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貴粟疏原文多少字,論貴粟疏文章中心思想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論貴粟疏原文多少字,以及論貴粟疏文章中心思想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求晁錯《論貴粟疏》原文
論貴粟疏
圣 王 在 上, 而 民 不 凍 饑 者 , 非 能 耕 而 食 之 , 織 而 衣 之 也 , 為 開 其資 財 之 道 也 . 故 堯 、 禹 有 九 年 之 水 , 湯 有 七 年 之 旱 , 而國 亡 捐 瘠 者 , 以 畜 積 多 而 備 先 具 也 . 今 海 內 為 一 , 土 地人 民 之 眾 不 避 湯 、 禹 , 加 以 亡 天 災 數 年 之 水 旱 , 而 畜 積未 及 者 , 何 也 ? 地 有 遺 利 , 民 有 余 力 , 生 谷 之 土 未 盡 墾, 山 澤 之 利 未 盡 出 也 , 游 食 之 民 未 盡 歸 農 也 .
民 貧 , 則 奸邪 生 . 貧 生 於 不 足 , 不 足 生 於 不 農 , 不 農 則 不 地 著 , 不地 著 則 離 鄉 輕 家 , 民 如 鳥 獸 , 雖 有 高 城 深 池 , 嚴 法 重 刑, 猶 不 能 禁 也 . 夫 寒 之 於 衣 , 不 待 輕 暖 ; 饑 之 於 食 , 不待 甘 旨 ; 饑 寒 至 身 , 不 顧 廉 恥 . 人 情 , 一 日 不 再 食 則 饑, 終 歲 不 制 衣 則 寒 . 夫 腹 饑 不 得 食 , 膚 寒 不 得 衣 , 雖 慈母 不 能 保 其 子 , 君 安 能 以 有 其 民 哉 ! 明 主 知 其 然 也 , 故務 民 於 農 桑 , 薄 賦 斂 , 廣 畜 積 , 以 實 倉 廩 , 備 水 旱 , 故民 可 得 而 有 也 .
民 者 , 在 上所 以 牧 之 , 趨 利 如 水 走 下 , 四 方 亡 擇 也 . 夫 珠 玉 金 銀 ,饑 不 可 食 , 寒 不 可 衣 , 然 而 眾 貴 之 者 , 以 上 用 之 故 也 .其 為 物 輕 微 易 臧 , 在 於 把 握 , 可 以 周 海 內 而 亡 饑 寒 之 患. 此 令 臣 輕 背 其 主 , 而 民 易 去 其 鄉 , 盜 賊 有 所 勸 , 亡 逃者 得 輕 資 也 . 粟 米 布 帛 生 於 地 , 長 於 時 , 聚 於 力 , 非 可一 日 成 也 ; 數 石 之 重 , 中 人 弗 勝 , 不 為 奸 邪 所 利 , 一 日弗 得 而 饑 寒 至 . 是 故 明 君 貴 五 谷 而 賤 金 玉 .
今 農 夫 五 口之 家 , 其 服 役 者 , 不 下 二 人 , 其 能 耕 者 , 不 過 百 畝 . 百畝 之 收 不 過 百 石 . 春 耕 夏 耘 , 秋 獲 冬 臧 , 伐 薪 樵 , 治 官府 , 給 繇 役 ; 春 不 得 避 風 塵 , 夏 不 得 避 暑 熱 , 秋 不 得 避陰 雨 , 冬 不 得 避 寒 凍 , 四 時 之 間 亡 日 休 息 ; 又 私 自 送 往迎 來 , 吊 死 問 疾 , 養 孤 長 幼 在 其 中 . 勤 苦 如 此 , 尚 復 被水 旱 之 災 , 急 政 暴 賦 , 賦 斂 不 時 , 朝 令 而 暮 改 . 當 具 有者 半 賈 而 賣 , 亡 者 取 倍 稱 之 息 , 於 是 有 賣 田 宅 鬻 子 孫 以償 責 者 矣 . 而 商 賈 大 者 積 貯 倍 息 , 小 者 坐 列 販 賣 , 操 其奇 贏 , 日 游 都 市 , 乘 上 之 急 , 所 賣 必 倍 . 故 其 男 不 耕 耘, 女 不 蠶 織 , 衣 必 文 采 , 食 必 粱 肉 ; 亡 農 夫 之 苦 , 有 仟伯 之 得 . 因 其 富 厚 , 交 通 王 侯 , 力 過 吏 勢 , 以 利 相 傾 ;千 里 游 敖 , 冠 蓋 相 望 , 乘 堅 策 肥 , 履 絲 曳 縞 . 此 商 人 所以 兼 并 農 人 , 農 人 所 以 流 亡 者 也 .
今 法 律 賤 商人 , 商 人 已 富 貴 矣 ; 尊 農 夫 , 農 夫 已 貧 賤 矣 . 故 俗 之 所貴 , 主 之 所 賤 也 ; 吏 之 所 卑 , 法 之 所 尊 也 . 上 下 相 反 ,好 惡 乖 迕 , 而 欲 國 富 法 立 , 不 可 得 也 . 方 今 之 務 , 莫 若使 民 務 農 而 已 矣 . 欲 民 務 農 , 在 於 貴 粟 ; 貴 粟 之 道 , 在於 使 民 以 粟 為 賞 罰 . 今 募 天 下 入 粟 縣 官 , 得 以 拜 爵 , 得以 除 罪 . 如 此 , 富 人 有 爵 , 農 民 有 錢 , 粟 有 所 渫 . 夫 能入 粟 以 受 爵 , 皆 有 余 者 也 ; 取 於 有 余 , 以 供 上 用 , 則 貧民 之 賦 可 損 , 所 謂 損 有 余 補 不 足 , 令 出 而 民 利 者 也 . 順於 民 心 , 所 補 者 三 : 一 曰 主 用 足 , 二 曰 民 賦 少 , 三 曰 勸農 功 . 今 令 民 有 車 騎 馬 一 匹 者 , 復 卒 三 人 . 車 騎 者 , 天下 武 備 也 , 故 為 復 卒 . 神 農 之 教 曰 : 「 有 石 城 十 仞 , 湯池 百 步 , 帶 甲 百 萬 , 而 亡 粟 , 弗 能 守 也 . 」 以 是 觀 之 ,粟 者 , 王 者 大 用 , 政 之 本 務 . 令 民 入 粟 受 爵 至 五 大 夫 以上 , 乃 復 一 人 耳 , 此 其 與 騎 馬 之 功 相 去 遠 矣 .
