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詩人辭去朝廷官位隱居(哪些詩人辭去朝廷官位隱居了)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哪些詩人辭去朝廷官位隱居,以及哪些詩人辭去朝廷官位隱居了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歸隱的詩人有哪些
中國歷代隱士,大抵可分為十種:
其一,真隱、全隱。
如晉宋間的宋炳,元代的吳鎮(zhèn)等,從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
其二,先官后隱。
這種一般都是社會太黑暗,官場太腐敗,士人不堪,辭官隱居,如陶淵明,《晉書》、《宋書》、《南史》三史中均稱之為“隱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當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隱居至死。
其三,半官半隱。
如王維,開始做官,后來害怕了,但如果辭官隱居又沒有薪水,生活沒有保障,于是雖做官,卻不問政事,實際上過著隱居生活。這類人從名義上不能算做隱士,但卻大有隱逸思想。
其四,忽官忽隱。
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幾年官,又去隱居,朝廷征召,或形式有利,又出來做官,做一陣子官又回去隱居。
其五,假隱。
如明代陳繼儒,雖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有人寫詩譏笑他“翩翩一只云間鶴,飛來飛去宰相家”。
其六,名隱實官,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人稱陶隱士,雖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向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
這種人身為隱士,實際上不具隱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為了更自由而已。
其七,以隱求官。
如唐代盧藏用。劉肅《大唐新語·隱逸》記載,盧藏用考中進士,先去長安南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果然以高官被聘,授官左拾遺。后來,另一隱士司馬承禎亦被征召而堅持不仕,欲歸山。盧藏用送之,指終南山云:“此中大有嘉處。”這就是后來的“終南捷徑”。
用這種隱居手段已求高官者,實非真正的隱士。
其八,無奈而隱。
此類人實際上最熱心于時局,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從事最激烈的反清斗爭。他們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隱士。
其九,真隱而仕。
此類隱士在隱居時基本上都是真隱,但當時機來臨時就出山,沒有時機就隱下去。如殷商時的伊尹,商周時的姜尚,元末的劉基,名氣最大的當屬諸葛亮。
其十,所謂“隱于朝”。
這種人身為官但思想已隱,做官不問政事,“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隨波逐流,明哲保身,實際上對國家危害最大。名為“大隱”,實為大患。
中國士人隱居,多是因為社會的黑暗動亂,如魏晉之際出現(xiàn)了“竹林七賢”、“潯陽三隱”,均是因為當時官場的黑暗。他們的個人才能得不到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遭受排擠,個人的社會價值無法實現(xiàn),便憤然遠離世俗,歸隱山林。但卻因此成就了中國隱士文化,使中國歷史更具韻味。 因躲避動亂、因求取安全、因官場失意、因不滿現(xiàn)狀等原因而歸隱的,實際上是對社會放棄責任,尋求自我安逸的人生態(tài)度,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老子、莊子、鬼谷子、陳摶這樣的人,是真真正正的隱士,普通的失意文人隱士們,都還遠沒有達到這樣的大境界。
詩人陶淵明辭官隱居的故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jié)先生,入劉宋后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下面是關于他辭官隱居的故事,歡迎閱讀!
