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為少慰的為如何翻譯,余等和矣翻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余為少慰的為如何翻譯,以及余等和矣翻譯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宋濂好學文言文翻譯
1. 宋濂好學文言文翻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
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
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
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
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2. 【宋濂好學的翻譯】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稟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也.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翻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約定的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后,跑著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跑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節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仆人用熱水給我澆洗,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著破舊的衣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后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 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3. 宋濂好學文言文翻譯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
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
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
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
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4. 宋濂好學,翻譯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翻譯: 宋濂年幼時就很愛學習。
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讀,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宋濂仍不懈怠。
抄錄完畢,跑著去送回書,不敢稍微超過約期。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宋濂,宋濂因而可以看遍許多的書籍。
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
宋濂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宋濂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5. 宋濂好學翻譯
宋濂小時侯 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
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
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
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
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
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
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到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6. 宋濂苦學的文言文翻譯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了,不敢銷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譯文】: 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
家里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池里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
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于是能夠閱讀很多書。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著書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高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
有時遇到他人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很笨,終于獲得多教益。
7. 《宋濂好學》的解釋
原文: 余幼時即嗜[1]學。
家貧,無從[2]致書[3]以觀,每假借[4]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6]。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7],益慕圣賢之道。又患[8]無碩師[9]名人與游,嘗[10]趨[11]百里外,從鄉之先達[12]執經叩問[13]。
先達德隆望尊[14],門人弟子填其室[15],未嘗稍降辭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17],俯身傾耳以請[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禮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復[21];俟[22]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
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
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
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
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注釋: [1]嗜:特別愛好。 [2]無從:沒有辦法。
[3]致書:得到書,這里是買書的意思。 [4]假借: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書.“之”是“怠”的賓語,指“筆錄”這件事。
[6]走:跑。 [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戴帽)禮,表示已經成年。這里即指二十歲。
[9]患:擔心,憂慮。 [10]碩師:才學淵博的老師。
碩,大。 [11]嘗:曾經。
[12]趨:奔向。 [13]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
[14]叩問:求教。叩,問。
[15]德隆望尊:道德高,聲望重。 [16]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填,塞。
這里是擁擠的意思。 [17]辭色:言語和臉色。
[18]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援,引,提出。
質,詢問。 [19]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請教。
[20] 叱咄:訓斥,呵責。 [21]至:周到。
[22]復:這里指辯解。
未開之山土堅石固文言文翻譯
1. 余來宣城,問諸鄉人
書棚民事 原文 清 梅增亮 余為董文恪公作行狀,盡覽其奏議[1]。
其任安徽巡撫,奏準棚民開山事甚力[2]。大旨言[3]:與棚民相告訐者,皆溺于龍脈風水之說[4];至有以數百畝之山,保一棺之土。
棄典禮[5],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6],于叢山峻嶺、人跡不可通之地,開種旱谷以佐稻粱;人無閑民,地無遺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啟事端。
余覽其說而是之[7]。 及余來宣城[8],問諸鄉人[9]。
皆言:未開之山,土堅石固,草樹茂密,腐葉積數年可二三寸;每天雨,從樹至葉,從葉至土石 ,歷石罅[10],滴瀝成泉。其下水也緩,又水下而土石不隨其下;水緩,故低田受之不為災,而半月不雨,高田猶受其浸溉。
今以斤斧童其山[11],而以鋤犁疏其土,一雨未畢,沙石隨下,奔流注壑澗中,皆填污不可貯水,畢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無繼者。是為開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無稅之傭而瘠有稅之戶也[12]。
余亦聞其說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兩全也久矣!由前之說,可以息事;由后之說,可以保利。
若無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憂,則吾蓋未得其術也。故記之以俟夫習民事者[13]。
[編輯本段]注釋 [1]董文恪:董教曾,字益甫,謚號文恪。行狀:敘述死者生平事跡的文字。
奏議:舊時臣子給皇帝進言的文書。[2]甚力:非常盡力。
[3]大旨言:奏疏主要內容說。[4]告訐(jié):揭人隱私。
龍脈風水:舊時關于山水地形的迷信說法。[5]棄典禮:違反典章制度的規定。
[6]攻苦茹淡:棚民搭木棚而居,從事很苦的勞動,吃很差的食物。[7]是之:即同意他的意見。
[8]宣城:今安徽宣城縣。[9]問諸鄉人:問之于當地人。
[10]石罅(xià):石縫。[11]童:山無草木。
[12]瘠:使貧困。[13]俟:等待。
習民事者:熟悉民事的人。 [編輯本段]翻譯 我給董文恪公作傳,看過他的全部奏章。
他擔任安徽巡撫時,曾經奏請準許棚民開山種莊稼,非常堅決。大意說:攻擊控告棚民的人,都迷信山脈風水一類的說法,甚至有的人家荒廢幾百畝山地來保護埋一口棺材的土地。
既違反制度規定,又荒廢土地,這事是不能做的。棚民們能夠在高山峻嶺、人跡不到的地方克服困難,忍饑受寒,開墾山地種旱谷,以補充糧食的不足。
———沒有閑著的百姓,沒有荒蕪的土地,對國家的籌策很有好處,不應當禁止開山而引出事端。我看了他的議論,認為很對。
等我來到宣城,就這件事詢問老百姓。他們都說:沒有開墾的山,泥土堅硬,石頭牢固,叢草和樹木都很茂密,腐敗的樹葉積存幾年,約有兩三寸厚。
每當下雨,雨水從樹上流到積存的樹葉里,再從樹葉里滲到泥土和石頭上,經過石頭的縫隙,一滴滴地積成泉水。那水往下流得很慢,而且水往下流,泥土沙石卻不跟著下來。
水流得緩慢,所以流到下面的田地里不會造成災害;就是半個月不下雨,高處的田地還會得到澆灌。現在拿著斧頭把山砍禿,又用鋤頭和犁把泥土翻松,一場雨沒下完,泥沙石頭就跟著水沖下來,奔騰流到溝溪。
溝溪存滿了沙石,不能蓄水,水一齊流到低田才停止;等到低田干了,高處的田里早就沒往下流的水了。這就是為了開墾不長莊稼的荒山而破壞了長莊稼的田地,不納稅的棚民得利,卻使納稅的農戶受到損害。
我聽了也覺得他們說得很對。 唉,不能使兩方面都有利無害,長久以來就是這樣。
采取前一種說法,可以平息事端;采取后一種說法,可以保護農田的利益。至于既不損失農田利益又不產生董公所擔憂的事,我還沒有找到這樣的辦法,所以寫下來等待那些搞農田水利的專人去考慮。
2. 《為開之山》翻譯
沒有經過開墾的山,土質堅硬,山石牢固,草和樹木(長得很)茂密,腐爛的葉子積累幾年約有二三寸厚;每逢下雨的時候,(雨水)從樹上流到腐爛葉子里,(又)從腐爛葉子里流到土石上,經過石縫,一滴滴地成了泉水;水流下很緩慢,并且水流下時而泥土和石子不跟著它下來。
水流得緩慢,所以流到低田里不會成災,(即使)半個月不下雨,高田里還能受到水的浸潤灌溉。如果用斧頭砍光了山上的樹木,用鋤犁疏松了山上的泥土,一場雨還沒有下完,沙石(就會)跟著下來,沖積到山溝中,山溝都塞滿了沙石,不能積水,水都流到洼田里才停下來,等到洼田里水干了,山田里的水也沒有來源了:這就是開了不長莊稼的荒地而損害了長莊稼的良田。
3. 急需“未開之山”的譯文 知道的說啊
沒有開墾的山,泥土堅硬,石頭牢固,叢草和樹木都很茂密,腐敗的樹葉積存幾年,約有兩三寸厚。
每當下雨,雨水從樹上流到積存的樹葉里,再從樹葉里滲到泥土和石頭上,經過石頭的縫隙,一滴滴地積成泉水。那水往下流得很慢,而且水往下流,泥土沙石卻不跟著下來。
水流得緩慢,所以流到下面的田地里不會造成災害;就是半個月不下雨,高處的田地還會得到澆灌。現在拿著斧頭把山砍禿,又用鋤頭和犁把泥土翻松,一場雨沒下完,泥沙石頭就跟著水沖下來,奔騰流到溝溪。
溝溪存滿了沙石,不能蓄水,水一齊流到低田才停止;等到低田干了,高處的田里早就沒往下流的水了。這就是為了開墾不長莊稼的荒山而破壞了長莊稼的田地。
4. 于為董文恪工作行狀翻譯
①余為董文恪公作行狀,盡覽其奏議。其任安徽巡撫,奏準棚民開山事甚力,大旨言與棚民相告訐者,皆溺于龍脈風水之說,至有以數百畝之山,保一棺之土,棄典禮,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叢山峻嶺、人跡不可通之地,開種旱谷,以佐稻粱。人無閑民,地無遺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啟事端。余覽其說而是之。
②及余來宣城問諸鄉人皆言未開之山土堅石固草樹茂密腐葉積數年可二三寸,每天雨從樹至葉,從葉至土石,歷石罅滴瀝成泉,其下水也緩,又水下而土不隨其下。水緩,故低田受之不為災;而半月不雨,高田猶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鋤犁疏其土,一雨未畢,沙石隨下,奔流注壑澗中,皆填污不可貯水,畢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無繼者。是為開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無稅之傭,而瘠有稅之戶也。余亦聞其說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兩全也久矣。由前之說,可以息事;由后之說,可以保利。若無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憂,則吾蓋未得其術也。故記之以俟夫習民事者。
5. 翻譯文言文
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
《小石城山記》原文: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參考譯文:
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一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一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洞象門。從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臥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奇峰怪石。”這二種說法,我都不信。
6. 求文言文 《 山石》 作者 李漁翻譯
原文
○小山
小山亦不可無土,但以石作主,而土附之。土之不可勝石者,以石可壁立,而土則易崩,必仗石為藩籬故也。外石內土,此從來不易之法。
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謂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瓏,所謂漏也;壁立當空,孤峙無倚,所謂瘦也。然透、瘦二字在在宜然,漏則不應太甚。若處處有眼,則似窯內燒成之瓦器,有尺寸限在其中,一隙不容偶閉者矣。塞極而通,偶然一見,始與石性相符。
瘦小之山,全要頂寬麓窄,根腳一大,雖有美狀,不足觀矣。
石眼忌圓,即有生成之圓者,亦粘碎石于旁,使有棱角,以避混全之體。
石紋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紋與粗紋當并一處,細紋與細紋宜在一方,紫碧青紅,各以類聚是也。然分別太甚,至其相懸接壤處,反覺異同,不若隨取隨得,變化從心之為便。至于石性,則不可不依;拂其性而用之,非止不耐觀,且難持久。石性維何?斜正縱橫之理路是也。
譯文:
小山可以沒有土,可以以石頭堆砌而成,泥土就附在石頭外面.土是不能和石相比的,石頭可以立起來,而土不行,它必須依仗著石頭才能立穩.外面用石頭里面用土,這樣的做法自古以來就沒有人采用過.
