還要禁忌犯孤平。
什么是孤平?
? ? ? 在一句詩里除去結尾的字以外,不能只有一個平聲字,如果只有一個平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孤平是格律詩的第一大禁忌。
什么是三平調?
? ? ? ? ?格律詩尾句三個字都是平聲字,就叫三平調,這是不允許出現的,那么三平調就是格律詩的第二大禁忌。
即然有了三平調的說法,那么就有了三仄調的說法。
什么叫三仄調?
? ? ? 格律詩尾句三個字都是仄聲字,就叫三仄調。三仄調是格律詩的第三大禁忌。
拗救之說
? ? ? ? 有了這樣那樣的不允許,便產生了格律詩的拗救之說,什么是拗救呢?拗救就是把一個句子里該用平聲的字寫成了仄聲字。然后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把該用仄聲字的位置改為平聲字,以便補救。以五言和七言為例:
在這個句型中,
平平仄仄平,
只有第三個字不論(可平可仄),如果第一字用了仄聲字,就會出現拗句,便成:
仄平仄仄平。
這個拗句是不允許的,因為犯了孤平,因此必須要拗救。拗救后:就變成這樣了,
仄平平仄平。
這樣第三字不再是平仄不論,而因拗救應該為平聲字。
在這個句型中,
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和五可仄可平,如第三字以仄代平,就出現了拗句。
仄仄仄平仄仄平。
也犯了孤平,必須要拗救,拗救后就變成了:
仄仄仄平平仄平。
在這個句型中,
平平平仄仄
只有第一字的平仄可不論,如果第三字也不論用了仄聲字,就會出現坳句。就成了:
平平仄仄仄
變成了三仄調,也是不允許的,必須拗救。拗救后就變成:
平平仄仄平
在這個句型中: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 ?一三可平可仄,也可以說一三不論,但第五個字也不論,用仄代平,也犯了三仄調,不允許,就必須進行拗救。拗救后變成:
仄仄平平仄平仄
? ? ? ?以上方法是本句拗救,綜合上述得出一個結論:一三五不論是在允許的句型中才能進行的,不是任何一種句型中都適用。
? ? ? ? ?一個喜歡寫詩的人必須靜下心來,多讀古典文學,詩經,楚辭,必須知道。更主要的是要熟讀唐詩宋詞。中國的詩歌到唐朝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 ? ? ? 在唐詩的研究過程中也發(fā)現少數的作品還是有犯孤平的,也有犯三平調和三仄調的。但是我們今天學詩,還是要尊重規(guī)則,尊重古人,即使非常嚴格的寫詩,有時也會有漏洞和缺陷之處,多讀書,多寫多練,打好文學基礎,便會熟能生巧。
我想,詩詞的出路應該是,以古為體,以新為用。
? ? ? ? ?我很喜歡讀唐詩,百讀不厭,近年來我把唐詩刨根挖底,進行了全面的剖析,發(fā)現,唐詩很接近今天的韻律。比如家喻戶曉的偉大詩人李白寫的這首七言絕句詩也是符合《中華新韻》的。
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己過萬重山。
讀唐詩宋詞必須要知道:現代平聲字是古代仄聲字,才能順利讀進去,才能穿越到古代去親臨精品之作。
摘錄今平古仄
A:阿凹?B:八捌拔跋魃白伯般剝雹薄逼鼻荸驃憋鱉癟別缽撥餑泊帛舶箔駁鈸勃渤脖鵓博搏膊礴?C:嚓擦糙插察碴拆吃哧出吹捶戳撮?D:噠搭褡答瘩達怛妲打得德蹬滴糴的滌迪笛狄荻敵嫡跌迭疊耋諜喋牒碟蝶督獨毒讀瀆牘?犢度咄掇裰奪鐸踱?E:額?F:發(fā)乏罰伐閥筏佛幞弗拂伏袱茯黻幅輻福蝠匐服?G:呷割鴿圪疙胳擱葛革閣格隔嗝膈蛤估刮郭聒蟈國幗?H:涸貉合盒劾閡核盍闔黑忽惚鵠斛猾滑混豁劐活?J:擊跡積屐績緝激圾笈及汲級極笈岌即急吉亟瘠疾嫉棘集楫輯?藉籍夾浹莢鋏頰嚼角腳?繳覺癤結接揭孑節(jié)截杰詰潔劫碣竭捷睫究赳掬鞠局菊桔橘蠲撅孓玨絕噱決訣抉倔掘崛厥蕨獗?矍攫譎爵菌?K:勘棵顆磕瞌殼咳窟誆?L:拉邋療溜餾嚕捋?M:媽抹沒謎乜摸膜?N:捏?O:噢?P:拍劈霹潑剖仆撲菩璞?Q:七沏漆戚掐切屈曲闕缺?R:如茹孺?S:撒塞殺煞勺芍舌什失虱濕十石識實拾食蝕倏抒叔菽淑贖孰塾熟刷摔說俗縮?T:塌剔踢貼凸禿突脫托橐?W:挖玩屋喔?X:吸錫膝夕汐析晰蜥臘昔惜息熄悉蟋習席襲媳檄呷瞎轄黠匣俠狹峽暇削楔歇蝎協(xié)脅挾擷?戌靴薛穴學?Y:壓押鴨軋噎葉一揖蔭瀅瀠擁壅淤曰約暈?Z:雜咋咱臟鑿則責幘擇澤賊閘鍘扎札炸摘宅著蜇螫蟄謫折哲輒轍汁織只侄職摭執(zhí)直值殖?植擲粥妯軸竹竺逐燭躅著卓桌捉拙灼茁濁酌鐲啄琢濯綜足卒族昨作怍?古平今仄的字:?看忘筒縱撞治(動詞)譽(動詞)竣閩紉奔蘊漫翰嘆患跳泡教
(使)望醒勝(承?受)售叟任(承擔)妊。
數量不多的一些文字,因為歷史的變遷,時代人的需要,有了平變仄,仄變平的過程,說明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和深厚。更顯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展示了漢語拼音的無比魔力。
寫七言絕句的竅門
第1法:四句旋轉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與第一、二句相復者,而句首并多用“卻”字。
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惟此類,則第四句必與第一、二句呼應極緊,蓋四句一氣轉下者也。
如唐賈島《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凡絕句,三四句必緊接,而與第一、二句卻多不即不離,以轉捩關鍵,全在第三句也”。這句話可以視作馮先生所歸納提煉的七言絕句具體作法的總綱。以下諸種作法,絕大多數都關涉到第三句,幸讀者識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與第一、二句俱有相復之字,而與前一法稍異。
如宋王安石《游鐘山》“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閑。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明僧德祥《愛閑》:“一生心事只求閑,求得閑來鬢已斑。更欲破除閑耳目,要聽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絕》(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載出游。卻羨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無愁”。
