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方賞是誰,方賞微博書

靜待花開2023-02-10 15:00故事100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方賞是誰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方賞微博書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宋史·蘇軾列傳》

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比冠,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好賈誼、陸贄書。既而讀《莊子》,嘆曰:“吾昔有見,口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奔蔚v二年,試禮部。方時文磔裂詭異之弊勝,主司歐陽修思有以救之,得軾《刑賞忠厚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后以書見修,修語梅圣俞曰:“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甭務呤紘W不厭,久乃信服。

丁母憂。五年,調福昌主簿。歐陽修以才識兼茂,薦之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

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叛官。關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后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與修注如何?”琦曰:“記注與制誥為鄰,未可遽授。不若于館閣中近上貼職與之,且請召試?!庇⒆谠唬骸霸囍粗淠芊瘢巛Y有不能邪?”琦猶不可,及試二論,復入三等,得直史館。軾聞琦語,曰:“公可謂愛人以德矣?!睍洌幰越鸩?,辭之,求贈一官,于是贈光祿丞。洵將終,以兄太白早亡,子孫未立,妹嫁杜氏,卒未葬,屬軾。軾既除喪,即葬姑。后官可蔭,推與太白曾孫彭。

熙寧二年,還朝。王安石執政,素惡其議論異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變科舉、興學校,詔兩制、三館議。軾上議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責實。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責實之政,則胥史皂隸未嘗無人,而況于學校貢舉乎?雖因今之法,臣以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責實,則公卿侍從?;紵o人,而況學校貢舉乎?雖復古之制,臣以為不足。夫時有可否,物有廢興,方其所安,雖暴君不能廢,及其既厭,雖圣人不能復。故風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強而復之,則難為力。

慶歷固嘗立學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僅存。今將變今之禮,易今之俗,又當發民力以治宮室,斂民財以食游士。百里之內,置官立師,獄訟聽于是,軍旅謀于是,又簡不率教者屏之遠方,則無乃徒為紛亂,以患苦天下邪?若乃無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時,則與慶歷之際何異?故臣謂今之學校,特可因仍舊制,使先王之舊物,不廢于吾世足矣。至于貢舉之法,行之百年,治亂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視祖宗之世,貢舉之法,與今為孰精?言語文章,與今為孰優?所得人才,與今為孰多?天下之事,與今為孰辦?較此四者之長短,其議決矣。

今所欲變改不過數端:或曰鄉舉德行而略文詞,或曰專取策論而罷詩賦,或欲兼采譽望而罷封彌,或欲經生不帖墨而考大義,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遠者、大者,區區之法何預焉。臣又切有私憂過計者。夫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而今之學者,恥不言性命,讀其文,浩然無當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此豈真能然哉!蓋中人之性,安于放而樂于誕耳。陛下亦安用之?

議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軾議,意釋然矣?!奔慈照僖姡瑔枺骸胺浇裾畹檬О苍??雖朕過失,指陳可也?!睂υ唬骸氨菹律裕炜v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愿鎮以安靜,待物之來,然后應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當熟思之。凡在館閣,皆當為朕深思治亂,無有所隱。”軾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悅,命權開封府推官,將困之以事。軾決斷精敏,聲聞益遠。會上元敕府市浙燈,且令損價。軾疏言:“陛下豈以燈為悅?此不過以奉二宮之歡耳。然百姓不可戶曉,皆謂以耳目不急之玩,奪其口體必用之資。此事至小,體則甚大,愿追還前命。”即詔罷之。

時安石創行新法,軾上書論其不便,曰: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燈之有膏,魚之有水,農夫之有田,商賈之有財。失之則亡,此理之必然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眾而不安,剛果自用而不危者。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悅矣。祖宗以來,治財用者不過三司。今陛下不以財用付三司,無故又創制置三司條例一司,使六七少年,日夜講求于內,使者四十余輩,分行營干于外。夫制置三司條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與使者四十余輩,求利之器也。造端宏大,民實驚疑;創法新奇,吏皆惶惑。以萬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財,論說百端,喧傳萬口,然而莫之顧者,徒曰:“我無其事,何恤于人言。”操網罟而入江湖,語人曰“我非漁也”,不如捐網罟而人自信。驅鷹犬而赴林藪,語人曰“我非獵也”,不如放鷹犬而獸自馴。故臣以為欲消讒慝而召和氣,則莫若罷條例司。今君臣宵旰,幾一年矣,而富國之功,茫如捕風,徒聞內帑出數百萬緡,祠部度五千余人耳。以此為術,其誰不能?而所行之事,道路皆知其難。汴水濁流,自生民以來,不以種稻。今欲陂而清之,萬頃之稻,必用千頃之陂,一歲一淤,三歲而滿矣。陛下遂信其說,即使相視地形,所在鑿空,訪尋水利,妄庸輕剽,率意爭言。官司雖知其疏,不敢便行抑退,追集老少,相視可否。若非灼然難行,必須且為興役。官吏茍且順從,真謂陛下有意興作,上糜帑廩,下奪農時。堤防一開,水失故道,雖食議者之肉,何補于民!臣不知朝廷何苦而為此哉?自古役人,必用鄉戶。今者徒聞江、浙之間,數郡顧役,而欲措之天下。單丁、女戶,蓋天民之窮者也,而陛下首欲役之,富有四海,忍不加恤!自楊炎為兩稅,租調與庸既兼之矣,奈何復欲取庸?萬一后世不幸有聚斂之臣,庸錢不除,差役仍舊,推所從來,則必有任其咎者矣。青苗放錢,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歲常行。雖云不許抑配,而數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與?計愿請之戶,必皆孤貧不濟之人,鞭撻已急,則繼之逃亡,不還,則均及鄰保,勢有必至,異日天下恨之,國史記之,曰“青苗錢自陛下始”,豈不惜哉!且常平之法,可謂至矣。今欲變為青苗,壞彼成此,所喪逾多,虧官害民,雖悔何及!昔漢武帝以財力匱竭,用賈人桑羊之說,買賤賣貴,謂之均輸。于時商賈不行,盜賊滋熾,幾至于亂。孝昭既立,霍光順民所欲而予之,天下歸心,遂以無事。不意今日此論復興。立法之初,其費已厚,縱使薄有所獲,而征商之額,所損必多。譬之有人為其主畜牧,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今壞常平而言青苗之功,虧商稅而取均輸之利,何以異此?臣竊以為過矣。議者必謂:“民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惫时菹聢詧滩活櫍谟诒匦?。此乃戰國貪功之人,行險僥幸之說,未及樂成,而怨已起矣。臣之所愿陛下結人心者,此也。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薄厚,不在乎富與貧。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故臣愿陛下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貪富強。愛惜風俗,如護元氣。圣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齊眾,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于迂闊,老成初若遲鈍。然終不肯以彼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喪大也。仁祖持法至寬,用人有敘,專務掩覆過失,未嘗輕改舊章??计涑晒?,則曰未至。以言乎用兵,則十出而九??;以言乎府庫,則僅足而無余。徒以德澤在人,風俗知義,故升遐之日,天下歸仁焉。議者見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舉,乃欲矯之以苛察,齊之以智能,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未享其利,澆風已成。多開驟進之門,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從跬步可圖,俾常調之人舉生非望,欲望風俗之厚,豈可得哉?近歲樸拙之人愈少,巧進之士益多。惟陛下哀之救之,以簡易為法,以清凈為心,而民德歸厚。臣之所愿陛下厚風俗者,此也。祖宗委任臺諫,未嘗罪一言者??v有薄責,旋即超升,許以風聞,而無官長。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臺諫固未必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須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豈徒然哉?將以折奸臣之萌也。今法令嚴密,朝廷清明,所謂奸臣,萬無此理。然養貓以去鼠,不可以無鼠而養不捕之貓;畜狗以防盜,不可以無盜而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下為子孫萬世之防?臣聞長老之談,皆謂臺諫所言,常隨天下公議。公議所與,臺諫亦與之;公議所擊,臺諫亦擊之。今者物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知之矣。臣恐自茲以往,習慣成風,盡為執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紀綱一廢,何事不生!臣之所愿陛下存紀綱者,此也。

