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諸老誰能先賈誼,賈誼后人輯有

熱酒燙喉2023-02-10 01:50故事70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諸老誰能先賈誼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賈誼后人輯有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賈誼傳文言文注釋

1. 誰有《賈誼傳》的譯文啊

三橋語文網

漢書新注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說明】本傳敘述賈誼及其政論。賈誼年少能文,被文帝召為博士,一年間提升至太中大夫。建議適時改制,為文帝所欣賞,但被周勃等老臣所排擠,出任長沙王太傅,轉為梁懷王太傅。多次上疏陳說政事,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削弱諸侯王權力,抗擊匈奴侵擾,倡導禮義教化,重農抑商,諭教太子。后因梁王劉揖墜馬而死,自傷失職,悲傷而死。他好辭賦,擅長政論,深識時勢,議論剴切?!妒酚洝芬再Z誼與屈原同傳,是因賈生有《吊屈原賦》,又有似屈原受貶的遭遇;從司馬遷“爽然自失”的評語中,還可悟到作者同情懷才不遇的寓意。但賈誼究屬不是一般文人,而是政論家,其著名的政論《陳政事疏》乃千古杰作?!稘h書》傳寫其人,詳載其論,實是抓住了賈誼最主要最本質之點;班固又引劉向“其論甚美,通達國體”之論,頗有識見。于此可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班固也有勝過司馬遷的史識。 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賈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1)。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材(2),召置門下(3),甚幸愛。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4),故與李斯同邑(5),而嘗學事焉(6),征以為廷尉。廷尉乃言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1)屬(zhǔ)文:寫文章。稱:聞名。(2)秀材:優秀人才。(3)門下:府門之下。(4)治平:言政治和平而不苛刻。(5)李斯:秦朝丞相。(6)學事:在其門下學習。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是時,誼年二十余,最為少(1)。每詔令議下(2),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諸生于是以為能。文帝說(悅)之,超遷(3),歲中至太中大夫(4)。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1)最為少:言賈誼在博士中最年輕。(2)詔令議下:皇帝發下詔令,要求廷臣議論。(3)超遷:破格提拔。(4)太中大夫:官名。掌議論。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1),易服色制度(2),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3),色上(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逞)也(4)。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之。于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6),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挥闷渥h,以誼為長沙王太傅。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1)正朔:正月初一。這里指歷法。(2)制度:《史記》作“正制度”,是。正:訂正之意。(3)草具:草擬。儀法:禮儀制度。(4)謙讓:辭讓。遑:閑暇。未遑:顧不及之意。(5)絳(jiàng):絳侯周勃。灌:潁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馮敬:當時為御史大夫。(6)毀:詆毀。紛亂:擾亂。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誼既以適(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渡)湘水(1),為賦以吊屈原(2)。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3),其終篇曰:“已矣!國亡(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4)。誼追傷之,因以自喻(5)。其辭曰(6):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1)湘水:即湘江。今湖南省最大的河流。(2)屈原:名平,楚國大臣。偉大的詩人。(3)《離騷賦》:屈原賦之代表作。今存。(4)江:指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5)喻:比喻,(5)辭:指賈誼的《吊屈原賦》。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恭承嘉惠兮(1),俟罪長沙(2)。仄(側)聞屈原兮(3),自湛(沈)三橋語文網

三橋語文網

汨羅。造托湘流兮(4),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5),乃損厥身。烏(嗚)呼哀哉兮,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鸮翱翔(6)。阘茸尊顯兮(7),讒諛得志;賢圣逆曳兮(8),方正倒植(9)。謂隨、夷溷(混)兮(10),謂跖、

2. 賈誼傳譯文,開頭是孫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來賀······

孫叔敖①為楚令尹②,一國吏民皆來賀。有一老父③衣粗衣,冠白冠,后來吊④。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⑤,使臣受吏民之垢⑥,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乎⑦?”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⑧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睂O叔敖再拜⑨曰:“敬受命⑩,愿聞余教?!备冈唬骸拔灰迅叨庖嫦?,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謹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孫叔敖對曰:“甚善,謹記之?!?選自《說苑·敬慎》

譯文

孫叔敖擔任楚國的宰相,全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帽子,最后來慰問。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任令尹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吊喪,莫非是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說:“是有話說。當了大官,對人驕傲,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而大權獨攬的人,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厚,卻不滿足,禍患就會降臨到他那里。”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余的意見。”老人說:“地位越高,要越為人謙恭;官職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謹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索取分外財物。您嚴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p>

3. 賈誼論戰的文言文翻譯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頗臾。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笨鬃诱f:“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頗臾,先王曾經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么千,我們兩人都不想呢?!笨鬃诱f:“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热缦棺佑龅轿kU,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里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把它占領,日后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度。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墻里面?!?/p>

4. 草菅人命出自 《漢書.賈誼傳》請附原文

賈誼,洛陽人,是漢文帝時的一個著名文人。自小聰慧好學,極有才華。被文帝召為博士,后又擔任過太中大夫的官職。但因為被人嫉忌,后謫為長沙王太傅(老師)。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寫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等文章。后來,漢文帝把他召回宮中,要他擔任梁王劉揖的太傅。梁王是漢文帝最寵愛的兒子,文帝指望他將來能繼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讀些書,希望賈誼好好教導他。賈誼就此發了一通議論,他說:“輔導皇子,教他讀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樣做一個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朝末年趙高教導秦二世胡亥那樣,傳授給胡亥的是嚴刑酷獄,所學的不是殺頭割鼻子,就是滿門抄斬。所以,胡亥一當上皇帝,就亂殺人,看待殺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樣,不當一回事。這難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來就壞嗎?他所以這樣,是教導他的人沒有引導他走上正道,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后來,賈誼到梁國上任擔任太傅,悉心輔導梁王??墒橇簯淹醪簧黩T馬摔死,賈誼自傷沒有盡到太博的責任,因此終日郁郁不樂,常??奁荒甓嗪?,就死了,死時才33歲。

可是,賈誼這段精彩的論述就此留傳了下來?!安葺讶嗣弊鳛橐痪涑烧Z,也被人們用來形容反動統治階級殺人的兇殘狠毒。

5. 李贄《賈誼》全文翻譯

班固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盡(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漢為土德,色上黃,數用五,及欲試屬國,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其術固以疏矣。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傳》云?!崩钭课嵩唬喊嗍衔娜宥灰艘浪抉R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論也。立論則不免攙雜別項經史聞見,反成穢物矣。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盡依司馬氏之舊,又甚有見,但不宜更添論贊于后也。何也?論贊須具曠古雙眼,非區區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劉向亦文儒也,然筋骨勝,肝腸勝,人品不同,故見識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雖不能超于文之外,然與固遠矣。

漢之儒者咸以董仲舒為稱首,今觀仲舒不計功謀之云,似矣。而以明災異下獄論死,何也?夫欲明災異,是欲計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計功謀利矣,而欲明災異者何也?既欲明災異以求免于害,而又謂仁人不計利,謂越無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嘗有不計功謀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實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則烏用正義明道為耶?其視賈誼之通達國體,真實切用何如耶?