第3法:第三、四兩句,轱轆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與第三句相復,而又用“還”、“又”等字以緊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啟其意。
如宋李遘《絕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還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頭望帝京,寒云黯黯不勝情。賈生已道長沙遠,今過長沙又幾程”。歐陽永叔詞云:“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與前一法同,故三四兩句必有復字。特前一法為尤整齊耳。
如唐李益《度破訥沙》:“眼見風來沙旋轉,經年不省草生時。莫言塞外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明黃榮《牡牛圖》:“江草青青江水流,臥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故首二句多有“去歲”、“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與末二句又必有相復之字,以見呼應。
如宋楊萬里《中秋前二夕釣雪舟中*》:“去歲中秋正病余,愛他明月強支吾。今年老矣差無病,后夜中秋有月無”;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盡在宜春,醉送東風淚滿巾。今日春歸倍惆悵,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則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復字作呼應,斯與前法差異耳。
如宋皺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謫向新州去,嶺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縑玩標格,宛然風外數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樹多”。
第7法:亦首二句與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則不用“昔年”、“去歲”等字,然其實指往日之意,固隱含于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悶》:“一辭故國十經秋,每見秋瓜憶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為覓鄭瓜州”;明袁凱《揚州逢李十二衍》:“與子相逢俱少年,東吳城郭酒如川。如今白發(fā)知多少,風雨揚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與前法小異。
如唐李白《蘇臺懷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明王廷相《蕪城歌》:“莫向隋宮問六朝,璚枝玉蕊已煙消。只今惟有湖邊柳,猶對春風學舞腰”。
第9法:以“如相問”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問者何事,不必說明,但觀其第四句答詞,則其問意自顯矣。如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明楊慎《贈宋文百戶石崗舍人》:“七十從戎鬢已斑,勞君相送出滇關。過家兒子如相問,為報衰翁二月還”。
第10法:第三句用“借問”、“欲問”、“試問”、“為問”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誰”等字,以明其所問之事,而第四句則答之之詞也。如唐高適《塞上聞笛》:“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鄉(xiāng)南望渺無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問浮生何所似,試來風處看楊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為問”、“試問”等字作起,以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無”、“幾”、“何”、“誰”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瀟瀟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雨岸浦。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宋蘇軾《又和景文韻》:“牡丹松檜一時栽,付與春風自在開。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詰問語,用“何”、“誰”、“幾”、“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氣作問,如明陸容《題畫》:“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頃一歸航。何年了卻公家事,來趁山人幾日涼”。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詰問語,但“何”、“誰”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處,天涯一望斷人腸”;明鐘順《清夜聞笛》:“小樓人醉月初斜,歸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誰吹斷腸曲,滿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隱《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云漿未飲結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宋朱熹《之德化宿劇頭鋪,夜聞杜宇》:“王事賢勞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獨宿荒山夜,更擁寒裘聽子規(guī)”。