斷而亡,齊恒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為問,安石滋怒,使御史謝景溫論奏其過,窮治無所得,軾遂請外,通判杭州。高麗入貢,使者發幣于官吏,書稱甲子。軾卻之曰:“高麗于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書稱熙寧,然后受之。

時新政日下,軾于其間,每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安。徙知密州。司農行手實法,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軾謂提舉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碧崤e官驚曰:“公姑徐之。”未幾,朝廷知法害民,罷之。

有盜竊發,安撫司遣三班使臣領悍卒來捕,卒兇暴恣行,至以禁物誣民,入其家爭斗殺人,且畏罪驚潰,將為亂。民奔訴軾,軾投其書不視,曰:“必不至此。”散卒聞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驅使復入。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并媒蘗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三年,神宗數有意復用,輒為當路者沮之。神宗嘗語宰相王珪、蔡確曰:“國史至重,可命蘇軾成之?!鲍曈须y色。神宗曰:“軾不可,姑用曾鞏?!膘栠M《太祖總論》,神宗意不允,遂手扎移軾汝州,有曰:“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軾未至汝,上書自言饑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朝奏入,夕報可。

道過金陵,見王安石,曰:“大兵大獄,漢、唐滅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連年不解,東南數起大獄,公獨無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啟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軾曰:“在朝則言,在外則不言,事君之常禮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禮,公所以待上者,豈可以常禮乎?”安石厲聲曰:“安石須說。”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庇衷唬骸叭隧毷侵幸徊涣x,殺一不辜,得天下弗為,乃可。”軾戲曰:“今之君子,爭減半年磨勘,雖殺人亦為之?!卑彩Χ谎?。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復朝奉郎、知登州,召為禮部郎中。軾舊善司馬光、章惇。時光為門下侍郎,惇知樞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謔侮困光,光苦之。軾謂惇曰:“司馬君實時望甚重。昔許靖以虛名無實,見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譽,播流四海,若不加禮,必以賤賢為累’。先主納之,乃以靖為司徒。許靖且不可慢,況君實乎?”惇以為然,光賴以少安。

遷起居舍人。軾起于憂患,不欲驟履要地,辭于宰相蔡確。確曰:“公徊翔久矣,朝中無出公右者?!陛Y曰:“昔林希同在館中,年且長。”確曰:“希固當先公耶?”卒不許。元祐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

初,祖宗時,差役行久生弊,編戶充役者不習其役,又虐使之,多致破產,狹鄉民至有終歲不得息者。王安石相神宗,改為免役,使戶差高下出錢雇役,行法者過取,以為民病。司馬光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復差役,差官置局,軾與其選。軾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斂民財,十室九空,斂聚于上而下有錢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專力于農,而貪吏猾胥得緣為奸。此二害輕重,蓋略等矣?!惫庠唬骸坝诰稳纾俊陛Y曰:“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三代之法,兵農為一,至秦始分為二,及唐中葉,盡變府兵為長征之卒。自爾以來,民不知兵,兵不知農,農出谷帛以養兵,兵出性命以衛農,天下便之。雖圣人復起,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實大類此。公欲驟罷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罷長征而復民兵,蓋未易也。”光不以為然。軾又陳于政事堂,光忿然。軾曰:“昔韓魏公刺陜西義勇,公為諫官,爭之甚力,韓公不樂,公亦不顧。軾昔聞公道其詳,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光笑之。尋除翰林學士。

二年,兼侍讀。每進讀至治亂興衰、邪正得失之際,未嘗不反覆開導,覬有所啟悟。哲宗雖恭默不言,輒首肯之。嘗讀祖宗《寶訓》,因及時事,軾歷言:“今賞罰不明,善惡無所勸沮;又黃河勢方北流,而強之使東;夏人入鎮戎,殺掠數萬人,帥臣不以聞。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亂之漸?!?/p>

軾嘗鎖宿禁中,召入對便殿,宣仁后問曰:“卿前年為何官?”曰:“臣為常州團練副使?!?。曰:“今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學士?!痹唬骸昂我藻嶂链耍俊痹唬骸霸庥鎏侍?、皇帝陛下?!痹唬骸胺且??!痹唬骸柏M大臣論薦乎?”曰:“亦非也?!陛Y驚曰:“臣雖無狀,不敢自他途以進?!痹唬骸按讼鹊垡庖?。先帝每誦卿文章,必嘆曰:‘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卿耳。”軾不覺哭失聲,宣仁后與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賜茶,徹御前金蓮燭送歸院。

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未行,諫官言前相蔡確知安州,作詩借郝處俊事以譏太皇太后。大臣議遷之嶺南。軾密疏:“朝廷若薄確之罪,則于皇帝孝治為不足;若深罪確,則于太皇太后仁政為小累。謂宜皇帝敕置獄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詔赦之,則于仁孝兩得矣。”宣仁后心善軾言而不能用。軾出郊,用前執政恩例,遣內侍賜龍茶、銀合,慰勞甚厚。

既至杭,大旱,饑疫并作。軾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復得賜度僧牒,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春,又減價糶常平米,多作饘粥藥劑,遣使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軾曰:“杭,水陸之會,疫死比他處常多。”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橐中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頃,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輒浚治,宋興,廢之,葑積為田,水無幾矣。漕河失利,取給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為民大患,六井亦幾于廢。軾見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橋一河專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復造堰閘,以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復入市。以余力復完六井,又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里,為長堤以通行者。吳人種菱,春輒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種菱湖中,葑不復生。收其利以備修湖,取救荒余錢萬緡、糧萬石,及請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為蘇公堤。

杭僧凈源,舊居海濱,與舶客交通,舶至高麗,交譽之。元豐末,其王子義天來朝,因往拜焉。至是,凈源死,其徒竊持其像,附舶往告。義天亦使其徒來祭,因持其國母二金塔,云祝兩宮壽。軾不納,奏之曰:“高麗久不入貢,失賜予厚利,意欲求朝,未測吾所以待之厚薄,故因祭亡僧而行祝壽之禮。若受而不答,將生怨心;受而厚賜之,正墮其計。今宜勿與知,從州郡自以理卻之。彼庸僧猾商,為國生事,漸不可長,宜痛加懲創?!背⒔詮闹N磶?,貢使果至,舊例,使所至吳越七州,費二萬四千余緡。軾乃令諸州量事裁損,民獲交易之利,無復侵撓之害矣。

浙江潮自海門東來,勢如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與漁浦諸山犬牙相錯,洄洑激射,歲敗公私船不可勝計。軾議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門,并山而東,鑿為漕河,引浙江及溪谷諸水二十余里以達于江。又并山為岸,不能十里以達龍山大慈浦,自浦北折抵小嶺,鑿嶺六十五丈以達嶺東古河,浚古河數里達于龍山漕河,以避浮山之險,人以為便。奏聞,有惡軾者,力沮之,功以故不成。

軾復言:“三吳之水,潴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松江以入海。海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駛,隨輒滌去,海口常通,則吳中少水患。昔蘇州以東,公私船皆以篙行,無陸挽者。自慶歷以來,松江大筑挽路,建長橋以扼塞江路,故今三吳多水,欲鑿挽路、為十橋,以迅江勢”。亦不果用,人皆以為恨。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于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

六年,召為吏部尚書,未至。以弟轍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轍辭右丞,欲與兄同備從官,不聽。軾在翰林數月,復以讒請外,乃以龍圖閣學士出知潁州。先是,開封諸縣多水患,吏不究本末,決其陂澤,注之惠民河,河不能勝,致陳亦多水。又將鑿鄧艾溝與潁河并,且鑿黃堆欲注之于淮。軾始至潁,遣吏以水平準之,淮之漲水高于新溝幾一丈,若鑿黃堆,淮水顧流潁地為患。軾言于朝,從之。