淝水一戰(zhàn)的勝利,謝安雖然為東晉獲得了暫時的喘息時機,但是,從此東晉王朝更加急劇地衰落下去,內(nèi)亂不止,動蕩不安。公元403年,桓溫的兒子桓玄占領了長江上游,發(fā)兵攻入建康,廢掉晉安帝,自立為帝。三四個月后,北府兵將領劉裕擊敗桓玄,迎晉安帝復位。從此,東晉王朝只剩下一個空殼了,就在這個時期,卻出現(xiàn)了一個中國古代的大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一名陶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時代,陶家已經(jīng)敗落,生活貧困。
盡管如此,陶淵明從小還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yǎng)成了寡言少語、厭惡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這種個性影響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當中斷斷續(xù)續(xù)地做了幾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歲時,陶淵明才謀得江州祭酒一職,卻因忍受不了官場的繁文縟節(jié),早早辭了職。在家閑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歲時,到了荊州,在刺史桓玄屬下當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親去世辭職歸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淵明終究是名將的后代,官場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當他四十一歲時,又被推薦到彭澤(今江西九江東北)當了縣令。好不容易在彭澤當了幾十天縣令,一天,陶淵明得到一個消息:東晉的權臣劉裕已封自己為車騎將軍,總督各州軍事;這個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奪取皇位了。
陶淵明預感到晉朝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了,他十分灰心,便離開衙門回家去了。妻子翟氏見陶淵明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不好多問。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淵明卻不動筷,仍然坐在那里嘆氣。過了一會,陶淵明冷不丁地說:“我想辭職回家鄉(xiāng)!”翟氏一聽就知道他又在官場上受氣了,因為像這種辭職回家的話,陶淵明不知講過多少次了。幾個月前,陶淵明曾想辭職,還是翟氏提醒他,上百畝官田就要種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辭職吧。當時陶淵明總算聽了妻子的話,口氣緩了下來。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來勸他,陶淵明聽了以后,長長嘆了一口氣:“唉,真沒辦法,難道我還是要做糧食的奴隸!”在翟氏體貼的慰勸下,陶淵明這才舉起了酒杯。
時局的因素,加上陶淵明一副傲骨,他的辭官念頭始終沒有打消過。一天,衙役來報:過幾天郡里派的督郵要到彭澤來視察。那個督郵陶淵明認識,是個專門依仗權勢、阿諛逢迎,卻又無知無識的花花公子。陶淵明想到自己將要整冠束帶、強作笑臉去迎候這種小人,實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氣又發(fā)作了:“我怎么能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種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淵明離開衙門,板著臉回到了家,沖著翟氏:“收拾行裝,回鄉(xiāng)!”
翟氏告訴他,稻谷只差幾天就要收割了。“隨它去吧!”這回陶淵明已經(jīng)鐵了心要辭職了。翟氏問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勸說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裝。
第二天,陶淵明乘船離開了彭澤。他出任彭澤令,在任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終于結束。
從此,陶淵明在家鄉(xiāng)過著隱居生活。對于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辭官后,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他歸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歸田園居五首》、《桃花源記》、《飲酒二十首》、《挽歌詩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記》更體現(xiàn)了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高度。詩文中通過虛構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繪成一個鮮花盛開,綠樹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織,祥和無憂的安定社會。陶淵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對當時混亂時世、黑暗政治現(xiàn)實的不滿。
陶淵明的詩文辭賦,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jù)了一個重要的地位。
陶淵明究竟是唐代的還是宋代的
其實啊,陶淵明既不是來自宋朝,也不是來自唐朝的,而是來自東晉時代的。可見陶淵明跟宋朝和唐朝都沒有任何關系,他主要生活在東晉時代,死于南朝的宋時代。他生活的東晉時代距離唐朝有將近兩百年,距離宋朝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陶淵明為什么最后選擇辭官隱居
說到陶淵明,其實在早期的時候他的'生活還是非常滋潤的,根據(jù)他的身世,他的父親還納過小妾,所以可以看出來他的生活還是比較好的,家里畢竟是有錢的。但是后來家里出現(xiàn)了轉折,生活變得沒有那么如意了,陶淵明在讀書方面可是非常有造詣的。最后還成為了一個小官。
在他二十歲的時候,陶淵明就被任命為了任州的祭酒一職。雖然官職升了,但是他并沒有顯得非常開心,因為他知道,他身處的東晉這個時代,朝廷是非常腐敗的。而且百姓跟著也受苦受累。而且時不時的都會發(fā)生戰(zhàn)亂,在這樣的一個朝廷里工作,確實是很糟心,而且最關鍵的是他的官職很小,所以很多事情即使他想管也管不了。
陶淵明一向瞧不起這些不學無術,腦滿腸肥,靠過硬的后臺和虛假的小報告來謀取利益的人。不愿再向這些庸人低頭,但又沒三國時的劉備鞭打督郵的膽氣和實力,無奈而又無助的陶淵明的內(nèi)心充滿了悲涼。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陶淵明毅然選擇辭去官職歸隱山林。不過,在陶淵明歸隱的日子,陶淵明寫了很多田園詩。不得不說,他的文學才能確實是非常的高,為后人留下了很多非常優(yōu)秀的詩詞。
隱退的詩人有哪些
結束了仕宦生涯,晚年鄭板橋歸隱鄉(xiāng)園,友人們依然以“落拓”稱之.王文治曾有詩曰:“板橋道人老更狂,棄官落拓游淮陽”(見《夢樓詩集---為吳香亭題鄭板橋畫竹》
龔自珍與林別后,自知言過,為避禍,乃棄官南下,歸隱于江蘇云陽書院,兩年后猝然去世.
