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拔貢領多少奉錄,清朝拔貢是什么官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清代拔貢領多少奉錄,以及清朝拔貢是什么官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拔貢朝考和殿試一樣嗎?
您好,拔貢朝考和殿試并不完全相同。拔貢朝考是一種古老的考試形式,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第一種形式,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最初形式。拔貢朝考的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等方面的知識,考試形式主要是書面考試,考生可以在紙上寫出自己的答案??荚嚨慕Y果會根據考生的答案來評定,考生可以通過考試獲得官職。
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第二種形式,它是拔貢朝考的演變形式,它的考試內容主要包括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等方面的知識,考試形式主要是口試,考生需要在考官面前回答問題??荚嚨慕Y果會根據考生的答案來評定,考生可以通過考試獲得官職。
總的來說,拔貢朝考和殿試都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形式,但它們的考試形式和內容有所不同,拔貢朝考是書面考試,考生可以在紙上寫出自己的答案;而殿試則是口試,考生需要在考官面前回答問題。
我國清朝時代科舉等級是怎樣的?
清朝科舉基本承襲明制。清開國初時曾在順治年間兩次分滿漢兩榜取士;之后改為只有一榜,但不特別鼓勵滿人、蒙古人參加,把科舉入士之途留給漢人。滿人、蒙古人雖參加科舉雖然有較易考中的捷徑,但最后殿試頭三名習慣只授予漢人,即所謂“旗人不占鼎甲”。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間開科一百一十二次,進士二萬六千人;進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滿人,其中兩人是順治分榜時所取,蒙古族只有一位阿魯忒·崇綺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狀元。
明清時,正式由國家舉行的科考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因為明清的科舉與學校結合,故此在參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學”的資格,即成為生員。入學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稱為童試的縣、府、院三級考試。這是大部分士子所用的方法,被認為是入士的正途。另一方法是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監生中有皇帝恩準的“恩監”;因長輩曾為國建功而特準的“蔭監”;和最常見的方法:透過捐獻金錢財物而成的“捐監”。監生雖然亦可應鄉試、會試;但一般被認為是“雜流”,就算能考中進士,地位也較為低。
童試
童試亦稱童子試,分為“縣試”、“府試”及“院試”三個階段。
縣試在各縣進行,由知縣主持。清朝時一般在每年二月舉行,連考五場。通過后進行由府的官員主持的府試,在四月舉行,連考三場。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清朝的院試是每三年舉行兩次,由皇帝任命的學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稱為歲試;寅、申、巳、亥年,稱為科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通過院試的童生都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稱“稟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其次稱“增生”,不供給糧食,“稟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學的附學生員。
生員獲得“入學”的資格后,可以到官辦的府、州、縣學讀書。不過明清的入官學基本上只是一種形式,并沒有多少真正的知識傳授。入學后經過學政的選拔,便可以參加下一級鄉試。成績特佳的生員,有機會被選為貢生,成為國子監的學生。與國子監其他“監生”不同,“貢生”是正途所出,屬一種榮譽。
