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的文記載在哪里,蔡邕怎么寫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蔡邕的文記載在哪里,以及蔡邕怎么寫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蔡氏先賢傳·蔡邕》:東漢名臣、文學家
蔡邕:東漢名臣、文學家
? ? ? ?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尉氏縣或杞縣 )人, 東漢時期名臣,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歷任侍御史、尚書、侍中、左中郎將等職,封高陽鄉侯,世稱“蔡中郎”。他是文學方面堪比屈原、孝德方面堪比曾參的曠世逸才。
? ? ? ? 蔡邕少時即博學多聞,才華橫溢,喜歡文學、數術、天文,還擅長音樂。因盛負才名,于建寧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征召為掾屬,從此步入仕途。不久即出任河平縣長,又被召拜為郎中,在東觀校書,升任議郎。
? ? ? ? 漢靈帝喜愛辭賦,因此許多人因善文而得到任用,引來很多無操行趨炎附勢的人,得到靈帝違規提拔,因而引起怨誹。熹平六年(177年),靈帝下詔自責,并下令群臣各自陳說可行的治理國家大事的措施。蔡邕上密奏陳說應該施行的七件事。
? ? ? ? 奏書送上后,靈帝親自在北郊迎祥氣,舉行辟雍禮儀,又下詔把以前那些違規提拔的人,統統降職改任。蔡邕因常上書指陳得失,為官正直,得罪了一些朝臣,受到了誹謗和誣陷,因而遭到流放。盡管靈帝愛憐其才而赦免了他,但蔡邕因為靈帝寵幸的人也都誣陷他而害怕無法幸免,于是逃命江海,遠走吳會之地,在吳地過了十二年逃亡生活。
? ? ? ?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去世,董卓任司空,專擅朝政,聽說蔡邕有才,于是不顧蔡邕的拒絕而強令征召他。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學,蔡邕受到重用。 初平元年(190年),蔡邕被拜為左中郎將,隨漢獻帝遷都長安,被封為高陽鄉侯。
? ? ? ?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殺,蔡邕為之嘆息了一聲,王允認為這是同情國賊,是董卓一黨,將蔡邕下獄論死。蔡邕曾收集漢朝歷史,以著漢史。臨難前,他難舍未竟心愿,上書請求寧愿接受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求繼續完成漢史。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太尉馬日磾陳情王允,說:“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后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但王允不為所動。蔡邕最終被冤殺,一代曠世奇才的生命被終結在他六十歲時。群臣和士人無不為之痛惜。著名經學家鄭玄聽聞蔡邕的死訊后,嘆息說:“漢朝的事,誰來考定啊!”。
? ? ? ? 蔡邕沒能成為史學家,卻是一位杰出的文學家。他擅長辭賦,是漢代最后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取材多樣,切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態人情,很有藝術的感染力。其代表作品為《述行賦》。全賦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辭俱佳,是漢末抒情小賦的力作。
? ? ? ? 蔡邕的散文,工整典雅,多用排偶,舊時頗受推重。蔡邕對于各種文體幾乎無所不能,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及《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執》,加上祝文、章表、書記,共104篇傳于世。蔡邕詩歌現流傳有400多首。由于當時戰亂連年,沒有保存原稿流傳下來,均由其女蔡琰憑借驚人的記憶力默寫而來。
? ? ? ? 蔡邕也是位書法大家。蔡邕工篆書、隸書,尤以隸書著稱。其字結構嚴整,點畫俯仰,體法多變,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所創“飛白”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被《書斷》評為“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 ? ? ? 蔡邕精音律,善鼓琴,也是一位音樂家。董卓當政時,很欣賞他的音樂才能,一遇舉行宴會,往往令蔡邕鼓琴助興。蔡邕在吳地(今江浙一帶)時,曾聽到一塊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因此把它揀出來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頭的尾部依然被燒焦了,所以當時人們叫它焦尾琴。
? ? ? ? 蔡邕遇害后,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據說齊明帝在位時,曾取出焦尾琴請古琴高手王仲雄彈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天,并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后傳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后又贈與大周后。李煜死后歸宋室所有。據傳,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 ? ? ? 蔡邕通經史,還是一位經學家。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經籍距圣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蔡邕奏請正定《六經》文字,靈帝予以批準。蔡邕寫經于碑,使工匠鐫刻,立太學門外,曰石經,是中國第一部石經。后來的儒者學生,都以此為標準經文。