說山石的美麗都蘊涵在透,漏,瘦三個里.這里通向那里,那兒又通向這兒,如果有道路,這就是所謂的透;石頭上有洞,四周看起來很可愛,這就是所謂的漏也,;陡峭的山壁在半空中挺立,不向任何東西依靠,這就是所謂的瘦.對于石頭透和瘦二字越突出越好,然而漏過了就反而不好了,如果到處都是洞的話那不就好比窯內燒成的瓦器了嗎,洞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石頭上的洞有一兩個,才與石頭本身想符合.一個小山如果頂上大而中間很小底部有很大,雖然這樣有一定的美,是是觀察起來是不美的.
石頭上的眼很忌諱圓,即使有生來就是圓的,也是旁邊有很多的碎石,是石頭有棱角,是其與其他的分開.
石頭的花紋和花紋在一起,粗紋和粗紋在一起,這樣才看起來很好,這就是相同的應該在一起的道理.但是分的太清楚,就會反覺得不自在,不如讓它們自由的組合,變化有它們自己決定.但對于石頭的固有性格,則必須遵守,逆它的屬性而用它,這樣一來不但不好看,也會不會持久.石頭的性格是什么呢?就是歪歪斜斜沒有一定的規則.
7. 葬書原文及原文翻譯,要全
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 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
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蓋生者,氣之聚。
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
經云:氣盛而應,鬼福及人。 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
木華于春,粟芽于室,氣行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
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氣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
經曰:外氣橫行,內氣止生。蓋言此也。
經曰: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
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故藏于枯燥者,宜深。
故于坦夷者,宜淺。經曰:土行氣行,物因以生 地勢原脈,山勢以原骨。
委蛇東西,或為南北,宛委自復,回環重復,若踞而侯也,若攬而有也。欲進而卻,欲止而深來,積止聚沖,陽和陰工,土厚水深, 郁草茂林,貴若千乘,富為萬金。
經曰:行止氣蓄,化生萬物。 為土地也,地貴平夷,土貴有支。
支之所起,氣隨而始,支之所終,氣隨而終。觀支之法,隱隱隆隆,微妙玄通,吉在其中。
經曰:地有吉氣,土隨而起,支有止氣,水隨而比。勢順行動,回復始終,法葬其中,永吉無兇。
夫重岡疊阜,群隴眾支,當擇起特,大則特小,小則特大,參形雜勢,主客背情,所不葬也。夫隴欲峙于地上,支欲伏于地中,支隴之止,平夷如掌。
故經云:支葬其巔,隴葬其麓,卜支如首,卜隴如腳。形勢不經,氣脫如逐。
山者,勢險而有也,法葬其所會。故葬者,原其所始,乘其所止。
審其所廢,擇其所相,避其所害。淺以乘之,深以取之,辟以通之,闔以固之。
乘金相水, 穴土印木,外藏八風,內秘五行,天光下臨,地德上載,陰陽沖和,五土四備,是以君子奪神功改天命,目力之功,工力之具,趨全避缺,增高益下,微妙在智,觸類而長,玄通陰陽,功奪造化。 土地之山,若伏若連,其原自天。
若水之波,若馬之馳,其來若奔,其止若尸。若懷萬寶而燕息,若具萬膳而潔齊,若橐之鼓,若器之貯,若龍若鶯,或騰或盤,禽伏獸蹲,若萬乘之尊也。
天光發新,朝海拱辰,龍虎抱衛,主客相迎,四勢端明,五害不侵,十一不具是謂其次。 山之不可葬者五:氣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
氣因勢來,而斷山不可葬也。氣因上行,而石山不可葬也。
氣以勢止,而過山不可葬也。氣以龍會,而獨山不可葬也。
經曰:童斷石過獨,生新兇,消已福。 葬山之法,勢為難,形次之,方又次之。
勢如萬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勢如巨浪,重巔疊嶂千乘之葬。
勢如降龍,水繞云從,爵祿三公。勢如重屋,茂草喬水,開府建國。
勢如鶯蛇,屈曲徐斜,滅國亡家。勢如戈矛,兵死刑囚。
勢如流水,生人皆鬼。形如負扆,有隴中峙,法葬其止。
王侯崛起,形如燕巢,法葬其凹。胙土分茅。
形如側壘,后罔還來,前應曲回,九棘三槐。形如覆釜,其巔可富。
形如植冠,永昌且歡。形如投算,百事昏亂。
形如亂衣,妒女 *** 。形如灰囊,災舍焚倉。
形如覆舟,女病男囚。形如橫幾,子滅孫死。
形如臥劍,誅夷逼偕。形如仰刃,兇禍伏逃。
馬馳鶯舞,鳳飛騰蛇,委蛇黿鼉鱉龜,以水別之,牛富鳳貴,騰蛇兇危,形如百動,葬皆非宜,四應前接,法同忌之。 夫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與形順者,吉。
勢與形逆者,兇。勢兇形吉,百福希一。
勢吉形兇,禍不旋日。千尺之勢,委婉頓息,外無以聚內,氣散于地中。
經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 蓋噫氣為能散生氣,龍虎所以衛區穴。
疊疊中阜,左空右缺,前曠后折,生氣散于飄風。經曰:騰漏之穴,敗槨之藏也。
經曰:外氣所以聚內氣,過水所以止來龍,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來行止,前親后倚,為吉藏也。 經曰:地有四勢,氣從八方,故砂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后為玄武。
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順俯。形勢反此,法當破死。
故虎蹲謂之銜尸,龍踞謂之嫉主,玄武不垂者拒尸,朱雀不舞者騰去。 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遐邇。
以支為龍虎者,來止跡乎岡阜,要如肘臂,謂之環抱。以水為朱雀者,衰旺緊乎形,應忌乎湍激,謂之悲泣。
朱雀源于生氣,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澤于將衰,流于囚謝,以返不絕。法每一折,儲而后泄,渾渾悠悠顧我欲流。
經曰:山來水回,貴壽豐財。山囚流水,虜王滅侯。
夫土欲細而堅,潤而不澤,裁肪切玉,備具五色。干如穴粟,濕如?肉,水泉砂碟,皆為兇宅。
穴有三吉,葬有六兇。藏有六兇。
藏神合朔,神遁鬼避,一吉也。陰陽沖和,五土四備,二吉也。
目力之巧,工力之巧,趨全避缺,增高益下,三吉也。陰陽差錯為一兇,歲時之乖為二兇,力小圖大為三兇,憑恃福力為四兇,僭上逼下為 五兇,變應怪異為兇。
補充: 經曰:穴吉葬兇,與棄尸同。經曰:勢止昂,前澗后岡。
龍首 之頻,鼻顙吉昌,角自滅亡。耳至侯王,唇死其傷。
宛而中蓄,謂之龍腹,其臍深凹,必后世昌。傷其胸肋,朝穴其哭,是以禍不旋日。
經曰:葬山之法,若乎谷中,官應速也 補充: 譯文實在找不到。
8. 游黃山后記文言文翻譯
戊午九月初二日,從白岳山榔梅庵出來,到桃源橋。
從小橋右邊下去,非常陡,這是從前通往黃山的路。走七十里,在江村住宿。
初四日,走十五里,到湯口鎮。走五里.到湯寺,在湯池里洗了個澡,柱著拐杖.望著朱砂庵而登。
走十里,上黃泥岡,原先在白云里的群峰漸漸地顯現出來,也漸漸地落在我的拐杖底下。轉而到石門峰,越過天都峰之側是天都峰、蓮花峰的兩個山頂。
它們超越所有的群峰,矗立在半空中。路旁一條岔路往東邊上去,是我以前沒有到過的地方,便往前跑去,幾乎到達天都峰的側面。
又往北面上去,走在石頭的隙中。石峰片片夾起,道路在石頭中宛轉延伸,阻塞的地方就鑿開它t陡峭的地方就鑿開石階_間斷的地方就架上樹木使它連通,懸著的地方就樹起了梯子接通,往下面俯看那陡峭的山谷陰森森的,楓樹和松樹相間。
五色散亂間雜。燦爛得好像繡上了圖畫。
因而想到黃山應當是一生中應該觀賞奇景的地方;像這樣的奇景,前次沒有探訪一下,這次游覽覺得暢快又有慚愧。因地勢險要當時仆人被阻走在后面,我也不得不停下來不在往上走。
一路的奇異景色不知不覺地吸引著我一人前往。登上峰口,只見一個張看翅膀似的庵堂,這便是文珠院,是我往年想登臨又沒有登臨的地方。
左邊是天都峰,右邊是蓮花峰,背靠著玉屏峰,兩山的秀麗景色盡可用手撫摸。往四面看。
奇異的山峰交錯排列.山谷縱橫交織,黃山真可為最美妙的地方!不是再來。哪里知道有像這樣的奇妙遇見游僧澄源到來,興致非常高。
當時已過中午.仆人們剛好也到了。站立在庵堂前指點著兩座山峰,庵堂里的僧人說:“天都峰雖然近卻沒有路,蓮花峰可以登上去卻路途遙遠。
今天只適合近看天都。明天登蓮花峰頂。”
我不同意,決意游覽天都峰,攜同澄源,、仆人,仍然從峽路下來。到天都峰的側面,從流石上像蛇一樣伏地爬行,攀著草,牽著棘條,石塊成堆的地方就越過石塊,,石崖旁邊陡峭就攀著崖壁,每次到手腳沒有放的地方,澄源必定先登上去再倒下來接我。
每當想到上來既然是這樣,下去又怎么辦?最終還是顧及不了那么多了,經過艱險和努力以后,終于到達峰頂。只有一個石頂,石壁立起還有數十丈,澄源在它旁邊找路,找到臺階,扶持我登攀.諸峰下伏,只有蓮花峰與它不相上下,當時濃霧半興半止,每一陣霧到來,面對面都看不見,遠望蓮花各個山峰,大多在霧中。
一個人登上天都峰,我到達峰的前面,那霧就移到后面;我越過峰的右邊。那霧就從左邊出來。
松樹曲挺縱橫;柏樹樹干大得像手臂,無不平貼在石頭上如同苔蘚一樣,山越高,風也越大,而霧氣也來往不定,下看各個山峰不時現出為青翠的高尖山。又不時隱沒為銀白色的霧海。
遠望山下.太陽光燦爛.是另外一種天地了。暮色漸濃,我將腳放在前面,手向后帶著地.坐著往下滑。
到非常險要的地方,澄源用肩和手接我們,渡過險要的地方下到山坳,夜色已合攏來了,又從峽谷經過棧道上去,歇在文殊院。初五日,天大亮時,從天都峰的中間往北下來兩里路,石壁山谷深空。
它下面的蓮花洞,正與前坑的石筍峰相對,是一處幽靜的山塢。告別澄源下山。
到前面岔路的旁邊,向著蓮花峰方向走去。沿著高高的石壁往西邊走,路途要經過兩次升降,將下百步高的云梯,有條路可以直接登上蓮花峰。
登上去后,石級沒有了,猶疑一陣又下來。隔著山峰的一個僧人高呼著說:“這正是蓮花道!”便從石坡的旁邊,經過石頭的縫隙走去,路小而高陡,峰頂上巨石對峙著,中間空空的像房子。
從峰石中踏著層層疊疊的臺階朝上攀登,臺階走完后洞口轉向,彎彎曲曲奇詭莫測.如同在樓閣中上下,忘記了是在高出天外的地方。走出大約有一里路.那里有一座茅廬.靠在石頭的裂隙中。
我們正徘徊著要登上去,先前喊路的那個僧人來了。這個僧人的法號叫凌虛,在這里修了個茅屋,于是互相握著手臂登上頂峰..頂上一塊石頭,懸著離地面有兩丈高。
僧人取來梯子渡過去.那頂上十分寬敞。四面望去一片空曠碧青,即使天都峰也要俯首看了。
大概這座山峰位居黃山的中部,它獨立于在群峰之上,四面的巖壁環繞聳立著。早晨出太陽,云開霧散,耀眼的光芒映照著,一層層發射,令人要大喊、大叫、起舞。
就這樣過了很久,返回到茅草庵堂。凌虛拿出粥來給我們吃。
我喝了一盂,便下到岔路的旁邊,經過大悲頂、上天門。走三里路后.到煉丹臺,沿著臺的口子下來。
觀看玉屏風、三海門各個山峰,全都是從深曠的山塢撥地而起。丹臺的一個山崗垂直而立,沒有什么奇異高峻的特色.卻可以俯視翠微峰的背面。
山塢中,峰巒交錯高聳,上下映照。足以顯現瞻仰眺望的奇趣。
回來經過平天砸,下后海峰,進入智空庵,與僧人凌虛告別。走了近三里路后,下獅予林,前往石筍砸,到前些年所登過的尖峰上,依靠松樹坐著,俯著塢中的山峰石塊曲折簇聚,滿眼都覺得斑爛美麗,才覺察到匡廬、石門,或者只是有黃山某一種景物與風光,或者缺少黃山景物、風光的某一方面,不像這里的廣大豐富與美妙。
過了好久.我上到接引崖,下眺望塢中,景色幽暗覺得有些異樣,再到山崗上尖峰的旁邊,踩著流石,拉著棘草,隨坑而下,越下越深,。
合江亭記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合江亭記文言文翻譯,一起來看一下吧。