班氏何知,知有舊時所聞耳,而欲以貶誼,豈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雖然,董氏特腐耳,非詐也,直至今日,則為穿窬之盜矣。其未得富貴也,養吾之聲名以要朝廷之富貴,凡可以欺世盜名者,無所不至。其既得富貴也,復以朝廷之富貴養吾之聲名,凡所以臨難茍免者,無所不為。豈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隨聲雷同以議賈生,故余因讀賈、晁二子經世論策,痛班氏之溺于聞見,敢于淪議,遂為歌曰:駟不及舌,慎莫作孽!通達國體,劉向自別。三表五餌,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絕。漢廷諸子,誼實度越。利不可謀,何其迂闊!何以用之?皤須鶴發。從容廟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說。

6. 求司馬遷《史記 屈原賈誼列傳》原文及翻譯

字數太多,貼不全,給個鏈接: 原文:/shishu/shiji2/084 譯文:/m/jours/adindex?boardid=29joursid=32606 原文 屈原賈生列傳 --------------------------------------------------------------------------------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

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未定。

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蓖跖枨健?/p>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絜,故其稱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原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p>

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

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

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

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楚王曰:“不原得地,原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p>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

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眛。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p>

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柰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

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易曰:“井泄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p>

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乃作懷沙之賦。

其辭曰: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窈窈,孔靜幽墨。冤結紆軫兮,離愍之長鞠;撫情效志兮,俯詘以自抑。

\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章畫職墨兮,前度未改;內直質重兮,大人所盛。

巧匠不斫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幽處兮,蒙謂之不章;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變白而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笯兮,雞雉翔舞。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

夫黨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懷瑾握瑜兮,窮不得余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誹駿疑桀兮,固庸態也。文質疏內兮,眾不知吾之異采;材樸委積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重華不可牾兮,孰知余之從容!古固有不并兮,豈知其故也?湯禹久遠兮,邈不可慕也。懲違改忿兮,抑心而自強;離閔而不遷兮,原志之有象。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含憂虞哀兮,限之以大故。 亂曰: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

賈誼文言文答案

1. 《“賈誼,洛陽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原文】 賈生名誼,雒陽人也。

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徵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

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

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也。

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 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

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於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

歲余,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

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

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

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 【翻譯】 賈生名叫賈誼,是洛陽人。

在十八歲時就因誦讀詩書會寫文章而聞名當地。吳廷尉擔任河南郡守時,聽說賈誼才學優異,就把他召到衙門任職,并非常器重。

漢文帝剛即位時,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卓著,為全國第一,而且和李斯同鄉,又曾向李斯學習過,于是就征召他擔任廷尉。吳廷尉就推薦賈誼年輕有才,能精通諸子百家的學問。

這樣,漢文帝就征召賈誼,讓他擔任博士之職。 當時賈誼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為年輕。

每次文帝下令讓博士們討論一些問題,那些年長的老先生們都無話可說,而賈誼卻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覺得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博士們都認為賈生才能杰出,無與倫比。

漢文帝也非常喜歡他,對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就升任太中大夫。 賈誼認為從西漢建立到漢文帝時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應該改正歷法、變易服色、訂立制度、決定官名、振興禮樂的時候,于是他草擬了各種儀法,崇尚黃色,遵用五行之說,創設官名,完全改變了秦朝的舊法。

漢文帝剛剛即位,謙虛退讓而來不及實行。 但此后各項法令的更改,以及諸侯必須到封地去上任等事,這都是賈誼的主張。

于是漢文帝就和大臣們商議,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而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這些人都嫉妒他,就誹謗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紀輕而學識淺,只想獨攬大權,把政事弄得一團糟。

”此后,漢文帝于是就疏遠了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 賈誼向文帝告辭之后,前往長沙赴任,他聽說長沙地勢低洼,氣侯潮濕,自認為壽命不會很長,又是因為被貶至此,內心非常不愉快。

在渡湘水的時候,寫下一篇辭賦來憑吊屈原。 賈誼在擔任長沙王太傅的第三年。

一年多之后,賈誼被召回京城拜見皇帝。當時漢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也就乘機周詳地講述了所以會有鬼神之事的種種情形。

到半夜時分,文帝已聽得很入神,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總往賈誼身邊移動。聽完之后,文帝慨嘆道:“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在看來還是不如他。

”過了不久,文帝任命賈誼為粱懷王太傅。粱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受文帝寵愛,又喜歡讀書,因此才讓賈誼當他老師。

漢文帝又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為列候。賈誼勸諫,認為國家禍患的興起就要從這里開始了。

賈誼又多次上疏皇帝,說有的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達幾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但是漢文帝不肯聽從。 幾年之后,粱懷王因騎馬不慎,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沒有留下后代。

賈誼認為這是自己作太傅沒有盡到責任,非常傷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死的時候年僅三十三歲。

2. 麻煩翻譯一下李贄的《賈誼》中的一段文言文

班固知道些什么,只是知道以前的傳聞罷了,而想要用這些來貶低賈誼,那不是很可笑嗎?董仲舒只是尋章摘句的老儒,他的迂腐也是理所當然的。盡管如此,董仲舒只是迂腐而已,并不是奸詐。時至今天,有些人可謂像是外表嚴厲而內心怯懦的只敢鉆洞和爬墻的盜賊了。他們沒有得到富貴的時候,則養護自己的名聲以此來謀取朝廷的富貴,凡是可以欺騙世人、竊取名譽的手段,都用盡為止。當他們得到富貴之后,又用朝廷的富貴來養護自己的名聲,只要是遇到危難時可以茍且偷生的手段,都做絕為止。難道這些不是真正的鉆洞和爬墻的盜賊嗎?他們也是董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卻也敢隨聲附和二人來議論賈誼。

文中的“穿窬之盜”應該是指晚明的道學家而不是董仲舒。

3. 《賈誼論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賈誼論》 〔宋〕蘇軾)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

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 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

”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

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縈紆郁悶,趯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

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

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

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誼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

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10.下列各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 行:實施B.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 去:到……去C。 夫子何為不豫 豫:高興D.此其君臣相得之分 得:投合11.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猶且以不用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B.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C.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D.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用其才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12.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在賈誼論中,首段即開門見山地說明自己的觀點,一個人要有才能并不難,怎么使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卻是很難。