? ? ? ? 蔡邕生平喜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將所藏之書載數車悉數贈給王粲,家存藏書還有4000多卷,堪稱藏書家。
? ? ? ? 蔡邕生性至孝,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他的母親曾經臥病三年,蔡邕不論盛夏嚴冬、氣候變化,都沒有解過衣帶,七十天沒有睡過覺。母親去世后,就在墓旁蓋一間房子住下守著,一動一靜,都遵守禮制。他對長輩也非常孝順。他與叔父、叔伯兄弟同居,三代沒有分家,鄉里的人都稱贊他品行。蔡邕的孝親故事現在還編在教材里。
? ? ? ? 蔡邕的故里存有爭議,爭議的雙方是河南開封的尉氏縣和杞縣,兩縣都曾是古陳留郡的轄地。相傳在河南尉氏縣南17.5公里的蔡莊,又名蔡相鄉,是蔡邕的出生地。尉氏蔡邕墓,在尉氏縣蔡莊南5公里大朱村。杞縣的圉鎮也認為是蔡邕故里。尉氏縣和杞縣都建有蔡邕故里紀念碑和蔡邕文化園等相關構筑物。河南省禹州箕山入禹境之第一峰為逍遙嶺,其陰有漢中郎將蔡邕墓。其墓東為白沙鎮,北為白沙水庫,湖光瀲滟,景色一新,為旅游勝地。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村北也有一處蔡邕墓。
《后漢書·蔡邕傳》的譯文,快點急用,幫幫忙
是真名士自風流:蔡邕
作者:原震俠
魯迅先生曾不無憤慨地揭示出我們這個民族劣根性的一面:“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器叛徒的吊客;觀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
然而,“少有”不等于“沒有”——三國時的蔡邕就是一個“撫哭叛徒的吊客”。
蔡邕,字伯喈,陳留郡人。在一般老百姓當中,蔡邕的名氣恐怕還不及他那哭哭啼啼唱《胡笳十八拍》的女兒蔡文姬,然而在學術界他卻是鼎鼎大名的經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私人藏書家。
蔡邕少年時就博學多才,拜太傅胡廣為師,興趣廣泛,喜好辭章、數術、天文,還擅長音律。他是漢末“前授生徒,后列女樂”的儒學新派人物,名望不比馬融、鄭玄低。他曾受當時的司徒橋玄邀請,應征入朝,校書東觀,經他整理校勘的經籍,他還親自書冊于碑,鐫刻后樹立在太學之外,給社會提供一個范本,即著名的“熹平石經”(“熹平”系漢靈帝年號,公元172-177年)。碑始立,每天前往觀摩者,車輛有千余乘,填街塞巷。古人比現代人更崇尚學問,于此也可見一斑。
但蔡邕的正直卻成了當權宦黨的眼中釘。他曾被陷害下獄,曾被流放。宦黨分子還不肯放過他,派刺客一路追來行刺他,然而那位刺客卻為蔡邕的高義感動,不肯下手;宦黨分子又賄賂當地官吏企圖加害于他,但被賄賂者也敬佩蔡邕,反而把陰謀告訴了他。為了躲避宦官的迫害,他逃亡到東南吳會一帶,一住十二年。就是在那里,他從農人燒木材的爆裂聲中聽到了良木之音,用火灶里搶救出來的美桐制作了音樂史上著名的“焦尾琴”。漢末“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等著名學者都是他的學生。因他后來官至左中郎將,后世又稱之為“蔡中郎”。
魯迅先生曾說他思想挺解放,寫的那現篇《協初賦》、《檢逸賦》也夠叫人看了心驚肉麻的。一曰“色若蓮葩,肌如凝蜜”,是秀色可餐;二曰“普天壤其無儷,曠千載而特生。余心悅于淑麗······晝聘情以舒愛,夜托夢以交靈”。若不是題目望有“檢逸”二字,真要讓人以為是登徒子寫的色情文章。
《龍城錄》說:蔡邕還特好酒,每有鄰人以酒食相如,邕必欣然前往,及飲歸,必大醉,常常醉臥路邊,因此得了個“酒龍”的雅號。
一直以來正統的評價對蔡邕都不太好,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做人若不是四平八穩、循規蹈矩,評價都不會太好。北宋時民間還把蔡邕說成是不忠不孝之人。早期戲文中多有有關蔡邕的戲。明徐渭《南詞敘錄·宋元舊篇》第一本就是“趙貞女,蔡二郎”,并注云:“即舊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摘自錢南揚《元末琵琶記校注》前言)。
蔡邕被寫成了“陳世美”,他上京趕考(漢時做官采用推薦征辟制度,即所謂的舉“孝廉”,用不著趕考。這也可證明戲曲家乃信口雌黃,隨口亂編),貪圖功名富貴長年不歸。其妻趙五娘在家支撐門面,蔡家父母雙雙亡故后,趙五娘千里尋夫,蔡竟不認,還馬踏五娘。最后,蔡遭雷殛而死。后來,連《桃花扇》里妓女李香君在南京桃葉渡送別侯方域侯公子時,也唱著《琵琶記》中的曲子,告誡侯方域侯公子不要學蔡中郎“學不補行”。
那么歷史上的蔡邕究竟有什么“行”不佳的呢?根據《后漢書·蔡邕傳》的記載,“蔡邕性篤孝”,母親滯病多年,蔡邕在病榻前侍候,常常連睡覺都不解襟帶。母親死的,他在母親的墳冢旁結廬守者,一舉一動都符合禮議。他與叔父堂弟同居一處宅第,和睦相處,三世不分家產。“鄉黨高其義”。可見,其人的品行是很好的。然而,為什么后世會對他有這機關報謠傳呢?——說來也很簡單,是因為蔡邕把自己跟董卓攪在了一起。
蔡邕不是董卓的親信,卻偏偏在董卓暴尸于市,親信“見敗兆紛紛逃亡”作鳥獸散之際,卻撫尸大哭。《三國演義》說王允“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其實并非史實。《后漢書·蔡邕傳》記載,蔡邕還未被定罪,卻先在獄中死了。看來是自殺——士可殺不可辱,要不然怎么是“(王)允悔,欲止而不及”呢!