原文 :
沱江自岷而別.,張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①水,而闊.溝以導之,大溉蜀郡、廣漢之田,而蜀已富饒。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來自西北而匯于府之東南,乃所謂二江雙流者也。沱舊循南隍,與江并流以東。
唐人髙駢始鑿新渠,繚出府城之北,然猶合于舊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餞之地,名士題詩往往在焉。從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觀水,滄波修闊,渺然數里之遠,東山翠麓,與煙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鳴瀬抑揚,鷗鳥上下。商舟漁艇,錯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觀也。
既而主吏請記其事,余以為蜀田仰成官瀆②,不為塘埭③以居水,故陂湖漢漾④之勝.比他方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則蒲魚菱芡之饒,固不減于蹲鴟⑤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為飾,俾其得地之利,又從而有觀游之樂,豈不美哉?茲或可書以視后,蓋因合江而發之。
【注】①揵:遏制、堵塞。②瀆:溝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積水的池塘。⑤蹲鴟:植物名,俗稱芋頭。
譯文 :
長江、沱江從岷江處分開.張若、李冰鎮守蜀州,開始筑起土墻來遏制、堵塞大水,后來挖寬溝渠把水導出來,灌溉蜀郡、廣州之土地,而蜀郡已富饒.現在成都二水,皆長江、沱江的支流,來自西北而匯于四川的東南,就是所說的二江雙流.沱舊循南隍,與長江并流向東。
唐人髙駢剛開始開鑿新渠,繚出府城之北,然猶合于舊溝渠.渚者,合江舊亭.唐人宴餞之地,名士題詩往往在焉.從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觀水,滄波修闊,渺然數里之遠,東山翠麓,與煙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鳴瀬抑揚,鷗鳥上下.商舟漁艇,錯落游衍.春天的早晨或秋天的傍晚,在(合江亭上)放一壺酒,(邊飲邊賞),也是一城的美好景觀啊。
不久長官請求記下這件事,我認為蜀郡的土地已經成了官渠,不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漢漾之勝.比他方為少.倘能悉知潴水之利,則蒲魚菱芡之饒,固不減于蹲鴟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為飾,俾其得地之利,又從而有觀游之樂,豈不美哉?這(個想法)或許可以書寫下來給后人觀看,大概因為是兩江匯合而有所感慨吧。
合江亭
合江亭位于成都市府河與南河交匯成府南河之處。始建于1200年前,駛往東吳的萬里征帆就是從這里啟航;壘基高數尺,10根亭柱支撐著連體雙亭,構思巧妙,意味雋永。拾級而上,二江風物,盡收眼底。史載合江亭于唐代貞元年間由川西節度使韋皋始建,北宋重建,并達到鼎盛,成為官民宴飲,市井游玩的熱鬧場所。合江橋畔亦是時人登舟出川的主要口岸,明代辟有錦官驛,清代新置船稅所。
余以為過言文言文翻譯
1. 【《師說》中“不拘于時,學于余”的“于”分別什么意思】
句中加粗的字的正確意思與讀音是( ) ①仆道不篤 ②被南越中數州 A.①深厚 dù ②同“披” pī B.①深厚 dǔ ②覆蓋 bèi C.①忠誠 dǔ ②覆蓋 pī D.①忠誠 dù ②同“披” bèi 10.與下列兩句中加粗的實詞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 ①群怪聚罵 ②指目牽引 A.①素善留侯張良 ②非能水也 B.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吾得兄事之 C.①必復之全之 ②沛公軍霸上 D.①不恥相師 ②去今之墓而葬焉 11.對下列句子加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犯笑侮 犯:觸,這里是冒著、頂著的意思. B.因抗顏而為師 抗顏:指態度嚴正不屈. C.而增與為言辭 增與:誣加. D.余以為過言 過:過失、錯過. 12.句子翻譯正確的分別是( ) (1)辱書云,欲相師. A.承蒙您來信說,希望能互相學習. B.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說,想拜我為老師. C.承蒙您來信說,想拜我為師. D.您在一封令我感到羞愧的信里說,希望能互相學習. (2)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 ) A.韓愈已經自己充當了蜀的太陽,而您又想讓我充當越州的雪. B.韓愈既然自認為是蜀的太陽,而您又想讓我充當越州的雪. C.韓愈既然自認為是蜀的太陽,而我又想讓自己充當越州的雪. D.韓愈已經自己充當了蜀的太陽,而又想讓自己充當越州的雪. 13.對文中“蜀犬吠日”“越犬吠雪”的比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歌頌韓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輝,并自喻自己的高潔品德. B.抨擊詆毀韓愈如蜀日一般永放光輝,并自喻自己的高潔品德. C.表露作者完全贊同和支持韓愈有關師道的主張和實踐. D.說明自己被貶越州的處境,表達對世風日下的不滿之情. 14.以下四句話中,不屬于作者“不敢為人師”的理由的一項是( ) A.仆道不篤,業甚淺近 B.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C.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 D.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 再次擴展: 《師說》練習 1、從下列各題的加點詞中,分別找出兩個意義相同的詞. ①A.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B.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C.從華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霧冰滑 答:〔 〕與〔 〕 ②A.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D.此世所以不傳也 答:〔 〕與〔 〕 ③A.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B.圣益圣,愚益愚 C.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D.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答:〔 〕與〔 〕 2、文言中,名詞和形容詞在句子里活用作動詞,除使動用法外,還有一種常見用法.如“吾從而師之”的“師”,就有“以……為師”的意思.這叫做“意動用法”.說說下邊句子里加點的詞用作什么詞類,作何解釋. ①.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恥: ②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師: ③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 羞: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 ⑤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奇: 賓客: ⑥糞土當年萬戶侯 糞土: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①古之學者 古: ;今: ②句讀之不知 古: ;今: ③小學而大遺 古: ;今: 4、把下面文言句譯成現代漢語. ①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譯文: ② 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譯文: 5、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答: . 6、與《捕蛇者說》比較,指出它們運用的對比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 . 7、背誦全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 嗟夫!師道之不傳也久(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②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 8、文中括號處應填的文言虛詞依次是 / / / 9、下面各組句中加點字含義有相同項的一組是 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B. 或師焉,或否焉 或王命急宣 而或長煙一空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C其出人也遠矣 蜀山兀,阿房出 農不出則乏其食 公拆襖,出珠授之 .D. 猶且從師而問焉 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 恣其所為不問 朝夕遣人候問武 猶且從師而問焉 即如忠烈遺骸,不可問矣 恣其所為不問 朝夕遣人候問武 D 10、翻譯下列語句. ①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文: ② 其可怪也( )! 譯文: 拓展創新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1-15題.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書云,欲相師.仆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常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仆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②”.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
2. 文言文何岳還金在線翻譯
原文
秀才何岳,號畏齋。曾夜行拾得銀貳百余兩,不敢與家人言之,恐勸令留金也。旦日攜至拾銀處,見一人尋至,問其銀數與封識皆合,遂以還之。其人欲分數金為謝,畏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次數金乎?”其人感謝而去。又嘗教書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齋,中有數百金,曰:“俟他日來取。”去數年,絕無音信,聞其侄以他事南來,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齋一窮秀才也,拾金而還,暫猶可勉;寄金數年,略不動心,此其過人也遠矣!
