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中郎將有多少兵,使匈奴中郎將
很多朋友對于匈奴中郎將有多少兵和使匈奴中郎將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請問一下,匈奴一共有多少兵力?
漢朝初期,匈奴軍力強大,此時的單于是冒頓(mo,du),劉邦殺完功臣,真沒有人能抵抗匈奴。當時匈奴騎兵兵力在30萬以上!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后,全國農民揭竿而起,項羽和章邯大戰時,北部邊陲,王離帶回20萬人協助章邯。留下不足10萬人,被匈奴消耗了,匈奴趁天下大亂崛起!
匈奴有多少兵力
應該不下五十萬,原因1.十萬的兵力不至于把漢朝打得和親2.當時的匈奴算是一個大帝國,東討東胡,西伐月氏,可不是一個十萬人軍隊做得到的3.人少不是關鍵,濃縮的是精華,匈奴人在孩童時就練習騎射,長大后戰斗力可不亞于漢朝軍隊。
西漢武帝時期,一個北方邊郡的守軍是多少,其兵種一般怎樣配置?
漢武帝南北軍
南軍: 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 (屬衛尉管,漢武帝是改衛尉為光祿勛)----保衛皇宮
1.期門軍:漢武帝于建元三年(BC.138--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那年)建立的,由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等六郡良家子弟能騎善射者組成,共約1000人,歸光祿勛掌管。 因為常為侍從武帝而期待于殿門,故有‘期門’之稱。
2.羽林軍:太初元年(BC.104)選六郡良家子弟組成,約700人,所屬光祿勛。羽林騎原名叫建章營騎,因為守衛建章宮而名之。后來更名‘羽林騎’,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之意。
2.羽林孤兒:指由戰死者的子弟組成的,因為從小養在羽林宮,教之戰射,而得名。是后代‘世兵制’ 之始
北軍: 長官--中尉(酷吏郅都就擔任過中尉)征兵自京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 -------保衛京城
漢武帝時改革,漢武帝時于元鼎六年(BC.111)建立禁衛軍,共八支,每支約700人,由八校尉率領且八校尉之秩皆為二千石。從中尉中另提設中壘。
‘八校尉’--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
1.中壘本為中尉的屬官,武帝時從中尉下分出而升為校尉,掌北軍壘門內外;
2.屯騎校尉掌騎士;
3.步兵校尉專掌位于長安西南郊上林苑的苑門屯兵;
4.長水校尉掌長安西北郊的宣曲胡騎;
5.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
6.射聲校尉掌射聲土;
7.虎賁校尉掌輕車。
8.越騎校尉掌越騎。
八校尉統領的軍隊是從地方或少數民族中選募來的常備兵。八校皆屬精勁之旅,而胡騎、越騎尤為重要。東漢時將中壘校尉省去,又將胡騎并入長水,虎賁并入射聲,只剩下五校尉。史書中常見的“五營”、“五校”,即指五校尉所屬的軍隊。兩漢時的諸校尉都以戍衛京師為主要職責,東漢時五校尉多由宗室擔任,兼任宿衛宮廷的任務。
八校尉是后世 ‘募兵制’的開始
軍隊可分為京師兵、地方兵和邊兵三部分。
京師兵主要由郎官、衛士和守衛京師的屯兵組成。郎官由郎中令統領,衛士由衛尉統領,負責宮廷內外的警衛。負責守衛京城的屯兵由中尉統領。漢朝的京師兵主要有南軍和北軍。中尉所領的屯兵駐于未央宮北,稱北軍;與之相對,由衛尉統領的稱南軍。南軍士兵大多調自內郡,北軍士兵主要調自京輔,均是一年一輪換。武帝時對京師兵作了較大改革,主要是精簡南軍,加強北軍。南軍原有2萬人,減去一半。北軍屯兵,除中壘外,又增置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共為八校,分屯于長安城中及其附近,平時守衛京師,由皇帝派員監領,戰時以一部或全部隨將軍出征。同時,將中尉改稱為執金吾,不領北軍,只司御前先導和京城巡察。此外,改郎中令為光祿勛,擴大郎官員額,增置期門、羽林等軍。東漢時,京師兵沿襲西漢而略有裁并,將北軍八校合為五營,置北軍中候監領,末期多由宦官統領。
地方兵置于郡、縣,一般由郡、縣尉(亦稱都尉)協助郡守或縣令統率,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中央調遣。徵調地方兵,需以皇帝“虎符”為憑。西漢曾一度行分封制,分封的王國與侯國各自都有軍隊,王國之兵由中尉統領,侯國之兵隸屬于郡。東漢光武帝時,為加強中央集權,罷郡國都尉,后又下詔罷地方兵。從此,遇有戰爭,常派京師兵出征,或根據需要臨時從州郡招募或徵發。