蔡邕為什么去哭董卓呢?《蔡邕傳》記載他在漢靈帝朝中曾被宦黨迫害,受了“髡刑”(被弟光頭發),戴枷鎖與家屬一起流放朔方(郡治在今內蒙古磴口北)。董卓立獻帝把持朝綱后,很看重蔡邕,硬逼他出來做官。其實蔡邕這樣的知識分子從性格上講喜歡“閑居玩古,不交當世”,對邪惡的權貴勢力更是避之猶恐不及。早在漢桓帝時,當權的宦官、中常侍徐璜等人聽說蔡邕善鼓琴,便去對皇帝說要征召他進京,讓陳留太守督促發遣。蔡邕不得已,只好動身,但到了偃師這個地方,還是稱疾而歸了。但這一次,暴戾的董卓卻容不得他推托:他要么應征召入朝,要么死路一條。蔡邕畢竟沒有勇氣作無謂的犧牲。所以,他進京了。董卓為了收買天下士子人心,對名重天下的蔡邕果然十分敬重,“三日之間,周歷三臺”,連升三級,官拜至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蔡邕也知董卓不得人心,屢次想“遁逃山東”卻終于不能。
蔡邕去哭董卓多少是因為感懷“知遇之恩”——知識分子的最大弱點就是容易動感情,按照《后漢書》上的說法叫“意氣之感,上所不能忘也”。
憑良心說蔡邕是個好人,而好人卻得不到好人的賞識,偏偏要一個董卓這樣的壞人來“知遇”,這種悲劇又豈止發生在蔡邕一個人身上!
蔡邕在這種時候去哭祭董卓,更說明他是一個忠誠有信義的好人,歷史上的王允王司徒當然也是個好人,而好人卻偏偏不見諒于好人!
再說回來,好人未必全好,壞人也未必全壞。歷史上的董卓也并非如《三國演義》里寫的那么面目可憎、一無是處。他一上臺就扭轉了宦官政治的黑暗局面,為陳蕃、竇武平了反。后又擢用了蔡邕、鄭泰、何顓等一批清流名士。古人說:“不以一眚掩大德”,那么也不應以百惡掩一德吧。蔡邕不是不明是非,而是太明是非了。在他心目中,一是即一是,一非即一非。所以他才去哭祭人人喊打的董卓。
從某種意義上說,蔡邕的勇氣十分值得敬佩,司馬遷當年為李陵說話也是憑這種勇氣。據史傳,伏尸哭祭在兩漢倒是常見之事,如田疇在公孫瓚的刀口下哭劉虞,跟了曹操后又去哭袁尚;袁氏故吏王修也哭祭過袁譚等等。那時也并無因犯此罪可誅之律,恐怕是后來對“撫哭叛徒”者的懲罰加重了,終至與“叛徒”一樣對待了。于是,“吊客”也就越來越少了,后世人看蔡邕也就越來越不可理解了。
陸放翁有一首詩單表此事:
斜陽古柳趙家莊,
負鼓盲翁正作場。
身后是非誰管得,
滿村聽說蔡中郎。
蔡邕身后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我蔡琰,字文姬,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后漢書》上說她“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但似乎逃不脫紅顏薄命、天妒英才的宿命,這位蔡文姬命運多蹇。先是嫁給河東衛仲道,但很快成了寡婦,因為尚未替衛家生下兒子,于是便一身輕松,回家歸寧。但到了興平年間,天下離亂,蔡文姬竟被匈奴胡騎擄走,獻給了南匈奴左賢王,在胡地十二年,還生下了兩個兒子。后來曹操秉政,曹操當年在京城與蔡邕有舊交,又痛惜蔡邕沒有子嗣,便派使者出使匈奴用金璧贖回了蔡文姬,將她重新嫁給了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后來憑著超人的記憶力,將蔡邕生前已毀于離亂的四千余卷藏書中的四百余篇默寫繕書下來。“文無遺誤”。泉下蔡邕聊可欣慰,誰說生女不如男?
蔡邕 的《釋誨》在目前中國哪本古詩集中有收錄?
