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是如何救黃雀,楊寶救黃雀原文
今天給各位分享楊寶是如何救黃雀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楊寶救黃雀原文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黃雀報恩文言文翻譯
不僅僅只有人懂得報恩的,動物也會報恩。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黃雀報恩文言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雀報恩文言文翻譯 篇1
黃雀報恩 ①
吳均
弘農②楊寶,性慈愛。年九歲,至華陰山③,見一黃雀為鴟梟④所搏,逐樹下,傷瘢⑤甚多,宛轉復為螻蟻所困。寶懷之以歸,置諸⑥梁上。夜聞啼聲甚切,親自照視,為蚊所嚙⑦,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黃花。逮⑧十余日,毛羽成,飛翔,朝去暮來,宿巾箱中。
如此積年,忽與群雀俱來,哀鳴繞堂,數日乃去。是夕,寶三更讀書,有黃衣童子曰:“我,王母使者。昔使蓬萊,為鴟梟所搏,蒙君之仁愛見救⑨,今當受賜⑩南海。”別以四玉環與之,曰:“令君子孫潔白,且從登三公11事,如此環矣。”寶之孝大聞天下,名位日隆。子震12,震生秉,秉生彪,四世明公。及震葬時,有大鳥降,人皆謂真孝招也。
參考譯文
弘農縣的楊寶,性情慈愛。9歲的時候到華陰山,看見一只黃雀被貓頭鷹捕捉,追逐到了樹下,身上傷痕累累,掙扎中又被螞蟻所糾纏。楊寶把它救下揣在懷里回到家,放在屋梁上。夜里聽到它的叫聲很悲切,親自照明看視,發現是被蚊子叮咬了,于是把它轉移到了放頭巾的小箱子中,用黃花來喂養它。等過了十多天,黃雀羽毛長出來,能飛翔了,早晨出去傍晚回來,依然睡在小箱中。
這樣過了很久,忽然有一天它帶著一群黃雀來了,放聲鳴叫著繞著屋子飛,幾天后才離去。這天夜里,楊寶三更天讀書,見一穿黃衣服的小童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以前出使蓬萊,被貓頭鷹捕捉,承蒙您的仁愛被您救了,現在我要接受賜封到南海去了。”臨別把四個玉環贈給了楊寶,說:“讓您的子孫清清白白,并且登上朝廷三公的高位,就像這些玉環一樣啊。”楊寶的仁孝傳聞天下,名譽和地位日益顯赫。他有個兒子楊震,楊震生楊秉,楊秉生楊彪,四代都是著名的大臣。到楊震下葬時,有大鳥降臨,人們都說這是真孝(感動了天地)招來的。
注釋 :①選自《續齊諧記》,中華書局1934年版。吳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南朝梁代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著名文學家。作品多為反映社會現實,文風清朗淳厚,被稱為“吳均體”。《莊子·逍遙游》中有“齊諧者,志怪者也”一語,意為《齊諧》是齊國人記載神奇故事的筆記小說;南朝宋東陽無疑曾著《齊諧記》,故吳均稱自己的書為《續齊諧記》。②弘農:漢代至北宋期間設置的縣級行政區劃,在今河南靈寶東北黃河沿岸。③華陰山:即西岳華山。華陰,縣名,在陜西省東部、渭河下游,華山在其南部。④鴟梟(chī xiāo):俗稱貓頭鷹。⑤瘢(bān):這里指傷痕。⑥置諸:把它放到。⑦嚙(niè):咬。⑧逮:過了。⑨見救:被救。見,表被動。⑩受賜:受封。11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司馬、司徒、司空三官職合稱。12震:即楊震,東漢名臣,著名清官,通曉經籍,博覽群書。
語用特點
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彩。首先是事件的經過寫得很細致,脈絡分明。楊寶救治黃雀,通過細致的動作描寫來表現的;黃雀報恩,有語言,有行動,(運用語言描寫)也就避免了與前文重復。前半部分寫楊寶站在同情弱者立場上,所以運用“黃雀為鴟梟所搏”“為螻蟻所困”“為蚊所嚙”等表被動的句式;后半部分寫黃雀報恩,則以黃雀為主體。最后三句概括交代后來的故事,揭示“善有善報”這樣的美德主題。
基礎導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⑴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 )
⑵逐樹下 ( )
⑶宛轉復為螻蟻所困 ( )
⑷夜聞啼聲甚切( )
⑸有大鳥降 ( )
1.⑴捕捉;⑵追逐;⑶又;⑷凄楚;⑸飛來,降落。
2.以下哪四句句型相同?請打“√”標示。
⑴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 ( )
⑵宛轉復為螻蟻所困 ( )
⑶為蚊所嚙 ( )
⑷蒙君之仁愛見救
⑸寶之孝大聞天下,名位日隆。( )
2.⑴⑵⑶⑷
3.翻譯下列句子。
⑴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逐樹下,傷瘢甚多。
⑵令君子孫潔白,且從登三公事,如此環矣。
3.見“參考譯文”中畫波浪線處。
多向導思
4.文中所寫的“華陰山”與“蓬萊”是不同的山嗎?說說你的見解。
4.⑴“華陰山”在陜西,“蓬萊”在山東。⑵兩者是神仙心目中的同一座山。王母使者黃衣童子說,他“昔使蓬萊,為鴟梟所搏,蒙君之仁愛見救”,他所說的“蓬萊”就是“華陰山”。
5.黃衣童子送楊寶四個玉環,后來楊寶子孫四世為清官,這些故事情節寓含了什么道理?