有些讀書人要多次嘗試才能通過最基本的縣、府試成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試多次落第,到了白發蒼蒼仍稱“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間廣東曾經多次有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紀錄。
鄉試
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時是在子、卯、午、酉年舉行,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鄉試于八月在兩京及各省省城的貢院內舉行,亦稱“秋闈”??脊偈怯珊擦旨斑M士出身的官員臨時擔任。鄉試每次連考三場,每場三天。開考前,每名考生獲分配貢院內一間獨立考屋,稱為“號舍”。開考時,考生提著考籃進入貢院,籃內放各種用品,經檢查后對號入座。然后貢院大門關上,三天考期完結前不得離開,吃、喝、睡都得在號舍內。每次各省鄉試取錄的名額不一,按各地文風、人口而定。清朝時,以直隸、江浙取錄最多,貴州最少。監生、貢生更可以離開本籍,到京師赴考。
鄉試發的稱為“乙榜”,又稱“桂榜”??贾械姆Q為“舉人”,頭名舉人稱“解元”。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和殿試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于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京城貢院舉行,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能中進士便是功名的盡頭,不能重考以求獲得更高的名次。能夠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僅有13人能夠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間的八十九位狀元中,只有商輅一人,清代則有錢綮、陳繼昌兩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狀元王玉鐾)。
明清的慣例,殿試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編修。其他進士要經過考核(稱朝考),成績較好及年齡較輕者獲得進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進修。其余的進士則可能任六部、中書、御史;間中亦有派為知縣、知府等職。進士榜下即用為知縣,被稱為“老虎班”;指其行事往往雷厲風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會試曾發生南北榜之爭。當年春天杏榜取錄的五十二名進士全部為南方人,引起北方舉人的不滿。朱元璋大怒,親自查問后,把三名主考處死,在夏天再發榜,所取的進士全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時確定,會試按地域分配名額。在會試的試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規定錄取進士。之后比例偶有調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額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舉被廢。這種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對落后的邊遠省份(如甘肅、貴州、云南等)每界科舉會試有一定數量的舉人成為會士、進士,進入政界的中高層,有利于保持國家的統一與政治安定。
廢除
鴉片戰爭后,科舉的內容一下子就完全顯現了與現代世界脫節的窘況,加上西學東漸和學校教育的崛起,科舉制度漸漸衰落。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發生在京考會試的舉人集體請愿的公車上書事件??涤袨椤⒘簡⒊扰e人們的建議之一,便是改革科舉,興辦新學。百日維新時,科舉一度被廢,但在戊戌政變后再次被恢復。1901年,清政府先廢除考試用八股文。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9月2日,經袁世凱奏請,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自此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宣告廢除。