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詰問語,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項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聽,獨坐寒齋萬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聲”;清何紹基《無園種菜》:“五更風露有精神,浩蕩天恩處處勻。菜色青蔥真可愛,如何比擬到饑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無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變態(tài)奇,風來江上浪漪漪。何如風定云開后,秋水長天一色時”;明王世貞《題溪山深隱圖》:“古木寒流一兩家,柴門晝掩待歸鴉。何如只向人間住,與客攜壺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兩句作連屬詰問語,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幾”、“那”、“無”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歸》:“楊柳青青杏發(fā)花,年光誤客轉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聲,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會稽縣,今浙江紹興城東北);明劉鉉《題沈孟淵所藏王叔明竹》:“煙雨苕溪憶舊游,畫圖遺墨見風流。不知黃鶴飛歸后,又是山中幾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下必用“誰”、“何”、“多少”等字。如唐賀知章《柳枝詞》:“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金黨懷英《立春》:“水結東溪凍未漪,風凌枯木怒猶威。不知春力來多少,便有青蠅負暖飛”。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詰問語,故其下不用“誰”、“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辭家從冠軍,金鞍寶劍去邀勛,不知馬骨傷寒水,惟見龍城起暮云”;清孫原湘《蕉窗聽雨圖呂生乞題》:“滴盡殘窗碎雨聲,破人秋夢到天明。不知一夜詩情好,轉在瀟瀟葉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詰問語,故其下無“誰”、“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則或用“猶”、“還”、“又”等字以呼應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明田僧《題福教寺詩》:“殘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煙籠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風還戀舊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詰問語,故其后必綴以“何”、“誰”、“無”、“幾”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宋邵雍《天津感事》:“陽烏西區(qū)水東流,今古推移幾度秋。四面遠山長歛黛,不知終日為誰愁”。
第22法:第四句雖冠以“不知”二字,而卻非問語,故不用“誰”、“何”、“無”、“幾”等字。如唐李商隱《夕陽樓》:“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準《蝴蝶詞》:“萬花谷里逐芳塵,自愛翩躚粉澤新。多少繁華任意戀,不知只是夢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詰問語,或但用“誰”、“幾”、“何”、“無”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賀《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若個:誰,那個);唐張繼《與賈島閑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風暖不生塵。城中車馬應無數,能解閑行有幾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則必預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腳才行又復開,一聲隱隱只空雷。家僮忽報溪流漲,知是前村落雨來”;宋晁沖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取長途。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輸與”、“輸他”等字作起,所以見彼此比較之意也。如宋陸游《看梅歸,馬上戲作》:“江路疏籬已過清,月中霜冷若為情。不如折向金壺貯,畫燭銀燈看到明”;金劉昂《吊李仲坦》:“文章巧與世相違,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綠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見比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與前一法稍異耳。如唐王昌齡《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邵陽日影來”;宋陸游《雜感》:“故舊書來問死生,時聞剝啄叩柴荊。自嗟不及東家老,至死無人識姓名”。