郡有宿賊尹遇等,數劫殺人,又殺捕盜吏兵。朝廷以名捕不獲,被殺家復懼其害,匿不敢言。軾召汝陰尉李直方曰:“君能禽此,當力言于朝,乞行優賞;不獲,亦以不職奏免君矣?!敝狈接心盖依?,與母訣而后行。乃緝知盜所,分捕其黨與,手戟刺遇,獲之。朝廷以小不應格,推賞不及。軾請以己之年勞,當改朝散郎階,為直方賞,不從。其后吏部為軾當遷,以符會其考,軾謂已許直方,又不報。

七年,徙揚州。舊發運司主東南漕法,聽操舟者私載物貨,征商不得留難。故操舟者輒富厚,以官舟為家,補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載率皆速達無虞。近歲一切禁而不許,故舟弊人困,多盜所載以濟饑寒,公私皆病。軾請復舊,從之。未閱歲,以兵部尚書召兼侍讀。

是歲,哲宗親祀南郊,軾為鹵簿使,導駕入太廟。有赭繖犢車并青蓋犢車十余爭道,不避儀仗。軾使御營巡檢使問之,乃皇后及大長公主。時御史中丞李之純為儀仗使,軾曰:“中丞職當肅政,不可不以聞之。”純不敢言,軾于車中奏之。哲宗遣使赍疏馳白太皇太后,明日,詔整肅儀衛,自皇后而下皆毋得迎謁。尋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為禮部尚書。高麗遣使請書,朝廷以故事盡許之。軾曰:“漢東平王請諸子及《太史公書》,猶不肯予。今高麗所請,有甚于此,其可予乎?”不聽。

八年,宣仁后崩,哲宗親政。軾乞補外,以兩學士出知定州。時國事將變,軾不得入辭。既行,上書言:“天下治亂,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極,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亂,雖近臣不能自達。陛下臨御九年,除執政、臺諫外,未嘗與群臣接。今聽政之初,當以通下情、除壅蔽為急務。臣日侍帷幄,方當戍邊,顧不得一見而行,況疏遠小臣欲求自通,難矣。然臣不敢以不得對之故,不效愚忠。古之圣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則萬物之情,畢陳于前。陛下圣智絕人,春秋鼎盛。臣愿虛心循理,一切未有所為,默觀庶事之利害,與群臣之邪正。以三年為期,俟得其實,然后應物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無恨,陛下亦無悔。由此觀之,陛下之有為,惟憂太蚤,不患稍遲,亦已明矣。臣恐急進好利之臣,輒勸陛下輕有改變,故進此說,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廟之福,天下幸甚?!?/p>

定州軍政壞馳,諸衛卒驕惰不教,軍校蠶食其廩賜,前守不敢誰何。軾取貪污者配隸遠惡,繕修營房,禁止飲博,軍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戰法,眾皆畏伏。然諸校業業不安,有卒史以贓訴其長,軾曰:“此事吾自治則可,聽汝告,軍中亂矣。”立決配之,眾乃定。會春大閱,將吏久廢上下之分,軾命舉舊典,帥常服出帳中,將吏戎服執事。副總管王光祖自謂老將,恥之,稱疾不至。軾召書吏使為奏,光祖懼而出,訖事,無一慢者。定人言:“自韓琦去后,不見此禮至今矣。”契丹久和,邊兵不可用,惟沿邊弓箭社與寇為鄰,以戰射自衛,猶號精銳。故相龐籍守邊,因俗立法。歲久法弛,又為保甲所撓。軾奏免保甲及兩稅折變科配,不報。

紹圣初,御史論軾掌內外制日,所作詞命,以為譏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尋降一官,未至,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又貶瓊州別駕,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猶謂不可,軾遂買地筑室,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從其父老游,若將終身。

微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團練副使,徒永州。更三大赦,遂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軾自元祐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軾與弟轍,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于天。嘗自謂:“作文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彪m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洵晚讀《易》,作《易傳》未究,命軾述其志。軾成《易傳》,復作《論語說》;后居海南,作《書傳》;又有《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贈資政殿學士,以其孫符為禮部尚書。又以其文置左右,讀之終日忘倦,謂為文章之宗,親制集贊,賜其曾孫嶠。遂崇贈太師,謚文忠。軾三子:邁、迨、過,俱善為文。邁,駕部員外郎。迨,承務郎。

過字叔黨。軾知杭州,過年十九,以詩賦解兩浙路,禮部試下。及軾為兵部尚書,任右承務郎。軾帥定武,謫知英州,貶惠州,遷儋耳,漸徙廉、永,獨過侍之。凡生理晝夜寒暑所須者,一身百為,不知其難。初至海上,為文曰《志隱》,軾覽之曰:“吾可以安于島夷矣。”因命作《孔子弟子別傳》,軾卒于常州,過葬軾汝州郟城小峨眉山,遂家潁昌,營湖陰水竹數畝,名曰小斜川,自號斜川居士。卒,年五十二。

初監太原府稅,次知潁昌府郾城縣,皆以法令罷。晚權通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其《思子臺賦》、《颶風賦》早行于世。時稱為“小坡”,蓋以軾為“大坡”也。其叔轍每稱過孝,以訓宗族。且言:“吾兄遠居海上,惟成就此兒能文也?!逼咦樱夯a、籍、節、笈、篳、笛、箾。

論曰:蘇軾自為童子時,士有傳石介《慶歷圣德詩》至蜀中者,軾歷舉詩中所言韓、富、杜、范諸賢以問其師。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鄙w已有頡頏當世賢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一日而聲名赫然,動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至于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鄙褡谟葠燮湮?,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相,又豈非幸歟?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隋唐英雄五 薛剛反唐.趙葵是誰

趙葵是南宋時期的杰出儒將好嗎?一生以儒臣治軍,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幼年隨父軍中,葵每聞警報,與諸將偕出,遇敵輒深入死戰。諸將惟恐失制置子,盡死救之,屢以此獲捷。一曰,方賞將士,恩不償勞,軍欲為變??麜r年十二三,覺之,亟呼曰:此朝廷賜也,本司別有賞賚。軍心賴此一言而定,人服其機警。歷任中大夫、左驍騎將軍、華文殿直學士、淮東安撫制置使、湖南安撫使、資政殿學士、福建安撫使。

請采納

吳孝子代父抵罪文言文

1. 吳孝子譯文

不知道您問的是不是《啞孝子》這篇文章?《吳孝子》只有《吳孝子代父抵罪》;經過多方查證,我發現,這兩個應該就是同一篇課文,就是出自初二的語文課本!為您翻譯,敬請參考:

原文:孝子無姓名,人以其啞而孝也,謂之啞孝子,亦不悉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為孝子也,謂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啞,不能言;與人處,以手指畫,若告語者,人或解或不解也。

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饑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無食,乞人余以養,有所得,必持歸陳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則嬉戲拜舞母前,母歡娛如初,然后已。母無他子,只一啞孝子。見孝子啞,始亦悲傷,繼而且安之;久之,且以為勝不啞子也。有食瓜者,見孝子立於側,與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聞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躡其后,驗之。信然,乃大駭服。

已而母死,鄉人方議醵錢斂,孝子蹶然起,牽鄉人衣,至一井邊,數數指水中。眾訝之,姑引繩下視,則得錢累累;凡母之衾若與夫埋葬之費皆具,不知錢之所自來也,或曰:「孝子日乞歸,必投一錢於中,積之久矣?!够蛟唬骸阜且?,」天以是賜孝子也?!辜仍崮?,即遠游不歸,人遂無有見之者。

