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將軍是誰,大將軍郭是誰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郭將軍是誰,以及大將軍郭是誰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郭靖歷史原型是誰?他曾率軍大破十字軍
不少網友都好奇,大俠郭靖在歷史上有沒有原型人物,網上的說法很多但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有人認為郭靖的原型是郭侃,這位郭侃到底是誰呢?郭侃生于元朝,是當時蒙古國的著名將領,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成吉思汗手下大將,而郭侃也是一位戰功顯赫的王牌將軍。他曾率軍大破十字軍,并且結束了伊斯蘭教政權。據說郭侃是郭子儀的后代,擅長使用火炮,一生大約攻下700座城池,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下這位人物的傳奇一生吧。
01
《射雕英雄傳》里,郭靖雖為漢人,卻自幼長在蒙古賬下,數次救過成吉思汗性命,更因彎弓射大雕,得美人傾慕,成為草原上的金刀駙馬。
得到武穆遺書后,郭靖還幫助成吉思汗遠征花拉子模,屢破堅城,為蒙古西征立下不世之功。
金庸的小說里很多人都是有歷史原型的,成吉思汗、丘處機、拖雷,都是彪炳千秋之人,而他寫郭靖從軍西征的故事也不是信手拈來、瞎編亂造!
歷史上,的確有一位姓郭的漢人將軍,自幼在蒙古軍營長大,也深得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信任。
他出身將門,承先祖蔭庇、顯當世之功,一生攻城無數,從中原大地一路打到花拉子模、塞浦路斯,甚至兵臨地中海,為蒙古國打下大片江山。
不過,歷史上真實的“郭靖”,卻從未做過什么金刀駙馬,也不會九陰真經和降龍十八掌,他一生的赫赫戰功,和岳飛的遺書更沒有半點關系。
小說往往會有藝術夸張,這是夸大了他的武功身手,而他的經歷,比郭靖更精彩!
他的成就,也是郭靖所遠不能比的:
三年攻下700座城池,把歐洲十字軍踩在腳下,一人打下的土地面積比今天的中國還要大!
他叫郭侃,出生于陜西華縣,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后人。
繼承先祖光榮的郭氏一族,世代將門,祖父郭寶玉、父親郭德海,都是成吉思汗手下大將。
郭侃出生時,南宋已在金朝的窮追猛打下偏安南方數十年,而金人也已在蒙古的高歌猛進下窮途末路。
祖父郭寶玉原是金朝汾陽郡公,在蒙古大將木華黎南下時,全軍投降了蒙古。
郭侃成長于蒙古軍營,被木華黎的部將史天澤所喜,收為養子,留在家中教養。
他身手矯健,見識不凡,20歲就當了百夫長,后來跟著大軍南下伐金,又升任千夫長。
02
1253年,蒙古帝國開始了對西方世界的第三次征服。
這時成吉思汗已經仙逝多年,而郭侃卻正當壯年,意氣風發。
郭侃在軍中,擔任宗王旭烈兀(成吉思汗的孫子)麾下前鋒,經過3年的長途跋涉,足跡踏過西域、克什米爾高原、阿姆河,兵鋒直指波斯。
入侵波斯的第一道難關來自木剌夷國的鸞城阿拉莫德,這里潛伏著160年來席卷西亞的回教伊斯瑪伊教派暗殺教團(金庸的倚天屠龍記里也提到過這個組織,無論是誰碰到他們基本都要撲街)。
他們對付敵人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暗殺,是當時的“異端”。
靠著搞偷襲,他們占據了伊朗北部360余座城堡,建立起一個與赫赫有名的阿拉伯帝國相匹敵的伊斯蘭強國,比今天的ISIS要牛逼上許多。
當時,郭侃為前鋒大將,兵力雖眾,但將士長途跋涉,疲累不堪,對地形又不熟悉,還未開戰,就已落于下風。
偏偏他們的對手是古代第一恐怖組織,專門搞暗殺偷襲,擅于蠱惑人心,偷偷派出死士,殺了不少蒙古軍的百夫長,甚至集結高手,暗殺郭侃。
郭侃既不會金庸小說里的降龍十八掌,也不會九陰真經,好在還有主角光環加成,重重護衛之下,暗殺教團的幾次行動都失敗了。
為了抵御敵人,他們將國內的土地挖出道道壕溝,在水中放進毒藥,大有玉石俱焚之意。
但郭侃毫不膽怯,待大軍集結完畢后,全力猛攻,阿拉莫德城一夜就被拿下,郭侃乘勝追擊,再接再厲,竟一口氣攻下128座城堡!
