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永遇樂一共多少個字,永遇樂字詞

不善挽留2023-01-30 21:30歷史23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永遇樂一共多少個字,以及永遇樂字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怎樣填寫《永遇樂》詞牌

一:什么叫《永遇樂》詞牌?1、《永遇樂》--詞牌名。2、又稱《消息》。二、認識《永遇樂》詞牌:1、《永遇樂》詞牌之調:雙調(用“歇指調”)。2、《永遇樂》詞牌句數:上闋十句。上下闋各十一句。3、《永遇樂》詞牌韻腳:上下闋各押四仄韻(上下闋第十句后四字也可以寫作仄仄平平)。4、《永遇樂》詞牌句式:5、《永遇樂》詞牌字數:上闋52字,下闋52字,共字104字。 三、認識《永遇樂》詞牌詞譜: 《永遇樂》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韻)。(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韻)。(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韻)。(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韻)。 四、《永遇樂》詞牌舉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五、今人學習填寫《永遇樂》詞牌: 永遇樂--讀《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感懷(以文寫詞)2006.7.1作者/梅竹絲語 倚天長劍,巍巍昆侖裁為兩段。昨戰天險,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遠。往日夢幻,巨龍騰飛,天塹通途一覽,今華夏、炎黃子孫,偉業宏圖展。 東西南北,互牽相連,火車馳天地間。人進人出,貨來貨往,快捷又方便。強國富民,財源路建,老百姓喜心田。慶黨生:舉國歡騰,祖國絢爛。 注: 知識來源于《實用詩詞曲格律辭典》72頁。

辛棄疾的永遇樂共多少字?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

辛棄疾

章因及之?

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后人凄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永遇樂·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

辛棄疾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

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比著兒曹,累累卻有,金印光垂組。付君此事,從今直上,休憶對床風雨。但贏得,靴紋縐面,記余戲語。

辛棄疾的《永遇樂》全詩解釋

全詩解釋: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元嘉帝興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戰功封狼居胥,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四十三年過去了,如今瞭望長江北岸,還記得揚州戰火連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燾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原文: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

擴展資料

此詞上片贊揚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小是辛棄疾的缺點,而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創作背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 ,時辛棄疾六十六歲。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 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

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

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李清照《永遇樂》

------------------試析李清照《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齊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傷心往事,每個人都有過。這就像生活中的睡覺吃飯那么平常。有人多些,有人少些。而活著的人,都有著如夢般的往事。當打開往事的畫卷時,才知道,酸楚的淚已流盡,年少時的歡笑,今只能感慨坦然之。生活并不是一味地沉重,當你所處的社會環境不要求你沉重時,故作深沉也難。一旦風雨交加撲面而來時,就不僅僅沉重能概括得了。一個女人,特別是古代的女人,不會指望苦難會降臨。她們寧愿守著閨房,蕩著秋千,或寫一首可人的詩詞,彈一首心曲過完一生。這僅指有地位有身份的女人,她們有的是好福氣。可惜,好日子不會常有,明明可以幸福地活著,誰知無能的皇帝竟被人擄獲,國破半壁,戰火把所有的夢想都燒掉了。這是宋代文學家李清照所遇的事。國破后,她隨流人到了南方,途中丈夫趙明誠病亡,后來她一人定居在杭州終老。

人老了,就喜歡想起年輕時的事來,況李清照的才氣允許她大膽落筆,于是她的筆下多了撫今追昔的詞章。這首被人傳誦的《永遇樂》,是她晚年心靈世界重溫年輕歲月時的一次沖撞后遺留下的傷痕。

