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用古文怎么說,古文讀書有三到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讀書用古文怎么說,以及古文讀書有三到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形容古人刻苦讀書的文言文
1. 形容古人勤奮的文言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舉成名。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 有甚么古人刻苦讀書的文言文
王冕求學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xi,踐踏)田者,父怒,撻(4)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見。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性。時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白牛架母車,自被古官服隨車后。鄉里兒競遮道訕笑,冕亦笑。 (《宋學士文集》)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總有人牽著自家的牛來責備它踐踏了田地,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于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了,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學成了博學多通的儒生.。韓性死了以后,韓性的門人對待王冕像對待韓性一樣。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親迎接到越城撫養。時間長了,母親想要歸還老家,王冕就買牛來架母親的車,自己親自穿著古代的官服跟在車后。鄉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兩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注釋
(1)牧:放牧牲畜。 (2)已:以后。 (3)竊:偷偷地,暗中。
(4)輒:總是(常常)、就。 (5)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6)曷:通“何”,為什么。 (7)潛:暗暗地、悄悄地步。 (8)執策:拿著書。 (9)達旦:到早晨,到天亮。 (10)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
(11)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12)因:于是,就。 (13)錄:收取。
3. 形容古人勤奮的文言文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4.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5. 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
6.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7.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8. 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舉成名。9.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10.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
卻- 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3.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 ,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 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 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 。
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6.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 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 或不足。-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8. 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 當仁不讓”。
-9.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 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
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 技施展出來。-12.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 得益。-13.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
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 度的表現嗎?14. 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1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 “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
我選取他- 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17.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 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 不足。
-18.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 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19. 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 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后來發展為成語“怨天- 尤人”。-20. 不遷怒,不貳過。
——《論語》- 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4. 關于古人學習艱苦的文言文
1、“囊螢”典出《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車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吳會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見胤於童幼之中,謂胤父曰:‘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2]
2、“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晉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游不雜。”[3]
懸梁:
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后為當世大儒。”
刺股: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以下為具體: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乃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后,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于趙而關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廟之內,不式于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溢為用,轉轂連騎,炫熿于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5. 古人寫有關讀書的文言文,急需
您好!【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 【注釋】(1)牧:放牧牲畜。(2)竊:偷偷地,暗中。
(3)輒:總是(常常)、就。(4)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為什么。(6)潛:暗暗地、悄悄地步。
(7)執策:拿著書。(8)達旦:到早晨,到天亮。
(9)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
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
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
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賞析】文章告訴我們: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并且達到入迷的程度。
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后來成功的基石。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原文余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6]。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7],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8]無碩師[9]名人與游,嘗[10]趨[11]百里外,從鄉之先達[12]執經叩問[13]。先達德隆望尊[14],門人弟子填其室[15],未嘗稍降辭色[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7],俯身傾耳以請[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禮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復[21];俟[22]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24]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勁不能動,媵人[28]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30],燁然[31]若神人;余則緼[32]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33]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于太學[37],縣官[38]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39]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40]甚稱其賢。余朝京師[41],生以鄉人子謁余。
撰[42]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43]。
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
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44]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注釋[1]嗜:特別愛好。
[2]無從:沒有辦法。[3]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6]走:跑。[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戴帽)禮,表示已經成年。這里即指二十歲。
[9]患:擔心,憂慮。[10]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
碩,大。[11]嘗:曾經。
[12]趨:奔向。[13]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
[14]叩問:求教。叩,問。
[15]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16]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填,塞。
這里是擁擠的意思。[17]辭色:言語和臉色。
[18]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
質,詢問。[19]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請教。
[20] 叱咄:訓斥,呵責。[21]至:周到。
[22]復:這里指辯解。[23]俟:等待。
[24]負篋(qiè)曳屣(xǐ):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表示鞋破)。 [25]窮冬:嚴冬。
[26]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這里指學舍,學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
這里指女仆。[30]湯:熱水。
[31]沃灌:澆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34]燁(yè)然:光彩閃耀的樣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 [36]口體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37]太學:即國子監,設于京城,是全國最高學府。 [38]縣官:這里指朝廷。
廩稍:廩食,即伙食費用。
6. 求描寫人學習刻苦的古文一段
《晝夜苦學》【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
《板橋誦書》【原文】板橋幼隨其父學,無他師也。幼時殊①無異人之處,少長,雖長大,貌寢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讀書能自刻苦,自憤激,由淺入深,由卑及高,由邇達遠,以赴古人之奧區④,以自暢其性情才力之所不盡。人咸謂板橋讀書善記,不知非善記,乃善誦耳。板橋每讀一書,必千百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箸⑤,或對客不聽其語,并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書有弗記者乎?