蔡邕 的《釋誨》在《藝文類聚》二十五中有收錄。
《釋誨》是一篇取自《后漢書·蔡邕傳》《藝文類聚》二十五的戒訓文。
蔡邕是哪個朝代的
導語:曾有人士這樣評價蔡邕:一文學士,所陳奏議,未始非守正之談,然或嫌迂遠,或涉虛浮,才有余而忠不足,吾于邕猶有余憾焉。那么,蔡邕是哪個朝代的呢?下面由我為您整理出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蔡邕是哪個朝代的
兩漢
(二)蔡邕簡介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因官至左中郎將,后人稱他為“蔡中郎”。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為司徒掾屬,任河平長、郎中、議郎等職,曾參與續寫《東觀漢記》及刻印熹平石經。后遭流放朔方,幾經周折,避難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權時,強召蔡邕為祭酒。三日之內,歷任侍御史、治書御史、尚書。又遷侍中、左中郎將,封高陽鄉侯。董卓被誅殺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嘆而被下獄,不久便死于獄中,時年六十歲。
蔡邕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師事著名學者胡廣。蔡邕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精于篆、隸。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創“飛白”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他生平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全后漢文》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
(三)人物成就
文學
蔡邕是漢代最后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取材多樣,切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態人情,很有藝術的感染力。其中代表作品為《述行賦》。全賦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辭俱佳,是漢末抒情小賦的力作。他小賦的題材多樣,他甚至用以表現男女情愛,風格大膽而直率。《青衣賦》就是相當感人的作品。在這篇言情小賦中,他真實地坦露了對一位出身微賤的美女的愛情,以真摯的感情,表現了人情與封建禮法的矛盾撞擊。蔡邕的散文長于碑記,工整黃雅,多用排偶,舊時頗受推重。
《蔡中郎集》
蔡邕收集漢朝歷史,沒有看見寫下來作后史。只有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因李傕作亂散失,大多沒有保存下來。所著詩、賦、碑、誄、銘、贊,連珠、箴、吊、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執》,祝文、章表、書記,共104篇傳于世。[39]
蔡邕生平喜藏書,多至萬余卷,晚年將所藏之書載數車悉數贈給王粲,家存藏書還有四千多卷。《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其文集20卷,早佚。明人張溥輯有《蔡中郎集》二卷。丁紹儀《全漢詩·卷七》亦載其作品。嚴可均《全后漢文》卷69~卷80對其奏疏詞賦等作品多有收錄。
蔡邕詩歌現流傳有400多首。但由于當時戰亂連年,沒有保存原稿流傳下來,均由其女蔡琰,在曹操的救助下,憑借驚人的.記憶力默寫而來。
書法
藝術創造
蔡邕工篆書、隸書,尤以隸書著稱,其字結構嚴整,點畫俯仰,體法多變。靈帝命工修理鴻部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粉的帚在墻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后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作品行情
蔡邕因負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論著附合成蔡邕名義的偽作也不少。據說其真跡在唐時已經罕見。
經學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經籍距圣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于是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飏等任,奏請正定《六經》的文字。靈帝予以批準,蔡邕于是用紅筆親自寫在碑上,讓工人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又稱漢石經、一體石經)。后來的儒者學生,都以此為標準經文。碑新立時,來觀看及摹寫的,一天之內,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街道也因此堵塞。
蔡邕年歷表?要有史書依據,并一一列出出處