今天就以李清照晚年的這首元宵詞來試解她晚年的心靈世界。

元宵即上元。上元是我國傳統盛重的節日之一。在宋代是官民重視、舉國歡慶的節日。所以上元詩詞基本是寫其繁樂之濃烈。蘇軾的《蝶戀花·密州上元》就是承“火樹銀花”下一篇上元詞。中有“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之語,但沒有翻出比蘇味道更新的內容。詞國格律大師周邦彥更有一篇上元力作《解語花》,不僅在章法上見長,而且在煉字煅句上顯出極細致雕琢的本事。從“風銷絳蠟,露浥紅蓮”到“桂花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復“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無不體現出他極度造作的姿態,下筆艷麗之極古今作家難以匹敵,讀完通篇即可知其為頌德大作,內容更重復“火樹銀花”的盛況,可謂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在危危可岌的北宋末年時代,唱出這樣的頌曲,實在是件很可嘆的事。后隨者也不得不嘆乎“措辭精絕,卻無歌者”。倒是辛棄疾的《青玉案》還算可觀,應為蘇味道之后上元詩詞中又一名篇。“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姍瀾處”的確寫出一種新的意境。李清照筆下的上元詞卻以滿目憂愁的調子出現在讀者眼前,這與前人的上元詞有所不同。一反常態的《永遇樂》憑什么擠入一流詞篇之中呢?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起句十分工整。顏色是鮮明的,景致是壯觀的。緩緩滑下的落日就像金子融化開耀眼奪目,天邊的彩霞已被染成桔紅一片,令人心思掩飛,留連忘返。東邊一輪如明玉的圓月已從靄靄涯際邊躍了上來,底下涌滾著遙遙的晚云,猶如鑲佩在流彩綢帶上的一顆絢麗明珠。何等的鮮明,何等的壯麗啊!區區八字就把杭州的上元黃昏寫的如此奇美,而不失自然的純美。四四開句的長調特別適合對仗。歷來詞手竟顯慧心,大爭其彩。“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疊鼓夜寒,垂燈春淺”、“碧水驚秋,黃云凝暮”、“山抹微云,天連衰草”……不失其俊,但感到是砌琢出的,少了天簌的情趣。李清照這八字起句,用筆俊彩動人,既有詩的神韻而又不失自然神彩。

美麗壯觀的自然景色描寫后,女詞人幽幽嘆了一句“人在何處?”原來歷經劫難的女詞人還有沒有忘記自己身處何方。這句反問句,實是她那不可忘懷的故國之思在悄然流露,一種強烈的思鄉之情已開始浮出筆端。她當然明白今夜是在臨安------杭州。可她不會、決不會忘了“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她又怎可能忘了青州故里賭書潑茶,怎可能忘了“靈光雖在應蕭蕭,草中翁仲今何若。遺民豈尚種桑麻,殘虜如聞保城郭。”除非“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這一問句,透出李清照此時內心的迷惘,更揉捻著滄桑的幻滅感。沒有真實生活感受的人們是不能寫出來。升平之際,富貴人也許會吟唱著“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感嘆年華易逝。官場失意人也許會說“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這都是特定環境下特定人物對自己心情的剖白。沉重在李清照晚年詞中是主要的氣氛。上述的晏殊、秦觀這兩位婉約派著名作家其詞中多地是感傷,少了李清照詞中的沉重。這是特定環境下的作家特定作品,別人是無法驀仿。這里要指出,為什么周邦彥的詞被后人激賞,卻落個“卻無歌者”的原因。就是他所處的北宋時代,已是危機四圍,可這并不妨礙他創作歌功頌德的作品一一問世。所以周邦彥的詞技巧一流,內容卻空洞無物。確是件極為可惜的事。

李清照與周邦彥最大不同之處,一個在詞中出現了真實的自我,一個在詞里出現了炫耀才學的自我。至于貼切生活的情感,在周詞中,能見到的真是不多,就是有,也都得在他極其講究的百轉章節中細心尋找,往往還看不出所以然。當然,這也不妨礙周成為格律詞的開山祖師。在漱玉集中你們讀到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語凈言白,卻情味深長。這首詞當然更不會例外了。

杭州的黃昏當然是美的,特別在有落日的時候。李清照筆下的杭州也是如此的奇美,當李清照無法忘卻的故國之思在緩緩流出時,她那已蒼涼至極的心靈世界中又如何面對接下的種種事事呢?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窗外是一片沉沉柳海,黃昏已臨,炊煙正濃,垂下的暮靄正與飛拂的柳枝迷蕩搖鬧。初柳垂暮,輕煙均習,足令人心旌迷惑,漸覺不安,況一曲《梅花怨》的笛聲正從幽幽的煙柳中傳來,直到憔悴不堪的女詞人心底。眼前的景色是令人迷惑不安的,那是一片不見明綠而顯迷失的柳暮。可是迷亂心情的春色配著讓人傷感的哀樂《梅花落》,把越發不適的心情更加打發到憂郁的邊緣。于是春意就淺了一些,無心再關注眼前的春景。“春意知幾許?”正是這種情景下的心情最恰當表達。總歸一句話,由于沒有心情,再好的景致都難以喚回衰颯的心。年輕時的李清照可不是這樣,一場綿綿寒食雨就把她惱得半死,“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擔心寒食節不能出來游玩,直到“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才舒了一口氣,并喜樂迸發“多少游春意”!最后還不太放心“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末?”。經過家亡國破、文物流失、頒金改嫁,四處飄零的遭遇后,李清照不再年輕,至少在心情上她確實老了。柳色煙迷,笛聲傳耳都會打亂她欲想平靜的心靈世界。賞春這等雅事,如今對她而言,已是一種奢求。人是不可回到從前,以前的歡聲笑語,就把它留住吧,提及它便感懷觸情,特別是像李清照這位一生變數極大的女人,比別人更不堪矣。