7. 關于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
牛角掛書
唐代李密聽說包愷在緱山,前往拜訪。他騎著牛,在牛角上掛上一卷《漢書》,邊走邊讀。越國公楊素在路上見到他,拉著馬韁繩從后面跟著他,說:“什么書讓你勤奮到這種地步?”李密說是《項羽傳》。楊素于是與李密談論,認為他是奇才(見《新唐書·李密傳》)。后來用“牛角掛書”比喻勤奮讀書。
囊螢映雪
這是由兩個故事組成的典故。囊螢:用袋子裝螢火蟲;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利用口袋里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間讀書。
車胤勤奮讀書,手不釋卷,博學多才,但其家境貧寒,用不起燈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幾十個螢火蟲,用它們發出的光照著讀書,夜以繼日(見《晉書·車胤傳》)。
南朝梁孫康家貧,無錢買燈燭,晚上常映著雪光讀書。后人常把“囊螢映雪”兩個典故作為勤學的典范。
鑿壁借光
漢代匡衡勤奮讀書而沒有燈燭,鄰居有燭光,匡衡就在墻壁上鑿一小洞,就著隔壁透進來的光讀書(載《西京雜記》)。后人就用“鑿壁借光”來形容勤學苦讀。
韋編三絕
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三:概數,指多次;絕:斷。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編撰《系辭》《象辭》《說卦》《文言》等解說《周易》的《易傳》。由于反復閱讀《周易》,以致編聯簡冊的繩子多次斷開(見《史記·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奮讀書。
刺股懸梁
蘇秦,東周洛陽人。他到齊國,跟鬼谷子學縱橫之術,學成后去游說秦王,上書十次,不被所用,帶去的資金用完了,非常狼狽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譏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搬弄口舌,倒霉活該。蘇秦聽后感到慚愧而暗自傷心,于是發憤讀書,讀得困倦了,就用錐子刺一下大腿,驚醒之后接著再讀,最終做了六國的宰相,成為六國的合縱長。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讀。
漢朝孫敬讀書困倦時,將頭發用繩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驚醒,終于成為當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懸梁”比喻刻苦自學。
目不窺園
此典故是說無暇觀看園中景色,形容埋頭讀書、專心治學。董仲舒講學授課,三年不出屋,無暇看園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來的弟子有的居然沒見過他的面。他治學專心到這種程度(見《漢書·董仲舒傳》)。后來用以形容埋頭讀書,足不出戶。
8. 描寫古人刻苦勤奮讀書的成語
描寫刻苦學習的成語:
穿壁引光、刺股讀書、冬寒抱冰,夏熱握火、鈍學累功、頓學累功、
攻苦食淡、攻苦食儉、刮摩淬勵、積雪囊螢、堅苦卓絕、艱苦卓絕、
聚螢積雪、聚螢映雪、絕甘分少、刻苦耐勞、刻苦鉆研、口不絕吟、
匡衡鑿壁、臨池學書、埋頭苦干、磨礪自強、磨礱淬礪、駑馬十駕、
勤學苦練、深自砥礪、十年寒窗、十年磨劍、孫康映雪、鐵面槍牙、
臥薪嘗膽、銜膽棲冰、宵旰攻苦、懸梁刺股、雪天螢席、引錐刺股、
飲膽嘗血、圓木警枕、鑿壁借光、枕戈嘗膽、枕戈飲膽、志堅行苦、
9. 描寫古人刻苦讀書的成語
1.懸梁刺股: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
孫敬到洛陽太學求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
時間久了,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梁上,一頭束在頭發上,
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發,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繼續讀書學習。
從此,每天晚上讀書時,他都用這種辦法,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
2.鑿壁偷光:形容勤學苦讀。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里窮,沒錢上學。
后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
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
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
匡衡很著急,心里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
可是匡衡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么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
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嚯地站起來,走到墻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墻縫挖大了一些。
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后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3.囊螢映雪:指勤學苦讀。
孫康由于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
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
于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
比屋里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
同時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后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余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
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
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
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
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
由于他勤學苦練,后來終于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這里有三個,如果不夠請補充問題,樂意為您解答^^
古人談讀書的文言文怎么寫
《古人談讀書》是三則關于古人讀書的言論總編,從《論語》、《訓學齋規》、《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獻中總結古人讀書的方法。下面,我就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古人談讀書》的翻譯文。
一、《古人談讀書》的原文
論語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朱熹
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曾國藩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者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二、《古人談讀書》的翻譯文
第一則翻譯: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第二則翻譯: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么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么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如果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第三則翻譯: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氣則絕對不會甘心居于下等;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恒心則必然沒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識、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總而言之,以上就是《古人談讀書》的原文和翻譯文,希望可以幫到你。