王績:
隋代琴家,詩人,王通之弟.早年入朝為官,亦想博得封侯拜相,但并不受朝庭重用,仕途不順,故棄官隱于東皋,號稱“東皋子”.
王績隱居其間,崇尚老莊,嗜酒,曾作一詩云:“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其詩風純樸,脫離了六朝綺麗之氣,開唐代詩風之先路.王績曾“加減舊弄”,改編琴曲《山水操》,為世人所賞.任職時,他嗜酒不干事,因此被彈劾解職.他嘆息說:到處是羅網(wǎng),還是回家安心.于是回到家鄉(xiāng)河渚間.他有田十六頃,奴婢數(shù)人,他和家人種糧食釀酒,還養(yǎng)家畜、采草藥,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謝靈運 南朝宋詩人.因從小寄養(yǎng)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故又稱謝康樂.元嘉十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謝靈運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謝靈運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謝靈運的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的自然景物,山水名勝.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寫春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寫秋色“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寫冬景“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等等.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
.王維
字摩詰得宋之問輞川別墅,山水絕勝,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終日過著閑居自適的生活,篤于奉佛,晚年長齋禪誦.王維又是杰出的畫家,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竹林七賢"指的是晉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們放曠不羈,常于竹林下,酣歌縱酒.
另有:
1.林逋《山園小梅》
2.嚴子陵
3. 許由
4.范蠡
5.伯夷叔齊
6.王維
7.陶淵明
8.竹林七賢(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9.謝 靈 運
10.王績
11.皮日休
12.陸龜蒙
古代歸隱的詩人有哪些?及其他們歸隱的原因
1、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
其詩歌以風格自然、語言質(zhì)樸、凝煉、意境雋永而為人所稱道,尤其大量以田園生活為內(nèi)容的作品,更是詩壇上一枝秀麗的奇葩。
歸隱的原因:一是陶淵明本性使然,一是社會現(xiàn)實使然。他質(zhì)性自然,帶氣負性的為人是根本不可能與世俗腐敗風氣相結合的。何況仕途充滿了機詐和險惡,歸隱對他來說是無奈之舉。
2、孟浩然(689-740)
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孟詩不事雕飾,佇興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儉枯瘠。
歸隱的原因:盛唐詩人孟浩然之所以終身不仕,并非“為隱居而隱居”,也并非出于無奈,或受儒家“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觀念的影響。其深層原因在于其始終堅持以“求真”、“放性”并以其作為統(tǒng)攝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則,當他意識到自己的個性不見容于官場,為了保持真實的自我,選擇了歸隱。
3、王維(701-761)
王維詩現(xiàn)存不滿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創(chuàng)作特色的是描繪山水田園等自然風景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王維的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閑居生活中閑逸蕭散的情趣。詩人特別喜歡表現(xiàn)靜謐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
歸隱的原因:王維的生活的時代,佛教繁興。士大夫學佛之風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使得生活舒適的王維自然向往佛學中的境界,所以他一生幾度隱居,一心學佛,以求看空名利,擺脫煩惱。
4、韋應物(737-792)
其山水詩景致優(yōu)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韋詩以五古成就最高,風格沖淡閑遠,語言簡潔樸素。但亦有秾麗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學陶淵明為主,但在山水寫景等方面,受謝靈運、謝朓的影響。
歸隱的原因: 其隱逸思想的產(chǎn)生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性格特點等有關。韋應物一生沉浮宦海三十多年,儒家濟世思想在其人生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仕途的坎坷,命運的偃蹇又促成了其隱逸思想的發(fā)展。并且他具有濃厚的隱逸思想,生性淡泊,不慕名利,不汲汲于入世,常以隱居為樂。
5、范成大(1126-1193)
其詩題材廣泛,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nóng)村社會生活內(nèi)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繪了農(nóng)村景物、風俗人情和農(nóng)民生活,風格清新明快,優(yōu)美流暢,富有韻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宋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對后世田園詩產(chǎn)生極大影響。
歸隱的原因:范成大父母早亡,家境貧寒。此后宦海沉浮幾十年,已是疲憊不堪。人也病老體弱,葉落歸根的念頭使他想起了過去隱居療傷的日子。他喜歡清靜無憂,向往與世無爭的氛圍。便又回到人生的原點,在蘇州老家再次過起了隱居生活,度過十年余生 。
我國因厭倦官場而歸隱山林的著名詩人
陶淵明 - 晉宋之際的思想家,文學家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zhèn)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