遠處的景色是壯美的,近處的景色帶人進入到迷惘的色彩中。接下來,女詞人就流露出世事難料,風雨突來的亂世心態來。“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這一真情告白,令人刺鼻。好好的天氣怎一會兒就會有風雨呢?似乎李清照的擔憂是多余的,而這恰恰是戰亂后烙在人們心底的懼恐橫禍的心態表現。這是特定的時代心理。靖康之亂后,社會動蕩不安,百姓深受戰亂之苦,戰爭的陰影深深地打烙在見證過這場戰亂的人們心底。而當權的人們早就忘了父兄被擄這一千古之恥的事實,皇帝心想的并不是一洗雪恥,他是怕父兄回來當不成皇帝。所以,南渡后的上元節依舊濃彩繁興。及時行樂成為這些善忘的權貴最主要的人生追求。難怪后人云“直把杭州當汴州”。可以肯定,李清照此時流露出不僅僅是一己私情。人有時必須善于忘記,不能把太多的傷痛牢牢記住。這對自己的健康沒有好處,而一個人的力量是拯救不了一個國家的衰敗。應該負起責任的男人們都躲在一邊去飲酒作樂,你一個婦道人家還發什么牢騷。李清照你行?打戰你可以嗎?所以,老實點才是正經事。不要去諷刺皇帝了,說什么“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種令男人愧顏的話了。李清照的悲劇在于她不善于忘記,不懂得“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辛棄疾《鷓鴣天》)。這是一個人的性格,所以不能怪李清照。在這段詞中,我們發現李清照難以痊愈的傷口,又被撕裂。正如精神恍惚的人,一會兒以為天晴,一會兒以為風雨將至。此時的李清照,在任何常人眼里,都應是這模樣。而往事,會那么重要嗎?這樣,傷害的人終將是自己。李清照反復在渲染著,她那驚人的記性,以及她那千古無法消去的愁。

前三段后一句都是反問句。從身處何方的迷惘到春意已淺的失落心情,最后托出世事難測的叵測心態,生動刻畫出作者被戰亂洗禮后麻木莫明不可熨平的心靈世界。這是逐步深入的過程,從茫茫然無知的發問身處何方,到內心迷惘的空然獨對春柳煙海,后烘托出她那叵測難料的心態。每一段的前兩句都是四字句,作者寫為描寫句并使之對仗。三段雖因各自的第三句字數不同(相次為4字、5字,6字),但因為句式結構相同,仍然形成排句出現。誦讀起來,具有節奏感,而且每段落末尾的疑問句的字數迭增,因而加強了情緒分量。每一行前兩句都是正面鋪陳,寫的花團錦簇,修詞考究,但在其后卻用一個疑問句否定了。通過鮮明的反差,表現了詞人憂郁難遣的情懷,且隨段末疑問句字數的遞增,更顯出它的濃重。

在前三段講敘中,讀者已清楚看到女詞人晚年蒼敗的內心世界。也許,高明的詩人總有些與眾不同之處,況李清照乎?前半闕最后一段作者還特意安排了一個小插曲“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畢竟李清照的名氣還是有的,那些達官貴人的內眷還是沒有忘記李清照。可是她統統謝絕了她們的好意。這些朋友應該都是些有相當文學修養的人,平時應常與清照在一起飲酒談詩,不然就不必用“酒朋詩侶”了。本可借這個難得的好機會好好和朋友們樂一下,消消愁惱,飲酒作詩,好好過個戰亂后一個難得熱鬧的元宵節。這本為理應之事,由于心情實在不佳,她便婉言謝絕了朋友們的好意相邀。一個人落到“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境地時,那還有心情外出好好玩一玩,散散心啊。作者為什么不愿意與朋友們出來散心游玩呢?下半闕作者作從中告明真情。

既然不出玩了,那么就只能一個人在家里呆著。一個人呆著久了,不免會想些雜七雜八的事來,從前的,今天的,還有昨天的,有快樂的,還有悲傷的,有一串串笑語聲,還有雜著梧桐雨的淚滴……李清照晚年能讓她回憶的可真夠多。夫死誤嫁,國破家亡,文物散失殆盡,如今就只有孤獨一個人。這樣的遭遇,一旦認真想起來心底不免更添些苦楚。于是李清照開始把記憶的視線拋到幾十年前的一個元宵節。