而賈誼正是具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卻不能夠讓自己的才能獲得充分的發揮利用。B.第四段寫了絳侯、灌嬰等人與漢文帝的深厚情誼,說明當時漢文帝不用賈誼的客觀原因,認為賈誼應該從容地、逐漸地與他們結交,使天子無疑慮,大臣無猜忌,這樣就可以實現自己的主張了。

C.最后一段蘇軾再次討論君主與賢人之間的關系,千里馬必須遇到伯樂才有施展大志的機會,因此賢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懷抱。苻堅用王猛之例說明漢文帝不能用賈誼是因為賈誼性格比王猛怪異。

D.《賈誼論》全文緊扣著賈誼之失意而終,對賈誼的人格特質分析得非常深入,用這樣的方式與堅定的語氣來凸顯賈誼的個性,強調人要擁有“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養。

4. 《退讓賈誼閱讀答案附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退讓 賈誼梁大夫宋就者,為邊縣令,與楚鄰界。

梁之邊亭與楚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梁之邊亭劬①力而數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惡。

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楚亭惡梁瓜之賢己,因夜往,竊搔梁亭之瓜。

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覺之,因請其尉,亦欲竊往,報搔楚亭之瓜。

尉以請,宋就曰:“惡③!是何言也!是構怨召禍之道也。惡!何稱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p>

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竊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則皆已灌矣。

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也。楚令聞之大悅,具以聞。

楚王聞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④,告吏曰:“微搔瓜,得無他罪乎?”說⑤梁之陰讓也,乃謝以重幣,而請交于梁王。楚王時則稱說梁王以為信,故梁、楚之歡由宋就始。

語曰:“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崩献釉唬骸皥笤挂缘?。

”此之謂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饗客于章華之臺上。

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國亦有此臺乎?”使者曰否翟窶⑥國也惡見此臺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

且翟王猶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翟國惡見此臺也!”楚王愧。

注釋 ①劬(qú):勤勞,勞苦。 ②窳(yǔ):懶惰。

③惡(wū):嘆詞,表示憤怒。 ④惛(hūn):糊涂。

⑤說:同“悅”,高興。 ⑥窶(jù):貧而簡陋。

⑦翦:同“剪”,修剪。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必每莫令人往 莫:不要B.楚邊亭旦而行瓜 行: 巡察C.恕然丑以志自惛也 丑:以為羞恥D.故饗客于章華之臺上 饗:宴請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怒其亭瓜之惡也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B。梁亭覺之,因請其尉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C。

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 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D。 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邊亭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使者曰/否翟窶國也/惡見此臺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B。 使者曰/否/翟/窶國也/惡見此臺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C。

使者曰/否翟/窶國也/惡見此臺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D。使者曰/否翟窶國也/惡見/此臺也/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4。

下列各句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則故事贊美宋就以德報怨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解決了梁、楚兩國的邊境糾紛,也對和睦邦交起了作用。B.宋就讓梁邊亭人晚上暗中幫助楚邊亭人澆灌瓜地,表現了他大度寬容的胸懷。

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興地把這件事報告給楚王。C.翟王派使者到楚國,楚王想夸獎使者,于是在章華臺上宴請賓客。

章華臺很高,登臺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頂上。D.全文少說理,多敘事,主旨體現在標題上。

文章中引用古語和老子的話,啟示后人在處理人際關系乃至國與國之間關系時應該謙讓。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楚亭惡梁瓜之賢己,因夜往,竊搔梁亭之瓜。[來源:學。

科。網]⑵乃謝以重幣,而請交于梁王。

⑶且翟王猶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答案:1。

【解析】選A(莫,通“暮”,夜晚。)2。

【解析】選D(A。其,均為代詞①代梁國邊亭;②指自己 B。

因,①副詞,于是,就;②介詞,通過,特指通過某種人物關系 C。 若,①連詞,表假設,如果;②代詞,你 D。

均為加強判斷語氣)3。 【解析】選B(關注常處于句首或句末的詞語,如“也”;注意對話語境中問與答的內容的起訖點;關注上下文語意對句讀的影響。)

4。 【解析】選C( “夸”,是楚王想向使者夸耀楚國的豪富。

)5。 【答案】⑴譯文:楚邊亭的守衛怨恨梁邊亭的瓜比自己邊好,于是夜間到梁邊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擾梁邊亭的瓜。

(惡,怨恨;賢,勝過;因,“于是”、“趁著”皆給分;竊,偷偷地;搔,抓擾)⑵譯文:便用很豐厚的禮品表示道歉,并且請求和梁王交往。 (謝,道歉;狀語后置句式;交,交往)⑶譯文:翟王尚且還認為蓋房者太勞苦,居住者太安樂。

(以,認為;大苦,太勞苦;大佚,太安樂)譯文:梁國的大夫宋就,是地處邊境的縣的縣令,和楚國搭界。梁國邊亭的守衛和楚國邊亭的守衛都種瓜,各有一定數量。

梁國邊亭的守衛很勤勞,經常澆灌,他們的瓜長得肥美;楚國邊亭的守衛懶惰,澆灌次數少,他們的瓜長得很不好。楚國縣令常因為梁邊亭的瓜長得肥美,對自己邊亭的瓜長得不好而不滿。

楚邊亭的守衛怨恨梁邊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間到梁邊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扒梁邊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 梁邊亭發覺了這件事,于是向尉請示,也打算偷偷到楚邊亭瓜田去,扒壞楚邊亭的瓜作為報復。

尉向宋就請示這件事,宋就說:“嗨!這說的是什么話!這是結怨招禍的主意。嗨!怎么說得這樣過分!假如我教你們,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邊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間為他們好好地澆灌瓜,不要讓他們知道。