譯文:(所說的這個)孝子沒有姓名,人們因為他啞而且孝順,(所以)叫他啞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昆明人因為他是孝子,(所以)說他是昆明人.(這個)孝子天生啞巴,不能說話.與人相處,(總是)用手指指畫畫來告訴別人,人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順,(他)有個母親已經老了,饑餓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來推測母親(的感受),不用母親說明。家里沒有吃的,乞討別人吃剩的來養活自己。只要乞討到(食物),必定捧著跪在母親面前,等母親吃。然后(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親有次生病,(他)在母親面前嬉戲跳舞,直到母親高興像原來(沒生病時)一樣,才停下來。母親沒有其他兒子,只有這個啞孝子。(她)看見孝子啞,開始時很悲傷,后來心安了。久了之后,(她)認為(兒子的?。﹦龠^(別人)不啞的兒子。有個人吃瓜,看見啞孝子在旁邊站著,(于是)把多余的瓜給他吃。(啞孝子)拿著瓜離開。吃瓜的人曾經聽說過啞孝子吃東西先必定先給母親吃,(于是)悄悄地跟隨啞孝子之后,查看。果然是這樣。于是非常吃驚佩服。

后來母親死了,鄉里人正要商量湊錢收斂安葬(他的母親)。啞孝子突然跳起,扯著鄉人的衣服到一個井邊,頻頻指水中。眾人都很驚訝,引一繩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錢很多(那兩個繁體字不認得,姑且這么翻譯)。母親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費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錢為什么會自己來。有的人說:孝子每天乞討回來,必定投一文錢到井中,積累很久了。有的人說:不是,這是上天賜給孝子的。埋葬了母親以后,(啞孝子)遠游不再回來,于是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2. 代父抵罪無孝子傳翻譯

因犯罪而受到相應的處罰。

《呂氏春秋·直諫》:“王不受笞,是廢先王之令也。臣寧抵罪於王,毋抵罪於先王也?!?/p>

《史記·高祖本紀》:“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司馬貞 索隱:“抵,當也。

謂使各當其罪?!?宋 沉括 《夢溪筆談·官政一》:“冒禁抵罪者,不可勝數?!?/p>

《剪燈新話·令狐生冥夢錄》:“始吾謂世間貪官污吏受財曲法,富者納賄而得全,貧者無貲而抵罪,豈意冥府乃更甚焉!” 許地山 《兇手》第二幕:“殺人的事是小人干的,與小人之兄 孫榮 無涉,情愿自首抵罪?!?。

3. 文言文新唐書柳晟傳譯文

譯文:

柳晟是河東解縣人。他的六世祖叫柳敏,在后周出仕,任太子太保。柳晟的父親叫柳潭,娶了和政公主為妻。柳晟十二歲時,父親去世,就為父親守孝。后來代宗令他在宮中任職,讓他和太子,幾位世子和吳大瓘的兒子吳通玄一起受教于吳大瓘,每十天就匯報所學內容。柳晟長大后,代宗就下令讓吳大瓘等人到柳晟家中教授他學習。后任職為檢校太常卿。

原文:

柳晟,河中解人。六世祖敏,仕后周為太子太保。父潭,尚和政公主,官太仆 卿。晟年十二,居父喪,為身孝。代宗養宮中,使與太子諸王受學于吳大瓘并子通 玄,率十日輒上所學。既長,詔大瓘等即家教授。拜檢校太常卿。

比較重要的有“尚”、“率 ”、“拜”等詞的翻譯。

本文出自《新唐書·列傳·卷八十四》。

4. 宋趙南仲葵父方文言文

原文:《趙葵幼慧》

宋趙南仲葵,父方,寧宗時為京湖制置使??柯劸瘓?,與諸將偕出,遇敵輒深入死戰。諸將惟恐失制置子,盡死救之,屢以此獲捷。一日,方賞將士,恩不償勞,軍欲為變。葵時年十二三,覺之,亟呼曰:此朝廷賜也,本司別有賞賚。軍心賴此一言而定,人服其機警。

翻譯:

宋朝趙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趙方的兒子。趙葵每次聽到軍事警報,與各位將領一齊出陣,遇到敵人就深入死戰到底,各位將領惟恐失掉了制置使的兒子,全力冒死相救,多次因為這個原因獲得勝利。有一天,趙方獎賞將士,恩德不能抵償功勞,將士們想發動變亂。趙葵當時十二三歲,察覺到這件事,急忙喊道“:這是朝廷賞賜的,本制置使司另外還有賞賜?!避娦囊蜻@一句話而穩定,人們都佩服他的機警靈敏。

5. 游仲鴻文言文翻譯及習題答案

譯文資料供參考: 游仲鴻(1138-1215),字子正,謚為忠,南充人。

1175年(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第,官犍為主簿,被總賦李昌圖看中,薦給趙汝愚作制置司干辦工事。趙汝愚也器重他,稱他是"直諒多聞"之士。

趙汝愚回朝作相后,游仲鴻也被交章推薦入朝,官監登聞鼓院。趙汝愚受打擊出朝后,游回川作過利州路轉運判、提點刑獄。

可見,游仲鴻在京的官不到部長級,在地方上也只做到路一級的部門之官?quot;大拜"和"參知政事"之說,純屬子虛烏有。 游似(亦寫侶)(?-1252),字景仁,號克齋,謚清獻,贈少師。

他勤奮好學,師事劉光祖。1221年(宋寧宗嘉定十四年)中進士,官大理司直。

1239年(理宗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同年八月拜參知政事。1245年(淳[礻右]五年)拜右丞相。

游似的官運超過乃父,從拜端明殿學士到拜右相封國公死,都一直在"宰執"的位置上。游似高官后定居今浙江德清縣新市鎮,那里曾有他的祠。

游氏父子的政績。游仲鴻的官階雖不及兒子的高,但他的膽識和辦事氣魄則遠在兒子之上。

他在任制置司干辦工事時,宜賓一帶的董蠻部內侵到犍為,并俘獲了一些宋人。宋準備派兵進擊,游仲鴻自請單獨前去處理。

他去問明釁端后,叫董部放還俘虜,宋即照付馬價,一場干戈就這樣化為玉帛。游仲鴻受降而歸,從此名聲大起,被成都帥楊輔調為幕僚。

他向楊輔提出,用將要淘汰的士兵去耕種。這樣既安置了將要退役的士兵,減少人民的賦稅,又利用了荒廢的土地,真是"一石三鳥"。

紹熙四年入朝,正是韓 胃排斥理學、打擊趙汝愚的時候。首相留正、理學家朱熹、諫官黃度都離開了朝廷。

游仲鴻憤然上疏道:"陛下宅憂之時,御批數出不由中書;前日宰相留正之去,去不以禮;諫官黃度之去,去不以正;近臣朱熹之去,復去不以道。自古未有舍宰相、諫官、講官而能自為聰明者也。

愿極還熹,勿使小人得志,以養成禍亂"他敢于這樣逆鱗犯顏,予頭直指寧宗和韓 胃,確非常人所能為。 自"慶元黨禁"起,他被列入黨人受到打擊,回川在宣撫司任職,又常忤宣撫副使吳曦。

吳曦叛時他已回到南充,宣撫司的幕官薛紱也來到南充,宣撫使程松也來南充,總賦劉崇之也到南充來。游仲鴻指著案上書有"開禧丁卯正月游某死"的冊子向薛紱說:我已向家里人說好,"曦逼我死,即填其日"。

游仲鴻又向薛紱說:我已寫信勸楊輔討賊,楊輔不用我議。如程松肯用我議,我用積俸二萬緡犒兵,護送他到成都。

結果,程松不顧而去。游仲鴻又遣子游似,將討賊之義說劉崇之,崇之也不聽。

這說明游仲鴻有過人的膽識,才有上述的主張與活動。如當時的游仲鴻有路以上地方大員的權位,那討吳曦的大功,就不屬于安丙和楊巨源了。

游似從中進士起,一直官運亨通,做到右相封國公,沒有受過挫折。其間,除了跟理宗講心學、論王道、勸其親儒從諫、敬畏檢身、節用致愛、選賢共理外,則沒有什么特異的政績可言。