邊兵主要負責邊郡戍守,由邊郡郡守統領,下轄都尉和部都尉。為充實邊防,漢曾大量移民實邊,并行屯田,武帝時始行軍屯,屯田卒最多時達數十萬,是邊兵的重要組成部分。東漢時,邊兵制度遭到破壞,又以設置營、塢的辦法,屯兵備御。
編輯本段
軍隊的編制
漢朝軍隊的編制,據《后漢書·百官》記載,“大將軍營五部”,部由校尉統領,“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長一人”。但據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和居延地區出土的漢簡,部分左、右部或前、后部,曲分左、右曲或前、后曲,部、曲之下還有官(分左、右官)、隊(分前、后隊)、什伍等。上述文獻與文物,對漢朝軍隊中、下級組織的不同記載,很可能是不同地區或軍隊存在著不盡相同的編制。
編輯本段
漢朝的兵制
漢朝的兵役制度,曾有幾次變更。漢承秦制,當時規定不省貴賤,男子二十歲就要在官府登記。并且根據三年耕一年儲的原則,從二十三歲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歲止。據《漢書》記載,男子20歲傅籍,此后每年服勞役一月,稱“更卒”。23歲以后開始服兵役,役期一般為2年,一年在本郡、縣服役,稱為“正卒”,另一年到邊郡戍守或到京師守衛,稱為“戍卒”或“衛士”。還有一種意見,認為這2年兵役統稱為“正卒”。如遇戰爭需要,還須隨時應徵入伍,至56歲才能免役。漢還常謫發已科罪犯或徒隸等為兵,稱為“謫戍”。西漢除實行徵兵制外,還實行募兵制,武帝所置的八校,主要是招募而來。東漢罷郡國兵后,徵兵制漸衰,于是也依賴招募。末年,州郡官通過募兵,培植自己的勢力,從而釀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漢武帝時,出現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數民族情況的人組成“胡騎”,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組成“越騎”。東漢后期,由于軍閥割據,塢堡林立,大批農民為軍閥豪強所霸占,成為依附于他們的部曲(近于奴隸的私人部隊)。很多壯丁成了地主家兵,全國征兵制度遭到嚴重破壞。
漢軍訓制度較為嚴格。西漢軍隊除演練射御、騎馳、戰陣之外,每年秋季都進行教閱,又稱“都試”,并按成積優劣進行獎懲。邊郡則常有太守“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漢舊儀》),這種訓練帶有實戰演習的性質。
軍需供給軍隊的武器、鎧甲、糧食、馬匹,均由國家統一提供。國家設有專門的武庫。漢朝設考工令負責兵器的制作,設武庫令負責兵器的貯備、管理。有的郡國也設有工官、鐵官,負責制作器械,并將它們輸入京師。長安城中的武庫是國家最大的貯藏兵器的中心。漢時,鎧甲已經制式化,均用金屬制成,式樣因兵種及職位不同而有所區別。漢朝還屯田解決軍糧的補給。漢時大量使用騎兵,馬政成為國之大政。漢朝在獎勵民間養馬的同時,在北邊、西邊均置苑養馬。景帝時有苑36所,官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武帝時官馬達到40余萬匹,為騎兵的發展和對匈奴作戰創造了條件。
漢時期,軍隊統一,軍權高度集中,軍隊的指揮和管理體制嚴密,兵役制度也較為完善,漢朝大量屯田,為鞏固邊防和保障軍隊供給提供了條件,這些對于中國封建社會軍事制度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朝將軍位,分六品近百種稱呼雜號將軍更是無法統計。比較顯赫的有一品 大將軍 (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 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鎮國大將軍、 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以上為四征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一品 大將軍 (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 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鎮國大將軍、 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以上為四征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 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征蜀將軍、征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