清的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童試是參加正式科舉考試前的預考,由縣里考試,中第者為生員,又叫秀才或庠生.這是大概,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學的稱為附生.鄉試由省里考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秋闈,中第者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是在鄉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又稱禮闈和春闈.中第者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考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又有國家特考,第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歲貢。逢國家慶典進貢的生員稱為恩貢。每三年各省學政就本省生員擇優保送中央參加朝政合格的稱為拔貢。鄉試取入副榜直接送經國子監的稱為副貢。
詳細等級圖與更多參考:
;variant=zh-cn
清代的科舉制度
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建立
清代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所謂科舉,也就是“分科舉士”。
二、清代的學校
清承明制,科舉必由學校,即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鄉試。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舉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學校制度。清代文獻中的“學校”,是指各類國立教育機構。清代設有各類官學,京師設有國子監、宗學、覺羅學、八旗官學等。各省設有府學、州學、縣學。除這些官學外,還有私人和地方社會創辦的私塾、社學、義學和學院等教育機構。所有這些官辦和非官辦的教育機構,構成了我們現代漢語中廣義的學校。茲分述如下:
(一)私塾、社學、義學。清代童子啟蒙教育,除富人延聘家庭教師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機構為私塾。私塾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會所辦,延聘儒生(一般為秀才或老童生)擔任教師。私塾講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等識字和啟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選講《四書》《五經》。社學和義學也屬于啟蒙教育機構,均起源于宋、元,一般為地方社會所創辦。明初曾下令民間五十家設立一所社學,延聘教師以教育民間子弟,后廢弛。清初復令每鄉設置社學一所,擇聘文行優秀者充當社師,官府免除其差徭,并酌給薪水。后來,這一制度也逐漸廢弛。義學一般為地方社會或急公好義的人士集資創辦,所以補社學之不足,專收孤兒和家境貧寒的生童入學。上述各學的學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稱童生。
(二)府學、州學、縣學。府、州、縣學屬于官學,由國家出資設立。童生經過考試合格入縣學、州學、府學學習者,稱生員,又稱庠生、茂才、博士弟子,俗稱秀才。換句話說,清代的生員(秀才),也就是國立府、州、縣學的學生。府、州、縣學皆由朝廷設置正副學官。其正學官,府學為教授,州學為學正,縣學為教諭;其副學官,不論府學、州學、縣學,皆稱訓導。學官既是作為學校管理者的官員,同時又是教師。他們一方面負責教授在校生員的學業,同時又負責管理本府、州、縣的所有(在校和不在校的)生員。生員有品行不端或違反法紀的,首先交學官處理;情節嚴重須要按刑律處罰的,首先革去生員功名。府、州、縣學的入學考試是科舉制中的初級考試,每三年錄取兩次。各學錄取生員皆有定額,按各地的文風高下、錢糧丁口多寡以為差別,自七八名至三四十名不等。如果某地士民能夠在戰爭期間保守、收復城池或捐輸軍餉,經奏準可以永久性增廣其學額;遇有皇帝登基、萬壽、巡幸、謁陵等典禮,可以一次性增廣全國各地或部分有關地區的學額。生員分廩生、增生(增廣生員)和附生(附學生員)三種。廩生每年由國家發給廩餼銀(即助學金)四兩,有為應試童生具保的責任。遇有廩生因各種原因出缺,由歲試(詳下文)中名列一等的增生和附生遞補。新入學的生員須在學學習三年,至下期新生入學為止。學習期間,必須參加月課和季考,無故不參加者給予處分,直至黜革。學習期滿離校的生員,要參加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歲考,以檢驗其是否堅持學業,視考試成績給以獎懲。
(三)國子監。清代在京師設立的國學稱國子監,亦稱太學,其監內肄業的學生統稱國子監生,但實際上分為貢生與(狹義的)監生兩類。北京國子監琉璃牌坊 “貢”者,貢于王庭之義;貢生即地方貢生員于朝廷。清代貢生有五種:
①歲貢。歲貢生由各府、州、縣學食餼十年后的廩生按資歷深淺挨次升貢,其名額視各府州縣學之大小而不等,或一年、二年一名,或三年、四年、五年乃至十年一名。
②恩貢。遇有國家慶典或登基頒布恩詔之年,以本年當出歲貢廩生出貢,稱恩貢;次年再以各學廩生排在最前列者充當歲貢。
③拔貢。拔貢由各省學政(學政一職詳下文)對各學生員進行專門考試,選其優者充之;選拔最初無定期,乾隆七年后定為每 12年進行一次。每屆考試之年,由生員向自己所在的府、州、縣學報名,經各學學官審查后申送本省學政參加考試。錄取名額一般為每府學二名,每州、縣學一名。
④優貢。優貢亦由各省學政考取,每三年一次,每省不過數人。
⑤副貢。清代鄉試各省按正式錄取舉人名額的五分之一錄取副榜,稱副貢。以上五貢人員為正途出身,可以經禮部銓選做官,也可經考試入國子監讀書(副貢不須考選)。除以上“五貢”之外還有所謂例貢,由生員和監生捐貲取得。
監生有四種:
①恩監。由各官學生考取和以孔子及先賢之后裔的身份入監者稱恩監。
②蔭監。蔭監分為恩蔭和難蔭:清代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俱準送一子入國子監讀書,這些人以及遇恩典特準入國子監者,稱恩蔭監生。此外,京官外官三品以上不論滿漢,三年任滿后勤于王事死難者,準其一子入國子監讀書;各省布政使、按察使、鹽運使以及各州縣正印官、佐貳官死于王事者,亦準蔭其一子嗣入國子監學習,俱稱難蔭監生。
③優監。優監系指以附生身份入國子監學習者。
④例監。例監系指以俊秀(即沒有任何功名的平民)捐貲取得監生資格者。
國子監置祭酒、司業等官員,掌監生的教學和考試;設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等六堂,作為講習之所。各類取得入監學習資格的人員,入監前須經考試,貢生取在一、二等,監生取在一等者,方能入學。國子監學生分內班、外班,均有定額;不論內、外班生,每月皆給膏火銀。按照有關制度規定,內班住校,外班上課時到監。但實際上,這種教學制度年久日漸廢弛,內班學生一般課考時方到監,外班更是形同虛設。國子監的學習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兼習書法,此外還可選修諸子和《十三經》《二十一史》。國子監生學習期間有大課、季考、月考等考試,以檢驗其成績。在國子監肄業的人員,優者可按有關制度參加經廷試,任用為低級官員。由于國子監教學制度的廢弛,監生并不務學,其名多為捐納以及參加鄉試的資格,為人們所輕視。
(四)其他官學。清代以太祖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什的本支子孫為宗室,俗稱黃帶子;以塔克什叔伯兄弟之子為覺羅,俗稱紅帶子。清代在京師設有宗學,專收宗室子弟;設有覺羅學,專收覺羅子弟,兩者皆隸屬于宗人府。此外又設景山官學,選內務府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佐領、管領下的幼童入學;設咸安宮官學,選內務府三旗佐領、管領下的幼童以及八旗俊秀入學。
(五)書院。書院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元、明、清普遍設立。唐玄宗開元十一年置麗正書院,本為修書之所,而當時士人讀書之地,也有稱書院者。宋以后書院為講學之所,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稱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河南的睢陽書院(應天書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和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為四大書院。書院或為官辦,或為私辦,其主講人和管理者有洞主、洞正、堂長、山主、山長等各種稱呼,而以稱山長者最為普遍。
書院本為私人講學的場所,而清初士人鑒于明末東林黨之禍,講學多顧慮不前,統治者更是有意限制私人講學。當時清廷曾下令各省的提學官督率各府、州、縣學教官講求教育,此外“不許別創書院,群聚結黨”。這一禁令后來雖然被廢止,但清政府仍通過各種措施對書院加以控制,如由官方酌撥經費,由地方官員延聘、考核山長等,并且規定書院每月之課仍以八股文為主。這樣,清代的書院也就同官辦的府、州、縣學一樣,成為了科舉制度的附庸。書院的生徒有生、童之分,前者為貢、廩、增、附、監生,后者為未曾入學的童生。
三、清代科舉考試的程序
清代士人在應科舉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經過考取生員、考取舉人和考取進士這三個步驟。在這一過程中,要經過多次考試。確言之,清代各種科舉考試可以歸入生員考試、舉人考試和進士考試等三個系列。下面將科舉制度中生員、舉人和進士三個系列的考試程序做一個大致的敘述:
(一)生員(秀才)系列的考試。
童生考取生員須經本縣、本府(或本直隸州、廳)和學政的三級考試:
1.縣試??h試由州縣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其程序,童生向本縣衙署的禮房報名,填寫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歿、已仕、未仕之履歷;或出具同考五人互相保結,或出具本縣廩生的保結,保其身家清白,不屬于優倡隸皂之子孫,以及沒有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等情,然后方準應考??h試一般共考五場,每日一場,黎明前點名入場,即日交卷。第一場為正場,試《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貼詩一首;題目、詩、文的寫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數限制。第一場錄取者準應府試,其余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縣試第一者稱縣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2.府試。府試由知府、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參加縣試者,可于府試前補試一場,亦可參加府試。其他報名、具保、場次、考試內容等與縣試相同。第一場錄取者即準應院試,其余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府試第一名稱府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3.院試由學政主持。各省學政在三年任期內兩次巡回各地,稱按臨,主持生員的歲考和科考;與此同時,進行童生的院試。因故未參加府試以及縣試、府試均未參加者,均可經補考后參加院試。院試報名、結保、考試內容等與縣、府試同,惟正場之前加試經古一場,考試解經、史論、詩賦等。院試場規較嚴。入場由學政親自點名,認保、派保的廩生排立學政座旁,如有冒考、頂替者,查出究辦;此外互保的五名童生還須互相覺察,如有容隱包庇,五人連坐??忌雸鰯y帶考籃,內裝筆墨食物。為防止夾帶,要進行嚴格的搜檢,甚至要解發、袒衣,連鞋襪、文具也要檢查,不許攜帶片紙只字進入考場。點名入場后,考場即封門,禁止出入。為防止考官徇情,試卷彌封糊名。院試錄取的新生須填寫親供,書年齡、籍貫、三代以及身高相貌特點,由各州縣學官出具印結,匯報學政。學政于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禮,然后分撥縣、州、府學學習。留縣者稱縣學生員,撥府者稱府學生員。各府、州、縣奉到學政發下的新生名單后,即通知新生定期穿戴雀頂藍袍,齊集官署大堂設宴簪花;然后在府、州、縣官的帶領下,前往孔廟謁圣,再至學宮拜謁本學學官。此后即開始入學學習。
(二)舉人系列的考試,即鄉試。
清代通過鄉試選拔舉人,是取古代“鄉舉”之義?!班l舉”一語見于《周禮》,言鄉大夫向朝廷推舉賢能。漢代察舉制度舉孝廉、舉文學、舉明經有道等,就是鄉舉,無需經過考試??婆e制度建立后,鄉舉須通過考試,因而發展成為鄉試制度。明清士子通過鄉試后,即取得一種永久性功名 ———舉人,可按科無限期參加禮部會試。
1.鄉試的時間和考試內容。清代鄉試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舉行,稱正科;遇皇帝萬壽、登基等慶典,增加一次,稱恩科。如過慶典之年適逢正科之年,則改是年正科為恩科,原正科改在此前或此后一年舉行?!吨芏Y》有三年大比之制,故鄉試之年亦稱大比之年。鄉試于八月舉行,亦曰秋闈。鄉試分三場進行。以初九、十二、十五日為正場,考生于每場正場前一日入場,后一日出場??荚噧热?,順治初年規定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用八股文,謂之制義,亦稱制藝、時藝、時文;第二場考論一篇,判五道,詔、誥、表擇作一道;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五道。乾隆五十二年后,改第一場考《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第二場考經文五篇;第三場考策問五道,題問內容為經史、時務、政治。順天鄉試的《四書》題和貼試詩題由皇帝欽命,其余考試內容由主考、同考官員命題;各省鄉試均由主考命題。
2.鄉試的參考人員。清代鄉試考場設于順天府和各省。順天鄉試亦稱北闈,參考者有兩部分人:一為直隸、奉天、熱河等省區以及滿蒙漢軍的生員和貢生、監生;二為各省的貢生、監生。各省鄉試地點在省城,參考者為本省的生員。