譯文
秀才何岳,自號畏齋,曾經在夜晚走路時撿到200余兩白銀,但是不敢和家人說起這件事,擔心家人勸他留下這筆錢。第二天早晨,他攜帶著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看到有一個人正在尋找,便上前問他,回答的數目與封存的標記都與他撿到的相吻合。就還給了他。那人想從中取出一部分錢作為酬謝,何岳說:“撿到錢而沒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東西了,(我連這些都不要,)又怎么會貪圖這些錢呢?”那人感激的離開。
他又曾經在做官的人家中教書,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將一個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數百兩,(官吏)說:“等到他日我回來再來取。”(官吏)離開了許多年,沒有一點音信,(后來)聽說官吏的侄子因為他的事情到南方來,但并不是取箱子。(何岳)于是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帶回官吏那兒。
秀才何岳,只是一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一點也不動心,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遠過于常人。
善士于令儀u000b文言文翻譯
1. 《善士于令儀》全文翻譯
曹州(今山東曹縣一帶)于令儀者,市井(做生意)人也。一夕,百盜(小偷)入其家,諸子擒之,乃鄰舍子也。令儀曰:“爾素寡過,何苦而盜耶?”“迫于貧爾。度”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資衣食。”如其欲與之。既去,復呼之,盜大懼。語之曰:“汝貧甚,夜負十千以歸,恐為人所詰。”留之,至明使去(拿走)。盜大感愧,卒為良民。鄉里稱君為問善士。
譯文
山東曹州(今荷澤)有個叫于令儀的人,是一般的老百姓。一天晚上,小偷進入他們家,眾人把強盜抓了,原來就是鄰人的兒子。令儀對他說:“你從未犯錯,何苦去偷盜呢?”小偷回答:“由于貧困所迫。”于令儀問他:“你平時沒做過答壞事,何苦要做小偷呢?”小偷回答:“得到十千元錢解決衣食就可以了。”就按他的要求給他了。快要離開了,又叫他回來,小偷非常害怕。于令儀就跟他說回:“你很窮,夜晚拿十千元錢回家,恐怕要被人問來由。”(小偷)就留了下來,到第二天天明才離去。小偷感到十答分愧疚,最后成為了善良的人。鄉里的人稱令儀為好人。
2. 善士于令儀譯文
譯文:
山東曹州有個叫于令儀的人,是一般的老百姓。一天晚上,小偷進入他們家,眾人把強盜抓了,原來就是鄰人的兒子。令儀對他說:“你從未犯錯,何苦去偷盜呢?”小偷回答:“由于貧困所迫。”于令儀問他想要得到什么,小偷回答:“得到十千元錢解決衣食就可以了。”
就按他的要求給他了。快要離開了,又叫他回來,小偷非常害怕。于令儀就跟他說:“你很窮,夜晚拿十千元錢回家,恐怕要被人問來由。”就留了下來,到第二天天明才離去。小偷感到十分愧疚,最后成為了善良的人。鄉里的人稱令儀為好人。
擴展資料:
《善士于令儀》原文:
曹州于令儀者,市井人也。一夕,盜入其家,諸子擒之,乃鄰舍子也。令儀曰:“爾素寡過,何苦而盜耶?”“迫于貧爾。”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資衣食。”如其欲與之。
既去,復呼之,盜大懼。語之曰:“汝貧甚,夜負十千以歸,恐為人所詰。”留之,至明使去。盜大感愧,卒為良民。鄉里稱君為善士。
啟示:
于令儀通過自己的言行來教誨周圍的人,并且用寬厚的心去感化別人,甚至是盜賊。現實意義是對于別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斷性的結論,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諒向善的心,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尊敬!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善士于令儀
3. 善士于令儀的譯文
山東曹州(今荷澤)有個叫于令儀的人,是一般的老百姓。一天晚上,小偷進入他們家,眾人把強盜抓了,原來就是鄰人的兒子。令儀對他說:“你從未犯錯,何苦去偷盜呢?”小偷回答:“由于貧困所迫。”于令儀問他:“你平時沒做過壞事,何苦要做小偷呢?”小偷回答:“得到十千元錢解決衣食就可以了。”就按他的要求給他了。快要離開了,又叫他回來,小偷非常害怕。于令儀就跟他說:“你很窮,夜晚拿十千元錢回家,恐怕要被人問來由。”(小偷)就留了下來,到第二天天明才離去。小偷感到十分愧疚,最后成為了善良的人。鄉里的人稱令儀為好人。
4. 李士謙文言文翻譯
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
童年喪父,以侍奉母親有孝心而聞名。母親曾經嘔吐。
他懷疑是中毒所致,便跪下去嘗嘔吐之物。在北魏岐州擔任刺史的伯父李?,對他特別贊賞,經常稱贊說:“士謙這孩子是我們李家的顏淵。”
十二歲時,魏廣平王提拔他做了開府參軍事。齊國的吏部尚書辛術欲召納他為員外郎.趙郡的王睿要以德行舉薦他,李士謙都稱自己有病而下去。
后來,和士開也看重他的名氣,準備勸導朝廷將他提升為國子監祭酒,士謙知道了堅決推辭,得以免除,隋文帝奪取天下,李士謙矢志終身不做官。 士謙家里十分富有,但自己卻處處節儉,常常把救濟別人作為自己的義務。
在家鄉.有人家里有喪事而無財力辦理的,士謙總是及時趕到,盡力相助。有兄弟倆因財產分配不均,而相互爭吵、訴訟,士謙知道后,便拿出自己的錢財,補足那個分得少的人,使他與分得多的相等。
兄弟倆都慚愧不已,于是相互推讓,最后他們都變成了很有修養的人。有一次,別家的一頭牛跑到他家的農田里,士謙將牛牽到陰涼處,并用草料飼養它,照顧之周到勝過了牛的主人。
每當看到有人偷割他的莊稼,就默默走開,有意回避,他家里的仆人曾抓住偷他家糧食的人,士謙知道后。反而安慰小偷說:“你們這樣做,都因家里太貧困的緣故,本來就不應該受到指責。”
馬上叫仆人放了他們。他的一個家仆因喝醉酒后與同鄉人董震比力氣的大小。
董震扼住其家仆的咽喉,因用力過猛,家仆被掐死了。董震于是惶恐不安,膽顫心驚地來向李士謙請罪,士謙卻對他說:“你本來就沒有殺害他的想法,為什么要請罪呢?不過你要遠走他鄉,以免被官吏拘捕。”
士謙性情寬厚,都像這樣的。 開皇八年,李士謙老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六歲。
趙郡的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后,無不痛哭流涕他說:“為什么不讓我們去死,而讓李參軍去死啊!”參加送葬的有一萬多人。同鄉的李景伯等人認為,李士謙道德高尚聞名于田園鄉間,就將其一生的言行整理成文書,請求尚書省給李士謙一個謚號,事情最后沒有辦成,他們于是給李士謙立了一塊碑在墓前。
5. 開頭是“秦有尊盧沙者,善夸談
尊盧沙(又名大言).
