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如何斷句,怎么給古詩斷句
大家好,關于古詩如何斷句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怎么給古詩斷句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怎樣劃分詩句節奏?
古詩節奏劃分
一、古詩的自然聲律節奏
《詩經》的時代,主導的詩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響下,古詩逐漸形成了以兩個音節(即兩個漢字)為一節拍的聲律特點。
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五七言詩雖然也是以一節拍兩音節為主,但與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幾個完整的節拍外,還有一個畸零的單音節,五言是兩個節拍外加一個畸零單音節,七言是三個節拍外加一個單音節。單音節有兩個作用:一是更便于體現詩葉韻所帶來的韻律美。五言、七言的節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個作用是使詩句更具頓挫、變化之美。
如: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王灣《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二、古詩的意義結構
五七言詩之所以成為古典詩歌主流形式,還與它有著更強的意義表達功能有很大關系。人們發現,各句中那個畸零的單音節如此顯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為表達的中心。當然,根據意義的需要,單音節的位置就不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這樣,古詩就出現了兩種常見的意義結構:一,單音節在末尾。五言詩為二二一,七言詩為二二二一,這是符合自然的、經典的聲律節奏。第二種,單音節在句中。五言為二一二,七言詩為二二一二,這也是比較常見的 。
如: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讀少府之任蜀州》)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在實際應用中,一般是把兩種形式錯綜起來使用。
如: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陸游《游山西村)
三、一般如何劃分古詩節奏
⑴找到各句畸零的單音節,這個音節單獨作為一個節拍;
⑵其他音節,只要不違背意思,每兩個音節為一個節拍。這樣的方法,對于常見的兩種結構形式都是可行的。
詩歌節奏劃分
1、 根據詞或詞組劃分。
一般來說,一個單個的詞或意思緊密的詞組就是一個節奏,所謂意思緊密就是不能拆開來讀,如果拆開讀聽起來就會顯得不連貫,缺乏詩的韻律。
如: 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王家新《在山的那一邊》 )
2、根據意思劃分。
一般來說,一個意思相對獨立的詞或詞組就是一個節奏。所謂相對獨立,是指在詩句中可以單獨拿出來,表示一個意思。
如: 饑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溫飽。(流沙河《理想》)
3.、綜合詞、詞組和意思來劃分。
這種方法是上述兩種方法的綜合,也最實用。因為在具體的詩句中,各種情形都會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種方法結合起來,劃分節奏才能得心應手。
4.朗讀劃分。
在劃分完節奏后,讀一讀,體會一下根據劃分的節奏讀下來,意思有沒有讀破,即我們常說的讀破句,檢驗的方法是根據劃f分的節奏讀下來,揣摩一下別人能否聽懂(或者干脆讀給他人聽一下),如果能聽懂就是正確的,反之則有誤。首先,你要看看詩句里面詞語的詞性。是根據字詞的詞性不同來劃分節奏的。
比如名詞與動詞相接,那么斷句就在名詞與動詞之間;以此類推,狀語、介詞、定語等等諸多詞性不同的字詞就可以在中間斷句。
還有一些詩句的節奏是隨著感情的變化而變化的。
有一些詩詞的感情重些,那么讀的時候就可以稍微把一些字詞語調拉長些;
感情比較輕快的,那么可以把字詞的語調讀得稍微輕短些。
七言古詩斷句的方法
七言絕句多以“四/三”音節成句。
這就是我們稱之為“上二/下三”,其中“下三”又可分為“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
以七言絕句來說,一般的通例則是“上四/下三”,其中“上四”一般可分為“上二/下二”,“下三”又可分為“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一”。
擴展資料
詩體格律
七言絕句屬于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詩四句,每句七字,總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韻嚴格,表現為通常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還要講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據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絕句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大類。其中平起式又分兩種: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韻;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仄起式也分兩種: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韻;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按平仄律,七言絕句有四種標準句型:
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
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
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其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調。
文言文古詩詞斷句技巧
文言文斷句方法總結
一、看關鍵詞
(1)凡看到“曰”字者必定是直接引語或間接引語,要加冒號和前后雙引號。如上文:滕文公問曰:“……”孟子對曰:“……”。
(2)也,乎,矣,哉,耳等語氣詞常出現在句子末尾表達某種語氣,他可以提示句子結束的位置。如“……能及也”“……可為也”“事齊乎”。又如“夫”“蓋”常位于句首作發語詞。而“故(是故)”常位于分句之首,表示順承關系。而“豈”常位于句首表反問語氣。
(3)看稱謂。對人物的稱謂常作主語或賓語。常位于句首或句尾。上文中滕文公、孟子都是主語,位于句首。
(4)感嘆詞。如:嗚呼,嗟夫,嘻,噫等感嘆詞都獨立使用。
二、利用修辭斷句
在文言文中,排比、對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辭,講究對稱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這些特征也為我們斷句提供了依據。比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三、總分關系斷句法
依據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1、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2、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3、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四、借助固定結構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固定結構,如倒裝句、判斷句、被動句等。這些句式可以作為我們斷句的切入點。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