蒙古西征以來,從未獲得如此大的勝利,而郭侃的赫赫戰功,由此只拉開了一個序幕。
03
1256年,旭烈兀大軍來到乞都卜城,這座城修建在但寒山的懸崖峭壁之上,用懸梯上下,正常人爬都爬不上去,易守難攻。
旭烈兀久攻不下,焦頭爛額,遠方不斷傳來捷報:郭將軍又攻下10座城池!郭將軍斬首敵方蘇丹!郭將軍···
旭烈兀和郭侃同年,18歲從軍就打到過匈牙利,天生王侯,也是一代驍將。本來,他是很看不起郭侃的,覺得漢人弱不禁風,能打什么仗?
沒想到此次西征,大軍數十萬,倒有一半的軍功是被這漢人郭侃拿下的,很憤憤不平:把那姓郭的給我調來!我倒要看看這個漢人有什么本事!
郭侃來后,繞著懸崖轉了很久,卻不下令士兵攻城,旭烈兀幾次催促,他都沒有反應。
直到半月之后,他才終于整肅戎裝,下令全軍大炮一字排開,對著城墻一頓猛轟,聲音震天響。
旭烈兀嘲道:“沒用的,本王又不是沒這樣打過。”
郭侃卻說:“他那里城墻堅固,大炮并不能將其推倒,只是這城四面懸崖,他防住了我們,卻也困住了自己。先前他們糧草充足,自然不怕,可您圍困了他們數月,我又來拖了半月,城中早已彈盡糧絕,稍造聲勢,他們就慌了。”
話沒說完,外面山呼聲起,守將竟已開門投降!
過了乞都卜城,再往西就沒什么堅城阻礙了,郭侃凌厲的攻勢橫掃西亞,名聲顯赫,威震四方。
當他轉戰克什米爾時,大軍還沒到,一路上的城池竟然都舉白旗投降了。
蒙古大軍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整個克什米爾。(沒錯,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爭了近百年也沒爭明白的那塊地)
04
按理說,一代名將到這地步,也該飄了,但郭侃還不滿足,或者說,蒙古人征服世界的理想還遠遠沒有實現。
你看,西邊還那么大一塊地兒呢!
1257年的冬天,郭侃大軍進攻黑衣大食的首都巴格達(即阿拔斯王朝),一戰消滅七萬人,東西兩城都被攻破。
史書記載,東城的宮殿是用沉香木建造,郭侃下令一把火燒了,香氣傳出幾百里,飄散三月不絕。
數月之后,這座因一千零一夜故事而馳名世界的古城終于陷落,稱雄阿拉伯世界503年的黑衣大食至此滅亡,新的世界,屬于蒙古。
郭侃的大軍繼續西進3000里,來到天房(即克爾白,在今天的伊斯蘭圣地麥加),守將住石在開戰之前投降。
克爾白沙特阿拉伯麥加城禁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為世界穆斯林做禮拜時的正向,又稱“天房”。
一路行軍,望風而降的城池不在少數,將士們對住石的投降完全相信,大軍進入麥加。
面對那座莊嚴奢華的立方體建筑克爾白,郭侃第一次感到了逼仄和恐慌。
直覺告訴他,不能輕信這里的一切。
他對將士們說:“這里的人多狡詐,恐怕不能輕信,自古以來,輕視敵人的都沒啥好下場。”于是嚴加防范,大軍只在城外扎營。
果然,住石趁夜偷襲,好在郭侃早有防范,于是偷襲者反被偷襲,住石栽了個落花流水,跑了,郭侃乘勝,又一路高歌猛進地攻下不少城池,逼得巴兒蘇丹跪地投降。
麥加是伊斯蘭圣城,它的淪陷在整個阿拉伯世界掀起滔天巨浪,可乃蘇丹糾集大軍準備反撲。
某次扎營時,軍士都已休息,郭侃忽然吹號,讓大軍集結出發,再往西走了十幾里才停下重新扎寨,只留下一些病卒原地待命。
眾將士不解其意,但也只能照辦。
后半夜,可乃蘇丹的軍隊竟來偷襲,但他們不知道蒙古人已經改換營地了,只能殺了幾個病卒,無功而返。
人們都以為是郭侃得到了什么情報,但他卻說,只是自己心下不安,臨時起意。
得知真相后,可乃蘇丹大呼:“東天將軍,真乃神人也!”于是舉國歸降。
05
在蒙古大軍向西高歌猛進的時代,西方的十字軍東征也正如火如荼。
一個往西、一個向東,天雷勾動地火,兩大巨頭終于碰撞在一起。
1260年,旭烈兀命令郭侃進軍富浪(即法蘭克人,此處指的應該是當時由基督教騎士團控制的塞浦路斯)。
十字軍在東歐所向無敵,連拜占庭帝國都轟然倒下,一直到遇見郭侃,才算栽了個大跟頭。
西方史料記載,郭侃一共攻占了120多座城堡,打到地中海沿岸后,才掉頭北上,入侵小亞細亞。
和在中亞時一樣,蒙古人所到之處,歐洲人望風而降。
富浪某騎士團首領兀都算灘甚至大喊:“我昨日做夢見神人,今日才知道是郭將軍!”