爵 者 , 上 之所 擅 , 出 於 口 而 亡 窮 ; 粟 者 , 民 之 所 種 , 生 於 地 而 不 乏. 夫 得 高 爵 與 免 罪 , 人 之 所 甚 欲 也 . 使 天 下 人 入 粟 於 邊, 以 受 爵 免 罪 , 不 過 三 歲 , 塞 下 之 粟 必 多 矣 .
晁錯原文_翻譯及賞析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后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景帝)尊為“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于西安東市。 晁錯 主要成就
政治貢獻
重農貴粟
晁錯力主振興漢室經濟,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錯上了一篇《論貴粟疏》。這篇疏繼承了賈誼的重農思想,強調重農抑商。晁錯在這篇疏中細致地分析了農民與商人之間的矛盾,導致農民流亡,糧食匱乏的嚴重狀況。面對這種商人勢力日趨膨脹,農民不斷破產的局勢,晁錯提出重農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建議文帝采取兩個方面的措施:其一,貴五谷而賤金玉。其二,貴粟。這對當時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文帝接受了。
接著,晁錯又給文帝上了一篇關于減收農民租的疏。務農桑,薄賦斂,廣蓄積;號令有時,要求統治者的政治活動不要影響農時;利民欲,即滿足人民的欲望,給老百姓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
移民實邊
對于匈奴的侵擾和西漢王朝中央 *** 的消極的和親政策,晁錯和賈誼一樣,都是不滿的。晁錯對匈奴的態度比較強硬,開始主張武力平定, 此議不為文帝所接受后,他仍主張積極備戰,提出移民實邊的策略。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錯給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晁錯并不是主張單純地依賴蠻夷,而是企圖使之與中國的軍隊相結合,使兩軍相為表里,各用其長技,主張主動地向匈奴出擊,被文帝委婉地拒絕了。
接著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積極防御的策略,即《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在《守邊勸農疏》中,晁錯分析了秦王朝戍邊政策的失誤,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動的特點。提出了徙民實邊的主張。晁錯的徙民實邊的主張,屬于一種積極的防御,被文帝所采納。為了使募民徙邊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錯在《募民實塞疏》中又提出了兩條建議:其一,對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其二,要學習古代的方法,將移民按軍事建制嚴格地組織起來。同時,晁錯又在《論貴粟疏》中建議,全國百姓向邊塞輸納糧食,以換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贖罪,這叫納粟授爵。這些由晁錯主張或更定的措施,對漢初的經濟發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對晁錯提出的移民實邊、寓兵于農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諸實施。這個政策不僅在當時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開了歷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對后世影響很大。漢武帝時趙充國實行軍屯,三國時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錯移民實邊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堅定削藩
繼承子孔子的大一統思想和法家限制、打擊“父兄大臣”的思想,贊揚“高皇帝不用同姓為親”的政策,堅決主張“削藩”,認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晁錯的削藩主張是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繼承,然而其態度比賈誼更堅決。晁錯始終抓住藩國中最強大也最危險的吳國,不斷進行揭露,態度堅決。同時,晁錯不只是一個政論家,更是一位政治實踐家。晁錯不僅有削藩的言論,而且參與了削藩的行動。在晁錯的策劃下,景帝削吳會稽、豫章郡。
吳楚七國叛亂平息后,景帝下令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中央政權的權力就大大加強,而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錯雖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卻極大地鞏固了西漢王朝的中央政權,并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文學成就
晁錯是比賈誼稍后較重要的漢初政論散文家。他的文章立論深刻,邏輯嚴密,說服力強;文風樸素無華, 但質實懇切,被后世稱為“疏直激切,盡所欲言”,《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等,被魯迅先生譽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晁錯的政論文立論契合時代熱潮,善于觀察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深識幽顯,見解透辟,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正因如此,晁錯的政論散文切中實際,不發空論。如晁錯的三篇軍事政論散文,《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提出了徙民實邊的積極防御策略,立論犀利,措施亦切實可行,所以被文帝所采納。
內容上更為正大,意境上更為壯闊。其著論的出發點雖然都是基于建功立業,但落腳點又往往是漢朝的長治久安,并且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為漢朝的鞏固和長盛不衰提議獻策,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大漢氣象的熱情贊頌,具有歷史的厚實感而在意境上更為壯闊,體現出歷史上升時期的風貌。
人物生平
太子智囊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錯出生于潁川(今河南禹縣),年少時師從張恢學習法家思想。漢文帝時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 朝廷征召研究《尚書》之人,晁錯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濟南跟隨伏生學習《尚書》,接受儒家思想。學成歸來后,被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后升為博士。
晁錯任博士時,上《言太子宜知術數疏》,陳說太子應通曉治國的方法,得到文帝贊賞,拜為太子家令。由于晁錯能言善辯,善于分析問題,深得太子劉啟的喜愛和信任,被太子家譽為“智囊”。
獻策御邊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屢侵邊境,侵擾狄道,文帝發兵征討,晁錯乘機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指出對匈奴的作戰中器械要堅固鋒利,士卒要精兵勁卒,將領要精通軍事,君主要選擇良將。文帝很贊賞,賜給晁錯詔書,以示嘉獎,但并未采納晁錯主動出擊的建議。
