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古意的作者是誰,詩是什么的作者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詩古意的作者是誰,以及詩是什么的作者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意這首詩到底是誰寫的?
《古意》唐·王駕
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我剛學的~
《古意》詩詞賞析
《古意》 作者:李頎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
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能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注解】: 1、古意:猶“擬古”。 2、輕七尺:猶輕生甘死。 3、解:擅長。
【韻譯】:
好男兒遠去從軍戍邊, 他們從小就游歷幽燕。
個個愛在疆場上逞能, 為取勝不把生命依戀。
廝殺時頑敵不敢上前, 胡須象猬毛直豎滿面。
隴山黃云籠罩白云紛飛, 不曾立過戰功怎想回歸?
有個遼東少婦妙齡十五, 一向善彈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歌曲, 吹得三軍將士淚揮如雨。
【評析】: 詩題為“古意”,標明是一首擬古詩。首六句寫戍邊豪俠的風流瀟灑,勇猛剛 烈。后六句寫見得白云,聞得羌笛,頓覺故鄉渺遠,不免懷思落淚。離別之情,征戰 之苦,躍然紙上。語言含蓄頓挫,血脈豁然貫通,跌宕起伏,情韻并茂。
《古意》古詩鑒賞
作品介紹
《古意》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0卷第8首。
原文
古意
作者:唐·王昌齡
桃花四面發,桃葉一枝開。
欲暮黃鸝囀,傷心玉鏡臺。
清箏向明月,半夜春風來。
注釋
①古意:與擬古、效古同,多諷詠前代之故事以寄意。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后世稱為“七絕圣手”。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
繁體對 照
卷140_8古意王昌齡
桃花四面發,桃葉壹枝開。
欲暮黃鸝轉,傷心玉鏡臺。
清箏向明月,半夜春風來。
古意沈佺期古詩文
古意
【作者:沈佺期】
盧家少婦 郁金堂,
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
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
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
更教明月照流黃。
【鑒賞】
古意:托古以詠今的擬古之作。詩題一作《古意呈喬補闕知之》;又作《獨不見》,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樂府解題》說:“傷思而不得見也。”內容多寫離別及閨情怨思。
這首七言律詩《古意》,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歷代詩評家認為是溫 麗、高古之佳篇。詩寫的是一位少婦 思念久戍邊塞未歸的丈夫,主題傳絕,但沈佺期這首詩卻寫得情致婉轉,色彩富麗,音韻和諧,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首聯“盧家少婦 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敘述簡練,比興自然。盧家少婦 ,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婦 的代稱。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簡意賅、精妙入微地介紹了思婦的身世和處境。她的家庭環境華麗溫 馨,她的生活卻冷落凄清。“海燕雙棲玳瑁梁”,一句反襯,興起了全篇無限綿綿的愁思。她寂然獨居空閨,哪里比得上相親相愛雙棲于梁上的燕子呢?
頷聯“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戰憶遼陽”繪景抒情,情景相生。深秋九月正是趕制征衣的季節,這此起彼伏之搗衣的秋聲,聲聲撩人心緒。那陣陣飄落的樹葉,更使人觸目傷懷,平添蕭瑟之感。詩沒有直說砧聲“催人淚下”,卻說“催木葉”,于無理處見妙,于曲折中見奇。樹木無心而為之“催”,人何以堪?意在言外,含蓄婉轉,砧聲本也無所謂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強了詩句的感情色彩,鮮明地表現了思婦的心境。她由趕制征衣的杵聲聯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憶遼陽”,自然地揭示出全詩的旨意。
頸聯“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分承上句,進一步闡發題旨。正如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所說的:“‘白狼河北音書斷’,足上文征戍之意,‘丹鳳城南秋夜長’足上文‘憶遼陽’之意”。十年征戍,時間夠長了,再加之音訊斷絕,生死難以預料。
俗話說:“能隔千里遠,不隔一層板。”只要有封書信來,知道丈夫尚活著,她就還有盼頭。可是“音書斷”,從深沉的嘆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懷遠盼歸的愁思了。她為丈夫的安危焦慮,甚至夾雜有不祥的猜想。音信斷絕,又置于這漫漫秋夜、陣陣砧聲之中,正可謂“憶遼陽”愁斷腸了。
尾聯“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吳喬分析說是“完上文寄衣之意”。這似乎有點“怨天尤人”的意味。她苦苦地思念著丈夫,非但見不到丈夫的面,而且連個信也沒有。“誰為”二字用得十分貼切,表明思婦好象有點“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她企圖自寬,卻愈益加深思念之切。在這漫漫長夜,老天又偏讓那團 欒明月來照這預制征衣的“流黃”。征人無消息,征衣何處寄?詩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因而前人評說:“‘盧家少婦 ’首尾溫 麗。”
這首《古意》雖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樂府影響很深。《讀雪山房唐詩序例》說:“七言律詩出于樂府,故以沈云卿《龍池》《古意》冠篇。”胡 應麟更是認為:“‘盧家少婦 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同樂府語也。”又稱贊說“起句千古驪珠”, 但也批評說“結語幾成蛇足”。
為什么說它近樂府呢?大概是有寬對、流水對,正如《圍爐詩話》所指出的:“八句鉤鏁連環,不用起承轉合一定之法者也。”
《古意》唐詩賞析
【作品介紹】
《古意》的'作者是韓愈,被選入《全唐詩》的第338卷。
【原文】
古意
作者:唐·韓愈
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沈痾痊。
我欲求之不憚遠,青壁無路難夤緣。
安得長梯上摘實,下種七澤根株連。
【注釋】
①太華:即西岳華山。因其西有少華山,故稱。玉井蓮:《藝文類聚·草部·芙蕖》:“《華山記》日:山頂有池,池中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因名華山。”玉井,對井的美稱,這里指華山山頂之池。
②夤緣:攀緣。
③實:指蓮子。
④七澤:《史記·司馬相如傳·子虛賦》說,楚國有七澤,其最小者名曰云夢,方圓九百里。這里泛指廣大的湖澤。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 字退之,洛陽人,文學家,世有韓昌黎、韓吏部、韓文公之稱。三歲即孤,由嫂撫養成人,貞元進士。曾官監察御史、陽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贈禮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贊成改革主張,又反對藩鎮割據。尊儒反佛,比較關心人民疾苦 。
韓愈在文學上主張師承秦、漢散文傳統,積極倡導古文運動,提出“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觀點。《師說》、《進學解》等,皆為名篇。韓詩力求創新,氣勢雄偉,有獨特風格,對宋詩創作影響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