第27法:為第三句與第四句作比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輸與”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明解縉《赴廣西別甥彭雪路》:“多情為我謝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陽。相聚六年如夢過,不如昨夜一更長”。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為比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張羽《題陶處士象》:“五兒長大翟卿賢,彭澤歸來只醉眠。籬下黃花門外柳,風光不似義熙前”;明龔詡《與王忠孟登玉峰共飲春風亭》:“山水千重復萬重,少年相別老相逢。春風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濃”。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張祜《聽箏》:“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分明似說長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風”;宋楊萬里《龍山送客》:“念念還鄉(xiāng)未得還,偶因送客到龍山。分明認得西歸路,又是回車卻入關”。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齡《長信秋詞》:“真成薄命久尋思,夢見君王覺后疑。火照西宮知夜飲,分明復道奉恩時”;明童承敘《宮詞》:“三三兩兩不知愁,結束羅裙學打球。傍晚忽聞仙樂近,分明只在殿東頭”。
第31法:以“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觀游魚》:“繞池閑步看魚游,正值兒童弄釣舟。一種愛魚心各異,我來施食爾垂鉤”;明劉績《聽胡琴》:“胡弦輕軋語星星,破入甘州便淚零。一種尊前沈醉客,解聽爭似不曾聽”。
第32法:“一種”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兩字。如明夏寅《春夜曲》:“寶鴨煙消幾縷香,月移花影過長廊。春情一種無聊賴,自起燒燈照海棠”;清沈受宏《同錢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煙戲題》:“酒綠燈青夜語中,家鄉(xiāng)同隔海云東。傷心一種天涯客,卿是飛花我斷蓬”。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記憶”之字(如“記得”、“長記”、“略記”、“猶記”、“猶憶”、“憶得”、“尚憶”、“還憶”、“偶憶”、“長憶”、“最憶”、“忽憶”、“空憶”、“卻憶”等),而第四句則其所憶之事也。如宋歐陽修《過中渡》:“得歸還自欲淹留,中渡橋邊柳拂頭。記得來時橋上過,斷冰殘雪滿河流”;明歸有光《《初發(fā)白河》:“胡風刮地起黃沙,三月長安不見花。卻憶故鄉(xiāng)風景好,櫻桃初熟正還家”。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則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賈島《贈人斑竹拄杖》:“揀得林中最細枝,結根石上長身遲。莫嫌滴瀝紅斑少,恰是湘妃淚盡時”;李商隱《宮詞》:“君恩如水向東流,得寵憂移失寵愁。莫向尊前奏花落,涼風只在殿西頭”。明王恭《春雁》:“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莫怪春來便歸去,江南雖好是他鄉(xiāng)”。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則先說明其意者也。如唐鄭谷《席上贈歌者》:“花月樓臺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壺。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明王儒卿《寄吳郎》:“舊事巫山一夢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楊花易逐風”。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須”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題城樓》:“鳴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宋陸游《杭頭晚興》:“山色蒼寒野色溫,下程初閉驛亭門。不須更把澆愁酒,行盡天涯慣斷魂”。
第37法:第三句用“問”、“道”、“說”、“語”、“望”、“指”等字,第四句則其所問、所道之語也。如唐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閨意》:“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元宋元《討柴》:“海樹年深成大材,一時斧伐作薪來。山人指點長松說,盡是劉郎去后栽”。
第38法:“說”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說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說之事也。如唐張祜《退宮人》:“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官樓下拾金錢”;清朱鳳翔《村外閑吟》:“荷鋤時趁月明歸,稚子依依候竹扉。競說田家風味美,稻花落后鯉魚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結以“無一事”或“無個事”、“無他事”、“無別事”、“閑無事”、“渾無事”三字,以見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如宋蘇軾《春日》:“鳴鳩乳燕寂無聲,日射西窗潑眼明。午醉醒來無一事,只將春睡賞春晴”;元高明《題青山白云圖》:“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綠樹最分明。茅廬早起無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無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如唐李商隱《為有》:“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閨婿,辜負香裘事早朝”;宋張詠《雨夜》:“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xiāng)萬里心”。