”于是,梁邊。

5.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1)C “制度”為名詞,作“疏闊”的主語,其前斷句,排除B、D;“地”為名詞,作主語,其前斷句,排除A.句子翻譯為:漢朝剛剛建立,法規制度粗疏而不嚴明.諸侯王超越本身的權力范圍,占據的土地超過古代制度的規定,淮南王、濟北王都因為謀反而被誅滅.賈誼多次上疏陳述政事,他的意見大多是想改變和建立新制度.(2)B 博士:古代學官名.西漢時為太常屬官,漢文帝置一經博士.(3)A 句子理解錯誤.選項對應的原文為“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以為能”,意思是“漢文帝每次下令討論的問題布置下來,年長的博士們不能說上什么,而賈誼能夠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覺得說出了他們的意思.博士們于是認為賈誼才能出眾”.(4)①同邑:同鄉;焉:兼詞“于之”;征:征召.句子翻譯為:漢文帝剛即位,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為全國第一,過去與李斯同鄉,曾經向李斯學習過,于是征召他做廷尉.②被:遭受;亡:通“無”,沒有;莫我知也:賓語前置句.句子翻譯為:屈原是楚國一位賢明的臣子,遭受讒言而被放逐,寫作《離騷賦》,在篇末寫道:“算了吧!國家無人,沒有了解我的.”答案:(1)C(2)B(3)A(4)①漢文帝剛即位,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為全國第一,過去與李斯同鄉,曾經向李斯學習過,于是征召他做廷尉.②屈原是楚國一位賢明的臣子,遭受讒言而被放逐,寫作《離騷賦》,在篇末寫道:“算了吧!國家無人,沒有了解我的.”參考譯文: 賈誼,洛陽人,十八歲時,就因能夠背誦詩書和會寫文章聞名當地.河南郡守吳公聽到他才學優異,把他召到門下,非常器重他.漢文帝即位不久,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為全國第一,過去與李斯同鄉,曾經向李斯學習過,于是征召他做廷尉.廷尉就推薦說賈誼年紀雖小,但很能通曉諸子百家之書.漢文帝就召賈誼做了博士.這時,賈誼二十多歲,在博士中是最年輕的.漢文帝每次下令討論的問題布置下來,年長的博士們不能說上什么,而賈誼能夠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覺得說出了他們的意思.博士們于是認為賈誼才能出眾.漢文帝喜歡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提升到太中大夫. 賈誼認為漢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國家太平和洽,應當改訂歷法,改變車馬服飾的顏色,訂立法令制度,確定官職名稱,振興禮樂.于是起草各項儀式的法度,車馬服飾的顏色用黃色,官印數字用“五”,確定官職名稱,全部改變舊制,賈誼上奏皇上.漢文帝謹慎從事,來不及實行.然而各項法令的更改確定,以及各個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國里去,這些主張都是賈誼提出的.于是漢文帝與大臣商議,讓賈誼擔任公卿的職位.絳侯、灌侯、東陽侯、馮敬這些人嫉妒他,就詆毀說:“洛陽這個少年,年紀輕輕,學識淺薄,一心想獨攬大權,給許多事情造成混亂.”由于這樣,漢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不采納他的意見,讓他做長沙王太傅. 賈誼因為貶官離開了,意志沒有得到施展,在渡湘水時,寫了一篇賦吊念屈原.屈原是楚國一位賢明的臣子,遭受讒言而被放逐,寫作《離騷賦》,在篇末寫道:“算了吧!國家無人,沒有了解我的.”于是投江而死.賈誼追念哀傷他,因此以屈原自喻. 一年多以后,漢文帝想念賈誼,征召他回京城長安.賈誼到了,進入朝廷求見,漢文帝正在承受神靈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見賈誼.漢文帝因對鬼神之事有所感觸,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原本.賈誼詳細講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談到深夜,漢文帝聽得不覺移坐到席的前端.談論完了,漢文帝說:“我很久沒看到賈生了,自以為超過他了,今天看來,還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賈誼作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很受寵愛,又喜歡讀書,所以叫賈誼作他的老師,他多次向賈誼請教成敗得失. 這一時期,匈奴強盛,常常侵犯漢朝邊疆.漢朝剛剛建立,法規制度粗疏而不嚴明.諸侯王超越本身的權力范圍,占據的土地超過古代制度的規定,淮南王、濟北王都因為謀反而被誅滅.賈誼多次上疏陳述政事,他的意見大多是想改變和建立新制度. 梁王劉勝墜馬而死,賈誼感傷自己作為太傅失了職,常??奁?過了一年多,也死了.賈誼死時,年三十三歲.。

6. 103.求文言文翻譯句子

103. A. 秦無亡矢遺族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 賈誼《過秦論》) 秦人沒有丟失一支箭那樣的消耗,天下的諸侯(卻)已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了。B.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

《樂羊子妻》 樂羊子在路上行走時,曾經撿到一塊別人丟失的金子,C.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韓愈《師說》) 學到小的一點卻丟失了大學識,我沒有看到其中的明智D.處若忘,行若遺。

( 韓愈《答李翊書》) 坐著時仿佛忘記了什么,行走時仿佛丟失了什么E.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 (賈誼《過秦論》) F.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諸葛亮《出師表》) 皇上應當廣泛聽取意見,采納正確建議,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夠發揚光大,G.深追先帝遺詔。 (諸葛亮《出師表》) 深深追隨先帝的遺詔H.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諸葛亮《出師表》)這是先帝(劉備)選拔來留給陛下的I. 使人遺趙王書,愿以十五城請易壁。(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派人修書給趙王,愿意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璧。

J. 先一書遺操,詐云欲降。(司馬光《赤壁之戰》) K.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赤壁之戰》感覺身輕得似要離開塵世飄飛而去。

蘇洵和歐陽修哪個大呀?他們什么關系?

蘇洵和歐陽修是好朋友的關系。

歐陽修(1007~1072)

蘇洵(1009~1066)

歐陽修大一點兒!

蘇洵早年在老家四川眉山中舉,受益州知府張方平的推薦,到京師汴梁尋求歐陽修、韓琦的幫助。

宋仁宗嘉佑元年,47歲的蘇洵帶著19歲的長子蘇軾和17歲的次子蘇轍來到京城,為兩個兒子準備參加下一年的禮部考試。

進京后,蘇洵精心挑選出自己寫的22篇文章,獻給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蘇洵文字老辣,又是古體散文的推崇者,其文章深深地打動了歐陽修,在歐陽修的推薦下,他被仁宗選派參加了《太常因革禮》的編纂。

這期間,蘇洵和歐陽修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短R蚋锒Y》書成奏報朝廷,受到仁宗稱贊。后來皇上對編書有功人員各有賞賜。

不幸的是,蘇洵因積勞成疾,于次年(1066年)在京師病逝。蘇洵病故后歐陽修親自為蘇洵撰寫了《蘇主簿挽歌》:“布衣馳譽入京都,丹旐俄驚返舊廬。諸老誰能先賈誼,君王猶未識相如。三年弟子行喪禮,千兩鄉人會葬車。我獨空齋掛塵榻,遺編時閱子云書?!比婏柡瑢κ耪叩木粗睾褪①?,洋溢傷逝悼亡的滿腔深情。

第二年,歐陽修又為蘇洵撰寫了《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高度評價了蘇洵的文學成就,肯定他在品德、才能、學識上的高深造詣。

好像是小學學過一句古文,大概意思是 :藥用得好方治百病,用不好好比毒藥。現在寫作急著用,誰能想起原文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目錄

詩人簡介

代表

其他詩作展開

編輯本段

詩人簡介

作者頭像[1]葉紹翁 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泉(今屬浙江)葉氏。生于1194年,卒,不明。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其他如《夜書所見》寫兒童夜挑促織,景象鮮明,反襯出客中的孤寂;《嘉興界》寫江南水鄉景色,頗饒風味;《田家三詠》寫田家的生活片斷,平易含蓄,詞淡意遠,耐人尋味。另外,周密《齊東野語》載其詠史詩《漢武帝》一首,頗盡諷刺揶揄之能事。 葉紹翁詩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賢小集》本。他別著《四朝聞見錄》,雜敘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軼事,頗有史料價值,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叢書集成》本。