但游似在朝期間,正是南宋中興,理宗求治,確立理學地位時間。一些賢才及受黨禁打擊和影響人員多被引用到朝里來了,如范鐘、真德秀、魏了翁、趙葵、余[王介]等,均是這個時期入朝和受職的。

所以游似被人稱為朝中正士,被楊升庵評為南宋"蜀中四賢相"之一。 游氏父子開南充性理之端。

理學起于北宋,南宋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他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哲體學系。游仲鴻入朝,一面佐趙汝愚定策,一則"常從朱子講學"。

游仲鴻因此接受了朱熹理學的思想觀點,朱熹還稱游仲鴻是蜀中奇士。當朱熹被斥出朝時,他上書反對,要求"極還"朱熹。

后來,把游仲鴻列入"偽學",受到打擊。死后,劉光祖表其墓道日:"嗚呼!慶元黨人游公之墓。

" 游似的學術觀點不但受其父和他老師劉光祖的影響,還受到理學功臣魏了翁的影響。魏在潼川(今三臺)做官時,即邀游似去研究性理之學。

游似說:"嘉定十四載(1221),余方家居。公致之潼川郡齋,同諸友讀易,偏考舊說,切磋究之。

"這年游似中進士,開始在朝為官。第二年魏了翁也被召入朝,他們關系更好,用游似的話說:"常過余語"。

他對魏"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為外,在內而情意不親不為內"的講解是"擊節稱嘆"(拍掌叫好)??梢?,游似在理學上是以受魏了翁的影響為大。

所以游似同皇帝論理講治時,就充分體現了以心為主的理學。游似在權兼禮部侍朗時上疏說:"欲盡事天之禮,當盡敬天之心,心存則政事必適其宜,言動必當其理,雨 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當游似官史部尚書入侍經幄、皇帝問治時,游似說:"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轉坤,……一念有時間斷,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游似的論述是緊緊抓著心、念不放,把它當成萬能的東西,這既反映了他的理學思想,也反映了魏了翁的主觀唯心的理學思想。

我們知道,魏了翁的理學思想來于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學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這條線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嘉慶版《南充縣志·外紀》說:"南充游忠公,常從朱文公(熹)講學,深明性理,迄今縣中頗得其傳,蓋自游氏父子云。"《雜識志》又說:"宋高宗南渡后,中原文獻。

6. 羅紹威 文言文全篇翻譯

羅紹威,魏州貴鄉人。

父親羅弘信,本名羅宗弁,開頭做馬牧監,服事節度使樂彥貞。光啟末年,樂彥貞的兒子樂從訓驕橫太盛,招聚兵馬,想誅滅魏州牙軍。

牙軍大怒,聚集吶喊攻打他,樂從訓出逃據守相州。牙軍廢除樂彥貞,囚禁在龍興寺,逼著要他做僧人,不久便殺死了他,推舉小校趙文建任留后。

此前,羅弘信自己說,在居住的地方遇見一位白胡須的老頭,對他說:“你將成為一方土地的主人?!边@樣做夢遇見了兩次,內心覺得怪異。

不久趙文建與軍心不協,牙軍們相聚呼喊說“:誰愿做節度使?”羅弘信立即應聲回答說“:白須老頭早就告訴我,可以做你們的君長?!碧瞥牡略辏?88)四月,牙軍們推舉羅弘信為魏州留后。

朝廷聞訊,就正式授給他節旄。 乾寧年間,太祖急攻兗州、鄆州,朱王宣向太原求援,這時李克用派大將李存信領兵前往赴援,向魏州借用道路,屯駐在莘縣。

李存信帶兵沒有法度,不斷征取魏州的牛馬,羅弘信對此不平。太祖乘機派使者對羅弘信說“:太原晉人志在吞并河朔,當回師之日,貴道就很可憂慮了?!?/p>

羅弘信便感到害怕,于是與太祖結好,又出兵三萬人攻打李存信,打敗了他。不久,李克用領兵攻打魏州,扎營于觀音門外,魏州所屬城邑多被晉軍攻占。

太祖派葛從周援救羅弘信,在洹水與晉軍交戰,活捉了李克用的兒子落落獻上,太祖令將落落送給羅弘信,羅弘信殺了他,晉軍才退。這時太祖正在圖取兗州、鄆州,擔心羅弘信背離自己,每年歲時節日都送給他財物,必定言辭謙卑、禮物豐盛。

羅弘信每有回禮,太祖必當著魏州使者的面朝北方拜揖而接受,說:“六兄是比我年紀大一倍的兄長,兄弟之邦,哪能用通常鄰邦的禮儀看待?!彼粤_弘信以為太祖很看得起自己。

后來羅弘信歷官至檢校太尉,被封為臨清王。光化元年(898)八月,在任上去世。

羅紹威繼承父親的職位自稱魏州留后,朝廷也就順便任命他,接著正式授與他旄節斧鉞,加封為檢校太尉、兼侍中,封為長沙郡王。唐昭宗東遷洛陽,太祖命各道營修洛邑,羅紹威單獨營修太廟,詔令加封他為守侍中,進封為鄴王。

當初,至德年間,田承嗣盜取占據相、魏、澶、博、衛、貝等六州,招募軍中子弟,安置在部下,稱為“牙軍”,都供給豐厚的賞賜,使牙軍不勝驕寵。年代久遠,父子相承,親戚黨徒交結牢固,那兇暴的人,強取豪奪,違犯法令,官員不能制止。

牙軍們隨便變換主帥,就像兒戲,從田氏以后,近二百年,主帥的廢立,全出于牙軍之手,如史憲誠、何全白皋、韓君雄、樂彥貞,都是他們擁立的,對他們的優待獎賞稍不如意,就全家被誅。羅紹威苦于牙軍以往形成的弊病,雖以財貨收買姑息遷就,但內心不滿他們。

羅紹威繼承父職的第二年正月,幽州劉仁恭擁兵十萬圖謀擾亂河朔,進攻占領貝州,長驅直攻魏州。羅紹威向太祖求援,太祖派李思安援助他,屯駐在洹水,葛從周自邢州、氵名州領軍進入魏州,燕軍將領劉守文、單可及與太祖的軍隊在內黃交戰,燕軍大敗,太祖的軍隊乘勝追擊。

遇上葛從周也出軍掩擊,又打敗燕軍。斬首三萬余級。

三年,羅紹威派使者與太祖會合軍隊,一同進攻滄州以回報太祖。從此羅紹威感念太祖援助之恩,深為仰慕并依附于他。

羅紹威眼見唐朝國運衰落,群雄交相作亂,太祖兵力強于天下,知道他必定有受禪代帝的意圖,所以全心全意依附交結他,成就他的事業,又經常擔心牙軍發生變亂,內心不安。天..初年,州城的地面無故下陷,不久小校李公亻全謀變,羅紹威更加害怕,于是定計除掉牙軍,派使者告訴太祖請求他做外援。

太祖答應了他,派李思安會同魏博鎮軍隊再次攻打滄州。在這以前,安陽公主在魏州去世,太祖乘機派遣長直軍校馬嗣勛挑選士兵一千人,將兵器藏在巨大的口袋中,用肩輿抬入魏州,說是贊助安陽公主的葬事。

天..三年(906)正月五日,太祖親自領軍渡過黃河,聲稱到滄州、景州視察行營,牙軍很懷疑他的行動。這月十六日,羅紹威率領數百家奴門客與馬嗣勛共同攻打牙軍,當時住在牙城的一千多牙軍,到天亮時全被誅殺,共八千家,都被滅了族,州城為之一空。

