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塘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橋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大家好,關于南塘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南橋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全詩賞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年代:唐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賞析:
這是描寫江南風光的一首七絕。“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已經描繪了一幅幅絢麗的圖畫,但那只是宏觀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則相對具體一些,似乎使人參觀了幾個景點,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這首七絕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首先詩人描繪了江南那花紅柳綠的世界。到處鶯歌燕舞,到處綠樹紅花;那帝水的村莊,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風招展的酒旗。“千里”說明是寫整個江南,但整體又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意象表現出來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里有過渡到江南風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寺廟,揉進了滄桑之感,南朝遺留下來的許許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風春雨中若隱若現,更增添撲朔迷離之美。詩人在這里不說“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說“南朝四百八十寺”,顯然別有意蘊。南朝統治者佞佛,勞民傷財,修建了大量寺廟,《南史·郭祖深傳》說:“時帝大弘釋典,將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條以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據此,杜牧說“四百八十寺”顯然說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為歷史的遺物,成為江南美妙風景的組成部分了。審美之中不乏諷刺,詩的內涵也更顯豐富。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一句一景,各具特色。這里有聲音有色彩,有空間上的拓展,有時間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個字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于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這是因為千里范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筑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這首詩寫于公元833年,杜牧拜訪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途中。杜牧在牛僧孺的推薦下擔任推官一職,后轉為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的掌書記。這首《江南春》,從一定程度上,成為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的詩意開端。
尤其結尾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被歷代所傳頌。詩人將莊嚴肅穆的南朝古寺籠罩在朦朧迷離的江南煙雨之中,傳達出一種幽靜深邃之美。在煙雨的籠罩下,這份穿越歷史風塵的滄桑之感,變得更加深婉綿長。
清代范大士就曾評論,“‘四百八十寺’,無景不收入結句,包羅萬象,真天地間驚人語也。”因此,“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并不是單純的歌詠江南春景之作,而是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內涵。
要充分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深刻內涵,必須要掌握以下相關歷史背景:
其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始于先后四次“舍身入寺”的梁武帝。
作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創立者,梁武帝蕭衍歷來以明智神武的文武全才流傳于后世,更因沉溺佛教而名聞于古今。為了皈依佛門,梁武帝曾先后四次“舍身入寺”,不僅身體力行遵守清規戒律,而且頒發《斷酒肉文》約束僧侶。
在梁武帝對佛教的大力推崇下,佛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郭祖深曾云,“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而據后世統計,南朝蕭梁時期佛寺數量達到鼎峰,多達2846所。
梁武帝如此大興土木,造成的惡劣后果遠不止勞民傷財那么簡單,甚至到了殃民禍國的悲慘境地。杜牧在散文《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梁武帝“舍身為僧奴,至國滅餓死不聞悟”。
事實上,也正因為梁武帝潛心修佛,不問政事,導致了公元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被囚于建康臺城之后,年事已高的蕭衍憂憤交加,從此臥床不起,于公元549年撒手人寰。足以見得,杜牧筆下的“四百八十寺”,飽含了興衰之感。
其二,“多少樓臺煙雨中”,感于晚唐皇帝的佛教誤國。
作為晚唐時期的代表詩人,杜牧目睹了唐王朝的逐漸衰落。不僅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還有皇帝們對于佛教的一味沉迷。從唐憲宗開始,到唐穆宗、唐敬宗和文宗幾任皇帝,佛教成為他們尋求長生的寄托之地。
因為先后幾任的虔誠事佛,以韓愈和杜牧為代表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運的衰落充滿了憂慮。唐憲宗時期,韓愈因為《諫佛骨表》,險些喪命。杜牧后來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中,借助唐武宗之言深痛惡絕地指出,“窮吾天下,佛也”。
從唐文宗時期就曾發覺的“吾民尤困于佛”,到了唐武宗才開始大刀闊斧的毀佛行動。從《杭州新造南亭子記》可以看出,杜牧反對這種佛教誤國的荒唐行為,支持唐武宗“拆寺廟而建南亭”的行動。
因而杜牧寫下這首《江南春》的時候,已經看透了皇帝佛教誤國的本質。從“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可以看出杜牧筆下的“四百八十寺”,絕非夸張之辭,事實上有過之而不及。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全詩是什么
【全詩】: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年代:唐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譯文】:
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
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云雨中。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學者。公元828年(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以七言絕句著稱,境界特別寬廣,寓有深沉的歷史感。如《赤壁》、《題烏江亭》、《過華清宮》、《泊秦淮》、《清明》、《江南春絕句》、《山行》等都是流傳至今的名篇。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全唐詩》收其詩八卷。
關于南塘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和南橋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