編輯本段

代表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夜深籬落一燈明。

游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嘉興界

葉紹翁

平野無山見盡天,

九分蘆葦一分煙。

悠悠綠水分枝港,

撐出南鄰放鴨船。

田家三詠

葉紹翁

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

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齋之集 。

清時天上詔書稀,曲水從游許布衣。

插羽滿浮寒食酒,倚欄同憶故山薇。

碧桃繞觀春風靜,柔櫨搖汀夕照微。

慨想蘭亭如昨日,沙鷗飛下釣錢磯。

田家三詠

葉紹翁

田因水壞秧重插,

家為蠶忙戶緊關。

黃犢歸來莎草闊,

綠桑采盡竹梯閑。

田家三詠

葉紹翁

抱兒更送田頭飯,

畫鬢濃調灶額煙。

爭信春風紅袖女,

綠楊庭院正秋千。

漢武帝

葉紹翁

殿號長秋花寂寂,

臺名思子草茫茫。

尚無人世團圞樂,

枉認蓬萊作帝鄉。

編輯本段

其他詩作

表忠觀韓小官人

觀里韓風子,無心似有靈。

繞廊時自語,捫虱故忘形。

午暴松檐暖,晨餐柏葉青。

客來知有饋,迎笑立中庭。

出北關二里

脫衣命仆洗塵埃,籬落人家未見梅。

出得城門能幾步,船頭便有白鷗來。

大滌山

倦身只欲臥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

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風凜凜四時秋。

虎巖月澹迷仙路,龍洞云深透別州。

九鎖青山元不鎖,碧桃開后更來游。

登謝屐亭贈謝行之

君家靈運有山癖,平生費卻幾緉屐。

從人喚渠作山賊,內史風流定誰識。

西窗小憩足力疲,夢賦池塘春草詩。

只今屐朽詩不朽,五字句法誰人追。

天臺覽遍興未已,天竺山前聽流水。

秦人稱帝魯連恥,寧向蒼苔留屐齒。

乙庵是渠幾世孫,登山認得屐齒痕。

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巖之根。

吾儂勸渠且歸去,請君更學遙遙祖。

遙遙之祖定阿誰,曾出東山作霖雨。

訪隱者

開門迎客著山袍,井畔獼猴一樹桃。

兒向草間尋落果,妻從墻角過香醪。

舊栽松子今能大,新起茅堂不甚高。

歷遍貴游無此味,韭和春雨筍和糟。

訪隱者

不作王門夢,來敲隱者關。

童先孤鶴化,云伴一身閑。

礙筍新移路,低墻為看山。

幾回松下去,鋤得茯苓還。

《賦葛天民栽葦》

葉礙漁舟入,叢分水國寬。

低回藏鷺渚,仿佛釣魚竿。

蕩戶和萍送,溪翁當竹看。

所憐如許節,不耐雪霜寒。

葛天民隱居

種竹成新列,移蘭即舊陰。

老鐺猶有耳,古柳已無心。

得句添杯滿,貪爐到夜深。

篝燈聊點校,春水沒衣砧。

貴游

五陵年少盡風流,十日安排一日游。

林下幽人差省事,筆床茶灶便登舟。

過崇德

野塍泉自注,斷岸柳空存。

雨霽云開塔,船過犬吠門。

柴扉斜著水,草逕別通村。

翻羨田家樂,盈盈老瓦盆。

寄湖上黃教

門幽緣近寺,官冷未成家。

樓借山為障,風吹水作花。

詩方酬北磵,經又節南華。

聞說新雛鳳,賓來解喚茶。

寄趙眉翁二首

兩度馳書未報音,溫陵尺紙定千金。

多應驛使曾相訪,短艇煙波無處尋。

寄趙眉翁二首

君王未肯賜西湖,鷗鷺叢中借地居。

憔悴風姿今釣叟,癡心猶望故人書。

九日呈真直院

秋負吹客客思家,破帽從渠自在斜。

腸斷故山歸未得,借人籬落種黃花。

無事時來立葑田,幾回驚去為歸船。

霜姿不特他人愛,照影滄波亦自憐。

貓圖

醉薄荷,撲蟬蛾。

主人家,奈鼠何。

青溪閣

江總能文土,空貽狎客名。

舊基荒草占,廢圃野人耕。

古柳無多樹,新蟬第一聲。

青溪固亡恙,依舊與孤城。

秋日游龍井

引道煩雙鶴,攜囊倩一童。

竹光杯影里,人語水聲中。

不雨云常濕,無霜葉自紅。

我來何所事,端為聽松風。

賞梅

梅花宜雪猶宜月,水畔山邊更自奇。

十四字傳和靖后,又傳君際五言詩。

石頭感古

夷甫諸人者,龜趺已故丘。

但能揮玉塵,不解冠兜鍪。

正朔從江左,經營僅石頭。

中原雖可望,不忍上層樓。

送馮濟川歸蜀

勇喚東吳萬里船,皂囊來奏九重天。

一官豈為蘇洵冗,諸老寧容賈誼先。

滿載月歸應有命,便耕云去豈無田。

竹枝歌罷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

苔錢

家貧地上卻錢流,朽貫年深不可收。

若使用之堪買爵,等閑門巷亦封侯。

題孫端甫別墅

幽居地僻少人知,野水春風枳樹籬。

檢歷預尋移竹日,題墻閑記種花時。

堪嗤狡兔須三窟,只學鷦鷯占一枝。

凈掃綠苔斟濁酒,鄰家吹過野棠梨。

田舍小憩

犬馴迎且吠,兒小笑還啼。

櫻熟施魚網,??张P竹梯。

枯枝禽啄折,野草鹿眠低。

屋后登山路,牛欄更向西。

聞頂山徐道人改卜

先生新卜宅,只許白云知。

野蜜和峰割,巖花帶蝶移。

坐諳苔石穩,醉忘木橋危。

屋后寒梅放,因風寄一枝。

西湖秋晚

愛山不買城中地,畏客長撐屋后船。

荷葉無多秋事晚,又同鷗鷺過殘年。

西溪

一條橫木過前溪,村女齊登采葉梯。

獨立衡門春雨細,白雞飛上樹梢啼。

仙興

金書宮殿玉闌干,雪瀑泉飛洞口寒。

日暮仙翁騎鶴去,碧桃花滿石棋盤。

煙村

隱隱煙村聞犬吠,欲尋尋不見人家。

只於橋斷溪回處,流出碧桃三數花。

野蝶

銀為須翅粉為肌,驅役春風不解肥。

桃李上林無分到,可憐卻傍菜花飛。

謁半山祠

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

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

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

宜對亭

講罷閑來立矮闌,袈裟衣薄翠光寒。

請師莫起云屏想,只作當年面壁看。

詠先牌

相隨萬里途,汝豈被名驅。

掛壁疑何用,辭家不可無。

店翁先酒掃,津吏認稱呼。

舉子無錢刻,惟將□紙糊。

幽居書事

客開雙佛塔,水繞數魚家。

酒剩沾鄰里,時平買釣車。

童閑唯伴鶴,樹老自成槎。

枕上關心事,侵晨掃落花。

寓居

云補青山缺,琴銷白日長。

鷗從雨外沒,蛇入樹間藏。

客久衣常黑,童蠻發半黃。

螢多鄰舍少,此意自凄涼。

寓居

無酒難留客,借書方入城。

洗衣知水落,貪睡畏窗明。

野竹藤纏殺,枯枝草寄生。

十年林下隱,差覺世緣輕。

贊洞賓像

捻吟髭,劍在前。

心中月,天上圓。

贈陳宗之

官河深水綠悠悠,門外梧桐數葉秋。

中有武林陳學士,吟詩銷遣一生愁。

贈陳宗之

十載京塵染布衣,西湖煙雨與心違。

隨車尚有書千卷,擬向君家賣卻歸。

紙帳

五色流蘇不用垂,楮衾木枕更相宜。

高眠但許留禪客,低唱應難著侍兒。

白似雪窗微霽后,暖於酒力半醺時。

蒲團靜學觀身法,歲晚工夫要自知。

舟次崇德

倦身只合臥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國逢春梅未見,山城到午霧猶深。

地名不記維舟問,酒味曾諳入巷尋。

泛宅浮家何日了,莊頭栽竹已成陰。

《夜書所見》古詩的意思

《夜書所見》是南宋著名江湖派詩人葉紹翁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詩詞原文:

蕭蕭①梧葉送寒聲, 《夜書所見》情境圖 江上秋風動客情②。 知有兒童挑③促織④, 夜深籬落⑤一燈明。

詩詞注釋:

①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用細長的東西撥動。 ④促織:蟋蟀。 ⑤籬落:籬笆。

