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寒殿是如何毀掉,廣寒殿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廣寒殿是如何毀掉,以及廣寒殿是什么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忽必烈重建的廣寒殿是什么樣子的?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從1264年至1271年,忽必烈曾三次擴建瓊華島,并重建廣寒殿。
重建之后的廣寒殿東西寬40米,深20多米,高16米,殿廣7間,是帝王朝會的場所。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并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
大都是怎樣興建的?
1215年,蒙古軍占領金中都,改中都為燕京。將金朝府庫所積,全部運往漠北。城市遭到很大破壞。
蒙古占領之初,燕京的秩序很不穩定,官吏殘暴,盜賊充斥,使臣征索百端,燕民甚以為苦。太宗時,雖曾用耶律楚材的建議,一度使秩序有所好轉,但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忽必烈開府漠南時,燕京的地位開始有了變化的轉機。潛邸的儒臣們鼓動忽必烈將治理的重點轉入中原,甚至一些蒙古貴族將領也支持這一主張。木華黎之孫霸突魯就主張以燕京為大汗駐蹕之所。忽必烈即位后,郝經正式提出都燕的主張,理由是“燕都東控遼碣,西連三晉,背負關嶺,瞰臨河朔。南面以蒞天下”。
在與阿里不哥爭奪天下的斗爭中,燕京起了重要作用。蒙哥死后,阿里不哥及其支持者曾企圖將燕京作為他們控制漢地的據點,派遣脫里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據燕京,按圖籍,號令諸道,還在燕京周圍地區大肆擴兵,準備阻擋忽必烈回軍。忽必烈在當年年底趕回燕京,消除了阿里不哥的勢力,控制了這座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城市,穩定了漢地的形勢。忽必烈在燕京住了幾個月,作了必要的布置和準備。1260年春,前往開平,糾集自己的擁護者舉行了忽里勒臺,建立了與阿里不哥對峙的大蒙古國政權,兄弟間爆發了爭奪汗位的戰爭。忽必烈依靠漢人臣僚、漢軍和部分蒙古貴族將領的支持,以燕地豐富的物質資源為后盾,戰勝了阿里不哥,取得了奪權斗爭的勝利。為了控制漠北,他不能放棄開平作為政治中心的地位,為了控制漢地,他同樣也不能忽視燕京的作用。于是他把中央行政機構設在開平,在燕京設行中書省。中統四年(1263)改開平為上都,而以燕京為陪都。第二年(至元元年,1264),在中書省臣的要求下,改燕京為中都。忽必烈即位后,改變了太祖至蒙哥時期以漠北為統治中心的治國方針,開始逐步按漢制制定和完善官制,并大力經營都城。至元四年(1267),在中都東北建立新城。至元八年(1271),大蒙古國正式定國號為“大元”。第二年(1272),命中都新城名為大都,于是大都成為京師,而上都降為陪都。統治中心的南移引起了部分守舊派貴族的不滿,他們遣使責問說:“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如何?”忽必烈并未動搖,他遣使向他們解釋,大都的建設仍舊按部就班地進行。
耶律楚材像同上都一樣,大都新城的建設也是逐步進行的。中統元“建兩京殿宇,始置司以備工役”,所置祗應局,下設油漆書局、銷金局、裱褙局等。二年,置修內司,“掌修建宮大都造作等事”,下設大、小木局、泥廈局、車局、妝釘銅局、竹作局、繩局等;中統四年,色目人亦黑迭兒丁建治瓊華島。至元元年,又在修葺故宮建筑的基礎上,決定大規模建設新宮殿。
當時,最先修建的是廣寒殿。它是在金朝離宮廣寒殿的廢墟上建造的。第二年(至元二年),命工匠制作了巨大的酒甕——瀆山大玉海,置于廣寒殿。以此為起點,瓊華島上的工程陸續展開。