父蔡棱。
《后漢書》本傳:”父棱,亦有清白行,諡曰貞定公。” 章懷太子李賢注引“邕祖蔡攜碑云:‘……長子棱字伯直,處俗孤黨,不協於時,垂翼華發,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諡法》曰:清白守節曰貞,純行不差曰定。” 《元和姓纂》卷八“濟陽考城縣”條:“攜生稜、質,稜生邕。質始居陳留,分為濟陽,因為郡人。” 王僧虔《答高祖論書啟》:“陳留蔡邕,后漢左中郎將。善篆隸,采斯喜之法,《貞定直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 《貞定直父碑》,見《初學記》十八、《太平御覽》卷四百零九。
母袁氏。
《后漢書》本傳:“邕性篤孝,母常滯病三年,邕自非寒暑節變,未嘗解襟帶,不寢寐者七旬。母卒,廬於冢側,動靜以禮。有菟馴擾其室傍,又木生連理,遠近奇之,多往觀焉。”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引惠棟曰:“《先賢行狀》:伯喈母,袁曜卿之姑女。”
其家族以孝悌著稱,三世不分居。
《后漢書》本傳:“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 蔡邕《與人書》曰:“邕薄祜,早喪二親。年逾三十,鬢發二色。叔父親之,猶若幼童。陸則對座,食則比豆。” 其叔父蔡質,靈帝時曾為尚書,推薦蔡邕入朝為郎中,校書東觀。詳熹平元年條。
漢桓帝劉志元嘉二年(152)壬辰 二十歲
蔡邕師事胡廣。
《后漢書》本傳:“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王先謙《后漢書集解》引惠棟曰:“《邕別傳》曰:邕與李則游學,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性通敏兼人舉一反三。”案《后漢書·鄧張徐張胡列傳》:“胡廣字伯始,南郡華容人也。六世祖剛,清高有志節。平帝時,大司徒馬宮辟之。值王莽居攝,剛解其衣冠,縣府門而去,遂亡命交阯,隱于屠肆之間。后莽敗,乃歸鄉里。父貢,交阯都尉。”胡廣卒於漢靈帝建寧五年(172),時年八十二歲。逆推,本年胡廣六十二歲。
漢桓帝劉志永興元年(153)癸巳 二十一歲
作《瑯琊王傅蔡公碑》
僅見《蔡邕集》。文稱:“君諱朗,字仲明。……遷河南中尉瑯琊王傅,乃從經術之方。……年五十八,永興六年夏卒。”文中記載蔡朗乃陳留圉人,應是蔡邕的本家。案:永興僅二年。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將此系於永興二年。王昶《蔡邕年表》系于永興元年。或“元”與“六”,形近而誤?故系于本年。
漢桓帝劉志永壽二年(156)丙申 二十四歲
作《玄文先生李子材碑》
又見《藝文類聚》三十七,作《玄文先生李休碑》。文稱:“玄文先生名休,字子材。南陽宛人也。。……年既五十,苗胤不嗣。以永壽二年夏五月乙未卒。”
漢桓帝劉志延熹二年(159)己亥 二十七歲
被征入京師,行至偃師,稱疾而歸。作《釋誨》。
見《后漢書》本傳:“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聞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陳留太守督促發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師,稱疾而歸。閑居玩古,不交當世。感東方朔《客難》及楊雄(《解嘲》)、班固(《答客戲》)、崔駰(《達旨》)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
秋,作《述行賦》
又見《藝文類聚》二十七。《述行賦》云:“延熹二年秋,霖雨逾月。是時梁冀新誅,而徐璜、左悺等五侯擅貴於其處。又起顯陽苑於城西。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白馬令李云以直言死。鴻臚陳君以救云抵罪。璜以余能鼓琴,白朝廷,敕陳留太守發遣余。到偃師,病不前,得歸。心憤此事,遂托所過,述而成賦。”序中所述背景是這樣的:這年七月,郎中汝南袁著撰《詣闕上疏》,請抑損梁冀擅權。涿郡崔琦以文章為梁冀所善,琦作《外戚箴》、《白鵠賦》以風。結果兩人均被梁冀所殺。見《后漢書·梁冀傳》。八月,梁冀自殺。常侍單超等五人皆以誅冀有功,并封列侯。專權選舉。又立掖庭民女亳氏為皇后,數月間,后家封者四人,賞賜巨萬。是時地數震裂,眾災頻降。李云作《露布上書移副三府》。桓帝得奏書震怒,下令逮捕李云,當時弘農五官掾杜眾認為,李云忠貞受到猜忌,上書愿與李云同日而死。桓帝愈怒,遂并下廷尉。陳蕃作《救李云疏》。見《后漢書·杜欒劉李劉謝傳》。更重要的是,蔡邕的恩師太尉胡廣因為與梁冀的關系而被免為庶人。所有這些宮廷內部斗爭,蔡邕均有所耳聞。與之對照的,卻是“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為此,激憤而成此篇,實是有感而作。文中稱:“貴寵扇以彌熾兮,僉守利而不戢。前車覆而未遠兮,后乘驅而競及。窮變巧於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濕。”頗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味道。
作《汝南周巨勝碑》、