“中州盛日,閨門多瑕,記得偏重三五。”原來,那時候婦女們是特別重視上元節的。由于封建時代的女人沒有任何權利參予政治、軍事等社會重大活動,她們只能在家里操著勞務。有錢人家的女人或體面人家的婦人頂多加些描紅女工喝酒聚會或玩些斗草打馬等游戲,連填詞作詩寫文都認為是閨中雅事,只能在閨內傳看不可張揚過甚。人身自由與求學權利被極度遏制。故李清照前后的一些較為有名的女性文學家,都沒有取得杰出的成就。女人們最希望的日子就是盛大的節日,如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陽、春節、上元,人日等。這些節日,她們可以高興打扮一番,和自己的伙伴、丈夫孩子一道到戶外踏春游玩賞燈或者和親愛的人團聚吟詩酬唱,飲酒行令。或邀幾個好玩伴斗草打馬。這些節日才可使她們完全和外面的世界接觸,深鎖閨中的少女少婦們是多么殷切期盼這樣的節日到來啊!這些節日中,上元節更是女人們最喜愛的節日。上元即元宵,是春節的最后一天。在宋代這是官民都極為重視的節日。周密《武林舊事·元夕》載:“山燈凡數千百種,極其新巧,怪怪奇奇,無所不有……終夕天街鼓吹不絕。都民士女,羅綺如云。”這等隆重的節日誰能把它放過呢?特別于深鎖閨閣的女人們。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齊楚。”鋪翠冠兒是以翡翠羽毛為裝飾的帽子,為元宵節時婦女的應時妝飾。捻金雪柳乃在絹或紙之外,另加金線拈絲所制的雪柳,雪柳則為用絹紙做的花。 “簇帶”是宋時方言,將首飾密集插戴滿頭的意思。“齊楚”是漂亮之意。上三句意思為,婦女們為了打扮的比別人漂亮,就拾盡漂亮高貴的飾品來打扮自己。當然,當年的女詞人心情應是輕快的。她有興趣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齊楚。那知命運捉弄人,少歷繁華,晚境凄涼。“年年雪里,常插柳花醉”(《清平樂》)的活潑少女,意淪落成“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心境極為蒼涼的孀婦。這段話是詞人回憶當年的元宵節里的自己燥動心情,活潑之極,就如畫一般展現在讀者和作者眼前。歲月蒼桑,美好的生活,被突如其來的一場戰亂打破了應有的平靜。不應失去的,都不見了蹤影。不想擁有的,如今卻抱了個滿懷。

如今是什么模樣?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今天的人,已白發滿鬢,懶得夜間外出走走。老了,確實老了。當年的興趣都不見了,如今只有一肚子的酸楚,無人可以傾訴,也無人愿意傾聽。這樣,“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就顯得極為合情合理。兩層之間承接得自然順暢,同時翻過一層,愈入愈深。末句的形象把那種孤獨悲傷的心情表現非常生動。令人感酸楚。

誰了解詞人的心曲?誰了解詞人的悲悼?是詞人自己么?還是詞人用自己的作品與讀者溝通?詞人終于跟自己對話,跟千百后的讀者對話了。她以平靜的心情,安祥的語氣,通俗的語言,清除了歷史長河中的一切阻礙,使今時的讀者仍能通過她的描述進入當年“中州盛日”的元宵之夜,了解她只能在“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的苦衷。

  這首詞深隱著作者濃烈的故國之思,所以能打動和李清照命運相似的流離人們,更敲碎了南宋王朝欲倒前的愛國人士們的心靈。此詞后一百年,愛國詞人劉辰翁就和了兩首。在其中一首詞前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泣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足見易安這首詞的感染力之強。劉辰翁所處的時代已是南宋搖搖欲墜的年代,故他所言“悲苦過之”。

至此,李清照已把她晚年的心靈世界若隱若現展示在我們眼前。可以從她極其復雜的心態中看出她在戰亂中所受到的傷害程度,也可以從她描述的早年生活看出她晚境的凄驚,可以讀出一個女人的不幸,可以看出命運的無情,而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沒有虛假的成份。所以,我們能在李清照的詞中看到一個真實的她,一個沒有偽裝的詞人。這是她在文學創造中從未改變的追求。這也是她獲得成功的一個因素吧!

  其實大多人早已忘記了北宋被踏的恥辱,他們應該為生活而忙碌著。都忘了,這是好事,也只能這樣做。自己活的舒服要緊,大眾蒼生苦難與我何干乎?我真得很佩服李清照,為什么她總把過去的一切一切都記得那么清晰。為什么不把之忘記?非要去寫什么《打馬賦》、《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甚至還說“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等等。后人只能為你悲嘆“廟堂只有和戎策,慚愧深閨打馬圖”。我以為這不值。