在重建瓊華島上的廣寒殿工程的同時,忽必烈也著手準備相地另建新城。新城址選定在舊城東北。參與設計、建造的除劉秉忠外,尚有趙秉溫、張柔、張宏略、段楨,蒙古人野速不花,渤海人高謖和色目人亦黑迭兒丁。河北曲陽石工楊瓊對大都的興建也作出了貢獻。他家世代為石工,他本人從小就學習雕石工藝,“能自出新意,人莫能及”。他奉召參與大都興建工程,負責管理石匠。城郭宮殿的許多石雕,都出自他手,靈星門內金水河上的三座石橋(周橋),就是由他設計建造的。
至元四年正月丁未(1267年2月14日),新城正式破土動工。十三年(1276)完成,歷時近10年。二十年(1283),城內的修建工程基本完成,元政府將舊城的衙門、商鋪和稅務機關遷入新城。二十一年(1284),建立了管理大都的機構留守司和大都路總管府。二十二年(1285),制定了舊城居民遷入新城的規定,大規模的搬遷工作開始。
大都城呈南北略長的長方形,周圍長約28600米。明營建北京城時,北墻南移,因此,大都城的北墻和東西墻的北段,均被廢棄,現在,德勝門外尚保留有元代北墻的部分遺址。東、西兩城的南段與明清兩代北京城東、西墻一致,南墻約在今長安街南側。城墻用夯土筑成,夯土中用“永定柱”(豎柱)和經木(橫木)加固,基部寬24米,城墻的基寬與高和頂寬的比例是321。
全城共設十一門,東、西、南各三,而北面有二。東三門為光熙門(今和平里東,俗稱廣熙門)、崇仁門(今東直門)、齊化門(今朝陽門);南三門是文明門(今東單南,又稱哈達門,“哈達大王府在門內,因名之”。后世把崇文門也稱作哈達門,實則崇文門在哈達門址之南)、麗正門(今天安門南)、順城門(今西單南);西三門是平則門(今阜成門)、和義門(今西直門)、肅清門(今學院路西端,俗稱小西門)。十一門象征哪吒三頭六臂兩足:南三門為三頭,東、西六門為六臂,北二門為兩足。這可能是設計者劉秉忠的主意。劉秉忠既為僧,也宗道,還精通“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由他作出這種設計安排是很自然的。蒙古貴族對各種學說、各種思想能兼收并蓄,忽必烈對這一設計也是容易接受的。
大都城四角各有角樓,城外有護城河。
大都全城規則整齊,井然有序。它的中軸線,南起麗正門,穿過皇城的靈星門、宮城的崇天門和厚載門,經萬寧橋(又稱海子橋,即今地安門橋),直達城市中央的中心閣。中心閣西15步,有一座“方幅一畝”的中心臺,臺正南有石碑,刻有“中心之臺”四字,這就是大都城的中心所在。“在城市設計和建造時,把實測的全城中心作出明確的標志,這在我國城市建設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創舉”。
中心閣在今北京城內鼓樓以北。中心閣和中心臺之西就是當時的鼓樓,也叫齊政樓。鼓樓上有壺漏、鼓、角。壺漏是計時的儀器,鐘鼓為報時的工具。
大都的街道縱橫豎直,互相交錯。相對的城門之間,都有寬廣平直的大道。全城的街道都有統一的標準,大街寬24步,小街寬12步。貴族、功臣主要住西城。當達官貴人們占據了合適的地方住定之后,才允許普通百姓作室。
元朝中央的統治機構中書省在麗正門內,千步廊東。樞密院在皇城東側。御史臺在文明門內、皇城以東不遠的地方。
大都的管理機構大都路總管府和負責大都治安的警巡院,在全城中央,中心閣之東。
全城有50坊,坊各有門,門上署有坊名。全城有兩個商業區——市,一個在皇城之北,鐘鼓樓周圍地區;一個在皇城之西,緊靠海子的斜街。
大都的水道分為兩個系統,一條是金水河,為宮苑用水。一條是高梁河、海子、通惠河,為漕運系統。城內還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南北主干大街兩旁的排水渠,是用石條砌成的陰渠。寬1米,深1.65米,有的地方覆蓋有石條,其排水方向則與城市自北向南的地形坡度一致。
大都的皇城在城市的中央地區。它的東墻在今南北河沿的西側,西墻在今西皇城根,北墻在今地安門南,南墻在今東西華門大街以南。
皇城三面臨水,南面有門稱靈星,它南與麗正門相對。兩門間是宮廷廣場,廣場兩側有長約700步的千步廊。
將宮廷廣場置于皇城南而不是沿襲前此廣場在宮城正門之南的布局,在建筑設計上是一大突破,“它加強了從大都城正門到宮門正門之間在建筑上的層次和序列,從而使宮闕的布置更加突出,門禁更加森嚴”。
皇城北墻東北段和東墻外有通惠河,西墻和北墻西段為金水河。金水河在西墻南端入皇城,在靈星門北數十步,河上有石橋三座,稱周橋。橋身雕有龍風祥云,橋周遍植楊柳。
皇城內圍繞著中心太液池有三大建筑群:宮城、隆福宮和興圣宮,此外還有御苑。