詩詞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猜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詩詞鑒賞: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于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于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促織。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極為準確。 錢鐘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比粞a上陳廷焯評姜詞所云:“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若,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內心深處的悲哀了。

賞析:

一、作者在詩中抒發了多種感情 ①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二、這首詩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凄愴落寞之感;秉燈夜游,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著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②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凄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③ 悲歡對比,以歡襯悲。 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④傳情達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于是辭官回鄉,了卻心愿。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⑤ 擬人、通感,增輝添彩。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于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癡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⑥ 字斟句酌,“寒”“挑”傳神。 “寒”字一語雙方,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疤簟弊钟诩毠澅普嬉娒钊?。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 ⑦ 虛實結合,以實映虛。 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于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字句斟酌: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這首詩,寫秋夜所見之景,抒發羈旅思鄉之情。一句寫梧葉,“送寒聲”,微妙地寫出了夏去秋來之時,旅人的敏銳感覺。 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詩詞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葉”,置放在風雨之夜的典型環境中,表現秋的蕭索。韋應物《秋夜南宮寄灃上弟及諸生》詩:“況茲風雨夜,蕭條梧葉秋。”就采用了這一藝術手法。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并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陣陣秋風,觸發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的莼菜羹和鱸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之聲,牽動了旅中情思,也悵然欲歸。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寫出了秋意的清冷,實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凄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 這兩句,從庭內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按意思順序,應該前后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謝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凄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也有這個意思。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屏幕上映現出童年生活的片斷:“兒時曾記得,呼燈灌穴,斂步隨音”(張镃《滿庭芳·促織兒》)。眼前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籬落一燈”隱寓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一片鄉心,與“江上”句相關聯,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全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于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后以景結情,詞淡意遠,頗耐人咀嚼。

作者簡介: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著《四朝聞見錄》,記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軼聞趣事及“慶元黨禁”始末,可補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庫全書》。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所著詩集《靖逸小集》。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其他如《夜書所見》寫兒童夜挑促織,景象鮮明,反襯出客中的孤寂;《嘉興界》寫江南水鄉景色,頗饒風味;《田家三詠》寫田家的生活片斷,平易含蓄,詞淡意遠。

代表作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游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臺,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嘉興界》 【宋】葉紹翁 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 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 《田家三詠》 葉紹翁 平野無山見盡天,九分蘆葦一分煙。 悠悠綠水分枝港,撐出南鄰放鴨船。 敬陪直院右史上已后一日西齋之集 。 清時天上詔書稀,曲水從游許布衣。 插羽滿浮寒食酒,倚欄同憶故山薇。 碧桃繞觀春風靜,柔櫨搖汀夕照微。 慨想蘭亭如昨日,沙鷗飛下釣錢磯。 《田家三詠》 葉紹翁 田因水壞秧重插,家為蠶忙戶緊關。 黃犢歸來莎草闊,綠桑采盡竹梯閑。 《田家三詠》 葉紹翁 抱兒更送田頭飯,畫鬢濃調灶額煙。 爭信春風紅袖女,綠楊庭院正秋千。 《漢武帝》 葉紹翁 殿號長秋花寂寂,臺名思子草茫茫。 尚無人世團圞樂,枉認蓬萊作帝鄉。 和葛天民呈吳韜仲韻賦其庭館所有 江遠潮痕細,城回路勢斜。 竹行穿砌筍,風墮過墻花。 篆葉蟲留字,銜泥燕理家。 主人清到骨,相對只杯茶。