5.⑴善有善報,人們應當積善成德。⑵人們渴求清官。⑶舊時代清官可遇而不可求。
黃雀報恩文言文翻譯 篇2
此典故出自《搜神記》卷二十黃雀報恩,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
原文:
漢時弘農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鸮所搏,墜于樹下,為螻蟻所困。寶見,愍之,取歸置巾箱中,食以黃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還。
一夕,三更,寶讀書未臥,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萊,不慎為鴟鸮所搏。君仁愛見拯,實感盛德。”乃以白環四枚與寶曰:“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
譯文:
楊寶是漢代弘農郡人,九歲時,楊寶在華陰山北邊,看見一只黃雀被鴟梟擊傷后墜落在樹下,一群螞蟻將受傷的黃雀圍困起來。
楊寶憐憫黃雀,就把它帶回家,放置在一個小木箱里,每天用菊花來喂養它。過了一百多天,黃雀的傷養好了,羽毛也長全了,它每天早上飛出去,晚上又飛回來。
有一天晚上,夜過三更,楊寶還在讀書尚未睡覺。忽然,一個穿著黃衣服的少年來向楊寶再三拜禮,他對楊寶說:“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奉命到蓬萊仙山出使,不小心被鴟梟擊傷。
承蒙您憐愛救助,非常感謝您的大恩大德。”說完,黃衣少年送給楊寶四枚白玉環,并說:“讓您的子孫像這白玉一樣品行高潔,位居三公。”
擴展資料:
搜神記,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國小說界里一部名著。不過,大家誤認它是文人編造的“神怪小說,”其實,它是一部古代的民間傳說,是一部古代的神話。
我們要研究中國古代的民間傳說及神話,除了楚辭,淮南子等幾部書而外,就要說到它了。《搜神記》中所收的傳說,有許多至今還流傳在平民口上。例如“蠶神的故事”等,或至今整個的流傳于民間,或經過許多變化,而演成今日流行的傳說。
總之,《搜神記》是古代民間傳說的總匯,而有一部分是后來民間傳說的根源。
典故:“銜環報恩”的啟示
張德敏(三河)
典故源于《搜神記》卷二十。原文曰:
漢時,弘農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于樹下,為螻蟻所困。寶見,憫之,取歸置巾箱中,食以黃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還。一夕,三更,寶讀書未臥,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萊,不慎,為鴟梟所搏。君仁愛,見拯,實感盛德。”乃以白環四枚與寶曰:“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
是說,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楊寶的秀才。華陰人氏(今陜西渭南華陰),年方弱冠,自小天資聰慧,學問過人。
這天,楊寶在家了無事事,尋思著去郊外游玩。一路林森景秀,興趣大增。忽然,前面“撲”棱棱一聲,一只黃雀從一棵樹上掉了下來。只見那小鳥撲棱著翅膀,痛苦的“吱吱”嘶叫。楊寶好生奇怪:“小鳥咋從樹上掉下來了?”
便起身向前,拾起來后,發現是一只黃雀。不知被什么人用彈弓打傷,疼痛難忍,嘶鳴聲音好哀楚。楊寶看著小鳥可憐的樣子,于心不忍。“若是不管,這只小鳥因為受傷飛不走了,必定會饑餓而死,也會成為獸類口中 美食 。不如帶回家去,將其傷養好之后,再放生吧!”