讀書和睡覺用文言文怎么說
讀書:
“閱”指認真的閱讀,如閱盡經典猶不足.
“讀”指出聲的閱讀,如讀書破萬卷.
“誦”指大聲的閱讀,如言之詠之,歌之誦之.
“覽”指粗略的閱讀,如日覽千卷.
睡覺:
“寢”指在床上睡覺,或病人躺在床上,不一定睡著.
“臥”指趴在幾案上睡覺,引申為躺在床上,也不一定睡著
“眠”本意是閉上眼睛,引申為睡眠.
“寐”是睡著.
“睡”是坐著打瞌睡.
古人關于讀書的文言文
1. 古人寫有關讀書的文言文,急需
您好!【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4)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 【注釋】(1)牧:放牧牲畜。(2)竊:偷偷地,暗中。
(3)輒:總是(常常)、就。(4)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為什么。(6)潛:暗暗地、悄悄地步。
(7)執策:拿著書。(8)達旦:到早晨,到天亮。
(9)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
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
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
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賞析】文章告訴我們: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并且達到入迷的程度。
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后來成功的基石。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原文余幼時即嗜[1]學。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6]。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7],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8]無碩師[9]名人與游,嘗[10]趨[11]百里外,從鄉之先達[12]執經叩問[13]。先達德隆望尊[14],門人弟子填其室[15],未嘗稍降辭色[16]。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7],俯身傾耳以請[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禮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復[21];俟[22]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23]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24]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25]而不知。至舍[26],四支[27]僵勁不能動,媵人[28]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29],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30],燁然[31]若神人;余則緼[32]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33]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諸生學于太學[37],縣官[38]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39]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40]甚稱其賢。余朝京師[41],生以鄉人子謁余。
撰[42]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43]。
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
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44]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注釋[1]嗜:特別愛好。
[2]無從:沒有辦法。[3]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寫。“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6]走:跑。[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戴帽)禮,表示已經成年。這里即指二十歲。
[9]患:擔心,憂慮。[10]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
碩,大。[11]嘗:曾經。
[12]趨:奔向。[13]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
[14]叩問:求教。叩,問。
[15]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16]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填,塞。
這里是擁擠的意思。[17]辭色:言語和臉色。
[18]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
質,詢問。[19]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請教。
[20] 叱咄:訓斥,呵責。[21]至:周到。
[22]復:這里指辯解。[23]俟:等待。
[24]負篋(qiè)曳屣(xǐ):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表示鞋破)。 [25]窮冬:嚴冬。
[26]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這里指學舍,學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
這里指女仆。[30]湯:熱水。
[31]沃灌:澆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34]燁(yè)然:光彩閃耀的樣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舊的衣服.缊,舊絮.敝,破. [36]口體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37]太學:即國子監,設于京城,是全國最高學府。 [38]縣官:這里指朝廷。
廩稍:廩食,即伙食費用。
2. 有關古人愛書的文言文
1、匡衡苦學 原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學而無燭。
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嘗。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
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
衡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窮矣!”遂去不返。
譯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
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能夠解說《詩經》,當時的人為此編了順口溜說“誰也別說《詩》了,匡鼎他來啦,匡鼎他說起《詩》來,能讓人張大嘴笑起來啊!”鼎是匡衡的小名,當時的人都對他既敬畏又欽佩,聽到的人沒有不發笑的。
匡衡的鄉里也有一個解說《詩》的,匡衡去找他辯難,考證有疑問爭議之處。結果把這個人說得沒顧上穿好外衣和木屣就跑了。
匡衡追上去,說“請先生留下來聽我說,我們再從頭說起。” 這個人說“我實在沒的可說了!”于是這個人跑了沒再回來。
注釋:匡衡:西漢經學家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穿壁:在墻上打洞。穿:鑿 邑人:謂同縣的人。
古時“縣”通稱為“邑”。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文不識:指文名不識。 與:給。
傭作:被雇傭勞作。 愿:希望。
償:值,指報酬(回報)。 怪:對。
感到奇怪(文中可翻譯對此感到奇怪)。
遍:盡 資:借。 映:映照。
遂:于是,就。 大學:大學問家。
囊螢夜讀 原文:晉之車胤(yìn),家貧,不常得油。然日則耕作,無以夜讀。
遇夏月,乃以練為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勤學不倦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7616465。年長,博學多通,時人譽之。