(明)宋濂
原文:
秦有尊盧沙者,善夸談,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盧沙曰:“勿予笑也,吾將說楚以王國之術。”翩翩然南。迨至楚境上,關吏縶之,尊盧沙曰:“慎毋縶我,我來為楚王師。”關吏送諸朝,大夫置館之。問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遠千里,將康我楚邦。承顏色日淺,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請,姑聞師楚之意,何如?”尊盧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進于上卿瑕。瑕客之,問之如大夫。尊盧沙愈怒,欲辭去。瑕恐獲罪于王,亟言之王。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見,長揖不拜,呼楚王謂曰:“楚國東有吳越,西有秦,北有齊與晉,皆虎視不瞑。臣近道出晉郊,聞晉約諸侯圖楚,刑白牲,列珠盤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禍楚國,無相見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寢耶?”楚王起問計,尊盧沙指天曰:“使尊盧沙為卿,楚不強者有如日。”王曰:“然。敢問何先?”尊盧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為卿。居三月,無異者。已而晉侯帥諸侯之師至,王恐甚,召尊盧沙卻之。尊盧沙瞠目視,不對。迫之言,乃曰:“晉師銳甚,為王上計,莫若割地與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縱之。尊盧沙謂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談足以賈禍。”終身不言,欲言捫鼻即止。君子曰:戰國之時,士多大言無當,然往往藉是以媒利祿,尊盧沙亦其一人也。使晉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輒敗,亦不幸矣哉!歷考往事,矯虛以誑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則尊盧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譯文:
秦國有一個叫尊盧沙的人,好說大話,并且處在這種情況下還對自己深信不疑。秦國人笑他,尊盧沙說:“不要嘲笑我,我將要向楚王陳說統治國家的方法。”于是,飄飄然地向南方的楚國走去。
等他到達楚國的邊境,把守邊關的官吏拘捕了他。尊盧沙說:“當心!千萬不要拘捕我,我是來當楚王的老師的。”邊關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賓館里,問他說:“先生不輕視我們偏遠的國家,不以千里為遠,來扶助壯大我們楚國。有幸和您接觸的時間還不長,不敢傾吐自己的心里話。其他事不敢多問,暫且想聽聽您來做楚王老師的想法如何?”尊盧沙發怒說:“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聽不到尊盧沙的真實意圖,只是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賓客之禮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樣地問他。尊盧沙更加惱怒,作出想告別離去的樣子。瑕怕得罪了楚王,急忙去告訴他。
楚王催促尊盧沙來見面,尊盧沙還沒有到達,派去的使者已經去請了三四趟。等到見了楚王,尊盧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召喚楚王對他說:“楚國東面有吳國和越國,西面有秦國,北面有齊國和晉國,這些國家都虎視眈眈地窺伺著楚國。我最近路經晉國邊境,聽說晉國要約同其他諸侯國圖謀進攻楚國,宰了白馬,陳列著珠盤玉敦,嘴唇上涂著牲血,盟誓說:‘不使楚國遭禍,誓不相見!’并把璧玉投入河中,以祭祀河神,將要渡河。楚王你還能安枕而睡嗎?”楚王站起來詢問對策。尊盧沙指著天立誓說:“如果讓我尊盧沙為卿,楚國不強盛的話,有這太陽來作證!”楚王說:“不過冒昧請問,當先做那一件事?”尊盧沙說:“這是不可以空口白說的。”楚王說:“對。”于是馬上任命他為卿。
過了三個月,沒有什么異常情況。不久晉侯率領各國諸侯的軍隊到達,楚王非常恐懼,召尊盧沙商量退敵之計。尊盧沙瞪大了眼睛,說不出話來。逼著他講,他才說:“晉國的軍隊銳勇無比,替你楚王著想,最好的辦法,不如割地和晉國講和。”楚王大怒,把尊盧沙關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
尊盧沙對人說:“我從今以后才知道說大話是足以招惹禍患的。”從此他終身不再講話。想講,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有才德的人說:戰國的時候,讀書人大多好說大話,不著邊際,大概往往是想借助大話來設法尋求富貴。尊盧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如果晉國軍隊不馬上到來,或許可以稍稍施展他的欺妄;而他沒有多久就遭失敗,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過去的事情,凡是弄虛作假欺騙人的,都沒有好結局。這樣看來,尊盧沙的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應當的。
6. 文言文 《桑懌傳》的翻譯
原文:
桑懌,開封雍丘人。舉進士,再不中,去游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頃,退而力耕。歲兇,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愿往來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盜不可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諾。里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里老父怯,無他子,不敢告縣,裸其尸,不能葬。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為盜矣,今又盜里父子尸者,非爾邪?”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授郟城尉。天圣中,移澠池尉。歲余,改授永安縣巡檢。樞密吏謂曰:“與我銀,為君致閣職”。懌曰:“用賂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固不可也。”吏怒。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多此類。
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廩,將以舟載之,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之。見民荒歲,聚其里人飼之,粟盡乃止。懌善劍及鐵簡,力過數人,而有謀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為人不甚長大,亦自修為威儀,言語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廬陵歐陽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懌,可謂義勇之士。其學問不深而能者,蓋天性也。余固喜傳人事,尤愛司馬遷善傳,而其所書皆偉烈奇節士,喜讀之,欲學其作,而怪今人如遷所書者何少也!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
譯文:
桑懌是開封雍丘人。考進士,兩次沒有考中,離家到汝潁一帶游學,得到龍城幾頃廢田,回來后竭力耕種。年成不好,汝潁旁邊眾縣盜賊很多。桑懌向縣令說:“我愿意往來其中察訪不法之徒。”于是召見鄉間少年,告誡他們說:“偷盜不可做!我在這兒,不容許你們(偷盜)!”少年們都答應了。鄉里有一個老人兒子死了還未裝殮,盜賊在夜里盜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沒其他孩子,不敢上告, *** 著兒子的尸體,不能安葬。桑懌聽說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懷疑是姓王的少年所為。夜里潛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沒讓王生發覺。第二天遇到他,問道:“你答應我不偷盜,現在又偷盜鄉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嗎?”王生很震驚,(桑懌)就將王生推倒在地捆綁起來。(桑懌)后來被授予郟城尉。天圣年間,該任澠池縣尉。一年多,又該任永安縣巡檢。樞密史對他說:“給我銀子,我為你謀個內閣職務。” 桑懌說:“用賄賂獲得官職,非出我心,何況我貧窮無銀。即使有,本來也不能那樣做。” 樞密史很憤怒。桑懌學問不深,行事卻合乎情理,事跡大多如此類。
(桑懌)當初居住在雍丘時,遭遇大水,有兩米倉的糧食,將用船運送。發現那些逃難躲水患的百姓,就拋棄了糧食,用船載讓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會聚鄉里供養他們,直到糧食沒有了才停止。桑懌擅長使劍和鐵簡,力量可抵過幾個人,并且很有謀略。遇人時常表現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夠。他為人不很高大,也很注重在威儀方面修養,言語好象言不由衷。猛然與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矯健并且勇武。廬陵歐陽修說:“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運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懌,可謂是義勇之士。他的學問不深卻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來就樂于為人作傳記事,尤其喜歡司馬遷善于作傳,可是他所書寫的都是偉烈奇節之士,喜歡讀書,想學習他的作法,奇怪現今之人像司馬遷那樣作史的人太少了!” 于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 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跡,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并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7. 羅必元的文言文翻譯 求高人翻譯
羅必元,字亨父,隆興進賢人。嘉定十年進士。歷任咸寧尉,撫州司法參軍,崇仁丞,仍掌管司法。當地士人曾極因在金陵行宮的龍屏上題字,冒犯丞相史彌遠,被謫往道州,押解的小吏對待他非常不善。必元給他松綁,讓他順利到達目的地。真德秀擔當要職,必元寫信給他說:“有個老醫生曾經說,傷寒之類的重疾,只有獨參湯可以救命,但是吃這藥能活下來的十無二三。先生你就是當今的獨參湯么?”后調任福州觀察推官。有個有權勢的人家李遇搶奪平民的荔枝園,必元為之打抱不平。后來李遇當了言官,以此私怨罷了他的官。后來他在余干縣做官。趙福王府在當地驕橫,前后幾任官員大多被其排擠陷害。必元到任后,因汝愚的墳墓占了四周平民的山地的緣故,又為平民撐腰,對州官說:“我不過是個區區小官,罷免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人們更加為他叫好。
(親自翻譯,敬請采納)
8. 翻譯文言文于令儀訓盜從良
譯文:
曹州人於令儀,是個市場中的小攤販業者;他為人寬厚,很少得罪別人,晚年時的家道頗為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竊,結果被他的幾個兒子逮住了,發現原來是鄰居的小孩。
於令儀問他說:「你平常很少犯過錯,何苦今天做賊呢?」小偷回答說:「因受貧困所迫的緣故。」於令儀再問他想要什麼東西,小偷說:「能得到十千錢,便足令衣食無憂了。」於令儀聽后就如數給了他。正在那小偷要出門離去時,於令儀又叫住他,這使得那小偷大為恐懼,但於令儀對他說:「你如此的貧困,晚上帶著十千錢回去,恐怕會引起巡邏人員的盤查。」於是將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讓他離去。
那小偷深感慚愧,后來終於成了良民。鄉里的人們,都稱道於令儀是名善士。於令儀挑選出一些優秀的子侄輩,建立學堂并聘請有名的儒士來教導他們,他的兒子於伋,侄兒於杰與於效,后來都相繼考中了進士,他們於家現在是曹南一帶的名門望族。
9. 65.66.求文言文翻譯句子
65、
(一) 動詞:
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像我這樣的人可以來保護子民嗎?