這首詞立意和眾多上元詞有不同之處,能稱得上佳作的上元詩詞中,唯李清照這首《永遇樂》取其繁華襯孤寂,用歡樂之筆來寫沉痛心情。余外均寫其繁華濃烈。

李清照在這首詞采取了對比的手法。先從眼前美麗景色大處落筆,后轉入謝絕友人相邀。鋪敘完畢,馬上一筆回到汴京上元節,把歡樂心思、艷麗姿態寫盡后,又回到如今細細刻描,最后用一句極平常極沉痛的口語了結全篇。情與景在不斷地對比,這可以把前后兩種生活與心境的不同之處一覽無遺。可以讓讀者看到一個無能的統治者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是多么地深重,讓人醒目,讓人明知,讓人覺醒。當然,無能的統治者只能以整個王朝的衰敗來迎接新的社會秩序產生,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更改的事實。在李清照離開人世還未120年,南宋王朝就覆滅了。

此詞還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精磨的書面語和口語相襯和,達到俗中見雅,雅中不避俗,雅俗相揉的高度。前人評曰:“以故為新,易安得之”,極是。

一反常調的《永遇樂》雖然在已經組成佳林的上元詞林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家之作。

我不敢說李清照這首元宵詞為歷代詠元宵作品最好的作品,但這首詞可以說是歷代詠元宵作品中的一朵奇葩。當還有人落筆元宵詩詞,應該想起蘇軾的豁達,還不能忘記辛疾棄的叫囂,更無法拂沒掉李清照這種悲傷萬種的即時感慨,才敢重題。當李清照把這首《永遇樂》譜成曲時,就有了流傳千古的本錢。

有沒有總共二十九個字的詞牌名?

一、沒有總共二十九字的詞牌名

二、詞牌名的內容字數:

十六字令16字 搗練子27字 憶江南27字 憶王孫31字 調笑令32字

如夢令33字 相見歡(亦稱烏夜啼)36字 長相思36字 生查子40字

減字木蘭花44字 點絳唇41字 浣溪沙42字 菩薩蠻44字 卜算子44字

采桑子44字 謁金門45字 九回腸(又名好女兒)45字 訴衷情45字

憶秦娥46字 清平樂46字 更漏子46字 夜歸 46字 阮郎歸47字 畫堂春 47字

桃源憶故人48字 攤破浣溪沙48字 賀圣朝49字 太常引49字

西江月50字 南歌子52字 醉花陰52字 浪淘沙54字 鷓鴣天55字

鵲橋仙56字 虞美人56字南鄉子56字 玉樓春56字 一斛珠57字

踏莎行58字 小重山58字 蝶戀花60字 一剪梅60字 臨江仙60字

釵頭鳳(亦稱折紅英)60字 唐多令60字 河傳61字 漁家傲62字

蘇幕遮62字 定風波62字 錦纏道 66字 謝池春66字 青玉案67字

天仙子68字 江城子70字 離亭燕72字 何滿子74字 一叢花78字

御街行78字 驀山溪82字 洞仙歌83字 滿江紅93字 水調歌頭95字

滿庭芳95字 八聲甘州97字 鳳凰臺上憶吹簫97字 鳳求凰98字

晝夜樂98字 雙雙燕98字 念奴嬌100字 桂枝香101字 翠樓吟101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龍吟102字 雨霖鈴103字 永遇樂104字 望海潮107字

沁園春114字 賀新郎116字 摸魚兒116字 邁陂塘116字 六洲歌頭143字

鶯啼序240字

三、詞牌名: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為了便于記憶和使用,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有時候,因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個格式又有幾個詞牌。詞句、句子。

辛棄疾 永遇樂 全詩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此詞作于開禧元年(1205)。當時,韓侂胄正準備北伐。賦閑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知鎮江府,出鎮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江)。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艱難,深感很難有所作為。在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聲中,當然能喚起他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又感到憂心忡忡。這種老成謀國,深思熟慮的情懷矛盾交織復雜的心理狀態,在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現出來,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為壓卷之作(見楊慎《詞品》)。這當然首先決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內容,但同時也因為它代表辛詞在語言藝術上特殊的成就,典故運用得非常恰到好處;通過一連串典故的暗示和啟發作用,豐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英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孫權以區區江東之地,抗衡曹魏,開疆拓土,造成了三國鼎峙的局面。盡管斗轉星移,滄桑屢變,歌臺舞榭,遺跡淪湮,然而他的英雄業績則是和千古江山相輝映的。劉裕是在貧寒、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逐漸壯大的。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這些振奮人心的歷史事實,被形象地概括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三句話里。英雄人物留給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傳說中他的故居遺跡,還能引起人們的瞻慕追懷。在這里,作者發的是思古之幽情,寫的是現實的感慨。無論是孫權或劉裕,都是從百戰中開創基業,建國東南的。這和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于江左、忍氣吞聲的懦怯表現,是多么鮮明的對照!