晁錯接著又向文帝上了《守邊勸農疏》,提出用經濟措施鼓勵移民,用移民實邊的辦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納。于是晁錯又上《募民實塞疏》,對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漢廷策問
漢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晁錯任太子家令時,文帝令大臣們推舉賢良、方正、文學之士,晁錯被推舉為賢良。由文帝親自出題,就“明于國家大體”等問題,提出征詢(即“策問”)。當時賈誼已死,參加對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錯的回答為最好(即《舉賢良對策》),深得文帝嘉許,由太子家令升為中大夫。
此后,晁錯曾多次上書文帝,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文帝雖未采納,但十分賞識他的才能。太子劉啟很贊成晁錯的建議,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歡晁錯,持反對態度。
景帝寵信
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劉啟即位,提拔晁錯為內史。晁錯多次單獨晉見景帝,議論國家大事,景帝對他言聽計從,寵信程度超過了九卿,許多法令是經他的手修改訂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懷忌恨,以晁錯擅自鑿開廟墻為由,報請景帝處死晁錯,晁錯提前得到訊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謝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顯貴。
進言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再次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提議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會討論,因景帝寵信晁錯,沒人敢公開表示反對,只有竇嬰不同意,從此和晁錯結下了怨仇。
景帝詔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晁錯更改了法令三十條。諸侯嘩然,都強烈反對,憎恨晁錯。
晁錯強行削藩,冒著極大的風險。晁錯的父親勸解無效,服毒自盡。
七國之亂
景帝下達削藩令十多天后,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聯兵反叛,是為吳楚七國之亂。景帝聞知訊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
時逢竇嬰入宮,請求景帝召見袁盎。袁盎曾當過吳國丞相,于是景帝問計于袁盎。袁盎認為吳楚七國造反不足為患,并請求景帝屏退旁人,獻策說:“吳楚叛亂目的在于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只要斬晁錯,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亂,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腰斬東市
袁盎獻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準了這道奏章,此時晁錯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下詔騙晁錯上朝議事。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向晁錯宣讀詔書,腰斬晁錯,當時晁錯尚穿著朝服。
后世評價
學問大家
首先他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晁錯最早是學“刑名之學”的,什么叫“刑名之學”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學政治法律的。也就是說晁錯是政法學院或者政法系畢業的。因為學習成績還不錯,而且主要是文字工夫好,就當上了太常掌故。我們要知道,古人判案子很講究判決書的起草,要求判決書寫得很有文采,晁錯很有文采,所以選他做太常掌故。
晁錯時來運轉是什么時候呢?是被太常選拔去讀《尚書》。我們知道,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古代的典籍失傳,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間,傳人一代一代地沒有了。到了漢文帝的時候,懂得《尚書》的只剩下一個人,叫做濟南伏生,但是等漢文帝找到這個人的時候,他已經九十多歲了,不可能把他請到朝廷來,怎么辦?所以只好下命令說:太常寺不是教育部嗎?選拔一個可造之材,到濟南伏生家里去學。蒼天有眼,太常寺選中的就是晁錯。晁錯在濟南伏生家,跟著濟南伏生學了《尚書》,這就是儒家的學說,他原來學的是法家的東西,現在又學了儒家的東西,這叫做學貫儒法,學問大長,名聲也大長,回到朝廷以后,說起話來是頭頭是道。漢文帝說這是個人才啊,這個人才不能浪費了啊,那就去輔佐太子吧,太子就是后來的漢景帝,于是就任命晁錯做了太子舍人,后來又做了太子門大夫,后來做到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個什么級別呢?算是一個中層干部。
智慧之人
晁錯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別好,能言善辯,他進了太子府以后,太子嘛,他是儲君,就是他等著做皇帝,他平時不管事兒,他沒什么事兒做,晁錯又一肚子學問,就天天跟太子談學問,談得太子對他有點崇拜,經常和他坐而論道。太子的家人也對他有點崇拜,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智囊”。
晁錯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他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他雖然在太子府里面做一個家令,或者還只是做一個門大夫等等,官職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他時常研究國家大事,向漢文帝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他給漢景帝上了好幾道疏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談兩件事情的:一件事情是守邊,一件事情是勸農,這篇疏文后來被收入《漢書》的時候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收入晁錯的本傳,一部分收入《食貨志》,收入《食貨志》的后來被命名為《論貴粟疏》。《論貴粟疏》是一篇有名的文章。所以從這個角度講,晁錯,他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有辦法的人,還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正因為他是一個有學問的、有思想的、有能力的、還不甘寂寞的人,就命中注定了他會來趟朝政這汪“渾水”,他一定會來管這個國家的事情。
晁錯的第一個問題,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他在太子府的時候,和朝中的大臣關系就不好,我們看《史記。晁錯列傳》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說袁盎及諸大功臣都不喜歡晁錯,很不喜歡他,你想想,他在太子府里面不過做個舍人,門大夫,家令,并不是什么職權很大的,很重要的官員,只不過喜歡發發議論而已,大家都不喜歡他,一旦他進入中樞,擔任重要職務的時候,結果就可想而知了。果然漢文帝駕崩,漢景帝繼位以后就重用晁錯。因為漢景帝覺得晁錯是一個“智囊”,所以漢景帝一上臺,第一件事情就任命晁錯為內史。內史是個什么官呢?內史負責的是京城地區所有的行政工作,相當于現在一個首都市的市長,所以晁錯是越過了副部級,直升正部級。這樣一來,晁錯恐怕是有點得意忘形,至少是有點趾高氣揚,仗著漢景帝信任他,不停地提意見,不停地提建議,今天要改革這個,明天要改革那個,漢景帝還言聽計從,都采納他的建議,這一下子弄得朝中的大臣就不太高興了。