《晉書·車胤傳》。 譯文:晉朝有個人叫做車胤,他家境貧寒,不能經常得到香油(點燈,以便在燈下讀書)但是他白天要耕田,又因為沒有油燈而無法在夜里讀書.逢夏天的夜晚,車胤就用白絲綢做成的透光的袋子,裝著幾十個螢火蟲照著書本,夜間接著當日白天地讀書著,勤奮學習不知疲倦。
時間長了,他學識淵博了,那時的人就都稱贊他。 拓展: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
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后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立志苦讀,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
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書,見到許多螢火,象許多小燈在夜空中閃動,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來一些螢火蟲,把他們裝在一個用白絹做的口袋里,螢光就照射出來。
車胤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的亮光,夜以繼日地苦讀。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
唐朝楊弘貞、楊番、蔣防都著有《熒光照學賦》,均是談車胤之事。宋濂苦學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苦此。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譯文: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
家里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水池里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
3. 關于讀書的文言文
勸學
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4. 有甚么古人刻苦讀書的文言文
王冕求學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1)牛隴上,竊(2)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3)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xi,踐踏)田者,父怒,撻(4)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5)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6)出坐佛膝上,執策(7)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8)。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9),冕小兒恬(10)若不見。
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性。時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白牛架母車,自被古官服隨車后。鄉里兒競遮道訕笑,冕亦笑。 (《宋學士文集》)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總有人牽著自家的牛來責備它踐踏了田地,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于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聽說了,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學成了博學多通的儒生.。韓性死了以后,韓性的門人對待王冕像對待韓性一樣。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親迎接到越城撫養。時間長了,母親想要歸還老家,王冕就買牛來架母親的車,自己親自穿著古代的官服跟在車后。鄉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兩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注釋
(1)牧:放牧牲畜。 (2)已:以后。 (3)竊:偷偷地,暗中。
(4)輒:總是(常常)、就。 (5)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6)曷:通“何”,為什么。 (7)潛:暗暗地、悄悄地步。 (8)執策:拿著書。 (9)達旦:到早晨,到天亮。 (10)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
(11)恬:神色安然,滿不在乎的樣子。 (12)因:于是,就。 (13)錄:收取。
5. 古代文人寫關于讀書學習方面的古文詩詞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杜甫)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學然后知不足。(禮記)
學無止境。(荀子)
有關學習的諺語
1.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2.讀一書,增一智。
3.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5.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6.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7.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8.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10.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長的少年需要學習。
12.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
13.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14. 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緬甸諺語)
16.書籍備而不讀如廢紙。(英國諺語)
17.積累知識,勝過積蓄金銀。(歐洲諺語
6. 古人談讀書的詩句10句
1,《勸學》唐代: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白話文釋義: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43064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2,《觀書》明代: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白話文釋義:我對書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無論清晨還是傍晚憂愁還是快樂總有它的陪伴。眼前瀏覽過無數的文字后,胸中再無半點塵世間世俗的雜念。新鮮的想法源源不斷的涌來用之不竭,像東風里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漫跨著金鞍,權貴們猶嘆芳蹤難尋,諒也不信這書齋里別有春景。
3,《讀書》宋代:陸游
歸志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白話文釋義:歸鄉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卻還是閱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4,《白鹿洞二首·其一》唐代: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白話文釋義: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過完了,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并不是道人過來嘲笑,周公的精義孔子的思想教導投入鉆研中。
5,《冬夜讀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白話文釋義: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6,《勤學》宋代:汪洙
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
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
白話文釋義:學問是需要勤奮才能得來的,就像前人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讀很多書。苦學幾年,“三冬文史足用”,學問也就有了,那時候誰還會笑話你胸無點墨,沒有學問呢?