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赤壁之戰》
賢士們仰慕他,像水匯入大海一樣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
徐公比不上您美
(二) 代詞:
①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
我將把這件事告訴給管事的人,讓他更替你的差事,恢復你的賦稅,怎么樣
②若屬皆且為所虜《鴻…》
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
若輩得無苦貧乎?《記王忠肅公翱事》
你們恐怕不免窮困吧
③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援木而求魚也。《齊…》[第五頁]
用你所做的,去謀求你所要的,辦法不對頭,勞而無功
(三)、連詞:
①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如果潛師來的話,能得到國家嗎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當那太陽出來以后,林間的煙霧逐漸散開,
(四)、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氓》
桑樹成長的時候 葉子沃然茂盛
66、
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
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對他們的缺點,參照自己的情況改正
豈人主之子孫則不必善哉?《觸…》
難道國君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
②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
善心累計自然成為高尚道德情操,從而感到心神安定,這是做圣人需要具備的條件
③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賣油翁》
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世上沒有人能和他相比,
④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
楚國的左尹(官名)項伯,是項羽的族叔,平時與張良關系很好。
⑤不如因善遇之。《鴻…》
不如趁此機會好好對待他
⑥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而善才。《琵》
問那個人,才知道她原來是長安歌伎,曾經跟曹、穆兩位名師學彈琵琶
⑦今指妥善處理事情發生后的遺留問題。
2008濟南四月統考 《宋史.列傳第四十五》文言文翻譯
拜托給出原文起止,列傳四十五很長的.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五 魯宗道 薛奎 王曙 (子) 益柔 蔡齊(從子) 延慶
魯宗道字貫之,亳州譙人。少年時便成為孤兒,鞠養於外公家。在外公家裹幾個舅父皆為武人,很是簡慢和輕視宗道,於是宗道更加發奮讀書。一日拿著自己寫的文章去拜謁戚綸,戚綸非常器重他。后來考中進士,被任命為濠州定遠尉,再調任海鹽令。在縣城東南過去有個港口,引海水直至城下,歲久堙塞,已不能使用,宗道發動鄉丁疏浚整治使之恢復通航,人們稱之為“魯公浦”。后改任歙州軍事判官,再遷秘書丞。陳堯叟用之為通判河陽。
天禧元年,皇帝下詔在兩省開始設置諫官六名,考試其諫言分為上下等,考后首拔宗道與劉嘩為右正言。當時的規矩是:諫章必須經由合門始得進奏而且不賜對,宗道請求當面論事因而上奏通進司,於是成為常例。曾經說:“地方官若不去與百姓接近,就沒辦法區分能力大小。現在任命一名地方官,雖資質才能都不高,但只要對上司的考核應對都合格,則肯定會升遷而不會被排除和棄絕,所以天下所謂的親民者卻貪污納賄以害政,這樣的地方官十人中常有二三,有這樣的官吏而想引導教化百姓向善,那是不可能達到的。漢宣帝任用刺史守相,必定親自接見而考察之。而今天任用守佐這些官員,雖皇上沒功夫親自接見,也應該讓大臣把他們請到中書省,詢問考察其言談,聽其應對,再設以事,觀察其施為處理是否公道正派,就能得出任用與否的結論。吏部若這樣選擇縣令,差不多就能得到好的地方長官宣助圣化了。”真宗接納了他的意見。
宗道有時聽到傳聞,就反復地論述評判而且不顧場合,皇帝心裏很是討厭他這種不顧禮數的做法。后來在一次應對中,宗道就自責說:“陛下用臣,豈能白白地擔當納諫這個虛名呢?臣覺得恥於像死人似的光食祿不辦事,請罷免臣吧。”皇帝聽后撫慰勸諭良久,過了些日子在殿壁書寫了“魯直”二字,以示思念此人與事。不久又授宗道戶部員外郎兼右諭德。過了一年,遷任左諭德、直龍圖閣。
仁宗即位,宗道又遷任戶部郎中、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判吏部流內銓。后來宗道已在選調之列很久,憂慮內銓的格式手續煩密,等到了解了官吏所以搗鬼為奸的情況后,多糾正過來,并把一些規章制度全部寫出來貼在了廊屋墻上,以便於人們了解。當時有個叫雷允恭的官員擅自更換了一座山陵,皇上詔命宗道與呂夷簡等前去查驗處理。還朝后,又被拜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章獻太后臨朝,問宗道說:“唐武后是個什麼樣的主子?”回答說:“唐之罪人也,幾乎危及到了唐的社稷江山。”太后默然。當時還有奏請建立劉氏七廟的人,太后徵求輔臣們的意見,眾臣都不敢回答。獨有宗道認為不可。說:“如果建立劉氏七廟,那麼準備繼位的國君該怎麼辦?”后來,皇帝和太后一同駕幸慈孝寺,太后要乘大安輦走在皇帝前邊,宗道說:“夫死從子,婦人之道也。”太后只得把輦讓給了皇帝,自己坐小車跟在輦后。
當時執政的官員大多把孩子送進館合讀書,宗道說:“館閣要培育天下英才,豈是紈絝子弟們享受恩澤之處?”又有樞密使曹利用依仗職權,驕橫不法,宗道多次在皇帝面前挫折其氣焰。自是貴戚們行事都忌憚宗道,被稱為“魚頭參政”,因其姓魯,上有魚字,是說骨鯁在喉,就如魚頭卡在嗓子裹。后來宗道再遷任尚書禮部侍郎、祥源觀使。在政府七年,嚴格抑制憑僥幸做官的人,從不以朝廷的爵號車服私相授受。宗道病重,皇帝親臨探問,并賜白金三千兩。不久病逝,皇太后親臨祭奠,贈兵部尚書。
宗道為人剛正,疾惡而少有寬容,遇事敢言,不會處處小心。在任職諭德官位時,住所挨近酒肆,曾穿便服到酒肆去飲酒,偶爾遇真宗立刻要召見,使者到其家已等了好久,宗道方從酒肆歸來。使者要先歸覆命,與宗道商議說:“如果圣上怪公來遲,該如何回答?”宗道說:“那就如實回答。”使者又說:“如果這樣你可能獲罪o”宗道說:“飲酒,是人之常情;而欺君,則為臣之大罪也。”入見后真宗果然問,使者按宗道所說如實回答,帝又質問宗道,宗道謝罪并解釋說:“有故人從鄉里來,臣家裹較貧杯盤不齊備,所以就到酒家去招待客人。”聽后皇帝認為他忠厚老實大可任用,曾把此事告訴了太后,太后臨朝后,於是大加任用。死后,太常商議給宗道的謐號為剛簡,又改為肅簡。后人議論認為“肅”不如“剛”貼切實在。
薛奎字宿藝,為絳州正平人。父親薛化光,善於天文、歷法和占卜之術。曾以平晉策一文到太宗的行在所謀求進身為官,被召見而不用,無奈歸來。恰逢薛奎降生,因而摸著他的頭說:“這個孩子將來必至公輔之位。”等到薛奎考中進士,為州裏第一,卻推讓給同里人王嚴,而處於王嚴之下。進士及第后,被任命為隰州軍事推官。州民經常在和尚們的住處聚眾賭博,一日,盜賊殺了寺奴把錢財取走,有一賭徒恰好趕來,衣服上沾了血跡,被巡邏的士卒捕送到州裹,經不住拷打訊問無辜服罪。而薛奎卻心存懷疑,告訴州裏暫緩判處,后來果然捕獲了殺人者。
移任儀州推官,曾部署丁夫運糧到鹽州,一路久雨,粟麥被雨水久漬而發霉腐變,薛奎告訴轉運盧之翰,請放運糧丁夫還鄉而后賠償損壞的糧食。之翰卻發怒,準備上奏彈劾薛奎。而薛奎卻不慌不忙地說:“用兵時久,人們疲於轉運糧餉,現在幸而兵糧有余,怎麼非要用此霉腐的糧食來為難老百姓哩!”之翰聽后消除了怒意,并把凡是百姓損失的糧食,全部奏請免除。薛奎又改任大理寺丞、知莆田縣。并奏請免除了南閩時稅、咸魚、蒲草錢。
薛奎又遷任殿中丞、知長水縣,又調任興州知州。州裏設有錢監,一年調兵三百人采鐵,而一年的收入抵不上一年的費用。薛奎奏請放開管制,聽任民眾自采,而所繳納的稅收則成倍地增長。后又調任太常博士。向敏中舉薦為殿中侍御史,出為陜西轉運使。趙德明說延州蕃人部落侵入他的轄地黑林子,皇上下詔命薛奎查驗此事。薛奎查閱郡州管轄圖籍,實際上是德明經常借道經過蕃人的地方黑林平,因而移文抄錄而讓德明看,德明拜服。但沒過多久,薛奎卻因舉薦失誤被免職。
數月后,又起用任命為通判陜州,改任尚書戶部員外郎、淮南轉運副使,后又遷任江、淮制置發運使。在任上疏通漕河、廢三堰以便糧餉運送,進職吏部員外郎。薛奎的父親去世了,按規矩應該解職回鄉守孝三年,但因朝廷需要,皇帝下令不許解職守喪,并提升為三司戶部副使。因與正使李士衡爭論部中事情,改任戶部郎中、直昭文館、知延州。