如果說,詞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還比較軒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這首詞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層意思。峰回路轉,愈轉愈深。被組織在詞中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血脈動蕩,和詞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給作品造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現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這是第一層。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見《資治通鑒?宋紀》)。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見《宋書?王玄謨傳》。《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載,衛青、霍去病各統大軍分道出塞與匈奴戰,皆大勝,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封、禪,謂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報天地之功,為戰勝也。“有封狼居胥意”謂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在北中國的元魏,并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并不占優勢。倘能妥為籌畫,慮而后動,雖未必能成就一番開天辟地的偉業,然而收復一部分河南舊地,則是完全可能的。無如宋文帝急于事功,頭腦發熱,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而不振了①。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實所提供的歷史鑒戒,是發人深省的。辛棄疾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從事,“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北顧”的哀愁。

想到這里,稼軒不禁撫今追昔,感慨萬端。隨著作者思緒的劇烈波動,詞意不斷深化,而轉入了第二層。

稼軒是四十三年前,即紹興三十二年(1162)率眾南歸的。正如他在《鷓鴣天》一詞中所說的那樣:“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革錄,漢箭朝飛金樸姑。”那沸騰的戰斗歲月,是他英雄事業的發軔之始。當時,宋軍在采石磯擊破南犯的金兵,完顏亮為部下所殺,人心振奮,北方義軍紛起,動搖了女真貴族在中原的統治,形勢是大有可為的。剛即位的宋孝宗也頗有恢復之志,起用主戰派首領張浚,積極進行北伐。可是符離敗退后,他就堅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勢,再一次與金國通使議和。從此,南北分裂就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而辛棄疾的鴻鵠之志也就無從施展,“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同上詞)了。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經營恢復中原的事業,民心士氣,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當然要困難得多。“烽火揚州”和“佛貍祠下”的今昔對照所展示的歷史圖景,正唱出了稼軒四顧蒼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感慨心聲。

“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兩句用意是什么呢?佛貍祠在長江北岸今江蘇六合縣東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侵時,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后來成為一座廟宇。拓跋燾小字佛貍,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貍明年死”的童謠,所以民間把它叫做佛貍祠。這所廟宇,南宋時猶存。詞中提到佛貍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關,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種種歧異。其實這里的“神鴉社鼓”,也就是東坡《浣溪沙》詞里所描繪的“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賽會的生活場景。在古代,迎神賽會,是普遍流行的民間風俗,和農村生產勞動是緊密聯系著的。在終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農民祈晴祈雨,以及種種生活愿望的祈禱,都離不開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賽會,歌舞作樂,一方面酬神娛神,一方面大家歡聚一番。在農民看來,只要是神,就會管生產和生活中的事,就會給他們以福佑。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于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對農民說來,是無關宏旨的。佛貍祠下迎神賽會的人們也是一樣,他們只把佛貍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而決不會審查這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當前金人的入侵聯系起來。因而,“神鴉社鼓”所揭示的客觀意義,只不過是農村生活的一種環境氣氛而已,沒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棄疾在詞里攝取佛貍祠這一特寫鏡頭,則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揚州”有著內在的聯系,都是從“可堪回首”這句話里生發出來的。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稼軒曾不止一次地以佛貍影射完顏亮。例如在《水調歌頭》詞中說:“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貍愁。”詞中的佛貍,就是指完顏亮,正好作為此詞的解釋。佛貍祠在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跡。四十三年過去了,當年揚州一帶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跡,這一切記憶猶新,而今佛貍祠下卻是神鴉社鼓,一片安寧祥和景象,全無戰斗氣氛。辛棄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興和議以來,朝廷茍且偷安,放棄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時機,使得自己南歸四十多年,而恢復中原的壯志無從實現。在這里,深沉的時代悲哀和個人身世的感慨交織在一起。

那么,辛棄疾是不是就認為良機已經錯過,事情已無法挽救了呢?當然不是這樣。對于這次北伐,他是贊成的,但認為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而準備是否充分,關鍵在于舉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樣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議,應當把用兵大計委托給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準備以垂暮之年,挑起這副重擔;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樣,于是他就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嘆,詞意轉入了最后一層。

只要讀過《史記?廉頗列傳》的人,都會很自然地把“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的老將廉頗,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紅頰白須雙眼青”(劉過《呈稼軒》詩中語)的辛棄疾聯系起來,感到他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是多么飽滿、鮮明,比擬是多么貼切、逼真!不僅如此,稼軒選用這一典故還有更深刻的用意,這就是他把個人的政治遭遇放在當時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的焦點上來抒寫自己的感慨,賦予詞中的形象以更豐富的內涵,從而深化了詞的主題。這可以從下列兩方面來體會。

