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肯到清秋時,如何肯到清秋日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肯到清秋時,以及如何肯到清秋日是什么意思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描寫的植物是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描寫的植物是秋天的柳樹?!叭绾慰系角迩锶?,已帶斜陽又帶蟬”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柳》,全詩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抒發了詩人心中對今昔榮枯變化的悲嘆。
《柳》
李商隱〔唐代〕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譯文
你曾經隨著東風輕拂歌席舞筵,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游苑中游玩。
又為何肯捱到秋天來啊,現在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創作背景
李商隱的《柳》大致寫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李商隱在被柳仲郢辟為節度書記后的幾年離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詠柳詩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發感慨。此詩即為其中一首。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是什么意思?
釋義:怎么會到深秋的季節,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出自唐代李商隱的《柳》
完整原文: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譯文:
曾經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游原中游玩。怎么會到深秋的季節,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擴展資料
《柳》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此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來。全詩言少意豐,隱而不露,含蓄委婉。
全篇不著一個“柳”字,卻句句關柳,句句是景,句句詠物,而又句句寫人,抒發對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嘆之情。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正是詩人自嘆身世的生動寫照。
巧妙地運用對比,是此詩的另一特色。詩的前兩句著力刻畫春日之柳,寫春柳的萬條絲絳隨風舞動,寫樂游苑的繁花似錦,也寫到了春日樂游苑舞筵的熱鬧盛大。似乎讓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飄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柳
如何肯到清秋日?描寫的是什么植物?
描寫的是:柳樹
【出處】《柳》——唐代: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譯文】你曾經隨著東風輕拂歌席舞筵,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游苑中游玩。又為何肯捱到秋天來啊,現在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詩人在長安初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之聘時所作。李商隱在被柳仲郢辟為節度書記后的幾年離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詠柳詩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發感慨。此詩即為其中一首。詩人寫此詩時,妻子剛剛病故,自己不久又將只身赴蜀,去過那使人厭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嘆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知。
詩人在刻畫“柳”這一形象時,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春日柳長,迎風擺動,但詩人并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一“逐”字,把柳人格化。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讓人聯想到那迎風而動的柳條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綠裙,左擺右搖,煞是好看。
可謂將擬人手法運用得深入無痕。第三句一個“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寫。第四句兩個“帶”字也分明是將柳寫作人。詩人把斜陽照柳,秋蟬鳴柳反說成“帶斜陽又帶蟬”,這一反,卻將柳的形象凸現出來了。
如何肯到清秋時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如何肯到清秋日是什么意思、如何肯到清秋時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