第二天,太祖從內黃奔到鄴州。當時魏軍二萬,正與朝廷軍隊一同包圍滄州,聽到魏州城中發生事變,魏軍于是擁著大將史仁遇固守高唐,六州之內,皆為勁敵,太祖派眾將分兵征討他們,半年才平定。

從此羅紹威雖然清除了逼迫自己的牙軍,然而立刻又后悔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不到幾個月,又發生浮陽戰役,羅紹威飛車饋送運輸軍需,從鄴都到長蘆五百里,車軌交疊,不絕于路。

又在魏州建立元帥府,沿路設置亭候,供應牲牢、酒備、軍幕、什器,太祖上下全軍幾十萬人,所用軍需都不缺少。到太祖從長蘆回來,再次經過魏州時,羅紹威乘機對太祖說“:..州、岐下、太原終有狂妄詭密的意圖,各以復興唐朝王室為名,大王應當自己奪取國家政權,以斷絕別人的企圖,上天賜與的而不要,是古人就非議的。”

太祖深深感謝他。到太祖登帝位,加封羅紹威為守太傅、兼中書令,賜與扶天啟運竭節功臣名號。

御駕將進洛陽時,羅紹威奉詔令重修五鳳樓、朝元殿,巨大的木材和精巧的工匠都非當時所有,而建筑忽然。

7. 吳孝子傳文言文翻譯

李孝子傳

嘉定的曲江里有個孝子叫李維煌,字是裕光。他的父親李巖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后就去世了。家里沒有貯藏的食物,母親靠縫補衣物來供應孝子到外塾讀書,(孝子)哭著說:“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么能心安!”于是就舍棄了學業,努力耕種,買珍稀食物,給母親吃,而自己情愿吃素淡的食物。母親的喉嚨有疾病,他就用勺子喂食。但是母親連續三晝夜一喂就吐,食物難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親夢見神人用針刺著她說:“我是哀憐你兒子的孝心啊。”一覺醒來,出了一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風,城中洪濤滾滾。孝子家的房子本來就有洞漏雨,半夜里屋就搖晃起來。孝子趕忙背起母親,趴到案幾下面。不一會兒,前前后后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們躲避的地方完好無事。

孝子的父親去世一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時候,正值嚴冬時節,孝子的身體本來就羸弱,手跟炭土一個顏色,凍僵在大雪中。幾個負責修筑墳冢的匠人,點燃麻繩暖和他,再用熱水浸泡,他這才蘇醒索還。五十五歲那年去世。死前抱著母親悲慟大哭,叮囑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傳他幼小時,在為父親服喪期間,在苫塊中睡覺,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門,鄰人指點著他議論說: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這樣(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稟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里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禮堂。

評論:《孝經》這本書,圣人用來教化孩子的內容已經達到了極致了。不過,世人正用讀書來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獨因孝心而廢棄了讀書,這是為什么呢?《中庸》里說:“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學習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則,慈鳥反哺母鳥,羔羊跪著吃奶,他們讀了什么書呢?

東坡先生墓志銘

東坡先生墓志銘(宋·蘇轍)

予兄子瞻謫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內,澤及鳥獸。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歸。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太學之士數百人,相率飯僧慧林佛舍。嗚呼,斯文墜矣!后生安所復仰?公始病,以書屬轍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鞭H執書,哭曰:“小子忍銘吾兄!”

公諱軾,姓蘇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諱杲,贈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國太夫人。大父諱序,贈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國太夫人??贾M洵,贈太子太師。妣程氏,追封成國太夫人。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學四方,太夫人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太夫人嘗讀《東漢史》至《范滂傳》,慨然太息。公侍側,曰:“軾若為滂,夫人亦許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耶?”公亦奮厲有當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

嘉佑二年,歐陽文忠公考試禮部進士,疾時文之詭異,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時與其事,得公《論刑賞》以示文忠。文忠驚喜,以為異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為,子固,文忠門下士也,乃置公第二。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以書謝諸公,文忠見之,以書語圣俞曰:“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笔柯務呤紘W不厭,久乃信服。丁太夫人憂,終喪。五年,授河南福昌主簿。文忠以直言薦之秘閣。試六論,舊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公始具草,文義粲然,時以為難。比答制策,復入三等。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長吏意公文人,不以吏事責之,公盡心其職,老吏畏服。關中自元昊叛命,人貧役重,岐下歲以南山木?伐,自渭入河,經砥柱之險,衙前以破產者相繼也。公遍問老校,曰:“木?伐之害,本不至此,若河渭未漲,操?伐者以時進止,可無重費也,患其乘河渭之暴,多方害之耳。”公即修衙規,使衙前得自擇水工,?伐行無虞。乃言于府,使得系籍,自是衙前之害減半。治平二年,罷還,判登聞鼓院。英宗在藩聞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限以近例,欲召試秘閣,上曰:“未知其能否故試,如蘇軾有不能耶?”宰相猶不可,及試二論,皆入三等,得直史館。

丁先君憂,服除,時熙寧二年也。王介甫用事,多所建立,公與介甫議論素異,既還朝,置之官告院。四年,介甫欲變更科舉,上疑焉,使兩制三館議之。公議上,上悟曰:“吾固疑此,得蘇軾議,意釋然矣?!奔慈照僖姡瑔枺骸昂我灾蓿俊惫o避久之,乃曰:“臣竊意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愿陛下安靜以待物之來,然后應之?!鄙像等宦犑?,曰:“卿三言,朕當詳思之?!苯楦χh皆不悅,命攝開封推官,意以多事困之。公決斷精敏,聲聞益遠。會上元,有旨市浙燈,公密疏,舊例無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罷。殿前初策進士,舉子希合,爭言祖宗法制非是。公為考官,退擬答以進,深中其病。自是論事愈力,介甫愈恨,御史知雜事者為誣奏公過失,窮治無所得。公未嘗以一言自辯,乞外任避之。

通判杭州。是時,四方行青苗、免役、市易,浙西兼行水利、鹽法。公于其間,常因法以便民,民賴以少安。高麗入貢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本路筦庫,乘勢驕橫,至與鈐轄亢禮。公使人謂之曰:“遠夷慕化而來,理必恭順,今乃爾暴恣,非汝導之,不至是也,不悛當奏之。”押伴者懼,為之小戢。使者發幣于官吏,書稱甲子。公卻之曰:“高麗于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使者亟易書稱熙寧,然后受之。時以為得體。吏民畏愛,及罷去,猶謂之學士而不言姓。

自杭徙知密州。時方行手實法,使民自疏財產以定戶等,又使人得告其不實,司農寺又下諸路,不時施行者以違制論。公謂提舉常平官曰:“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従?今出于司農,是擅造律也,若何?”使者驚曰:“公姑徐之。”未幾,朝廷亦知手實之害,罷之。密人私以為幸。郡嘗有盜竊發而未獲,安撫轉運司憂之,遣一二班使臣領悍卒數千人,入境捕之。卒兇暴恣行,以禁物誣民,入其家爭斗,至殺人,畏罪驚散,欲為亂。民訴之,**其書,不視,曰:“必不至此?!睗⒆渎勚侔?。徐使人招出,戮之。

自密徙徐。是歲,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兩山環繞,呂梁、百步扼之,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屖箯腿?。公履屨杖策,親入武衛營,呼其卒長,謂之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宜為我盡力?!弊溟L呼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效命之秋也。”執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勢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廬于城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聞。復請調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訖事,詔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徙知湖州,以表謝上。言事者擿其語以為謗,遣官逮赴御史獄。初,公既補外,見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視也,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庶幾有補于國。言者従而媒孽之,上初薄其過,而浸潤不止,至是不得已従其請。既付獄吏,必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上終憐之,促具獄,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公幅巾芒屩,與田父野老,相従溪谷之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五年,上有意復用,而言者沮之。上手札徙汝州,略曰:“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材實難,不忍終棄?!蔽粗?,上書自言有饑寒之憂,有田在常,愿得居之。書朝入,夕報可,士大夫知上之卒喜公也。會晏駕,不果復用。