首先,廉頗在趙國,不僅是一位“以勇氣聞于諸侯”的猛將,而且在秦趙長期相持的斗爭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縮,為秦國所懼服的老臣宿將。趙王之所以“思復得廉頗”,也是因為“數困于秦兵”,謀求抗擊強秦的情況下,才這樣做的。因而廉頗的用舍行藏,關系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其次,廉頗此次之所以終于沒有被趙王起用,則是由于他的仇人郭開搞陰謀詭計,蒙蔽了趙王。廉頗個人的遭遇,正反映了當時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斗爭。從這一故事所揭示的歷史意義,結合作者四十三年來的身世遭遇,特別是從不久后他又被韓侂胄一腳踢開,落職南歸時所發出的“鄭賈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瑞鷓鴣?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嘆,再回過頭來體會他作此詞時的處境和心情,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憂憤之深廣,也會驚嘆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軒論詞》中說:他提出《永遇樂》一詞“覺用事多”之后,稼軒大喜,“酌酒而謂坐中曰:‘夫君實中余痼。’乃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猶未竟。”人們往往從這一段記載引出這樣一條結論:辛棄疾詞用典多,是個缺點,但他能虛心聽取別人意見,創作態度可謂嚴肅認真。而這條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條重要消息卻被人們所忽視:以稼軒這樣一位語言藝術大師,為什么會“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猶未竟”,想改而終于改動不了呢?這不恰恰說明,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能代替的。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不是辛棄疾的缺點,而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這首詞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代表作,也是最優秀的愛國詞作之一,歷來備受后人傳頌,有人甚至稱此詞為辛詞之首。

此詞的寫作有著特定的創作背景。南宋時,主戰派勢力總居下風,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辛棄疾都在江西鄉下賦閑,不得重用。后來,宰相韓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棄疾。但這位裙帶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戰派,以期通過打敗金兵而撈取政治資本,鞏固在朝勢力。精通兵法的辛棄疾深知戰爭決非兒戲,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偵察后,認為戰機未成熟,主張暫時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韓倪胄卻猜疑他,貶之為鎮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鎮江)名樓,登樓可望已屬金國的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可以想像,辛棄疾在京口期間,肯定不止一次登樓,登樓之時,定有幾多感慨存諸心中,蓄積起來,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吐之為是詞。

全詞表達了詞人堅決主張抗金,而又反對冒進輕敵的思想,抒發了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敗,亦流露出詞人報國無門的苦悶。

這首詞最大的藝術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棄疾是很會用典的,他作此詞時,已年屆六旬。人上了年紀,自然喜歡講古,再加之題為“懷古”,托古諷今,不用典故行嗎?全詞用典雖多,卻都相當貼切恰當,不僅沒有妨礙思想,而且用簡煉的語句,表現了豐富的內容,非一般“掉書袋”可比。首先,詞人將典故與現實巧妙對照。詞中所選典故,均與京口北固亭相吻合,與帝王將相有關,且遠涉前代南北分離史事。使用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隱而不晦地與南宋統治者進行類比或對比。如用孫權、劉裕的英雄壯舉,對比南宋統治者的屈辱妥協,讓人何等郁郁于懷;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蓋世奇功,反遭慘敗,來類比韓倔胄不修戰備、輕戰冒進的路線,使人多么提心吊膽;用廉頗被讒的故事,類比南宋踐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長嘆。其中,以劉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國,以劉義隆、王玄謨昏君庸臣比現實生活中的宋寧宗、韓位胄,足見用典之精,又顯作者膽量之大,不畏當權者。其次,將典故當為形象的畫面、生動的語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簡意豐之功效。詞中所用典故,都是經過了再創作,毫無面目刻板、呆滯生澀之感。寫劉裕北面破敵,“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躍然紙上;寫劉義隆草率北進,“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其狼狽情狀現于眼前;寫拓跋燾慶功的場面,“一片神鴉社鼓”,其喧嚷之聲聞于耳畔;寫自己年歲老大,“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其怨憤之情縈繞筆端。一個個典故,在作者筆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圖畫,使讀者宜于理解、樂于接受。

同屬豪放派,與蘇軾相比,辛棄疾少了一份曠達、一份雄邁,多了幾許悲涼、幾許蒼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邁,何等雄壯!這是辛棄疾做不到的。全詞基調雖是豪放,卻流淌著一股濃郁的悲涼、惆悵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偉岸、挺拔,“英雄無覓”卻筆鋒一轉,調子低了下來。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曾自詡為“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后來,孫權被曹操激賞為“生子當如孫仲謀”,可是而今風流余韻安在?只剩下風雨之后,落紅滿地而已。一個“總”字,讓人心頭悶悶的。劉裕住處,已滄海桑田,易為尋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記得舊時主人?斜斜的如血殘陽給雜草茂樹抹上了一層紅暈,讓人想哭。遙想劉裕當年壯舉,令人徒喚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盡劉義隆、王玄謨輩利令智昏,誤國誤民。詞人從北歸南,歷時四十三載矣,人生能再有一個四十三載嗎?可自己的雄心壯志、抗金大業卻一直難遂。此時,眺望江那邊曾經戰斗過的熱土,老百姓依然在異族統治下苦苦掙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燾慶功的場景,一想起來,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頗雖老,趙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時卻連遭貶斥,天子不聞不問,空懷老當益壯的愛國豪情,其幽怨、悲憤、郁悶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與抒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辛棄疾真不愧為個中高手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1626.html