第41法:第三句三四兩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則或用“依舊”、“猶還”等字以呼應之。如唐韋莊《金陵圖》:“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宋張泌《寄人》:“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欄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第42法:“最是”二字用在第三句首,與前法小異。如唐韓愈《初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清孫原湘《畫梅》:“新年無客到山家,雨灑幽窗鼎沸茶。最是稱心清絕事,對梅花恰畫梅花”。
第43法:第三句首用一“縱”字或“任”字、“總”字,而第四句則或用“只”字、“終”字、“亦”字、“也”字、“猶”字、“又”字等以呼應之。
如唐司空曙《江村即事》:“罷釣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李商隱《代贈》:“東南日出照高樓,樓上離人唱石州。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宋郭震《老卒》:“老來弓箭喜離身,說著沙場更愴神。任使將軍全得勝,歸時須少去時人”。
第44法:“縱”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如唐楊凌《明妃曲》:“漢國明妃去不還,馬馱弦管向陰山。匣中縱有菱花鏡,羞向單于照舊顏”;明趙師秀《采藥徑》:“十載仙家采藥心,春風才過得幽尋。如今縱有相逢處,不是桃花是綠蔭”。
第45法:“縱”字用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王維《少年行》:“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zhàn)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唐高蟾《春》:“明月斷云青藹藹,平蕪歸思綠迢迢。人生莫遣頭如雪,縱得東風也不消”。
第46法:第三句用一“似”字或“如”字以與他物作比,而第四句則申明其相似之點也。
如唐王維《送沈子》:“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漿向臨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明謝榛《怨歌行》:“長夜生寒翠幕低,琵琶別調為誰凄。君心無定如明月,才繞樓東復轉西”。
第47法:第三句用“唯有”或“獨有”、“只有”、“但有”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則或用“年年”、“時時”、“猶還”等字以呼應之。
如唐杜牧《過勤政樓》:“千秋佳節(jié)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明皇甫濂《楊柳枝》:“韶華回首悵離宮,梁苑隋堤荒草中。獨有江邊楊柳色,垂垂還是怨秋風”。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劉禹錫《楊柳枝詞》:“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第49法:第三句以“自從”或“一自”作起者。
如唐李益《隋宮燕》:“燕語如傷舊國*花欲落旋成塵。自從一閉風光后,幾度飛來不見人”;賈島《馬嵬》:“長川幾處樹青青,孤驛危樓對翠屏。一自上皇惆悵后,至今來往馬蹄腥”。
第50法:第三句以“好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韋莊《鄜州寒食》:“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明王時保《湖口縣》:“青山一簇幾人家,簾卷湖光日未斜。好是客船來泊處,一行官柳暗平沙”。
第51法:第三句以"若為"二字作起者。
如唐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xiāng)”;宋蘇軾《菡萏亭》:“日日移床趁下風,清香不盡思何窮。若為化作龜千歲,巢向田田亂葉中”。
第52法:第三句以“等閑”二字作起者。
如唐令狐楚《少年行》:“家本清河住五城,須憑弓箭得功名。等閑飛鞚秋原上,獨向寒云試射聲”;宋俞桂《江頭》:“漁浦山邊白鷺飛,西興渡口夕陽微。等閑更上層樓望,貪看江潮不肯歸”。
第53法:第三句以“正是”二字作起者。
如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唐杜牧《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寒欲變秋。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如元楊維楨《張士誠席上作》:“江南歲歲烽煙起,海上年年御酒來。如此江山如此酒,老夫懷抱幾時開”;清孫原湘《題扇》:“月光到地白于雪,花氣上天香作云。如此乾坤如此夜,不知何處著塵氛”。
第55法:第四句第一字用“又”字,第五字則用“一”字或“數”字、“幾”字,皆計算字也。
如唐李涉《登山》:“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一日閑”;宋陸游《夏日雜題》:“午夢初回理舊琴,竹爐重炷海南沈。茅檐三日瀟瀟雨,又展芭蕉數尺陰”;明陳獻章《得廷實書》:“洗竹添花張戶曹,忽拋閑散事煎熬。東門春水無人釣,又長溪頭幾尺高”。
第56法:末句七字中前后三字皆名詞,但以中間一字連綴之。
如唐白居易《直中書省》:“絲綸閣下文章靜,鐘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宋陸游《梅花絕句》:“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