3.鄉試的考場。清代鄉試考場稱貢院。對于貢院的建筑結構,清末甲辰(1904年)科進士出身的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有過記述:順天貢院建在京師崇文門內東南角,大門前有一座“天開文運”的牌坊,其他與各省貢院基本相同。各省貢院均建于省城東南,貢院大門上正中懸“貢院”墨字匾額,大門東、西建立兩坊,分別書“明經取士”和“為國求賢”。貢院大門外為東、西兩座轅門,大門分中、左、右三門。進大門后為龍門,門內又平開四門,取《尚書?虞書》 “辟四門”以招賢俊之義。龍門直進為至公堂,是監臨和外簾官的辦公處所。在龍門和至公堂中間,有一樓高聳,名曰明遠樓,居高臨下,全闈內外形勢一覽無余。監臨等官員可登樓眺望,稽察士子有無私相往來、執役人員有無代為傳遞之弊。至公堂再往后有一座飛虹橋,過橋即為內簾門。內簾的后部是正副主考和房官辦公閱卷的場所。龍門、明遠樓兩側是士子考試的號舍,號舍自南而北若干排,每排數十間乃至近百間,順天和某些大省貢院的號舍總數可達萬余間,中小省也有數千間。貢院四面圍墻遍插荊棘,四角各有一樓,以為望??荚嚻陂g,貢院四周派軍隊分段駐守巡邏。
4.鄉試的場規。清代鄉試場規極嚴,對試前、試后、場內、場外,皆嚴立禁令。對士子夾帶防范尤嚴,進場時進行嚴格搜檢。為防止夾帶,規定士子必須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皮衣不得有面,氈毯不得有里;禁止攜帶木柜木盒、雙層板凳、裝棉被褥;硯臺不許過厚,筆管須鏤空,蠟臺須空心通底,糕餅餑餑都要切開。嚴禁考官交通囑托,賄賣關節,嚴禁士子與員役協同作弊,違禁者嚴處。1858年,順天鄉試發生舞弊案,主考官、協辦大學士柏被問斬,數十名官員、士子受到包括死刑在內的嚴重處罰。
5.鄉試的考官和閱卷、錄取。
清代鄉試的考官為正副主考,每省各一人(道光后順天鄉試的副主考為三人),負責命題、閱卷、錄取。正副主考均由皇帝欽命簡放,專用翰林進士出身的官員。其中順天鄉試用一、二品大員,其他省用侍郎、內閣學士、翰林院、詹事府和都察院的官員。除正副主考外,各省鄉試還任用同考官幫助閱卷,同考官也稱“房官”,各省8~18人不等。順天鄉試的同考官由禮部會同吏部選用科甲出身的官員擔任,各省鄉試的同考官由擔任鄉試“監臨”的督撫考選,專用鄰省接界三百里以外的在籍進士、舉人?!氨O臨”負責監察、總攝考場事務。順天鄉試以順天府尹為漢監臨,任用二三品滿官為滿監臨;各省鄉試以巡撫、總督為監臨。此外,鄉試還設監試、提調、簾官等人員負責管理考場。士子用墨筆作答的原卷稱墨卷,出場交卷后由彌封人員將卷上姓名籍貫彌封。為防考官辨認考生筆跡之弊,將彌封后的墨卷編號交謄錄人員用朱砂謄錄,稱朱卷。朱卷謄畢后,經對讀人員與墨卷校對無誤,分別套封,墨卷存于外簾,將朱卷交內簾閱卷。正副主考批閱各房薦卷,以頭場為主,閱后結合第二三場的情況,互閱商酌,取定中額。放榜之日,按中式朱卷紅號調取墨卷,當眾開封,填寫榜名,放榜公布。鄉試放榜后各省試卷調禮部復查,稱磨勘。房官未薦之卷和主考未取之卷,皆曰落卷,也須略加批語,試后發給考生。乾隆間,有時令督撫、學政對中式舉人進行復試,嘉慶后成為定制,道光后定赴京復試。
6.鄉試的中額。
清代鄉試中額各省多寡不一,依文風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賦之輕重而定。如乾隆年間共取1200余名。鄉試正榜取中者稱舉人,此外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亦稱副貢。放榜之期在九月,第一名稱解元,順天鄉試的解元例為直隸人。
7.鄉試的放榜。
清代鄉試于九月放榜,多選寅、辰日支,以辰屬龍,寅屬虎,取龍虎榜之意;又因時值秋季,桂花盛開,所以也稱桂花榜。放榜時,正副主考、監臨、房官、提調、監試等齊集公堂,拆墨卷彌封核實中式者姓名、籍貫;核實后交書吏唱名,唱畢填寫正榜。榜由第六名寫起,末名寫完后再提寫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寫至第一名,謂之“五經魁”。填榜至此,時已入夜,公堂上下燃起巨紅花燭,經魁出于哪一房官即將紅燭一對置于該房官案前,以表榮譽。經魁唱名聲音特高,曰鬧五魁。五經魁填寫完畢后填寫副榜。全榜填寫完畢,將榜文加蓋順天府尹或本省督撫關防,載以黃綢彩廳,在鼓樂儀仗兵丁的護衛下,送到順天府尹署或各省布政使司署、巡撫署前張掛。發榜第二天,在各省巡撫衙門舉行“鹿鳴宴”,由主考、監臨、學政內外簾官和新科舉人參加。新科舉人謁見主考、監臨、學政、房官,然后依次入座開宴,演奏《詩經》中的《鹿鳴》之章,作魁星舞。新科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其余稱文魁,均由國家頒給20兩牌坊銀和頂戴衣帽匾額。匾額懸掛住宅大門之上,門前可以樹立牌坊。新科舉人第二年即可赴京參加禮部會試;會試一科或三科不中,也可以經過吏部的“揀選”或“大挑”就任低級官員。
(三)進士系列的考試,包括會試、復試和殿試。
“進士”一詞,始見于《禮記?王制》,指可以進授爵祿之人,至隋朝開始成為取士科目,后為歷代沿用。清代舉人中式后即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經會試、復試和殿試取中者,稱進士。
1.會試。