能言善辯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它有官場上一整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規矩,而漢代的政治在漢武帝以前是以道家的治國理念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主張清靜無為,主張一動不如一靜,主張以柔克剛。總而言之是不喜歡折騰,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漢初的那些高級官員基本上是貴族,或者功臣,有的是當年跟著劉邦一起打天下的,雖然能力不一定強,但是熬熬年頭也就慢慢地熬上來了,所以大家對于像晁錯這樣一個靠著能言善辯、夸夸其談就青云直上的家伙,看不上眼。所以晁錯這個時候應該怎么樣呢?應該夾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變法,像根“攪屎棍子”,攪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寧,大家對他就忍無可忍。
第一個被惹毛的是當時的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惹毛了以后,找了個岔子就要殺晁錯,找了個什么岔子呢?晁錯不是當內史嗎?那就是首都市的市長,內史有一個辦公機構叫內史府,內史府有一個門朝東邊開,晁錯覺得這個門朝東邊開,出出進進不方便,他就南邊開一個門,南邊是什么?南邊是太上皇的廟,南邊開一個門就把太上皇的廟外面圍墻打一個洞,申屠嘉想,好家伙,太上皇頭上動土啊,大不敬。于是商量說,我們明天上朝的時候彈劾他。不知道這個訊息怎么就走漏了,晁錯得到訊息之后連夜進宮去見漢景帝,就把情況都說了,漢景帝說:這個事情朕給你做主了。
第二天,一上朝,丞相申屠嘉把這個事提出來,漢景帝說:哎呀!這個事兒朕知道了,這個晁錯他是在太上皇廟的墻上開了一個洞,不過那個墻不是內墻,那是外墻。那我們大家都是北京人,知道北京,看看就知道,故宮、太廟都是一圈一圈的好多墻,他開的是最外面的那個,沒戳到里面去,外面那個地方是干什么的呢?是安置閑散官員的,沒什么了不起的。最后漢景帝說了一句關鍵的話,這個事是朕讓他做的。申屠嘉沒有話說了,回到家里吐血而死。就是晁錯一上臺就氣死一個宰相,申屠嘉是什么人啊?申屠嘉是跟著高祖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啊,這樣的人都搞不定晁錯,還誰能擺平他?晁錯,我們可以想像得出,他在朝中更加是恃寵驕人,不把別人放在眼里。
這里順便要說一下這個申屠嘉,他不是小人。我們去看《史書》對申屠嘉的評價,申屠嘉這個人是一個非常廉潔的清官,叫“門不受私謁”,什么叫“門不受私謁”?就是他在自己家里頭是不接待客人的,其他的官員你不要到我家里來談事,有事咱們上朝,到辦公室去談。袁盎曾經找過申屠嘉,申屠嘉說:袁公有什么事嗎?公事明天到辦公室找辦事員談,如果是私事,本丞相無私事,清官嘛,所以這件事情申屠嘉在這個朝廷當中威望是很高的。你得罪了申屠嘉,你就得罪了一批正人君子。比方說后來聯名上書要殺晁錯的廷尉張歐,什么人,大好人,廷尉我不是說了,是法務部長兼最高法院院長,他辦案子有一個原則,就是他拿了這個判決來了以后,他要看,看了以后,他發現如果這個案子有疑點,比方說證據不足,程式不對,發回去重審,如果交上來的案卷左看右看都挑不出毛病,那確實是證據確鑿,這個人也確實是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能赦免他,他會親自到監獄里去宣讀判決書,流著眼淚,一邊哭,一邊讀,說你犯了什么滔天罪行,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然后弄點好酒好肉伺候你上路吧。是這么一個人,你想這樣一個人都主張殺晁錯,你說晁錯得罪人得罪到什么程度了,我們可想而知了。
性情耿直
從政的晁錯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然而他的性格使他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政治家。
那么晁錯為什么不得人心呢?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政見不和,他主張削藩,其他人主張不動,“道不同,不相與謀”。第二個原因,性格不好,性情耿直,比較認死理。史記和《漢書》講到晁錯的時候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峭,什么意思呢?嚴厲;直,什么意思呢?剛直;刻,什么意思呢?苛刻;深,什么意思呢?心狠。一個人又嚴厲,又剛直,又苛刻,又心狠,討人喜歡嗎?不討人喜歡。誰會喜歡這樣的人呢?誰會跟這樣的人成為好朋友呢?這樣的人怎么會有一個好的人緣呢,而沒有一個好的人緣,你怎么能在 *** 里面混呢?這就是晁錯性格上的原因。
晁錯的這個性格,我們在電視劇《漢武大帝》里面也看到有表現。晁錯推出削藩的政策以后,朝野嘩然,晁錯的父親就千里迢迢從潁川趕到長安來找晁錯,他是這樣說的:“必須這樣做呀!不這樣做,天子就沒有尊嚴,國家就不得安寧。”那么這個情節表現了什么,表現了晁錯的忠心耿耿,晁錯是一個既忠心耿耿,又深謀遠慮的人。按說這實在是國家的一個棟梁。但是晁錯的忠心耿耿和他的深謀遠慮都有一點問題,什么問題呢?他是為國深謀遠慮,為自己一點都不深謀遠慮,所以《漢書》對他的評價是:“銳于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而自己要倒霉了,他都不知道。這樣的人,按照我們一般來說的道德標準,這是一個大好人啊,大公無私,一心為公,一往無前,奮不顧身,這不是很好嗎?怎么不好呢?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能為自己考慮的人,他往往也不能為別人考慮,不懂得民情的人,不懂得那些人之常情的人,也往往不懂國情。國家是什么?國家是具體的人民構成的,人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你不了解人,你就不能以人為本,所謂以人為本,你就是要了解人性、人情,包括人之常情,你不能夠沒有人之常情,一個不把自己生命放在眼里的人,往往也不把別人的生命放在眼里,一個不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兒的人,也不會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兒,你既然不能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兒的話,你怎么為民眾謀福利呢?一個連自己都保衛不了的人,你能夠保衛國家嗎?所以對于這樣一種奮不顧身,我們要一分為二地來看,承認他道德上高尚的一面,也看到他缺陷的一面。
晁錯的詩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 *** 大富樂矣。——兩漢·晁錯《論貴粟疏》
論貴粟疏
兩漢 : 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展開閱讀全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古文觀止 , 議論 , 農業策略
要求“論積貯疏”和“論貴粟疏”的全文
論積貯疏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畮,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論貴粟疏
圣 王 在 上, 而 民 不 凍 饑 者 , 非 能 耕 而 食 之 , 織 而 衣 之 也 , 為 開 其資 財 之 道 也 . 故 堯 、 禹 有 九 年 之 水 , 湯 有 七 年 之 旱 , 而國 亡 捐 瘠 者 , 以 畜 積 多 而 備 先 具 也 . 今 海 內 為 一 , 土 地人 民 之 眾 不 避 湯 、 禹 , 加 以 亡 天 災 數 年 之 水 旱 , 而 畜 積未 及 者 , 何 也 ? 地 有 遺 利 , 民 有 余 力 , 生 谷 之 土 未 盡 墾, 山 澤 之 利 未 盡 出 也 , 游 食 之 民 未 盡 歸 農 也 .