僅見《蔡邕集》。嚴可均題曰《汝南周勰碑》。文稱:“君諱勰,字巨勝。陳留太守之孫、光祿勛之子也。……至延熹二年,乃更辟門延賓,享宴娛樂。及秋而梁氏誅滅。十二月君卒。……享年五十,不登期考。遐邇嘆悼,痛心失圖。乃相與建碑勒銘”云云。《后漢書·周勰傳》:“勰字巨勝,少尚玄虛。……至延熹二年乃開門延賓客,游談宴樂。及秋而梁冀誅,年終而勰卒,時年五十。蔡邕以為知命。”
漢桓帝劉志延熹三年(160)庚子 二十八歲
作《陳留東昏庫上里社碑》,稱頌陳留所出三公:秦池子華、漢陳平、虞延、虞放,家鄉榮焉。
又見《史記·陳丞相世家索隱》、《北堂書鈔》八十七、《太平御覽》五百三十二。文稱:“孝平之世,虞延為太尉司徒封公。至延熹中,延弟曾孫放字子卿,為尚書令。外戚梁冀乘龍作亂,首策誅之,王室以績,詔封都亭侯、太仆、太常、司空。毗天子而維四方,克錯其功,往烈有常。於是司監,爰暨邦人,僉以為宰相繼踵,咸出斯里。秦一漢三,而虞氏世焉。雖有積德馀慶修身之致,亦斯社之所相也。乃與樹碑作頌,以示后昆。”此文,王昶《蔡邕年表》系於延熹二年,似不確。《后漢書·桓帝紀》延熹三年秋七月,“太常虞放為司空。”下年六月免司空。文中既然提到虞放為司空,則本文之作當在本年七月之后,下年六月之前。《元和郡縣志》徵引圈稱《陳留風俗傳》:“東緡縣者,故陽武戶牖鄉,漢丞相陳平,即此鄉人也。”
漢桓帝劉志延熹四年(161)辛丑 二十九歲
作《濟北相崔君夫人誄》
僅見《蔡邕集》。文稱:“維延熹四年,故濟北相夫人卒。”是作于本年之證。此濟北相疑是崔瑗,卒于漢安元年(142)。崔瑗有《隸書勢》、《草書勢》、《篆書勢》等文,見顧櫰三《補后漢書藝文志》著錄。案蔡邕也有《篆勢》、《隸勢》、《飛白書勢》。《法書要錄》卷一《宋羊欣采能書人名》“傳授筆法人名”:“蔡邕受于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鍾繇”云云。此段文字年歷錯亂,但在書法藝術上,蔡邕與崔瑗頗多相通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漢桓帝劉志延熹五年(162)壬寅 三十歲
作《與人書》,稱二親早卒。年逾三十,鬢發二色。
又見《太平御覽》四百三十二。文稱:“邕薄祜,早喪二親。年逾三十,鬢發二色。叔父親之,猶若幼童。居則侍坐,食則比豆。”叔父,蔡質也。后來推舉蔡邕出任郎中。
漢桓帝劉志延熹六年(163)癸卯 三十一歲
作《朱公叔鼎銘》、《朱公叔墳前石碑》《朱公叔諡議》等。
《朱公叔鼎銘》僅見《蔡邕集》,文稱:“忠文朱公名穆字公叔。……享年六十有四,漢皇二十一世,延熹六年夏四月乙巳卒於官。天子痛悼,詔曰:制誥,尚書朱穆,立節忠亮,世篤爾行,虔恪機任,守死善道,不幸而卒,朝廷閔焉。今使權謁者中郎楊賁贈穆益州刺史印綬。”
《朱公叔墳前石碑》,嚴可均題作《朱穆墳前方石碑》。文稱:“維漢二十一世延熹六年粵四月丁巳,文忠公益州刺史朱君名穆字公叔卒于京師。其五月丙申,葬于宛邑北萬歲亭之陽舊兆之南。”
《朱公叔諡議》,又略見《漢書·朱穆傳》注引袁山松《書》。文稱:“漢益州刺史南陽朱公叔卒,門人陳季珪等議所諡,云宜曰忠文子。陳留蔡邕議”云云。
上揭三文,有幾處歧異:第一,朱穆卒日,《朱公叔鼎銘》作四月乙巳,《朱公叔墳前石碑》作四月丁巳。查《中西史歷日和中西歷日對照表》,本年四月十一日為丁巳,本月無乙巳日。故《鼎銘》作乙巳,誤。第二,諡號,《朱公叔墳前石碑》作文忠先生,《鼎銘》作忠文先生,《朱公叔諡議》作忠文子。《后漢書·朱樂何傳》作文忠先生:“穆素剛,不得意,居無幾,憤懣發疽。延熹六年,卒,時年六十四。祿仕數十年,蔬食布衣,家無馀財。公卿共表穆立節忠清,虔恭機密,守死善道,宜蒙旌寵。策詔褒述,追贈益州太守。所著論、策、奏、教、書、詩、記、嘲,凡二十篇。穆前在冀州,所辟用皆清德長者,多至公卿、州郡。子野,少有名節,仕至河南尹。初,穆父卒,穆與諸儒考依古義,諡曰貞宣先生。及穆卒,蔡邕復及門人共述其體行,諡曰文忠先生。”李賢注引袁山松《書》:“蔡邕議云:魯季文子,君子以為忠,而諡曰文子。又傳曰:忠,文之實也。忠以為實,文以彰之,遂共議穆。荀爽聞而非之。張璠曰:夫諡者,上之所贈,非下之所造。故顏、閔至德,不聞有諡。朱、蔡各以衰世臧否不立,故私議之。”當作忠文為是。張璠《后漢紀》系在延熹五年,據蔡邕碑,顯誤。李賢注:“袁山松《書》曰:穆著論甚美。蔡邕嘗至其家自寫之。”案朱穆著有《崇厚論》《絕交論》,蔡邕本之而作《正交論》。《后漢書·朱穆傳論》曰:“朱穆見比周傷義,偏黨毀俗,志抑朋游之私,遂著《絕交》之論。蔡邕以為穆貞而孤,又作《正交》而廣其致焉。”李賢注詳引蔡邕《正交論》。《文選》應璩《與曹長思書》李善注誤作《正論》。案梁冀當權時,延篤也作有《仁孝論》。見《后漢書·吳延史盧趙傳》:“時人或疑仁孝前后之證,篤乃論之曰:‘觀夫仁孝之辯,紛然異端。……’”云云。
漢桓帝劉志延熹七年(164)甲辰 三十二歲
本年前,作《辭郡辟讓申屠蟠書》。
見《后漢書·申屠蟠傳》:“申屠蟠字子龍,陳留外黃人也。九歲喪父,哀毀過禮。服除,不進酒肉十馀年。每忌日,輒三日不食。同郡緱氏女玉為父報仇,殺夫氏之黨,吏執玉以告外黃令梁配,配欲論殺玉。蟠時年十五,為諸生,進諫曰……家貧,傭為漆工。郭林宗見而奇之。同郡蔡邕深重蟠,及被州辟,乃辭讓之曰”云云。文中有“方之於邕,以齒則長,以德則賢。”案申屠蟠卒於獻帝遷都之后,時年七十四歲。若其年即遷都之初的初平元年(190),逆推生於漢安帝元初四年(117),長於蔡邕十七歲。時年已經四十九歲。其后,史載申屠蟠參加了本年舉行的黃瓊葬禮。因此,這篇薦書不會晚于本年。而王昶《蔡邕年表》系之於建寧二年(169),不確。因為那一年郭林宗已死,怎麼會“見而奇之”?