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
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 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游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
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
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
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
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
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 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沖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
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
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
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
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
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 和戎護軍、殄虜護軍 (以上為雜號護軍)
編輯本段
兩漢時期的將軍名號
1、西漢將軍名號:
注:以下人物名錄不完全,作參考用
1)大將軍:地位崇高,位上公,武帝后大將軍同為大司馬。韓信、竇嬰、衛青、霍光、王鳳先后擔任此職。
2)驃騎將軍:武帝元狩二年置,與大將軍同列大司馬。霍去病曾任此職。
3)車騎將軍:漢高帝時就有,靳歙、衛青、張安世、王音等曾任此職,掌宮衛禁軍。
4)衛將軍:漢高帝時就有,王恬啟、宋昌、張安世等曾任此職,掌南北軍。
5)上將軍:呂后七年時以呂祿為之。
6)前將軍:武帝時趙信、李廣曾為之。
7)左將軍:武帝時公孫賀、荀彘曾為之。
8)右將軍:武帝時蘇建、趙食其曾為之。
9)后將軍:武帝時李廣、曹襄曾為之。
10)中將軍:武帝時公孫敖曾為之。
11)游擊將軍:漢高帝時就有,陳豨、蘇建、韓說曾為之。
12)復土將軍:文帝七年以張武為之。
13)將屯將軍:文帝七年以屬國悍為之,武帝時王恢為之。
14)驍騎將軍:武帝元光二年以李廣為之。
15)護軍將軍:武帝元光二年以韓安國為之,諸將皆屬之。
16)輕車將軍:武帝元光二年以公孫賀為之,后李蔡曾任此職。
17)材官將軍:武帝元光二年以太中大夫李息為之。
18)騎將軍:武帝元光年間以公孫敖為之。
19)伏波將軍:武帝元鼎五年以路博德為之,擊南越。
20)樓船將軍:武帝元鼎五年以楊仆為之,先后擊南越、朝鮮。
21)戈船將軍:武帝元鼎五年以歸義越侯嚴為之,擊南越。
22)下瀨將軍:武帝元鼎五年以歸義越侯甲為之,擊南越。
23)橫海將軍:武帝元鼎六年以韓說為之。
24)浮沮將軍:武帝元鼎六年以公孫賀為之。
25)匈河將軍:武帝元鼎六年以趙破奴為之。
26)十二部將軍:武帝元封元年置十二部將軍伐匈奴(?)。
27)拔胡將軍:武帝元封四年以郭昌為之。
28)因杅將軍:武帝太初元年以公孫敖為之,因杅為地名。
29)貳師將軍:武帝太初元年以李廣利為之,征大宛。因貳師城而得名。
30)浚稽將軍:武帝太初二年以趙破奴為之,征匈奴。因浚稽山而得名。
31)強弩將軍:武帝時李沮曾以左內史為之。
32)度遼將軍:昭帝元鳳三年以中郎將范明友為之,因度遼水而得名。
33)虎牙將軍:宣帝本始二年以田順為之。
34)蒲類將軍:宣帝本始二年以趙充國為之,因蒲類澤而得名。
35)祈連將軍:宣帝本始二年以田廣明為之,因山得名。
36)破羌將軍:宣帝神爵元年以辛武賢為之。
37)護羌將軍:王尊曾為之。
38)奮威將軍:元帝永光二年以太常任千秋為之。
39)建威將軍:元帝永光二年以韓次君為之。
40)步兵將軍:平帝元始五年以執金吾王駿為之。
41)文成將軍:武帝元狩中,以少翁為之。
42)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元鼎四年,拜欒大五利將軍,并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
43)天道將軍:封禪書中說,天子刻玉印為“天道將軍”。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