至常,以哲宗即位,復朝奉郎、知登州。至登,召為禮部郎中。公舊善門下侍郎司馬君實及知樞密院章子厚,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謔侮困君實,君實苦之,求助于公。公見子厚曰:“司馬君實時望甚重。昔許靖以虛名無實見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譽,播流四海,若不加禮,必以賤賢為累?!戎骷{之,乃以靖為司徒。許靖且不可慢,況君實乎?”子厚以為然。君實賴以少安。既而朝廷緣先帝意,欲用公,除起居舍人。公起于憂患,不欲驟履要地,力辭之,見宰相蔡持正自言,持正曰:“公徊翔久矣,朝中無出公右者?!惫剔o。持正曰:“今日誰當在公前者?”公曰:“昔林希同在館中,年且長?!背终唬骸跋9坍斚裙??”卒不許。然希亦由此繼補記注。元佑元年,公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改賜銀緋。二月,遷中書舍人。時君實方議改免役為差役。差役行于祖宗之世,法久多弊,編戶充役不習,官府吏虐使之,多以破產,而狹鄉之民,或有不得休息者。先帝知其然,故為免役,使民以戶高下出錢,而無執役之苦。行法者不循上意,于雇役實費之外,取錢過多,民遂以病。若量出為入,毋多取于民,則足矣。君實為人,忠信有余而才智不足,知免役之害而不知其利,欲一切以差役代之。方差官置局,公亦與其選,獨以實告,而君實始不悅矣。嘗見之政事堂,條陳不可。君實忿然,公曰:“昔韓魏公刺陜西義勇,公為諫官,爭之甚力,魏公不樂,公亦不顧,軾昔聞公道其詳。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君實笑而止。公知言不用,乞補外,不許。君實始怒,有逐公意矣,會其病卒乃已。時臺諫官多君實之人,皆希合以求進,惡公以直形己,爭求公瑕疵。既不可得,則因緣熙寧謗訕之說以病公,公自是不安于朝矣。尋除翰林學士。二年,復除侍讀。每進讀至治亂盛衰、邪正得失之際,未嘗不反覆開導,覬上有所覺悟。上雖恭默不言,聞公所論說,輒首肯喜之。三年,權知禮部貢舉。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寬其禁約,使得盡其技。而巡鋪內臣伺其坐起,過為凌辱,公以其傷動士心,虧損國體,奏之。有旨送內侍省撻而逐之,士皆悅服。嘗侍上讀祖宗《寶訓》,因及時事,公歷言今賞罰不明,善惡無所勸沮;又黃河勢方西流,而強之使東;夏人寇鎮戎,殺掠幾萬人,帥臣掩蔽不以聞,朝廷亦不問。事每如此,恐浸成衰亂之漸。當軸者恨之。公知不見容,乞外任。

四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時諫官言前宰相蔡持正知安州,作詩借郝處俊事以譏刺時事,大臣議逐之嶺南。公密疏言:“朝廷若薄確之罪,則于皇帝孝治為不足,若深罪確,則于太皇太后仁政為小累。謂宜皇帝降敕置獄逮治,而太皇太后內出手詔赦之,則仁孝兩得矣?!毙屎笮纳乒远荒苡?。公出郊未發,遣內侍賜龍茶、銀合,用前執政恩例,所以慰勞甚厚。及至杭,吏民習公舊政,不勞而治。歲適大旱,饑疫并作,公請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貴,復得賜度僧牒百易米以救饑者。明年方春,即減價糶常平米,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饘粥藥劑,遣吏挾醫,分坊治病,活者甚眾。公曰:“杭,水陸之會,因疫病死比他處常多。”乃裒羨緡得二千,復發私橐得黃金五十兩,以作病坊,稍畜錢糧以待之。至于今不廢。是秋,復大雨,太湖泛溢害稼。公度來歲必饑,復請于朝,乞免上供米半,又多乞度牒以糴常平米,并義倉所有,皆以備來歲出糶,朝廷多従之。由是吳越之民,復免流散。杭本江海之地,水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故井邑日富。及白居易復浚西湖,放水入運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頃。然湖水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輒開治,故湖水足用。近歲廢而不理,至是,湖中葑田積二十五萬余丈,而水無幾矣。運河失湖水之利,則取給于江潮,潮渾濁多淤,河行阛阓中,三年一淘,為市井大患,而六井亦幾廢。公始至,浚茅山、鹽橋二河,以茅山一河專受江潮,以鹽橋一河專受湖水,復造堰閘,以為湖水畜泄之限,然后潮不入市,且以余力復完六井,民稍獲其利矣。公間至湖上,周視良久,曰: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將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環湖往來,終日不達,若取葑田積之湖中,為長堤以通南北,則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吳人種菱,春輒芟除,不遺寸草,葑田若去,募人種菱,收其利以備修湖,則湖當不復堙塞。乃取救荒之余,得錢糧以貫石數者萬。復請于朝,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圖畫,杭人名之蘇公堤。杭僧有凈源者,舊居海濱,與舶客交通牟利,舶至高麗,交譽之。元豐末,其王子義天來朝,因往拜焉。至是源死,其徒竊持其畫像附舶往告,義天亦使其徒附舶來祭。祭訖,乃言國母使以金塔二?;实邸⑻侍髩?。公不納,而奏之曰:“高麗久不入貢,失賜予厚利,意欲來朝,以未測朝廷所以待之薄厚,故因祭亡僧而行祝壽之禮,禮意鮮薄,蓋可見矣。若受而不答,則遠夷或以怨怒,因而厚賜之,正墮其計。臣謂朝廷宜勿與知,而使州郡以理卻之。然庸僧猾商,敢擅招誘外夷,邀求厚利,為國生事,其漸不可長,宜痛加懲創?!背⒔詮局?。未幾,高麗貢使果至。公按舊例,使之所至吳越七州,實費二萬四千余緡,而民間之費不在,乃令諸郡量事裁損。比至,民獲交易之利,而無侵撓之害。浙江潮自海門東來,勢如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與漁浦諸山犬牙相錯,洄洑激射,歲敗公私船不可勝計。公議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門,并山而東,鑿為運河,引浙江及溪谷諸水二十余里,以達于江,又并山為岸,不能十里以達于龍山之大慈浦,自浦北折抵小嶺,鑿嶺六十五丈,以達于嶺東古河,浚古河數里,以達于龍山運河,以避浮山之險,人皆以為便。奏聞,有惡公成功者,會公罷歸,使代者盡力排之,功以不成。公復言:“三吳之水,潴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松江以入海。海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嘗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駛,隨輒滌去,??诔M?,則吳中少水患。昔蘇州以東,公私船皆以篙行,無陸挽者。自慶歷以來,松江大筑挽路,建長橋以扼塞江路,故今三吳多水,欲鑿挽路為千橋以迅江勢?!币嗖还?,人皆恨之。公二十年間,再蒞此州,有德于其人,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