漢桓帝劉志延熹八年(165)乙巳 三十三歲
五月,作《太尉楊公碑》
又見《藝文類聚》卷四十六。文稱:“秉字叔節,弘農華陰人也。……年七十有四,延熹八年丙戌薨。……於是門人學徒,相舉刊石樹碑,表勒鴻勛。”案《后漢書·桓帝紀》,楊秉卒于本年五月丙戌。此前,楊秉曾作《奏劾候參》。見《后漢書·楊震傳》。顧櫰三《補后漢書藝文志》著錄楊震有《關輔古語》。
八月,作《王子喬碑》。
又見《水經注·汳水注》。《太平御覽》三十三稱作《王喬錄》。文稱:“延熹八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犧牲以致祀。祗懼之敬,肅如也。國相東萊王璋字伯儀,以為神圣所興,必有銘表,昭示后世,是以賴鄉仰伯陽之蹤,關民慕尹喜之風,乃與長史邊乾,訪及士隸,遂樹之玄石,紀頌遺烈。俾志道者有所覽焉。”侯康《補后漢書藝文志》著錄作《王喬傳》。
八月,邊韶作《老子銘》,蔡邕書。
碑文見《隸釋》卷三。文中稱“延熹八年八月甲子,皇上……夢見老子”云云。案《后漢書·桓帝紀》:延熹八年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縣祠老子。至十一月,又遣中常侍管霸祠之。而此碑云“八月夢見老子而祠之”。世言碑銘蔡邕作,今檢《蔡邕集》無此文。《隸釋》卷二十七《天下碑錄》著錄《漢老子銘》,“在衛真縣太清宮,邊韶文,蔡邕書。”
漢桓帝劉志延熹九年(166)丙午 三十四歲
作《荊州刺史庾侯碑》。
又見《藝文類聚》五十。案唐鈔本《文選集注》、尤刻李善注《文選》、《四部叢刊》李善五臣注《文選》、奎章閣本五臣李善注《文選》均引蔡邕《度侯碑》曰:“即鑒出於自然,英風發於天骨”即出於本文。是庾侯當作度侯,即度尚。《后漢書·張法滕馮度楊列傳》:“度尚字博平,山陽湖陸人也。……年五十,延熹九年卒於官。”又案《后漢書·列女·曹娥傳》:“孝女曹娥,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章懷太子李賢注:“《會稽典錄》曰:‘上虞長度尚弟子邯鄲淳,字子禮。時甫弱冠,而有異才。尚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會朗見尚,尚與之飲宴,而子禮方至督酒。尚問朗碑文成未?朗辭不才,因試使子禮為之,操筆而成,無所點定。朗嗟嘆不暇,遂毀其草。其后蔡邕又題八字曰:‘黃絹幼婦,外孫蒜臼。’”魯迅《會稽郡故書雜集》據《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校正異文。此文又見劉孝標注《世說新語》、《殷蕓小說》、《水經注》卷四十“浦陽江”條。蔡邕所題八字,后來曹操與楊修猜出八字是“絕妙好辭”之意,后代流傳甚廣。啟功先生《“絕妙好辭”辨》(《啟功叢稿》,中華書局,1999)認為這些故事,恐系后人委托,因為此碑文用典,頗多不切之處,甚至擬於不倫。此外,曹魏時的邯鄲淳也非字子禮。因此,恐非一人。但是度尚立碑、蔡邕讀碑,或有其事。由此可見蔡邕與度尚的關系。
漢靈帝劉宏建寧二年(169)己酉 三十七歲
六月,作《處士圂叔則碑》
郭有道碑《郭泰碑》---蔡邕(國學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二)
【原文】
先生諱(ㄏㄨㄟˋ會)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有虢(ㄍㄨㄛˊ國)叔者,實有懿德,文王咨焉[1],建國命氏,或謂之郭,即其后也[2]。先生誕應天衷,聰叡(ㄖㄨㄟˋ銳)明哲,孝友溫恭,仁篤慈惠。夫其器量宏深,姿度廣大,浩浩焉,汪汪焉。奧乎不可測已。若乃砥節厲行,直道正辭,貞固足以干事,隱括足以矯時[3],遂考覽《六經》,探綜《圖》《緯》[4],周流華夏,隨集帝學。收文武之將墜,拯微言之未絕。于時纓緌(ㄖㄨㄟˊ蕤)之徒[5],紳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聲而響和者,猶百川之歸巨海,鱗介之宗龜龍也。爾乃潛隱衡門[6],收朋勤誨,童蒙賴焉,用祛(ㄑㄩ屈)其蔽[7]。州郡聞德,虛己備禮,莫之能致。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ㄩㄢˋ愿)[8],又舉有道,皆以疾辭。將蹈洪涯之遐跡,紹巢由之絕軌[9],翔區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二。以建寧二年正月乙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哀悼,靡所寘(ㄓˋ置)念[10]。乃相與惟先生之德,以謀不朽之事。僉(ㄑㄧㄢ千)以為先民既沒[11],而德音猶存者,亦賴之于紀述也,今其如何而闕(ㄑㄩㄝ缺)斯禮[12]。于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俾芳烈奮乎百世,令聞顯于無窮。其辭曰:
于休(ㄨ嗚ㄏㄨ呼)先生,明德通玄[13];純懿淑靈,受之自天,崇壯幽濬,如山如淵。禮樂是悅,詩書是敦;匪惟摭華,乃尋厥根;宮墻重仞,允得其門。懿乎其純,確乎其操;洋洋搢(ㄐㄧㄣˋ晉)紳[14],言觀其高;棲遲泌邱,善誘能教[15];赫赫三事,幾行其招;委辭召貢,保此清妙。降年不永,民斯悲悼;爰勒茲銘,摛(ㄔ吃)其光耀[16];嗟爾來世,是則是效。
【注釋】
[1]文王咨焉:《國語》胥臣曰:「文王即位,而咨于二虢。」咨:謀也。
[2]郭:高誘《戰國策注》曰:郭,古文虢字也。
[3]隱括:律己恕人。
[4]《六經》:《五經》及《樂經》也。圖:《河圖》也。緯:《六經》及《孝經》皆有緯也。
[5]纓緌之徒:纓緌,帽下的結帶。比喻顯貴之士。
[6]衡門:以橫木為門。形容簡陋的住所。
[7]袪:猶去也。
[8]休之:交口推譽。辟:猶召也。
[9]洪涯:道家神仙。巢由之絕軌:皇甫謐《逸士傳》曰:「巢父者,堯時隱人也及堯之讓位于許由也,由以告巢父焉,巢父責由曰:『汝何不隱汝光,何故見若身也?』。」
[10]寘念:即「置念」,互相緬懷。
[11]僉:眾人﹑大家的代稱。
[12]闕:義同「缺」
[13]于休:嗚呼。
[14]搢紳:即「縉紳」,地方紳士,士林君子。
[15]棲遲泌邱:游息丘泉之間。
[16]摛:傳播、傳揚。
【注】此碑因墓主郭泰,字林宗,曾被人舉為“有道”,亦稱《郭有道林宗碑》、《郭林宗碑》、《郭有道碑》。據《水經注》記載,蔡邕手書原碑在北魏還完好無損;但北宋歐陽修、趙明誠的金石名著均未著錄,疑已不存;明清之際,傅山曾補刻此碑,卻已非漢碑之舊了。在碑志文體的創作與演變史上,蔡邕是開一代風氣的大家。對此,歷代文評家幾乎是眾口一辭的。劉勰推崇道:「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后漢書郭泰傳》
【作者】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后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后漢書·蔡邕傳》說他自少博學,“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還會制作焦尾琴。漢獻帝初年,董卓專權,久聞其高名,以誅族相威脅,迫其入朝,拜左中郎將,后人因而稱他蔡中郎。蔡邕是東漢后期著名的學者、文學家、書法家和音樂家。他的《后漢史》殘稿已亡佚,有《獨斷》等傳世。他最工隸書,另著有《篆勢》。
【譯文】
先生名泰,字林宗,太原界休人。其先世出自姬周。王季之子,有叫虢叔,非常有美德,周文王常向這位兄弟諮訪政事。周初封邦建國,以虢命名其氏姓,有人呼之為郭,先生就是其后人。先生的誕生,承應上天的福佑,聰敏睿智,深明事理,孝敬長輩,友善兄弟,溫良謙恭,仁義誠篤,慈愛寬惠。其器量弘廣深沉,氣象開闊博大,像浩浩江河,汪汪海洋,深邃而不可測啊。至于砥礪節概,激勵操行,遵行正道,端正言辭,正直堅定足以擔當大事,律己恕人足以矯正流俗。另外他研讀儒家六經,探索河圖緯書,周游華夏大地,摭集帝王之學,收拾即將墜失的文武之道,拯救還未中絕的仲尼微言。這時,在冠纓飾緌的士人和紳帶玉佩的賢達中,望見圭表就附著日影,聽到嘉音就跟著唱和的人,就像江河奔歸汪洋大海,水族朝宗元龜神龍。先生卻遁隱蓬門,接納群朋,殷勤誨導;愚蒙有賴于你,盡祛知性之蔽。州郡聞此德行,虛心折節,備以大禮,卻不能延致。群公交口推譽,于是召為司徒掾,又舉其為「有道」,先生都以病推辭。準備沿著道家神仙洪涯先生遙遠的足跡,繼承上古高士巢父、許由超脫行事,以舒展的雙翼騰翔區宇之外,因高邁的舉動超越天衢之上。可惜稟承于天的壽命不長,享年四十有二,于建寧二年正月乙亥日去世。所有四方同好之人,懷著深切哀悼之情。沒有什么可以容得下這種思念,因而互相緬懷先生之德,籌劃可令不朽之事。大家都認為:先人已經逝世而德行依然存在的原因,有賴于被后人追述。如今不知怎么反而缺少此種禮儀!于是樹立碑石刻墓志銘,昭然銘刻光輝的德行,以使美好的事跡昭明于百世,崇高的聲名顯揚于永遠。銘辭說:
嗚呼,先生明德通達大道精玄。純美善良聰明,稟賦受自上天。崇高偉大如山,幽遠深邃如淵。禮樂令人愉悅,詩書令人勤奮。不僅摭拾精華,還為找尋本根。孔學宮墻高深,先生真得其門。美者是其純正,堅者是其節操。多少士林君子,言行仰之彌高。游息丘泉之間,循循善誘能教。赫赫朝廷三公,幾度折節相邀。婉言拒召辭舉,保全自身清高。可惜享年不永,萬民因而悲悼。于是刻此銘辭,刊布先生光耀。嗟嘆悠悠來世,楷模足供仿效!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