其他詩作

《表忠觀韓小官人》 觀里韓風子,無心似有靈。 繞廊時自語,捫虱故忘形。 午暴松檐暖,晨餐柏葉青。 客來知有饋,迎笑立中庭。 《出北關二里》 脫衣命仆洗塵埃,籬落人家未見梅。 出得城門能幾步,船頭便有白鷗來。 《大滌山》 倦身只欲臥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 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風凜凜四時秋。 虎巖月澹迷仙路,龍洞云深透別州。 九鎖青山元不鎖,碧桃開后更來游。 《登謝屐亭贈謝行之》 君家靈運有山癖,平生費卻幾緉屐。 從人喚渠作山賊,內史風流定誰識。 西窗小憩足力疲,夢賦池塘春草詩。 只今屐朽詩不朽,五字句法誰人追。 天臺覽遍興未已,天竺山前聽流水。 秦人稱帝魯連恥,寧向蒼苔留屐齒。 乙庵是渠幾世孫,登山認得屐齒痕。 摩挲苔石坐良久,便欲老此巖之根。 吾儂勸渠且歸去,請君更學遙遙祖。 遙遙之祖定阿誰,曾出東山作霖雨。 《訪隱者》 開門迎客著山袍,井畔獼猴一樹桃。 兒向草間尋落果,妻從墻角過香醪。 舊栽松子今能大,新起茅堂不甚高。 歷遍貴游無此味,韭和春雨筍和糟。 《訪隱者》 不作王門夢,來敲隱者關。 童先孤鶴化,云伴一身閑。 礙筍新移路,低墻為看山。 幾回松下去,鋤得茯苓還。 《賦葛天民栽葦》 葉礙漁舟入,叢分水國寬。 低回藏鷺渚,仿佛釣魚竿。 蕩戶和萍送,溪翁當竹看。 所憐如許節,不耐雪霜寒。 《葛天民隱居》 種竹成新列,移蘭即舊陰。 老鐺猶有耳,古柳已無心。 得句添杯滿,貪爐到夜深。 篝燈聊點校,春水沒衣砧。 《貴游》 五陵年少盡風流,十日安排一日游。 林下幽人差省事,筆床茶灶便登舟。 《過崇德》 野塍泉自注,斷岸柳空存。 雨霽云開塔,船過犬吠門。 柴扉斜著水,草逕別通村。 翻羨田家樂,盈盈老瓦盆。 《寄湖上黃教》 門幽緣近寺,官冷未成家。 樓借山為障,風吹水作花。 詩方酬北磵,經又節南華。 聞說新雛鳳,賓來解喚茶。 《寄趙眉翁二首》 兩度馳書未報音,溫陵尺紙定千金。 多應驛使曾相訪,短艇煙波無處尋。 《寄趙眉翁二首》 君王未肯賜西湖,鷗鷺叢中借地居。 憔悴風姿今釣叟,癡心猶望故人書。 《九日呈真直院》 秋負吹客客思家,破帽從渠自在斜。 腸斷故山歸未得,借人籬落種黃花。 《鷺》 無事時來立葑田,幾回驚去為歸船。 霜姿不特他人愛,照影滄波亦自憐。 《貓圖》 醉薄荷,撲蟬蛾。 主人家,奈鼠何。 《青溪閣》 江總能文土,空貽狎客名。 舊基荒草占,廢圃野人耕。 古柳無多樹,新蟬第一聲。 青溪固亡恙,依舊與孤城。 《秋日游龍井》 引道煩雙鶴,攜囊倩一童。 竹光杯影里,人語水聲中。 不雨云常濕,無霜葉自紅。 我來何所事,端為聽松風。 《賞梅》 梅花宜雪猶宜月,水畔山邊更自奇。 十四字傳和靖后,又傳君際五言詩。 《石頭感古》 夷甫諸人者,龜趺已故丘。 但能揮玉塵,不解冠兜鍪。 正朔從江左,經營僅石頭。 中原雖可望,不忍上層樓。 《送馮濟川歸蜀》 勇喚東吳萬里船,皂囊來奏九重天。 一官豈為蘇洵冗,諸老寧容賈誼先。 滿載月歸應有命,便耕云去豈無田。 竹枝歌罷篷窗掩,到此相思倍黯然。 《苔錢》 家貧地上卻錢流,朽貫年深不可收。 若使用之堪買爵,等閑門巷亦封侯。 《題孫端甫別墅》 幽居地僻少人知,野水春風枳樹籬。 檢歷預尋移竹日,題墻閑記種花時。 堪嗤狡兔須三窟,只學鷦鷯占一枝。 凈掃綠苔斟濁酒,鄰家吹過野棠梨。 《田舍小憩》 犬馴迎且吠,兒小笑還啼。 櫻熟施魚網,桑空臥竹梯。 枯枝禽啄折,野草鹿眠低。 屋后登山路,牛欄更向西。 《聞頂山徐道人改卜》 先生新卜宅,只許白云知。 野蜜和峰割,巖花帶蝶移。 坐諳苔石穩,醉忘木橋危。 屋后寒梅放,因風寄一枝。 《西湖秋晚》 愛山不買城中地,畏客長撐屋后船。 荷葉無多秋事晚,又同鷗鷺過殘年。 《西溪》 一條橫木過前溪,村女齊登采葉梯。 獨立衡門春雨細,白雞飛上樹梢啼。 《仙興》 金書宮殿玉闌干,雪瀑泉飛洞口寒。 日暮仙翁騎鶴去,碧桃花滿石棋盤。 《煙村》 隱隱煙村聞犬吠,欲尋尋不見人家。 只於橋斷溪回處,流出碧桃三數花。 《野蝶》 銀為須翅粉為肌,驅役春風不解肥。 桃李上林無分到,可憐卻傍菜花飛。 《謁半山祠》 歸去田疇問老農,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過,尚惜修書謝數公。 塑像難陪夫子壁,古祠誰訪覺王宮。 都來二百年間事,燕麥戎葵幾度風。 《宜對亭》 講罷閑來立矮闌,袈裟衣薄翠光寒。 請師莫起云屏想,只作當年面壁看。 《詠先牌》 相隨萬里途,汝豈被名驅。 掛壁疑何用,辭家不可無。 店翁先酒掃,津吏認稱呼。 舉子無錢刻,惟將□紙糊。 《幽居書事》 客開雙佛塔,水繞數魚家。 酒剩沾鄰里,時平買釣車。 童閑唯伴鶴,樹老自成槎。 枕上關心事,侵晨掃落花。 《寓居》 云補青山缺,琴銷白日長。 鷗從雨外沒,蛇入樹間藏。 客久衣常黑,童蠻發半黃。 螢多鄰舍少,此意自凄涼。 《寓居 無酒難留客,借書方入城。 洗衣知水落,貪睡畏窗明。 野竹藤纏殺,枯枝草寄生。 十年林下隱,差覺世緣輕。 《贊洞賓像》 捻吟髭,劍在前。 心中月,天上圓。 《贈陳宗之》 官河深水綠悠悠,門外梧桐數葉秋。 中有武林陳學士,吟詩銷遣一生愁。 《贈陳宗之》 十載京塵染布衣,西湖煙雨與心違。 隨車尚有書千卷,擬向君家賣卻歸。 《紙帳》 五色流蘇不用垂,楮衾木枕更相宜。 高眠但許留禪客,低唱應難著侍兒。 白似雪窗微霽后,暖於酒力半醺時。 蒲團靜學觀身法,歲晚工夫要自知。 《舟次崇德》 倦身只合臥家林,客里消磨感慨心。 水國逢春梅未見,山城到午霧猶深。 地名不記維舟問,酒味曾諳入巷尋。 泛宅浮家何日了,莊頭栽竹已成陰。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全文翻譯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出自《史記·賈生傳》

原文: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賈生年二十馀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悅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

賈生既辭往行,聞長沙卑濕,自以壽不得長,又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馀,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

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馀,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

注釋:

①釐(?xī):胙肉,祭過神的福食;受釐,一種祈神降福的儀式。?