民 貧 , 則 奸邪 生 . 貧 生 於 不 足 , 不 足 生 於 不 農 , 不 農 則 不 地 著 , 不地 著 則 離 鄉 輕 家 , 民 如 鳥 獸 , 雖 有 高 城 深 池 , 嚴 法 重 刑, 猶 不 能 禁 也 . 夫 寒 之 於 衣 , 不 待 輕 暖 ; 饑 之 於 食 , 不待 甘 旨 ; 饑 寒 至 身 , 不 顧 廉 恥 . 人 情 , 一 日 不 再 食 則 饑, 終 歲 不 制 衣 則 寒 . 夫 腹 饑 不 得 食 , 膚 寒 不 得 衣 , 雖 慈母 不 能 保 其 子 , 君 安 能 以 有 其 民 哉 ! 明 主 知 其 然 也 , 故務 民 於 農 桑 , 薄 賦 斂 , 廣 畜 積 , 以 實 倉 廩 , 備 水 旱 , 故民 可 得 而 有 也 .
民 者 , 在 上所 以 牧 之 , 趨 利 如 水 走 下 , 四 方 亡 擇 也 . 夫 珠 玉 金 銀 ,饑 不 可 食 , 寒 不 可 衣 , 然 而 眾 貴 之 者 , 以 上 用 之 故 也 .其 為 物 輕 微 易 臧 , 在 於 把 握 , 可 以 周 海 內 而 亡 饑 寒 之 患. 此 令 臣 輕 背 其 主 , 而 民 易 去 其 鄉 , 盜 賊 有 所 勸 , 亡 逃者 得 輕 資 也 . 粟 米 布 帛 生 於 地 , 長 於 時 , 聚 於 力 , 非 可一 日 成 也 ; 數 石 之 重 , 中 人 弗 勝 , 不 為 奸 邪 所 利 , 一 日弗 得 而 饑 寒 至 . 是 故 明 君 貴 五 谷 而 賤 金 玉 .
今 農 夫 五 口之 家 , 其 服 役 者 , 不 下 二 人 , 其 能 耕 者 , 不 過 百 畝 . 百畝 之 收 不 過 百 石 . 春 耕 夏 耘 , 秋 獲 冬 臧 , 伐 薪 樵 , 治 官府 , 給 繇 役 ; 春 不 得 避 風 塵 , 夏 不 得 避 暑 熱 , 秋 不 得 避陰 雨 , 冬 不 得 避 寒 凍 , 四 時 之 間 亡 日 休 息 ; 又 私 自 送 往迎 來 , 吊 死 問 疾 , 養 孤 長 幼 在 其 中 . 勤 苦 如 此 , 尚 復 被水 旱 之 災 , 急 政 暴 賦 , 賦 斂 不 時 , 朝 令 而 暮 改 . 當 具 有者 半 賈 而 賣 , 亡 者 取 倍 稱 之 息 , 於 是 有 賣 田 宅 鬻 子 孫 以償 責 者 矣 . 而 商 賈 大 者 積 貯 倍 息 , 小 者 坐 列 販 賣 , 操 其奇 贏 , 日 游 都 市 , 乘 上 之 急 , 所 賣 必 倍 . 故 其 男 不 耕 耘, 女 不 蠶 織 , 衣 必 文 采 , 食 必 粱 肉 ; 亡 農 夫 之 苦 , 有 仟伯 之 得 . 因 其 富 厚 , 交 通 王 侯 , 力 過 吏 勢 , 以 利 相 傾 ;千 里 游 敖 , 冠 蓋 相 望 , 乘 堅 策 肥 , 履 絲 曳 縞 . 此 商 人 所以 兼 并 農 人 , 農 人 所 以 流 亡 者 也 .
今 法 律 賤 商人 , 商 人 已 富 貴 矣 ; 尊 農 夫 , 農 夫 已 貧 賤 矣 . 故 俗 之 所貴 , 主 之 所 賤 也 ; 吏 之 所 卑 , 法 之 所 尊 也 . 上 下 相 反 ,好 惡 乖 迕 , 而 欲 國 富 法 立 , 不 可 得 也 . 方 今 之 務 , 莫 若使 民 務 農 而 已 矣 . 欲 民 務 農 , 在 於 貴 粟 ; 貴 粟 之 道 , 在於 使 民 以 粟 為 賞 罰 . 今 募 天 下 入 粟 縣 官 , 得 以 拜 爵 , 得以 除 罪 . 如 此 , 富 人 有 爵 , 農 民 有 錢 , 粟 有 所 渫 . 夫 能入 粟 以 受 爵 , 皆 有 余 者 也 ; 取 於 有 余 , 以 供 上 用 , 則 貧民 之 賦 可 損 , 所 謂 損 有 余 補 不 足 , 令 出 而 民 利 者 也 . 順於 民 心 , 所 補 者 三 : 一 曰 主 用 足 , 二 曰 民 賦 少 , 三 曰 勸農 功 . 今 令 民 有 車 騎 馬 一 匹 者 , 復 卒 三 人 . 車 騎 者 , 天下 武 備 也 , 故 為 復 卒 . 神 農 之 教 曰 : 「 有 石 城 十 仞 , 湯池 百 步 , 帶 甲 百 萬 , 而 亡 粟 , 弗 能 守 也 . 」 以 是 觀 之 ,粟 者 , 王 者 大 用 , 政 之 本 務 . 令 民 入 粟 受 爵 至 五 大 夫 以上 , 乃 復 一 人 耳 , 此 其 與 騎 馬 之 功 相 去 遠 矣 .
爵 者 , 上 之所 擅 , 出 於 口 而 亡 窮 ; 粟 者 , 民 之 所 種 , 生 於 地 而 不 乏. 夫 得 高 爵 與 免 罪 , 人 之 所 甚 欲 也 . 使 天 下 人 入 粟 於 邊, 以 受 爵 免 罪 , 不 過 三 歲 , 塞 下 之 粟 必 多 矣 .
急求論貴粟疏(晁錯)翻譯。。謝謝!