分享給朋友:

“永遇樂一共多少個字,永遇樂字詞” 的相關文章

悅兮出自哪個詩句(悅兮出自哪個詩句的意思)

悅兮出自哪個詩句(悅兮出自哪個詩句的意思)

含悅兮的詩句 悅子之道兮逈不兮雪漫漫而蔽天悅樂已深加不慍兮恨彌襟而嘆息悅日人間五日香兮苑初飛行慶杯 山有木兮木有枝,山悅君兮君不知。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你啊你卻不知此事。《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

草木凝芷霜多少錢(草本纖柔凝霜多少錢)

草木凝芷霜多少錢(草本纖柔凝霜多少錢)

大腿內側紅疙瘩用草本凝芷霜 可以使用,我就用過草本凝芷霜,我的是肛門濕疹,現在已經完全好了,這藥效果有點慢,我用了差不多2個月才完全治好,到現在也差不多一個多月了,也沒有復發,中藥配方就是厲害,缺點就是藥太貴,不過也值了,主要可以根治。 草本凝芷霜對脂溢性脫發有作用嗎? 沒聽說過啊 先給大家說說治療...

沉香亭前若為看如何解釋(恨是沉香亭是什么意思)

沉香亭前若為看如何解釋(恨是沉香亭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沉香亭前若為看如何解釋,以及恨是沉香亭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白《清平調》翻譯及賞析 【李白《清平調詞三首》全文翻譯】:其一云想變作貴妃的衣裳,花想變為貴妃之容貌,貴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風拂煦下的帶露之牡丹。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見到的飄飄...

呂氏春秋多少字(呂氏春秋有多少字)

呂氏春秋多少字(呂氏春秋有多少字)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呂氏春秋多少字,以及呂氏春秋有多少字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呂氏春秋的體裁是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

早行古詩有多少首(什么更有早行人古詩)

早行古詩有多少首(什么更有早行人古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早行古詩有多少首,以及什么更有早行人古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早行》古詩原文及賞析 早行 唐代:杜牧 垂鞭信馬行,數里未雞鳴。 林下帶殘夢,葉飛時忽驚。 霜凝孤鶴迥,月曉遠山橫。 僮仆休辭險,...

張說說哪個朝代的(張是哪個朝代的人)

張說說哪個朝代的(張是哪個朝代的人)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張說說哪個朝代的,以及張是哪個朝代的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百家姓“張”起源于哪個朝代? 張姓是華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億,中華張姓始祖是揮公。揮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陽),帝丘是張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

漢朝周勃多少歲(西漢周昌與周勃)

漢朝周勃多少歲(西漢周昌與周勃)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漢朝周勃多少歲,以及西漢周昌與周勃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漢朝大將周波的出身? 是周勃。周勃(?—公元前169年),沛郡豐縣(今江蘇豐縣)人。西漢時期開國將領、宰相,名將周亞夫之父。周勃是沛郡豐縣人,祖...

留空的半窗明月指哪個動物(窗前明月是什么動物)

留空的半窗明月指哪個動物(窗前明月是什么動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留空的半窗明月指哪個動物,以及窗前明月是什么動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兩句含有動物名的詩句 1. 關于含有動物名的詩句 關于含有動物名的詩句 1.帶動物名稱的詩句 1、故人西...

京都元夕元好問寫的是哪個傳統節日的簡單介紹

京都元夕元好問寫的是哪個傳統節日的簡單介紹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京都元夕元好問寫的是哪個傳統節日,以及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宵節古詩詞 元宵節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是我國非常有名的傳統節日。它的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擴展的。元宵之夜,千家萬戶都被團圓的喜悅所包圍著。下面是關于元宵節...

避暑山莊是哪個朝代的(避暑山莊的來歷)

避暑山莊是哪個朝代的(避暑山莊的來歷)

今天給各位分享避暑山莊是哪個朝代的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避暑山莊的來歷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承德避暑山莊起源于那個朝代? 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宮,位于河北省境內,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眾多的宮殿以及其它處理政務、舉行儀式的建筑...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