譯文:

賈生的名叫誼,是洛陽人。十八歲的時候,便以能賦詩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氣。吳廷尉當時是河南郡郡守,聽說賈誼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羅致到自己門下,對他很賞識。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吳郡守治理政事、安撫百姓在全國最有成績,過去又因與李斯是同鄉而常向李斯學習,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擔任廷尉。吳廷尉便向皇帝推薦賈誼,說他很年輕,頗為通曉諸子百家的學說。于是,文帝便把賈誼召到朝廷任命為博士。

當時賈誼才二十歲出頭,在朝臣中是最年輕的。每當皇帝詔令臣下商議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無言答對,而賈誼卻總是答得很完滿,人人都感到賈誼所講的,正是自己所要說的。于是,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才能趕不上賈誼。文帝也很喜歡他,一年之內,就把他從博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

賈誼認為,從漢興到文帝經過二十多年,天下已經安定,朝野和睦,應當更定歷法,改變所崇尚的顏色,訂正法令制度,統一官名,大興禮樂,便詳細草擬了各項儀禮和辦法,建議崇尚黃色,遵用五行之說,重新確定官名,全部變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剛剛即位,謙恭謹慎,一時還顧不上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諸侯回到封國,都是賈誼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議,打算把賈誼提撥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絳侯周勃、穎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人都嫉妒賈誼,便在皇帝面前詆毀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輕沒有經驗,專想攬權,把許多事情都搞亂了。”因此,皇帝從此也疏遠了賈誼,不再采納他的建議,并派他去作了長沙王吳差的太傅。

賈誼已經辭別朝廷前往任所,聽說長沙地勢低洼,氣候潮濕,自認為壽命不會長久,又因為是被貶謫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時候,作了一首賦,來憑吊屈原。

又過了一年多,賈誼被征召到京城晉見皇帝。正趕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賜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詢問鬼神的本源。賈誼就詳細說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談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向賈誼面前移動。談完之后,文帝說:“我好久不見賈生了,自以為超過了他,今天看來還是不如他。時間不長,就任賈誼為梁懷王劉揖的太傅。梁懷王是文帝喜愛的小兒子,好讀書,所以文帝讓賈誼做他的師傅。

文帝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為列侯。賈誼諫阻,認為這樣做禍患就會由此產生。賈誼屢次上書,指出諸侯勢力過大,有的封地連接數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文帝不聽。

幾年以后,粱懷王騎馬時,從馬上跌下摔死了,沒有后代。賈誼認為自己這個老師沒有當好,很傷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賈誼死時只有三十三歲。

【賞析】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筆端飽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笨梢娮髡呤窃谶@種悲慨的感情中寫下本篇的,并將此情寄之筆端。而司馬遷自己也同樣是才高氣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寫屈原、賈誼,實際上也在寫他自己,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p>

也正是由于作者把自己悲憤不平之感傾注在本傳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于其他人物傳記的特色,這就是一邊敘事,一邊議論抒情。如本傳開頭兩個自然段是敘事,但講到屈原被疏之后,作者忍耐不住開始一大段議論抒情,對屈原人格,對《離騷》精神的評論,都是非常準確的,如“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可以說是切中肯綮之語。

另外,本篇在寫作上確實又繼承了《離騷》的抒情傳統,正如清人陳劉熙載所云:“學《離騷》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辭者為司馬長卿?!庇衷疲骸疤饭?,兼括六藝百家之旨。第論其惻怛之情,抑揚之致,則得之于《詩三百篇》及《離騷》者居多?!保ā端嚫拧の母拧罚┒v觀本篇,更是如此。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陜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歲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后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調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偉人評價】

毛澤東曾作詩贊頌屈原、賈誼。

《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

《七絕·賈誼》: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情懷吊屈文。梁王墜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七律·賈誼》: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

雄英無計傾圣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3092.html

分享給朋友:

“諸老誰能先賈誼,賈誼后人輯有” 的相關文章

三國志如何翻譯(三國志英語翻譯)

三國志如何翻譯(三國志英語翻譯)

很多朋友對于三國志如何翻譯和三國志英語翻譯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志翻譯 三國志·吳書十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貧賤難可...

白居易有多少ci(白居易有多少稱呼)

白居易有多少ci(白居易有多少稱呼)

很多朋友對于白居易有多少ci和白居易有多少稱呼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白居易應舉了幾次?他與關盼盼的死有何關系? 白居易應舉次數很多,但是具體沒有記載,據說關盼盼的死是因為白居易的詩。白居易其實當時家境比較好,而且又是年少成名,按理說如果白居易想當官...

離騷有多少個兮(離騷是哪個)

離騷有多少個兮(離騷是哪個)

大家好,關于離騷有多少個兮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離騷是哪個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離騷全文多少字 《離騷》共377句,2476個字。《離騷》(節選)屈原: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

屈原的離騷有多少句(屈原的離騷有多少句詩)

屈原的離騷有多少句(屈原的離騷有多少句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屈原的離騷有多少句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屈原的離騷有多少句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屈原離騷有多少個字! 屈原所著的《離騷》373句,2490字。《離騷》作為長篇巨制,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是極其豐富的。關于...

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

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以及屈原寫了一共多少首詩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屈原寫過多少詩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離騷這首詩有多少句 離騷這首詩有多少句詩

離騷這首詩有多少句 離騷這首詩有多少句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離騷這首詩有多少句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離騷這首詩有多少句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屈原的《離騷》是什么詩?離騷一共多少句?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 全篇共370句、2477字 (宋洪光祖認為曰黃昏...

屈原離騷是如何發現 我想了解屈原的離騷

屈原離騷是如何發現 我想了解屈原的離騷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屈原離騷是如何發現,以及我想了解屈原的離騷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屈原寫離騷的背景故事 屈原寫《離騷》的背景故事:關于《離騷》的創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睋?..

天問屈原多少字 天問 屈原有多少字

天問屈原多少字 天問 屈原有多少字

大家好,關于天問屈原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天問 屈原有多少字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屈原天問中的故事誰知道 《天問》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詩373句,1560字,多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

九歌中有多少一詩 九歌這首詩是誰寫的

九歌中有多少一詩 九歌這首詩是誰寫的

大家好,關于九歌中有多少一詩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九歌這首詩是誰寫的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屈原的《九歌》屬于詩歌集嗎? 《九歌》是“楚辭”,而“楚辭”,是戰國時代的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楚辭》我...

屈原有多少首詩 屈原有多少首詩詞

屈原有多少首詩 屈原有多少首詩詞

很多朋友對于屈原有多少首詩和屈原有多少首詩詞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屈原的詩有哪些? 1、《江上吟》唐·李白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蜔o心隨白鷗。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