趙元昊經常派遣官吏到京城請求供給,官吏藉此購買禁物,隱瞞關稅牟取私利,薛奎查訪得知實情,奏請留蜀道帛絹等絲織品到關中銷售,轉致給之。后遷吏部,升龍圖閣待制、代知開封府。薛奎為政嚴格而機敏,處理公務決斷而少寬免,皇帝更加器重。奉命出使契丹,歸來后,調任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給皇帝上疏論述選擇用人、社會治理、崇尚節儉、摒棄聲色等十幾個方面的事。
章獻太后行使帝權時,契丹使者蕭從順請求拜見太后,并且說你們的使者到了契丹都見到了太后,而我們契丹的使者來到你們這裹卻誰也見不到你們的太后。薛奎當時的任務正是作為館伴陪伴契丹使,所以立即反駁說:“皇太后垂簾聽政,即使是本朝群臣,尚不得見,何況是你們?”契丹使只好順從。
有人向皇上進讒言說薛奎經常泄露宮中不得外傳的言語,被改授集賢院學士、知并州,又改知秦州。州裏駐有重兵,經費常不足,薛奎到任后首先倡導節儉,并教民眾改旱耕為水耕,周密商稅。結果在一年中積粟糧三百萬,徵稅收三千萬,并覆查出民間沒有申報也未登記在冊的隱田數千頃,就此一項多得糧草十余萬。被加任樞密直學士,調知益州。秦州的黎民百姓與夷人部落的數千人列舉薛奎治理秦州的成果,請求讓薛奎留任,得到的答覆只是璽書褒諭,不許。
成都有一民婦訴訟其兒子不孝,在盤問中才說:“因為貧窮而無法奉養。”薛奎拿出自己的俸祿錢給予民婦,并告誡說:“若再失去奉養,我可再不借給你了!”其母子二人一如以往。有一次在夜間宴客,有守衛的士兵殺了人,周圍的人嚇得四處奔走,薛奎聞報后不動聲色,密遣人將其捕殺,座中賓客沒有知道的。薛奎臨事持重果斷,此類事很多。
后被召回京師,授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於是參知政事。皇帝告訴他說:“先帝曾認為你可以任用,今天重用你,可以說是先帝的意思。”不久又調任給事中。皇帝曾經對輔佐的大臣們說:“為臣的事奉君王很少有從始至終的。”薛奎卻說:“保持始終的道理,并非僅僅是對臣下的要求。”并歷數唐朝開元年間、天寶年間君臣相處之事講述給皇帝聽,皇帝認為很有道理。薛奎又遷任尚書禮部侍郎。
太后前去拜謁太廟,想要穿戴天子的服飾,薛奎說:“若是非要這樣穿戴,是以什麼身份去拜謁呢?”并竭力勸說不可以這樣做,然而太后卻一意孤行,聽而不聞。等到太后去世,皇帝見到左右大臣哭著說:“在太后臨終因病重不能說話,還數次用手拉衣服好像是有事要告訴,不知是什麼意思?”薛奎說:“原因就在衣服上。穿著天子的服飾又怎麼能到陰間去見先帝!”皇帝恍然大悟,趕快以太后的服飾收殮。后來因為向皇上進言請旨逐黜內侍羅崇勛等人一事。當時二府大臣已多數被罷去官職,薛奎因患哮喘病,也數次請求辭職,終被罷除現任官位,降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判尚書都省。皇帝手書宮中藥方賜之,時間不長,薛奎入見皇帝。后疾病發作,病逝,贈兵部尚書,謐簡肅。
薛奎性格剛強從不茍合,遇事敢言。真宗時數次大宴群臣,有喝醉的。薛奎勸諫說:“陛下即位之初,應該是在紛繁的政務中勵精圖治而少出席這樣的宴會。如今天下誠然無事,而宴樂無度,大臣們許多人喝得毫無大臣的威儀,這個樣子可不是看重朝廷。”真宗認為說得對。等到后來參與政事,發表意見無所避忌。能識別人才,范仲淹、龐籍、明鎬當時為吏部候選人時,薛奎就都以公輔重臣許之。一生無子,以侄子為嗣。
王曙字晦叔,隋朝東皋子績之后。世居河汾,后來又遷居為河南人。考中進士,調任定國軍節度推官。咸平中期,又應試賢良方正科,策試入等,升遷為秘書省著作佐郎、任定海縣知縣。任滿還朝后,又任群牧判官,在任內考證收集古今馬政沿革變遷,著為《群牧故事》六卷,獻給皇帝。又調任太常丞、判三司憑由理欠司。因舉薦進士不實,被降為監廬州茶稅,再遷任尚書工部員外郎、龍圖閣待制。以右諫議大夫出任河北轉運使,又因部屬官吏受賕,降知壽州。又調任淮南轉運使,勾當三班院,代理知開封府。
后又以樞密直學士身份出知益州。懲治盜賊用嚴刑峻法,因而多有致死者。有個士卒在夜裏報告說軍隊將要暴亂,王曙立刻調查其真假,因謊報軍情士卒被斬首。蜀人將王曙比做張詠,號稱“前張后王”。入朝后又任給事中。當時仁宗為皇太子,王曙與李迪共同為太子選兼賓客,又因貢生的舉薦失實,被免官。起復后任給事中兼群牧使。其妻子,是寇準的女兒。寇準被罷免相位而且被貶官,王曙也被降職為汝州知州。寇準再次被貶官,王曙也再次被貶為郢州團練副使。直到后來才起為光祿卿、知襄州,又調汝州。官復給事中、知潞州。州襄有殺人者,已定罪結案,獨有王曙覺得可疑,不久提點刑獄杜衍至,在王曙提出疑點后的重審中事情果然真相大白。王曙因此而著《辨獄記》一書以告誡官吏。
王曙后來調任河南府、永興軍,召回朝中又任御史中丞兼理檢使,理檢設置使自此開始。玉清昭應宮發生火災,將守衛者全部拘捕下入御史獄。王曙擔心朝廷商議修復之事,上奏說:“古時魯桓、僖宮發生火災,孔子認為魯桓、僖宮是親屬關系已盡應當燒毀的。遼東高廟及高園便殿火災,董仲舒認為高廟不應當建在陵墓旁,所以才會發生火災。魏時崇華殿火災,高堂隆認為亭臺樓榭都應引以為戒,應當不再修建,文帝不聽,結果第二年又被大火燒毀。而今所建宮殿不合經義,災變之來好像有所警示。但愿陛下廢除其址,不再修建其觀廟,以應天變。”仁宗與太后覽章后感悟,遂減少守衛者的罪責。接著下詔告諭天下不再重修玉清昭應宮。
王曙又奏請允許三品以上官員立家廟,恢復唐朝舊制。并以尚書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又以有病為由請求解職,被改任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知陜州,又調河陽。再知河南府,又遷吏部。召為樞密使,又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過了一個月,頭上惡瘡發作,病逝。死后贈太保、中書令,謐文康。
王曙循規蹈矩,端莊嚴肅,有大臣之威嚴,做官小心謹慎,自惕自勵。喜佛法,常齋居素食,淡泊自如。當初,錢惟演留守西京,歐陽修、尹洙為其下屬官員。歐陽修等頗喜歡游玩宴樂,王曙是后來去的西京,曾聲嚴厲色地告誡歐陽修等說:“諸君縱酒過度,難道惟獨不知道寇萊公晚年之禍嗎?”歐陽修起來回答說:“以我聽到的,萊公正是因為老了而不知止也!”王曙默然,而終不怒。等到做了樞密使,首先推薦歐陽修等,處於館閣重要位置上。一生著述有集四十卷,《周書音訓》十二卷,《唐書備問》三卷,《莊子旨歸》三篇,《列子旨歸》一篇,《戴斗奉使錄》二卷,集《兩漢詔議》四十卷。
兒子益恭、益柔。
益恭字達夫,以父蔭為衛尉寺丞。生性恬淡,仰慕唐時王龜之為人,數次解官就養。王曙參知政事,修建宅院於西京,益恭勸其父王曙以年老為由退養,王曙未能果斷離任而去。益恭服滿喪期之后,以尚書司門員外郎退休,間或與和尚、隱者出游,洛陽的名園山水,無處不至。后來因他的兒子也入朝為官,益恭一生最終升遷至司農少卿,后去世。
益柔字勝之。為人正直崇尚義氣,喜歡談論天下事。以父蔭官至殿中丞。元昊反叛,上奏備戰邊防選派戰將籌謀的對策。杜衍、丁度宣撫河東,益柔寄信說:河外統兵運餉無成法,非得更換帥臣、轉運使不可。因而條陳其可用者。杜衍、丁度宣撫河東還朝,以學術政事之能力舉薦益柔,出知介丘縣。慶歷更換執政大臣,凡是意見與其相異者便被指為朋黨,仁宗下詔戒敕,益柔上書論辯,言詞尤其痛切直率。
尹洙因與劉滬爭水洛筑城之事,自涇原貶慶州。益柔為此爭辯說:“水洛不過是一道屏障罷了,并不足以拒賊。劉滬是裨將,尹洙卻是將軍,以天子之命呼之不至,殺了也不為過;可是尹洙不敢將其執之以使之聽命,是尹洙沒使用其將軍的職權而尊崇朝廷,如此并未見其有罪也。”結果沒人聽從。
益柔與范仲淹從未見過面,范仲淹薦其入館閣,被授予集賢校理。因參與蘇舜欽府中聚會,醉后作《傲歌》。當時在座一些人想要傾覆正黨,宰相章得象、晏殊不置可否,參政賈昌朝暗中主持,張方平、宋祁、王拱辰群起而攻之不遣余力,都列舉罪狀說益柔罪該當誅。韓琦卻對皇帝說:“益柔的酒后狂語哪裏值得計較。可是張方平等人卻都是陛下的近臣,而今西陲正在用兵,大事那麼多,沒一個為陛下出主意,而通同一氣列狀攻擊一個王益柔,此事之意不問可知。”皇帝感悟,只是貶黜益柔為復州監酒。過了許久,又任為開封府推官、鹽鐵判官。凡是帝王旨意的所需財物,或是有關部門為迎合上意以求進奉的不合乎規定的,一律置之不理。
后又出任兩浙、京東、京西轉運使。向皇上進言說:“現今用考課法來區別長吏的能否,必須有明顯的舉措和業績,這種舉措代替舊辦法要能興大利。但小政小善,只要積而不已,將來同樣能成其大。可是要只是取其大而遣其細,就會流於急功近利,恐怕將來沒人管理和注意的小事將日多,而只圖虛名不務實的風氣將日漸興起。所以我認為應參照唐時四善之法,兼取行實,列為三等。”言上而不行。
熙寧元年,益柔又入判度支審院。皇帝下詔讓百官轉對,益柔說:“作為皇帝的難處,最重要的就在於分辨邪正;而邪正的分辨,就在於宰相人選的選擇。而宰相的忠邪,又影響到了百官的賢否。就像唐高宗之李義甫,明皇之李林甫,德宗之盧杞,憲宗之皇甫鎛,都是帝王的借鑒。其中高宗、德宗之昏蒙,就不必說了;而以明皇、憲宗之聰明,也同樣受二相的蒙蔽。又以這二相之平庸,猶足以致禍,何況能誦六藝、挾才智而以文達到其奸說主張的人!”其意是指王安石。