六年,召入為翰林承旨,復侍邇英。當軸者不樂,風御史攻公。公之自汝移常也,受命于宋,會神考晏駕,哭于宋,而南至揚州。常人為公買田書至,公喜,作詩有“聞好語”之句。言者妄謂公聞諱而喜,乞加深譴。然詩刻石有時日,朝廷知言者之妄,皆逐之。公懼,請外補,乃以龍圖閣學士守潁。先是,開封諸縣多水患,吏不究本末,決其陂澤,注之惠民河,河不能勝,則陳亦多水。至是又將鑿鄧艾溝,與潁河并,且鑿黃堆,注之于淮,議者多欲従之。公適至,遣吏以水平準之,淮之漲水,高于新溝幾一丈,若鑿黃堆,淮水顧流浸州境,決不可為,朝廷従之。郡有宿賊尹遇等數人,群黨驚劫,殺變主及捕盜吏兵者非一。朝廷以名捕不獲,被殺者噤不敢言。公召汝陰尉李直方,謂之曰:“君能擒此,當力言于朝,乞行優賞;不獲,亦以不職奏免君矣?!敝狈酵耍冎罕I所在,分命弓手往捕其黨,而躬往捕遇。直方有母年九十,母子泣別而行。手戟刺而獲之,然小不應格,推賞不及。公為言于朝,請以年勞改朝散郎階,為直方賞。朝廷不従。其后吏部以公當遷以符會考,公自謂已許直方,卒不報。七年,徙揚州。發運司舊主東南漕法,聽操舟者私載物貨,征商不得留難。故操舟者富厚,以官舟為家,補其弊漏,而周船夫之乏困,故其所載,率無虞而速達。近歲不忍征商之小失,一切不許,故舟弊人困,多盜所載以濟饑寒,公私皆病。公奏乞復故,朝廷従之。未閱歲,以兵部尚書召還,兼侍讀。是歲,親祀南郊,為鹵簿使,導駕入太廟。有貴戚以其車従爭道,不避仗衛,公于車中劾奏之。明日,中使傳命申敕,有司嚴整仗衛。尋遷禮部,復兼端明殿、翰林侍讀二學士。高麗遣使請書于朝,朝廷以故事盡許之。公曰:“漢東平王請諸子及《太史公書》,猶不肯予。今高麗所請,有甚于此,其可予之乎?”不聽。公臨事必以正,不能俯仰隨俗,乞守郡自效。

八年,以二學士知定州。定久不治,軍政尤弛,武衛卒驕惰不教,軍校蠶食其廩賜,故不敢何問。公取其貪污甚者,配隸遠惡,然后繕修營房,禁止飲博。軍中衣食稍足,乃部勒以戰法,眾皆畏服。然諸校多不自安者,卒史復以贓訴其長,公曰:“此事吾自治則可,汝若得告,軍中亂矣。”亦決配之,眾乃定。會春大閱,軍禮久廢,將吏不識上下之分,公命舉舊典,元帥常服坐帳中,將吏戎服奔走執事。副總管王光祖自謂老將,恥之,稱疾不出。公召書吏作奏,將上,光祖震恐而出,訖事,無敢慢者。定人言:“自韓魏公去,不見此禮至今矣?!北比志煤?,邊兵不試,臨事有不可用之憂,惟沿邊弓箭社兵與寇為鄰,以戰射自衛,猶號精銳。故相龐公守邊,因其故俗立隊伍,將校出入,賞罰緩急可使。歲久,法弛,復為保甲所撓,漸不為用。公奏為免保甲及兩稅折變科配,長吏以時訓勞,不報。議者惜之。

時方例廢舊人,公坐為中書舍人日草責降官制,直書其罪,誣以謗訕,紹圣元年,遂以本官知英州。尋復降一官,未至,復以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公以侍従齒嶺南編戶,獨以少子過自隨,瘴癘所侵,蠻蜑所侮,胸中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疾苦者畀之藥,殞斃者納之?。又率眾為二橋以濟病涉者,惠人愛敬之。居三年,大臣以流竄者為未足也,四年,復以瓊州別駕安置昌化。昌化非人所居,食飲不具,藥石無有,初僦官屋以庇風雨,有司猶謂不可。則買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運甓以助之,為屋三間。人不堪其憂,公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時従其父老游,亦無間也。元符三年,大赦,北還。初徙廉,再徙永,已乃復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居従其便。公自元佑以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于此。勛上輕車都尉,封武功縣開國伯,食邑九百戶。將居許,病暑,暴下,中止于常。

建中靖國元年六月,請老,以本官致仕,遂以不起。未終旬日,獨以諸子侍側,曰:“吾生無惡,死必不墜。慎無哭泣以怛化。”問以后事,不答,湛然而逝,實七月丁亥也。

公娶王氏,追封通義郡君。繼室以其女弟,封同安郡君,亦先公而卒。子三人,長曰邁,雄州防御推官,知河間縣事。次曰迨,次曰過,皆承務郎。孫男六人,簞、符、箕、龠、筌、籌。

明年閏六月癸酉,葬于汝州郟城縣釣臺鄉上瑞里。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與轍皆師先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蹦顺觥吨杏拐摗?,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嘗謂轍曰:“吾視今世學者,獨子可與我上下耳?!奔榷喚佑邳S,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后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博辯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先君晚歲讀《易》,玩其爻象,得其剛柔遠近喜怒逆順之情,以觀其詞,皆迎刃而解。作《易傳》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書,然后千載之微言,煥然可知也。復作《論語說》,時發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書傳》,推明上古之絕學,多先儒所未達。既成三書,撫之嘆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當知我矣?!敝疗溆鍪滤鶠樵婒}銘記書檄論撰,率皆過人。有《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公詩本似李、杜,晚喜陶淵明,追和之者幾遍,凡四卷。幼而好書,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晉人,至唐褚、薛、顏、柳,仿佛近之。平生篤于孝友,輕財好施。伯父太白早亡,子孫未立,杜氏姑卒未葬,先君沒,有遺言。公既除喪,即以禮葬姑。及官可蔭補,復以奏伯父之曾孫彭。其于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于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于世,然終不以為恨??鬃又^伯夷、叔齊古之賢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惫珜嵱醒伞c懺唬?/p>

蘇自欒城,西宅于眉。世有潛德,而人莫知。猗歟先君,名施四方。公幼師焉,其學以光。出而従君,道直言忠。行險如夷,不謀其躬。英祖擢之,神考試之。亦既知矣,而未克施。晚侍哲皇,進以詩書。誰實間之,一斥而疏。公心如玉,焚而不灰。不變生死,孰為去來。古有微言,眾說所蒙。手發其樞,恃此以終。心之所涵,遇物則見。聲融金石,光溢云漢。耳目同是,舉世畢知。欲造其淵,或眩以疑。絕學不繼,如已斷弦。百世之后,豈其無賢。我初従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皆遷于南,而不同歸。天實為之,莫知我哀。

關于方賞是誰和方賞微博書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23171.html

分享給朋友:

“方賞是誰,方賞微博書” 的相關文章

出師表翻譯多少字 出師表翻譯大概多少字

出師表翻譯多少字 出師表翻譯大概多少字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出師表翻譯多少字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出師表翻譯大概多少字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出師表翻譯及原文 《出師表》原文: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

海瑞當年是如何治河的翻譯,海瑞治水的故事

海瑞當年是如何治河的翻譯,海瑞治水的故事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海瑞當年是如何治河的翻譯,以及海瑞治水的故事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海瑞文言文全解 1. 海瑞文言文的翻譯 戶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在這里上奏:為了匡正君道,明確臣下的職責,求得萬世治安,我要直陳天下...

出師表翻譯多少字,出師表翻譯200字以內

出師表翻譯多少字,出師表翻譯200字以內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出師表翻譯多少字,以及出師表翻譯200字以內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諸葛亮的出師表全文多少字 前出師表758字,后出師表764字,加一起1522字。《出師表》是三國時期(227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

出師表征伐哪里 m出師表

出師表征伐哪里 m出師表

今天給各位分享出師表征伐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m出師表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諸葛亮《出師表》全文 《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和《后出師表》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228年)魏國前,上呈給后主劉禪的奏章?!肚俺鰩煴怼纷饔谑駶h建...

諸葛亮寫過哪些古詩 諸葛亮寫了哪些古詩

諸葛亮寫過哪些古詩 諸葛亮寫了哪些古詩

很多朋友對于諸葛亮寫過哪些古詩和諸葛亮寫了哪些古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諸葛亮還都寫過哪些詩? 諸葛亮的代表作:《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草廬對》《誡外甥書》《將苑》(又名《心書》)《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諸葛亮經典語錄:1、非淡泊無...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