宮城在皇城的東部,呈長方形,有南三、東西北各一共六門。南門正中者為崇天,左為星拱,右為云從;東門為東華,西門為西華,北門為厚載。宮城東、西墻與今故宮東、西墻相近。北墻當今北海少年宮前。
宮城內的建筑分南北兩大部分。南面以大明殿為主,北面以延春閣為主。大明殿、延春閣與緊靠延春閣的清寧宮,成一直線,坐落在全城的中軸線上。
大明殿又稱長朝殿,建成于至元十年(1273),是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凡皇帝登基、元旦、慶壽等重大活動,都在這里舉行。大明殿內,設有“七寶云龍御榻,白蓋金縷褥,并設后座”。元朝與歷代不同的是凡遇大典,帝后同登御榻,接受朝拜。這是蒙古族的傳統,元代的皇后可以參與政事的處理。皇帝死后,常常由皇后暫理朝政。
御榻前,陳列著自動報時的七寶燈漏、酒甕和樂器。在宮殿中陳列酒甕,也是元朝特有的規矩,除大明殿外,其他宮殿也有,如廣寒殿的瀆山大玉海。
大明殿后為延春閣,閣下稱延春堂,是舉行佛、道等宗教儀式和宴會的地方。大明殿和延春閣的后面都有寢殿。延春閣后為清寧宮。宮城后墻的厚載門上也有高閣,其上可表演歌舞。
宮城北為御苑,種植花木,以供觀賞;還有用以勸農的“熟地”。
宮城西為玉液池。池中滿栽鞭蓉,有龍船可供游戲。池中有兩小島。南者為瀛州,即今團城的所在,上有儀天殿,也稱圓殿。北面者為瓊華,至元八年改稱萬歲山。山上有大都城建設最早的廣寒殿。
太液池西有兩組大的建筑群,南面者為隆福宮,北面者為興圣宮。隆福宮為皇太子的居處,也稱太子宮或東宮。主要建筑是天光殿。后來,因皇太后居此,遂改名隆福。興圣宮的主要建筑是興圣殿。殿后有延華閣,東、西鹿殿,畏吾兒殿和其他附屬建筑。興圣宮內有專門收藏圖書的奎章閣(后更名為宣文閣)。
“元代宮殿的建筑形式和基本結構是以漢族傳統為主的,但同時也吸收了我國各兄弟民族在建筑方面的一些特點,在技術、結構、材料以及建筑裝飾方面都有一些創造”。
新城建成后,原來的燕京城就被稱為舊城。因為新城在北,故新城也稱北城,舊城則稱南城。大多數居民遷入新城,舊城逐漸衰落。但南城有許多名勝古跡,是游覽的好地方。故大都居民歲時游觀,仍以舊城為盛。大都西郊外,有著名的風景區西山。
作為京師,大都的居民包括了多種民族成分。漢族依然占絕大多數,蒙古族也為數不少,此外,還有畏吾兒、回回等色目人。西郊有一個畏吾兒人聚居處,被稱為畏吾村,即今天的海定區魏公村。畏吾人阿里海牙就埋葬在高梁河畔。
作為政治中心的大都,同上都一樣,也發生過若干政治事件。滅宋后,元朝帝、后以招待宋帝的名義在廣寒殿舉行了十次規模盛大的慶功筵會。被俘的南宋宰相文天祥被關押在兵馬司監獄,終因不屈被殺,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詩篇。至元十九年,這里發生了千戶王著痛殺斂財害民的阿合馬的大快人心的事件。泰定皇帝死后,兩都間又發生了居守上都稱帝的泰定之子與據守大都的元文宗間的兩都之戰。元朝末年,順帝放棄大都逃往草原,這里又成了明燕王的王府所在。明成祖遷都后,它又成了明清兩代的都城。今天,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都城,這座古城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最早有記載出現的避雷針是什么?
明代初期朱元璋定鼎金陵之后,曾派大臣到北京去搗毀元帝的舊宮。參與此事的工部侍郎蕭詢后來寫有《故宮遺事》一書,記錄了他當時在北京的見聞。
據該書記載,他在北京萬壽山頂的廣寒殿旁曾親眼見到了金章宗所立的“鎮龍鐵桿”。
金章宗在“廣寒殿”避暑時,由于夏天多雷,就不能不考慮位于山頂建筑物的防雷問題。鐵桿上端的“金葫蘆”呈尖端狀,鐵桿又使金葫蘆和大地相通;因而所謂的“鎮龍”,實際就是“避雷”。
蕭詢所見到的就是為“廣寒殿”免遭雷擊而建造的“鎮龍鐵桿”,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避雷針”。其建造時間要比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早數百年。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