后來又任益柔判吏部流內銓。按舊制,候選者當改任京官時,滿十人才引見。因此很多候選之士被困滯京城,而且遇到與舉薦者有故,即不選用。益柔主管此事后奏請二人即引見,此事一經實行,眾論翕然稱頌。益柔后又入直舍人院、知制誥兼直學士院。董氈恰遇明堂大典之恩惠,中書以書面奏請加封他光祿大夫,而舊的官階已是特進,益柔將此奏聞。皇帝對中書說:“不是翰林,怎麼能不被羌夷之人所笑。”宰相卻怒其不申報有司,找其他藉口罷去益柔兼直職務。調任龍圖閣直學士、秘書監,出知蔡州、揚州、亳州、江寧應天府。后去世,享年七十二。
益柔少年時便努力學習,通群書,著文一日數千言。尹洙見之說:“學識豐富而好學依然,著書作文而信手拈來,語句淳樸而使人振奮,氣勢壯闊而深長,才學不可測量也。”當時以詩賦取士,益柔去而不參加這種考試。后經范仲淹推薦去應試館職,因為不善於詞賦,乞請考策論,特予準許。司馬光曾對人說:“自從我寫出了《資治通鑒》一書,人們多有想要觀讀的,但未等看完一篇,已是欠伸思睡。能讀完的,只有王勝之一人。”其好學程度就如此類。
蔡齊字子思,其祖先是洛陽人。其曾祖父蔡綰,為萊州膠水縣令,因而就在此安家。蔡齊少時便成為孤兒,依附外祖父劉氏家長大。考進士第一。蔡齊生得儀表俊偉,舉止端莊,真宗見了,回頭對寇準說:“得到合適的人啦。”并下詔金吾儀仗給七馬騎從,沿途傳呼,以示尊寵。狀元給以騎從,自蔡齊而始。授官將作監丞、通判兗州,又調濰州。以秘書省著作郎入直集賢院。
仁宗初,蔡齊為司諫、修起居注,后又改任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錢惟演鎮守河陽,奏請特別賞賜鎮兵錢,章獻太后將要允許。蔡齊說:“皇上剛即位,錢惟演是外戚,奏請偏賞以示私恩,不可許。”於是上奏彈劾錢惟演。
蔡齊以起居舍人知制誥,入為翰林學士,加侍讀學士。太后大出金錢修景德寺,派遣內侍羅崇勛主持,命蔡齊作文記述此事。羅崇勛暗中使人引誘蔡齊說:“趕快作記,就可以得到參知政事了。”蔡齊久久不獻上記文,羅崇勛就進讒言,將蔡齊罷為龍圖閣學士、出知河南府。參知政事魯宗道力爭留之,不能得。后來以親人年老為由,改任密州,又調任應天府,后召還為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
太后去世,遣誥以楊太妃為皇太后,同裁制軍國大事。百官都到皇宮側門朝賀,蔡齊卻要求下屬官吏不要去湊熱鬧,并入見執政說:“皇上風華正茂,且已習知天下政事,現已親理政事,豈能宜於使女后相接稱制嗎?”遂被罷免參與政事,復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有謠言流傳說荊王元儼自為天下兵馬都元帥的,捕而下獄,且連捕了許多人。皇帝發怒,讓蔡齊審訊懲處。蔡齊說:“此不過小人無知,不值得處治,而且處治了又拿什麼去安撫荊王。”皇帝醒悟,并立即命將被捕者釋放。蔡齊被拜為樞密副使。
交阯部落虐待其本部族的人,宜州收留了跑過來的八百多人,有議者說不可讓其入我境內,蔡齊說:“蠻人離開暴政而歸順有德,拒之而不祥,請撥給荊湖一帶的閑田使之自食其力;若硬將其趕走,肯定不回其部族,必定要聚而為盜賊了。”結果沒人聽從他的意見。過了數年,這些蠻人果然作亂。
蜀地大姓王齊雄犯了殺人罪被罷職除名,齊雄,是太后的姻親,未經赦免,便恢復官職。蔡齊說:“如果這樣,那豈不歪曲擾亂了法律!”第二天,入朝奏事時說:“齊雄仗勢殺人,不僅不死,又很快授以官職,這是以恩廢法。”皇帝說:“降他一等給他小一點的官可以嗎?”蔡齊說:“若如此以恩廢法,那讓朝廷以后怎麼辦!”皇帝只好勉強聽從,讓齊雄抵罪。
錢惟演附和丁謂,由樞密題名,擅自削去寇準的姓名,卻說“寇準自己拒而不寫”。蔡齊對仁宗說:“寇準忠義名聞天下,乃社稷之良臣,豈是可以讓奸黨隨便就可以誣陷的了的!”仁宗立即命令磨去題名。
郭皇后被廢,將要冊立富人陳氏之女為皇后,蔡齊極力論說。后被拜為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契丹到幽州去祭天,并屯兵於邊境。朝中輔臣要調兵備戰於邊境,輔臣與蔡齊輪番獻策建議於帝前,蔡齊獻三策,料定契丹不會背叛盟約。王曾與蔡齊友善,王曾與夷簡卻不融洽,王曾被罷去相位,蔡齊也以戶部侍郎不再參知政事而歸戶部本班。不久又出知潁州,后去世,享年五十二,贈兵部尚書,謐文忠。后來穎州的百姓見了蔡齊屬下故吏朱寀去參加喪禮,仍然痛哭思念蔡齊。
蔡齊莊重而有風采,性格謙遜退讓,從不妄言。有善從不自夸。丁謂執政,想要蔡齊依附自己,蔡齊最終也沒能如他所愿。少時與徐人劉顏友好,劉顏因罪被罷官,蔡齊為其上書洋洋數十萬言,終使劉顏得以復官。劉顏去世,蔡齊又將自己的女兒給他的兒子劉庠做了妻子。蔡齊一生所舉薦的龐籍、楊偕、劉隨、段少連。后來相繼成為一代名臣。開始,蔡齊并沒有兒子,就以從子蔡延慶為后。等去世后,有遺腹子名為蔡延
蔡延慶字仲遠,考中進士。授官通判明州。后官歷福建路轉運判官,提點京東、陜西刑獄。神宗即位初,以集賢校理任開封府推官。在任時有衛士來告發一個黃衣老卒拿著筒火入值刑獄,延慶觀察老卒的臉色和言辭,心存疑慮,仔細訊問,果然是被人誣陷,便按律讓告者反坐。事情上聞,皇帝開始看重他,乃加任延慶入直史館、知河中府。第二年,又同修起居注,入直舍人院、判流內銓,并拜為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轉運使,又以應辦熙河軍需之功,進升龍圖閣直學士。
王韶率師進軍河州,被羌人斷其歸路。延慶進言說:“軍事本來并不是我所應該參預的,然而軍隊被困主帥危難,若不趕快救援,恐壞國家大事。”於是傳令調兵援救,羌人解圍而去,王韶得以全師歸來。可轉運判官蔡蒙卻彈劾其擅自興兵,朝廷問明情況,將蔡蒙調到其他地方。王韶回來后入朝,延慶代理熙河兵馬統帥。在元宵夜張燈,羌人乘此機會埋伏兵馬於北關下,并派遣二十九人假裝投誠,準備舉火內應。延慶窺知其陰謀,全部斬殺,外邊伏兵連夜潰逃。又有蕃人官員詐稱木征想要投降,讓大將景思立前去迎接。延慶洞悉其謀,命令眾將不許擅自出城,誰違犯了命令,雖有功亦殺,可是景思立不聽,最終兵敗而死。
延慶后又調任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本來那裹從不設置都鈐轄,延慶就任屬於特命。府屬茂州籠絡著州屬九個蠻族,他們自己推選一人為將統領眾人,將常在州裹聽約束。而州就處在群蠻中,沒有城池,只有樹立鹿角以自固。蠻族人屢屢夜入搶劫人們的牲畜,然后讓人們用財物來贖取。州民飽受其害,就到郡守李琪那裹請求筑城。李琪上奏於朝廷,皇帝下詔讓延慶權衡利弊來處理,延慶下達筑城之命,李琪已去職。繼任郡守范百常認為有利,便開工筑城。蠻族首領前來訴說筑城侵占了他們的土地,乞求停止筑城,沒得到同意。數百蠻人四面而來,被趕走。第二天,來的蠻人更多,盡數放火焚燒了鹿角及一些百姓的廬舍,并用木梯沖車攻打城池,范百常率眾捍衛抵御,直到殺了兩個蠻人首領,其余眾才退。然而還有游騎仍在四面山上游走,南北道路全被蠻人占據,城中人不敢出城。范百常招募勇士繞道到成都告急。延慶命令與之和解,并上奏乞請派遣接近皇上的內臣共同處理此事。皇帝下韶命押班王中正前往,中正接受旨意,凡軍事都得與都鈐轄延慶商議。將要出行,中正又說茂州離成都太遠,一一與之商議,又恐坐失事機,請求自己可以專決。於是事無巨細皆由中正自己處理,延慶不再干預。監司附和王中正,上奏延慶處置失當,致生邊患。延慶被調知渭州,并降為天章閣待制。
夏人禹臧苑麻懷疑延慶在邊境有陰謀,使人進入塞內賣馬,被守吏抓住報告了延慶。延慶說:“這是他們懷疑,所以來窺視。若將其執而不放,就證實了其疑慮。”於是讓人與其商議好價錢留馬給錢讓其回去。疆吏入敵境偷搶羊馬,延慶將他殺死在邊境上,并且告訴夏人說:“兩國互不侵犯邊境,就能互保平安,所以我們把他殺死以示警戒。若有這種事,我們仍然依此處理。”夏人悅服。
曾得一本《安南行軍法》研讀,效仿其書中辦法,使部分正兵弓箭手人馬,團為九將,合百隊,分左右前后四部。每隊又有駐戰、拓戰之區別,步騎器械,每將都相同。又以蕃兵人馬為別隊,各隨所靠近的分別隸屬。而諸將之數,又不及正兵之半,所以讓正兵以控制。將老弱置於城寨,比較其遠近而為區別。使蕃兵、漢兵不得相互混雜,以防有變。并將此法書寫上奏。其時鄘延呂惠卿也分頭謀劃兵事,延慶條列其不便,神宗贊同其議。后召延慶任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又以言官彈劾罷知滁州,歷瀛、洪州,又為龍圖閣待制,并為高陽帥。過了一年,復職直學士,移任定武。元佑年間,入朝為工部、吏部侍郎。去世,享年六十二,皇上賜錢三十萬,由官府備辦其葬禮。
延慶有學問,平居簡單而沉默,遇事而能分辨是非,所至之處皆有惠政。昔時既為伯父蔡齊之后,又因蔡齊臨終有遣腹子,於是歸其本宗,將家中之所有全部付還,無一毫自取,萊州人認為義焉。
論曰:章獻太后當朝時,群臣大多迎合做事,魯宗道、薛奎、蔡齊參預其間,正色孤立,無所回曲。宗道能阻止劉氏七廟之議,薛奎能正太后而衣帝服為非禮,蔡齊從容一言而絕女后相繼稱制之患,真所謂是以道事君者也!王曙辨奸審案,為一時之良吏,在位時又多薦舉提拔名臣,再如奏請群臣立家廟以恢復古禮,皆知為政之本焉。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