如果他的軍隊繼續攻城略地,也許整個歐洲都會發生劇變,蒙古的鐵騎能一直踏過阿爾卑斯山,占領整個歐洲,世界歷史也將完全不一樣。
可惜沒有如果。
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的襄陽之戰中暴斃,史書多傳其為被流矢擊中而死。
《神雕俠侶》中,蒙哥死于楊過之手,蒙古陷入大亂,襄陽之圍得解,而真實的歷史上,蒙哥之死所造成的影響更是巨大。
旭烈兀急撤軍歸國,忙于跟忽必烈爭奪汗位,郭侃自然也率兵回國。
這是中國人所打到過最遠的地方——但,也只能終結于此了。
此次撤軍后,十字軍養精蓄銳,鞏固了在東歐的統治,并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具有活力的伊斯蘭世界徹底破壞。
而蒙古人,來得快去得也快,竟然沒能在這片土地留下一點痕跡。數年之后,當蒙古人再度卷土重來時,已經再不能撼動歐洲人的統治了。
06
蒙哥的死對郭侃的人生轉變也是巨大的。
當旭烈兀爭位失敗、忽必烈榮登大汗寶座時,郭侃迅速調轉墻頭,轉投忽必烈陣營,并迅速成為了忽必烈最得力的臣屬之一,參與了陳建國號、筑都城、立省臺、興學校等二十五事以及平宋的策略。
有意思的是,金庸小說里郭靖以固守襄陽而成為“俠之大者”,義薄云天,人人敬服;但郭侃卻與之相反——他正是襄陽之戰的攻城者。
蒙古要打南宋,襄陽是無法繞過的一座堅城,數十年來都無法將其撼動。
郭侃在西征時,正是以快狠準的攻城著稱,因此主動向忽必烈獻策,從漢水重兵突破,用圍點打援的戰術取襄陽。
1270年,郭侃隨軍南下,這場惡戰一打就是三年,終于攻克。
這是決定南宋命運的一戰,襄陽城破不久后,南宋便迅速敗亡了,1279年,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中原大地完全淪入蒙古鐵騎的統治之下。
而郭侃,則在1276年因鎮壓江南之功,被封為寧海知州,做了一年閑官后病逝,享年60歲。
“元之兵制,漢人無將蒙古兵者。”
而郭侃,卻以漢人之身,領數十萬兵、掠九州之地,一路打到歐洲,克城700座,幾乎踩碎了整個伊斯蘭世界,震撼了基督教世界!
著名作家田中芳樹曾評價“即使是把他當成如好萊塢電影般具華麗風格之冒險電影主角也不是不行的。”
可惜,就是這樣一位大牛人,一直以來卻不為人知,就連在金庸的小說里,也要把他改為一心投宋的“愛國者”,死在襄陽保衛戰中。
郭靖是真正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那么后世,他被捧得有多高,郭侃就會被踩得有多低。
可是,郭侃當真是叛國者嗎?
他出生時,家鄉已經被金朝統治90多年了,連他爺爺郭寶玉都自詡金人,轉投蒙古。
郭侃生于蒙古、長于蒙古,不會說半句漢語,不認得半個漢字,是貨真價實的蒙古人,西征也好、打襄陽也好,這何嘗不是他的正義?
蒙古建國后,將國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漢人”是指原先金朝的子民,“南人”則是南宋百姓。
郭侃官職雖高,卻屬于“漢人”。
蒙古西征之時,多用屠城的方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史書上雖未記載郭侃是否屠城,但他三年連克700城池,敵人無不聞風喪膽,手上必定沾滿了獻血。
有如此戰績,卻湮沒于歷史,因為他從來不符合儒家士大夫的理想境界,更不像郭靖楊過那樣古道熱腸、慈悲度人。
或許,我們也并不需要歌頌這個戰爭狂人,只需要記得,在幾百年前,有過這么一位好漢,以三等公民的身份,打下過如此壯麗的河山!