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脂;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譯文】
賢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國家),老百姓之所以沒有受凍挨餓,并不是君主能種出糧食供給老百姓吃,織出布帛供給老百姓穿,(而是)為百姓開發那物資財富的途徑。所以堯、禹的時代有過九年水災,湯的時候有過七年旱災,但國內沒有被遺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是)由於糧食儲備得多,防備的措施事先就做得很充分。如今全國統一,土地、人口之多不亞於湯、禹的時代,加上沒有接連幾年的水旱災害,但糧食儲備趕不上禹、湯的時代,是為什麼?土地還有遺留下的利益(即土地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百姓還有多余的潛力,能生產糧食的土地沒有被完全開墾,山林湖澤的資源沒有被完全利用起來,游蕩寄食的百姓(指商賈、技藝、游說等為業謀生而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還沒有完全歸到農業生產上來。
百姓貧困,就會出現(犯上作亂、違法亂紀的)壞人壞事。貧困是由於糧食不足,糧食不足是由於沒有從事耕種。不從耕種,就不會在農村長期安家落戶。不在長期在農村安家落戶,便會離開家鄉把家看得輕。老百姓象鳥獸一樣四處流竄、飛翔,不受約束。即使有高高的城墻,深深的護城河,嚴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人在寒冷的時候,對於衣服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既輕便又暖和的(衣服)才穿;人在饑餓的時候,對於事物的要求,不一定要有了美味才吃(旨:味美的食物)。人在饑寒的時候,就不顧廉恥了。人們的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飯就會饑餓,年終不添做衣服就會受凍。肚子餓弄不到食物,身子冷弄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愛的母親也不能保有自己子女(意謂子女也不得不離開父母而去),君主又怎麼能擁有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那道理是這樣的,所以使百姓盡力從事農業生產(務:用作使動,使……盡力地去做),減輕賦稅,增加積蓄,用來充實糧倉,防備水旱災害,因此可以得到百姓并擁有人心。
老百姓,在於皇上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治理他們,奔赴財富的地方,就像水奔流向低下的地方,對於東西南北是沒有選擇的。那珠玉金銀,餓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但是眾人以之為貴,(是)因為君主使用它的緣故。這些東西作為物品,輕小容易收藏,可以放在手掌裏,可以走遍全國也沒有挨餓受凍的憂患。這使臣子輕易地背離自己的國君,而百姓輕易地離開自己的鄉土,盜賊受到鼓勵,逃亡的人得到容易攜帶的輕便資產。糧食桑麻之類的農產品生長在地裏,成長起來在於天時,積聚起來在於力氣,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幾石的重物(古代量器,一石十斗,重一百二十斤),一般人不能擔負起來,(因而)不被壞人看重(利:用作意動,看成有利),(但)一天得不到它,饑寒就產生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把五谷看得很貴重而把金玉看得很輕賤。
現在一個五口人的農民家庭,他家為官府服役的人不會少於二人,他們能耕種的田不會超過一百畝。一百畝田的收成,不超過一百石。春季播種,夏季中耕鋤草,秋季收獲,冬季貯藏,砍伐柴草,修治官府的房舍,服勞役。春不能躲避風沙塵土,夏不能躲避酷暑炎熱,秋不能躲避陰雨,冬不能躲避寒冷冰凍,一年四季,沒有哪一天休息過。又有私人方面(相對公家而言)的送往迎來,吊念死者、慰問病人,撫養孤兒弱子等事都得包括在無日休息的四季之中(長:用作使動,把……養大成人),像這樣辛勤勞苦。(尚復:副詞連用)還又遭受水旱災害,急迫抽稅的壓榨(政:通「征」,徵收賦稅),徵收賦稅沒有一定的時間(意謂徵收非常頻繁,常常不在一定的時期來徵收),早上命令,晚上修改。遇到備辦(西漢的主要賦稅都是用錢繳納,徭役也可用錢代),手頭有粟米的就半價賣出,沒有糧食的農民被索取與本錢相等的高利息(倍:一倍,成倍,指利息是本錢的一倍)。於是有賣田賣屋、賣子孫來還債的人。而大的商人屯積貨物,使利潤成倍增長(即牟取暴利)(息:這裏指贏利),小的商人開設店鋪坐店販賣,控制那些多余的(這裏指囤積的大量商品)(奇:余數),每天在市面上到處窺伺物價行情,趁著朝廷官府的急需,出售商品的價格必然加倍提高。所以他們男的不從事農業生產,女的不養蠶織布,穿的一定是華麗的錦繡衣服,吃的一定是精米魚肉(梁:上等好米,精白米),沒有農民的辛苦,卻坐享種地所獲得的利益。憑著富有,與王侯權貴交結往來,能力超過一般官吏的權勢,(商賈之間)憑著個人的財力相互競爭。遨游千里,商人乘坐於馬車往來於道路,絡繹不絕(蓋;車蓋,古代車上用來遮雨和陽光的頂蓋,形狀似傘),乘坐著堅實的車子,鞭趕著肥壯的馬匹,腳穿絲鞋,身披絲綢長衣(曳:拖著,披著),這就是導致商人兼并農民,農民流離失所的原因。現在法律上把商人看得卑賤(即輕視之意),可是商人已經富貴了;把農民看得尊貴,可是農民已經處於貧困、卑賤的境地了。所以世俗社會所看中的(商賈),正是國君所輕視的人;官吏所瞧不起的(農民),卻是法律所尊重的人。上下相反(上:指「主」和「法」)(下:指「俗」與「吏」),上、下對務農、經商的愛憎態度相沖突,卻希望國家富強、法制建立,這是不可能的。
當今的重要事情,沒有什麼能比使百姓從事農業生產更為重要的。要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在於使糧食貴重。重視糧食的方法,在於利用糧食來體現賞罰。(今:表示假設將要發生的事情)如今號召全國人民把糧食獻給朝廷(縣官:漢代對天子或朝廷的稱呼),使獻糧的人得到受封爵位,可以免除罪刑。這樣,富人有了爵位,農民有了錢,糧食得以流通。能夠獻出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有多余糧食的人。從有多余糧食的人手中得到一些糧食,供政府使用,那貧窮農民的賦稅就可以減少,這就是所謂削減有余的來彌補不足的,命令一出,老百姓就會得到好處。(這樣)符合老百姓的心愿,增加的好處有三點:一是國君需用的東西(這裏指粟米之類的糧食)充足了,二是老百姓的賦稅少了,三是鼓勵農業生產。現在的法令規定:老百姓有戰馬一匹的人家,可以免除三個人的徭役(復卒:出錢頂替服役)。車騎,這是國家的軍備(戰爭需要的物資),所以給(他們)免除徭役。神農(傳說中遠古的時代的帝王)教導說:「有十仞高的石頭砌的城墻,貯有沸水的城壕百步之遙(步:古代計量長短的單位,六尺為一步),身穿甲衣的兵士百萬,可是沒有糧食,不能守住。」由此來看,糧食是治理天下的人最需要的東西,是治國安邦的根本要務。讓老百姓交納糧食,授予他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免除一個人的徭役,這與為國家提供戰馬所獲得的功效相差太遠了(意謂入粟比入馬更重要)。爵位這東西,是皇上所專有的(擅:專有),只要皇上開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拿來封賜給人們。糧食,是老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地裏也沒有窮盡。而得到高的爵位與免除罪刑,人們非常希望獲得的。讓天下的人將糧食送到邊地,用這來得到爵位、免除罪刑,不超過三年,邊塞(指當時北方長城一代)的糧食就一定會多起來。
論貴粟疏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論貴粟疏
[作者] 晁錯 ? [朝代] 兩漢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卒。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 *** 大富樂矣。
標簽: 議論 文言文 其他
《論貴粟疏》譯文
在圣明的君王統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并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而是由于他能給人民開辟財源。所以盡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但國內沒有被遺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這是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備。現在全國統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亞于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余力,能長谷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游手好閑之徒還沒全都回鄉務農。
《論貴粟疏》注釋
(1)食(sì)之:給他們吃。 “食”作動詞用。
(2)衣(yì)之:給他們穿。 “衣”作動詞用。
(3)道:途徑。
(4)捐瘠(jí):被遺棄和瘦弱的人。 捐,拋棄; 瘠,瘦。
(5)不避:不讓,不次于。
(6)地著(zhù):定居一地。《漢書·食貨志》:“理民之道,地著為本。”顏師古注:“地著,謂安土也。”
(7)廩(lǐn):米倉。
(8)牧:養,引申為統治、管理。
(9)石:重量單位。漢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0)弗勝:不能勝任,指拿不動。
(11)長(zhǎng):養育。
(12)政:同“征”。虐:清代王念孫認為當作“賦”。
(13)改:王念孫認為原本作“得”。
(14)倍稱(chèn)之息:加倍的利息。 稱,相等,相當。