7,《勸學詩 / 偶成》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白話文釋義: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8,《勸學》唐代:孟郊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
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
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白話文釋義:只有擊打石頭,才會有火花;如果不擊打,連一點兒煙也不冒出。人也是這樣,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如果不學習,知識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任何事情必須自己去實踐,別人得到的知識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時期就應趁早努力,一個人難道能夠永遠都是“少年”嗎?
9,《讀書》唐代:皮日休
家資是何物,積帙列梁梠。
高齋曉開卷,獨共圣人語。
英賢雖異世,自古心相許。
案頭見蠹魚,猶勝凡儔侶。
白話文釋義:家中的財產是些什么,就是那滿滿一屋的書籍。在環境優美安靜的書齋緩緩打開書卷,徜徉書海與圣賢心靈對話。德才兼備的人們雖然沒有在同一時代,但自古以來他們卻是互相贊許欣賞的。在書桌上看見書的欣喜,勝過與闊別已久的好友相見。
10,《讀書有所見作》清代:蕭掄謂
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白話文釋義:人心和禾苗一樣,得到養分才能生長。禾苗用泉水灌溉,心智用道理陶冶,一天不讀書,心中便沒有好想法,一個月不讀書,連耳朵眼睛也失去了原來的清爽。
7. 古人是怎樣學文言文的
學習無非是跟著老師學,或是自學.先說一下古人的讀書情況,古人讀書不容易,一般都是富貴人家里孩子才有資格、有錢財進入私塾,那些肯吃苦的窮孩子會去拜師,或者給官、府或富貴人家做工然后換書讀或借書抄下來. 跟著老師學的話,私塾老師講授的內容一般都是四書五經.那么首先會從認識單字、學會句讀開始,句讀就是斷句,給文章標標點符號.然后不斷讀,進而成誦.這積累到一定階段了,就逐字逐段解釋含義了,解釋字詞的意思會借助前人的解釋,譬如“關關雎鳩,雎鳩是個鳥,關關鳥聲也.”由于四書五經關乎政治教化,所以講文章一般會講它的微言大義.譬如《牡丹亭》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一拿起《詩經》就必講“后妃之德”與“思無邪”. 至于自學的話,首先還是字詞關,句讀、誦讀,古代好些人把名篇都背得滾瓜爛熟,所謂引經據典么. 在這之后就要用文言文寫詩文了,古代詩、賦、頌、說、記之類的都是文體,分類也詳細,所以要掌握各種問題的寫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另外還要運用文言文,在實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譬如春秋時期諸侯會見的話都要誦一段詩經.親朋好友聚會有即興賦詩.另外還有對聯、壽辭什么的.總之,到了能運用的階段就可以闡述自己的思想、觀點,表達個人情感了,寫出屬于自己的文集了,進而流傳后人,譬如《史記》《左傳》.當然有些人自己也不寫,而是弟子或他人記錄下來的,譬如《論語》等.。
關于讀書的文言文?
關于讀書的文言文有好幾篇介紹如下:
1.孫權勸學
2.傷仲永
3.黃生借書說
4.送東陽馬生序
關于讀書用古文怎么說和古文讀書有三到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