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是什么意思,己亥雜詩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雜詩是什么意思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己亥雜詩是什么意思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雜詩王維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雜詩》的譯文:您從我們的故鄉來,一定知道我們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著花紋的窗戶前的臘梅開花了沒有?全詩即事抒情,抒寫了詩人遇到故鄉來人之事,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釋
來日:來的時候。
綺(qǐ)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著花未:開花沒有。
著(zhuó)花,開花。
未,用于句末,相當于“否”,表疑問。
《雜詩》的賞析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透露出無限情味。四句都是游子向故鄉來人的詢問之辭。全詩開頭兩句“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傳神地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前兩句中“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應知”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后兩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讓人出乎常情,又絕非故作姿態,表現出詩人思家之切。
雜詩 什么意思
雜詩 zá shī
1.指寫隨機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可以作為單首詩名,也可以作為組詩名。例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共315首,多詠懷和諷喻之作,寫于己亥年。這一年作者憤然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迎眷屬,往返途中將見聞感受寫成三百一十五首雜詩,統名曰《己亥雜詩》。
2.指雜體詩,具有代表性有:回環詩(或稱回文詩)、剝皮詩、離合詩、寶塔詩、字謎詩、轆轤詩、八音歌詩、藏頭詩、打油詩、詼諧詩、集句詩、聯句詩、百年詩、嵌字句首詩、絕弦體詩、神智體詩等40多種。這些雜體詩各有特點,有些純粹是游戲,有些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至今。
雜詩的意思全解是什么?
《雜詩》
作者:王維(唐)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白話譯文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出來,一定了解家鄉人情事態。
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王維住孟津十余年,久在異鄉,忽然他鄉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強烈的鄉思,因此做此詩表達自己強烈的思鄉之情,最著名的是《雜詩》第三首。
名家評點
王永強: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表現“游子思鄉”這一主題的作品數不勝數,王維《雜詩》(其二)就是其中很纖巧、很精致的一首。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組:本詩描繪一個不同尋常的游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的精神風致。這樣詩人寫這一首詩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頌一種雖然飽經滄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態的人生風范。
晉·陶淵明《雜詩》是什么意思
雜詩
朝代:魏晉
作者:陶淵明
原文: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譯文
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
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青春一旦過去便不可能重來,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并不等待人。
注釋
①蒂(dì帝):瓜當、果鼻、花與枝莖相連處都叫蒂。陌:東西的路,這里泛指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這句和上句是說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③落地:剛生下來。這句和下句是說,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
④斗:酒器。比鄰:近鄰。這句和上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⑤盛年:壯年。
⑥及時:趁盛年之時。這句和下句是說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并不等待人。
鑒賞:
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于同一年內。據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句意,證知作于公元414年(晉安帝義熙十年),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這組《雜詩》,實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正如明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嘆萬端,第八首專嘆貧困,余則慨嘆老大,屢復不休,悲憤等于《楚辭》。”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
這種關于“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嘆喟,是在《詩經》《楚辭》中即已能聽到的,但只是到了漢末魏晉時代,這種悲傷才在更深更廣的程度上擴展開來,從《古詩十九首》到“三曹”,從“竹林七賢”到“二陸”,從劉琨到陶淵明,這種嘆喟變得越發凄涼悲愴,越發深厚沉重,以至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這種音調,在今天看來不無消極悲觀的意味,但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卻反映了人的覺醒,是時代的進步。
“人生無根蒂”四句意本《古詩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感嘆人生之無常。蒂,即花果與枝莖相連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沒有著落,沒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由于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地改變著人,每一個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這四句詩,語雖尋常,卻寓奇崛,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為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為沉痛的悲愴。陶淵明雖然“少無適俗韻”,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宏大抱負,但他生值晉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戰亂頻仍,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計,他幾度出仕,幾度退隱,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終于在四十一歲時辭職歸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態,如此經歷,使他對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雖然在他的隱逸詩文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曠達超然之志,平和沖淡之情,但在他的內心深處,蘊藏著的是一種理想破滅的失落,一種人生如幻的絕望。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承前而來,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這一層意思出自《論語》:“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也是陶淵明在戰亂年代對和平、泛愛的一種理想渴求。“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閱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于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更是如此,這在他的詩中表露得非常明確:“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雜詩》其五)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轉向仕途榮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這種歡樂平淡沖和、明凈淳樸。“斗酒聚比鄰”正是這種陶淵明式的歡樂的寫照,在陶淵明的詩中時有這種場景的描述,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這是陶淵明式的及時行樂,與“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古詩十九首》)有著明顯的差異,體現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來”四句常被人們引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在今天,一般讀者若對此四句詩作此理解,也未嘗不可。但陶淵明的本意卻與此大相徑庭,是鼓勵人們要及時行樂。既然生命是這么短促,人生是這么不可把握,社會是這么黑暗,歡樂是這么不易尋得,那么,對生活中偶爾還能尋得的一點點歡樂,不要錯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必須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它實質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淵明在自然中發現了純凈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系,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首詩起筆即命運之不可把握發出慨嘆,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著地在生活中尋找著友愛,尋找著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為之感奮。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平常,質如璞玉,然而內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人深省。
王維古詩《雜詩》的意思
雜詩(君自故鄉來)是盛唐時期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五言詩,是組詩《雜詩三首》的第二首。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王維古詩《雜詩》的意思 ,歡迎閱讀。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任大樂丞,因事貶為濟州司倉參軍。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書右丞。安史之亂,身陷叛軍,接受偽職。受降官處分。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別業,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多才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致,富于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注釋]
來日:指從故鄉動身前來之日。
綺窗:雕鏤花紋的窗。
著花未:開了花沒有。
未:疑問詞。
[譯詩、詩意]
你從故鄉來,應該知道故鄉的事情。你來的那天,鏤花窗前的寒梅花開了沒有?
[賞析]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于“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征。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晉·陶淵明《雜詩》是什么意思?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在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為東晉文學家、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雜詩》八首之一詩句,感嘆時間一去不復返,勉勵人們應抓緊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這首詩常用來鼓勵年輕人,不要浪費光陰,必須及時努力,把握青春力求上進。
意譯:
精力充沛的年歲不會再重新來過,就像一天之中只能有一個早晨。年紀正青的時候,要勉勵自己及時努力,否則,歲月一去不回,它是不會停下來等人的。
原詩:
雜詩八首
陶淵明
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