(15)賈(gǔ):商人。
(16)奇贏:以特殊的手段獲得更大的利潤。
(17)阡陌(qiān mò)之得:指田地的收獲。 阡陌,田間小路,此代田地。
(18)乘堅策肥:乘堅車,策肥馬。 策,用鞭子趕馬。
(19)履絲曳(yè)縞(gǎo):腳穿絲鞋,身披綢衣。 曳,拖著。縞,一種精致潔白的絲織品。
(20)乖迕(wǔ):相違背。
(21)縣官:漢代對官府的通稱。
(22)拜爵:封爵位。
(23)渫(xiè):散出。
(24)損:減。
(25)車騎馬:指戰馬。
(26)大用:最需要的東西。
(27)五大夫:漢代的一種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級中屬第九級。凡納粟四千石,即可封賜。
(28)擅:專有。
《論貴粟疏》賞析
全文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連論說了重農貴粟對于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作者在說明問題時運用古今對比,農夫與富商大賈的對比,法令與實際情況的對比,使他的主張得到更鮮明的表現,讓統治者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其中特別是對農民現實生活的貧困窮苦的描寫,揭露性很強。
所謂“谷賤傷農”,意思就是說,糧食太便宜了,就會挫傷農民種糧食的積極性,導致產量減少,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我國在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農業國,所以歷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農業的發展問題晁錯認為蓄積多, *** 心穩,統治穩固;而要增加蓄積,必須想辦法使農民盡心于農業生產。但現狀是農民忙活了一年,到頭來卻只有很少的收益,為了應付各種賦斂,有的甚至“賣田宅,鬻子孫”;而商人無農民之勞,卻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這種差距不可能使農民安心于農業,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務農,在于貴粟”的觀點。他的觀點對于扭轉“谷賤傷農”的狀況是有好處的,對現代社會解決“三農”(指農村、農業、農民)問題,也是有借鑒意義的,但他尊崇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對待商業和商人也有一些偏頗和不公正之處,讀者閱讀時要注意。
《論貴粟疏》作者晁錯簡介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后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景帝)尊為“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于西安東市。
必須文言文
1. 高中必備文言文
以人教版為例(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必修二:《荷塘月色》《氓》《采薇》《離騷》《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山禪記(第三段)》必修三:《蜀道難》《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琵琶行》《錦瑟》《馬嵬(其二)》《寡人之于國也》《勸學》《過秦論(節)》《師說》必修四:《望海潮》《雨霖鈴》《念奴嬌 赤壁懷古》《定風波》《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醉花陰》《聲聲慢》《藺頗藺相如列傳(節)》必修五:《歸去來兮辭》《滕王閣序》《逍遙游》《陳情表》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云》《有教無類》《樂民之樂,憂民之憂》《人和》《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有無相生》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蜀相》《書憤》《春江花月夜》《夜歸鹿門歌》《夢游天姥吟留別》《登岳陽樓》《菩薩蠻(其二)》《將進酒》《閣夜》《李憑箜篌引》《虞美人》《蘇幕遮》《阿房宮賦》《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建議買一本《高中文言文翻譯》,里面有高中所有需要背誦的文言文,不懂的還能看注解~~純手打,望采納!!祝學習愉快咯!!。
2. 要文言文的答案
1:世態炎涼: 〖解釋〗世態:人情世故;炎:熱,親熱;涼:冷淡。
指一些人在別人得勢時百般奉承,別人失勢時就十分冷淡。 指看人的起落做事.形容世界冷淡 〖出處〗元·無名氏《凍蘇秦》第四折:”也索把世態炎涼,心中暗忖。
用 法 主謂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2:曲突徙薪:選自《漢書·霍光傳》。原文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
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積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
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其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
人謂主人曰:“鄉使聽客之言,不弗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邪?”主人乃悟而請之。
注釋 ⑴過:拜訪。⑵傍:同“旁”,旁邊。
⑶不者:如果不這樣的話。⑷嘿(m ò)然:不說話的樣子。
嘿,同“默”。⑸息:同“熄”,滅。
⑹灼(zhuó )爛者:被火燒傷的人。灼,燒。
⑺而不錄:卻不邀請。而,卻;錄,錄用,此處指邀請。
⑻鄉(xiàng)使:當初如果。鄉,同“向”,從前;使,假如。
⑼寤:同“悟”,醒悟,覺悟。 (10)亡(wú):同"無",沒有.譯文: 有一個拜訪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還堆積著柴草,便對主人說:“把煙囪改為拐彎的,使柴草遠離(煙囪)。
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主人沉默不答應。
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鄰居們一同來救火,幸好把火撲滅了。于是,(主人)殺牛置辦酒席,答謝鄰人們。
被火燒傷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勞依次排定座位,卻不邀請提“曲突”建議的客人。有人對主人說:“當初如果聽了那位客人的話,也不用破費擺設酒席,始終也不會有火患。
現在評論功勞,邀請賓客,(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議的人沒有受到答謝、恩惠,而被燒傷的人卻成了上客呢?”主人這才醒悟去邀請那位客人。寓意: 對可能發生的事故應防患于未然,消除產生事故的因素 ,還應該多多聽取別人正確的建議,問題解決時也不要忘了恩人.3:寒之于衣,不待輕暖:出自《論貴粟疏》 〔西漢〕晁 錯原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眾〕多。
〔不避〕不讓,不亞于。 〔遺利〕余利,這里指未經開發的潛力。
〔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意思是山林湖泊的財富沒有完全開發出來。 〔游食之民〕不以農業為生的人,包括從事手工勞動、商業的人與學者。
〔歸農〕回歸農業生產。農,用如動詞,從事農業生產,務農。
〔不地著(zhuó)〕不著于土,即不在一個地方定居。著,附著。
〔民如鳥獸〕老百姓如鳥獸一樣[四處奔走求生]。 〔之〕助詞,用于實詞與介詞之間。
〔輕暖〕指輕柔而暖和的衣服。 〔甘旨〕味美可口的食物。
〔不顧〕不考慮。 〔人情〕指一般人的情況。
〔再食〕吃兩頓飯。再,兩次。
〔終歲〕整年。 〔保〕撫養,養育。
〔務〕用作使動用法,使……致力于。 〔薄賦斂〕減少田賦稅收。
〔倉廩(lǐn)〕倉,谷倉。廩,米倉。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輕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②,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③弗勝④,不為奸邪所利⑤,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在上所以牧之〕意思是老百姓在于國君如何管理他們。上,指國君。
牧,牧養,這里指治理。所以牧之,指用以統治老百姓的方法。
〔趨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擇也〕就像水往低處流,不選擇方向,哪里有利,就奔向哪里。 〔貴〕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貴。
〔臧(cáng)〕通“藏”,保藏。 〔在于把握〕可以放在手里拿著。
〔可以周海內而亡饑寒之患〕可以周游全國而不會有挨凍受餓的顧慮。 〔勸〕鼓勵,這里指誘惑。
〔輕資〕便于攜帶的輕便物資。 〔長于時〕按一定的時節生長起來。
〔聚于力〕靠一定的人力積聚。 〔中人〕平常的人,一般的人。
〔勝(shēng)〕勝任,拿得動。 〔不為奸邪所利〕不會為奸邪的人所貪求。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畮;百畮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執,以利相傾。
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服役〕給官府從事勞役盡。