楊寶將黃雀帶回家后,每天親手采摘新鮮的樹葉、花蕊喂食,飼養多日,小鳥漸漸羽翼豐滿,完全好了。有一天,黃雀飛出去后,再也沒回來。
這一日,楊寶正在家中,忽然有人敲門。開門一看,是一位風度翩翩的黃衣童子。望見楊寶,便長身而拜,楊寶連忙扶起來。這時,童子從懷中掏出玉環一對,遞于楊寶道:“蒙先生救命之恩,無以為報,特將此微物贈與先生,有此物者,可家中三世白為公卿。”
楊寶聽后,大吃一驚。連忙擺手,道:“我與你素昧平生,何來救命之說?”童子笑答:“我是西王母使者,過此地被彈弓所傷,是先生救了我。每日采摘親手喂食,先生難道忘了?”說罷,童子流涕辭別,化為黃雀,飛身而走。
后來,楊寶結婚,生子震。震考取功名,得漢明帝賞識,官至太尉;震子秉,是漢和帝時太尉;秉子賜,是漢安帝時司徒。真如黃雀所言:三世為公,德業相,天下無比。
——靈性雀鳥俱含情
古語說: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是說 得人濟利知報恩。 楊寶挽救一只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喻意受人恩惠,定當厚報,感恩報德,生死不渝。
感恩是大智慧。一個智慧的人,不應該為自己沒有的斤斤計較,也不應該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脹。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的贈予。
感恩是人生準則。感恩是一種人生質量的體現,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能使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保持積極、 健康 、陽光的良好心態。
——人要學會感恩情
人的一生中,從小時候起,就領受父母的養育之恩;上學時,有老師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領導、同事的關懷、幫助之恩。上年紀之后,又要接受晚輩和 社會 的贍養照顧之恩。
感恩使人知足。俗語說,知足常樂。老子說,知足者富。知恩,感恩,謝恩,才會懂得知足。
感恩使人成長。感恩是一種學習態。從別人所做的“一切”當中去體驗和學習做人之道、處事之道,從而不斷地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完美。俗話說,沒有最美,只有更美。
感恩使人與人為善。感人之恩,必不與人爭,必與環境和諧共生。一個知恩感恩的人,其生活環境必定是完美的,幸福平安的。 學會感恩,才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好,用微笑去對待每一天,去對待世界,對待人生,對待朋友,對待困難。寬容和感動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化冰冷為春暖,化干戈為玉帛。
——人間大愛知感恩
用心“感恩”。感恩,是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 社會 的關系有著正確的認識。報恩,則是在得人恩惠之后的一種責任感。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對許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一件事做起,可以自發地真正做到嚴于律已寬以待人。
用行動“報恩”。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得人幫扶,能不心存感激嗎?能不思回報嗎?感恩的關鍵在于有回報的意識。就是對哺育、培養、教導、指引、幫助、支持乃至救護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過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實際行動予以回饋。
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生活智慧,更是學會做人,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用感恩的心,改變人生態度,用誠懇態度和良好習慣,升華和收獲美麗的人生!
感恩是一種美好 情感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常心存感恩,人生就會過得很快樂。通過思想或行動,主動表達出自己的感恩之情,人生就會充滿芬芳。懷有感恩之情,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賞和感激,會讓世界更加美好。
每天一則文言文故事之黃雀贈玉環
漢時弘農楊寶,年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于樹下,為螻蟻所困。寶見愍之,取歸,置巾箱中,食以黃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還。一夕三更,寶讀書未臥,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萊,不慎為鴟鸮所博。君仁愛見拯,實感盛德。”乃以白環四枚與寶,曰:“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
? ? ? ? ? ? ? ? ? ? ? ? ? ? ? ? ——干寶《搜神記》
譯文
楊寶,系后漢時人,九歲于華陰山山北,看到一只黃雀被貓頭鷹擊敗而跌于樹下,被螞蟻所困。楊寶憐憫黃雀,就把它帶回家,放在一個衣箱里,用菊花喂養它。經過一百多天的喂養,黃雀的羽毛長好了,它每天早上飛出去,晚上又飛回來。一天晚上三更時,楊寶讀書還沒有睡覺。一個穿黃衣服的童子向楊寶拜了兩拜,說:“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出使蓬萊仙仙山,不小心被貓頭鷹擊傷。您有仁愛之心拯救了我,非常感謝您的大恩大德。”,于是拿出四枚白玉環送給楊寶,說:“它可以使您的子孫品德高潔,位居三公,像這白玉環一樣。”
這是一則知恩圖報的故事。楊寶有仁愛之心,拯救了被貓頭鷹擊傷的黃雀。黃雀知恩圖報,用送玉環的方式來回報恩人。古代典籍中有許多知恩圖報的神話故事,乃作者虛構而成,均是為了寄予愿望或情愫。有些神話故事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故意夸大了神靈或魂魄的能力,這應該帶著去偽存真的思想去閱讀的。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