目中無人郭將軍是誰
郭子儀打開四扇門以示忠誠。
由于郭子儀在中唐輔佐三皇,平定“安史之亂”,功勛卓著,被封為“汾陽王”。他是保衛國家的一等功臣,地位很高。然而,郭子儀的汾陽府與其他重要官員的府邸不同——四門大開,門口沒有嚴格的安全措施。允許內外人員自由出入,甚至無需任何通知或指示,極為寬大。
一次,皇帝派宮里的太監給郭子儀找東西。當時,郭子儀正在臥室里幫他的妻子打扮,所以他讓太監直接到他面前,他的妻子沒有回避。太監走后,郭子儀的一個兒子覺得父親做得不對,就說:“我父親作為皇帝欽點的汾陽王,不重視自己的地位,卻讓外人隨意進入他的寢宮,傳出去也不損他的名聲!更何況,政府大門常年敞開,真的很不體面!”聽了這話,郭子儀笑了,“我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家有500匹馬吃宮廷飼料,有成千上萬的人吃皇帝的飯,而我是一個強大的人。作為朝臣,我已經把一切享受到了極致。現在如果我把汾陽府所有的門都關上,不要輕易隨便和外人來往,換上一副神秘的樣子,你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兒子被父親問得如此突然,驚呆了,連連搖頭表示不知道。“會帶來九個部落的滅亡!”郭子儀代表他的兒子回答。兒子更是不解。“為什么關上門,注意自己的身份卻會釀成這么大的災難?”郭子儀解釋說:“一旦我們表現得像府深似海,就會有別有用心的小人向皇帝報告,他們會猜測和陷害我,說我密謀造反。說了這么多,皇帝難免會起疑心。為了不讓我因為成績高而翻臉,我一定會對我們采取行動。”“但是現在我們的四扇門都敞開著,任何人都可以進出。豪宅里的一切都是清晰的,通暢的,沒有秘密的。想陷害我的人找不到借口,皇帝也會心安理得。吾意在免郭家亡。”
郭子儀的話讓他的兒子喜出望外,突然間他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汾陽府從此安然無恙,郭子儀本人也做到了“傾天下之力而不懼,立一代之功而不疑”,這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
一個人在忠于職守,誠實坦率的同時,也要懂得保護自己,在風平浪靜的江面上,未雨綢繆,未雨綢繆,想一想如何明智地避開惡浪。
木乃伊3陣亡頭領是誰
木乃伊三陣亡頭領是郭將軍,所以說他是陣亡最早的一個木乃伊,三里面的一個將軍
《長安十二時辰》里皇子要叫郭利仕爺爺,郭利仕有何來歷,地位這么高?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郭利仕的歷史原型是高力士,他不僅是唐朝時有名的宦官,還有著驃騎大將軍的職位。要知道宦官當將軍可是很罕見的,這就足以說明高力士的權力之大。
高力士從小就入了宮,鍛煉出了察言觀色的本領,這也就是他不僅僅受到唐玄宗重視,而且武則天也很喜歡他的其中一個原因。
當然,高力士受寵絕不只是因為他善于察言觀色。他一生都忠于唐玄宗李隆基,當年李隆基剛登基的時候,還沒有站穩腳跟,正是高力士前前后后幫助他除掉了許多威脅,高力士也因此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
雖然之后高力士權傾朝野,朝中上上下下都想巴結他,可是他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把持朝政,大小事務也都是自己看過之后,仍然交給皇帝處置,朝中大權依舊歸李隆基所有。
而且高力士也很會處理自己與朝臣的關系,特別是在太子與右相之爭中,雖然自己心里更加偏向太子一方,認為太子才是大唐的將來,但是他也從未做過什么出格的事情,還是事事都以皇帝為先。
高力士一生都獻給了唐玄宗,從未有過二心,他在唐玄宗去世后不久也死了,我想最終能夠為唐玄宗陪葬,他這一生也就圓滿了。
總而言之,高力士這一生都對唐玄宗忠心耿耿,這才換來了他的地位,因此我認為,就算唐玄宗給他再大的權力,那也是他應得的。
郭將軍是誰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大將軍郭是誰、郭將軍是誰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