3. 超短的古文(一定要超短)
【原文】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注釋】(1)子:中國古代對于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注釋】(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
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6)務本:務,專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注釋】(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注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于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注解】(1)道:一本作“導”,作動詞用。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里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一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后勤人員25人,共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個人的態。
4. 小學必須要背那些文言文
1、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詠鵝》唐·駱賓王 2、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曉》唐·孟浩然 4、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唐·賀知章 5、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唐·李白 6、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唐·白居易 7、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游子吟》唐·孟郊 8、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雙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 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古朗月行》唐·李白 9、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北宋·王安石 10、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1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唐·李白 1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唐·李白 13、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江畔獨步尋花》唐·杜甫 14、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北宋·蘇軾 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池》南宋·楊萬里 16、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四時田園雜興》南宋·范成大 17、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唐·李紳 18、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唐·賀知章 19、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南宋·楊萬里 20、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曖睡鴛鴦。
《絕句》唐·杜甫 21、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22、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23、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唐·王維 2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涼州詞》唐·王翰 25、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26、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出塞》唐·王昌齡 27、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唐·李白 28、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 29、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漢樂府 30、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鴛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唐·杜甫 31、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唐·王維 32、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北宋·王安石 33、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明·于謙 34、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35、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詩》三國魏·曹植 3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望洞庭》唐·劉禹錫 37、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蘇軾 38、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北宋·蘇軾 39、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原》唐·李商隱 40、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4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42、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塞下曲》唐·盧綸 43、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浪淘沙》唐·劉禹錫。
5. 翻譯文言文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汲黯與人相處很傲慢,不講究禮數,當面頂撞人,容不得別人的過錯。與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親近友善;與自己合不來的,就不耐煩相見,士人也因此不愿依附他。但是汲黯好學,又好仗義行俠,很注重志氣節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純正;入朝,喜歡直言勸諫,屢次觸犯皇上的面子,時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為人。
這時皇上正在招攬文學之士和崇奉儒學的儒生,說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義,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堯虞舜的政績呢!”皇上沉默不語,心中惱怒,臉一變就罷朝了,公卿大臣都為汲黯驚恐擔心。皇上退朝后,對身邊的近臣說:“太過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責怪汲黯,汲黯說:“天子設置公卿百官這些輔佐之臣,難道是讓他們一味屈從取容,阿諛奉迎,將君主陷于違背正道的窘境嗎?何況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縱然愛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損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辦!”
大將軍衛青入侍宮中,皇上曾蹲在廁所內接見他。丞相公孫弘平時有事求見,皇上有時連帽子也不戴。至于汲黯進見,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會接見他的。皇上曾經坐在威嚴的武帳中,適逢汲黯前來啟奏公事,皇上沒戴帽,望見他就連忙躲避到帳內,派近侍代為批準他的奏議。汲黯被皇上尊敬禮遇到了這種程度。
6. 中考必備文言文翻譯(人教版)
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二)作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時可不譯。如: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