清代會試于春季在京師貢院舉行,試期多在三月,所以也稱春試(春闈);因由禮部主持,也稱禮闈。會試每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年舉行;遇鄉試恩科,翌年之會試即為會試恩科,是年正科或提前或延后一年舉行。會試考試、閱卷、場規和考試內容等基本同于鄉試,惟第一場《四書》三題由皇帝欽命。會試考官于三月簡放,初用內閣六部大員4~7人;咸豐后定制4人,一正總裁,三副總裁,以大學士及翰林進士出身的一二品官員者充任;同考官18人,與主考官同時簡放,用翰林進士出身的實缺京官。清代會試中額各科多寡不同,一般為百余名或二三百名,最多一科為406名,最少一科為96名。會試四月放榜,中式者稱貢士,其第一名稱會元。
2.復試。
經會試取中的貢士,接著要參加復試。清初貢士本不進行復試,康熙五十一年因發生科場案,會試后進行了復試。雍正、乾隆兩朝,復試間行之,至嘉慶初始成為定制,地點在皇宮保和殿。復試考《四書》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當日交卷。第二天派閱卷大臣評定成績,分一、二、三等,列等者即準參加殿試。
3.殿試。
殿試于會試放榜一月后舉行,乾隆二十六年定四月廿一日舉行,廿五日傳臚(公布名次),著為定制。殿試最初在天安門外,順治十四年改在皇宮太和殿東西閣階下,遇風雨時,在太和殿東西兩廡。乾隆五十四年,又改太和殿在保和殿。殿試的內容為時務策一道,由讀卷大臣擬出若干題,送皇帝欽定圈出,作為試題。殿試試卷的評閱,由皇帝任命讀卷大臣進行(由于殿試在名義上是皇帝作主考,所以稱讀卷而不稱閱卷)。讀卷大臣共8名,首先由禮部開列大學士及進士出身的尚書、侍郎、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內閣學士的名單,奏請皇帝從中簡派。殿試翌日,讀卷大臣集于文華殿閱卷。其閱卷的進行,將全部試卷平均分給八名讀卷大臣,各自先閱自己所分之卷,然后互相輪看,稱轉桌。最終成績的核定一般推首席讀卷大臣進行,其他人參加意見。成績評定后,于廿四日向皇帝進呈前十本,欽定名次并公布引見,稱小傳臚。廿五日在太和殿公布全部名次,稱傳臚。殿試名次的排列分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殿試傳臚后頒發上諭,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 狀元服殿試傳臚典禮十分隆重。清晨,由鑾儀衛在太和殿前設鹵簿法駕,在檐下設中和韶樂,在太和門內設丹陛大樂;由禮部和鴻臚寺在太和殿內東楹和丹陛之上正中設黃案,丹陛之下設云盤,在午門外設彩亭御仗鼓樂。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各著朝服在丹陛之下左右序立,新科進士身著朝服,頭戴三枝九葉頂冠,按名次奇偶序立東西丹墀之末。典禮時到,禮部堂官詣乾清門奏請皇帝禮服乘輿,引入太和殿升座。此時,中和韶樂奏隆平樂章;階下鳴鞭三響。鞭用皮制,長一丈余,司禮者執鞭柄由下飛舞,回旋而上,鞭聲清脆悅耳,響徹云霄。鳴鞭畢,丹陛大樂奏慶平樂章,讀卷大臣等官員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大學士進殿從東楹的黃案上取出黃榜,授給禮部尚書,陳于丹陛正中的黃案之上。這時,丹陛大樂又起奏,鴻臚寺官員引新進士就位,宣讀制誥:“某年某月某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眰髋F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側;唱第一甲第二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右側稍后;唱第一甲第三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側再稍后處。然后唱第二甲某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不引出班。唱名畢,鼓樂大作,大學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進士均行三跪九叩禮,中和韶樂奏顯平樂章。典禮完畢,皇帝乘輿還宮。禮部尚書用云盤奉黃榜,置于彩亭之中,在禮樂儀仗下出太和中門至東長安門外,在長安街張掛三日。新進士左出昭德門,右出貞度門,一甲三人隨榜亭由午門正中出。由于丹陛中石只有皇帝才可以踩踐,所以午門的中路除非皇帝出行從不開啟,殿試傳臚后準許文武一甲進士由此門出,這是連親王宰相也不能享有的隆遇。4.朝考。殿試傳臚后五日,在保和殿舉行進士朝考,以選拔翰林院庶吉士,稱館選。朝考內容為詔、論、疏、詩、賦等形式,前后不一;成績分為一、二、三等。庶吉士的錄取要綜合復試、殿試和朝考三次考試的成績等第,而以朝考成績為主。一般說來,考四數者(即殿試二甲、復試、朝考一等)肯定可以錄取;朝考成績同時也是進士授官的依據。復試、殿試、朝考均重視楷法,書法不好者難取優等。
(四)制科。上述生員、舉人、進士系列的考試,均為科舉制度中的??瓶荚?。除??仆猓宕婆e也有制科,或稱制舉,舉行的次數很少。制科由皇帝在殿廷親自進行??滴跏吣?、乾隆元年兩次開博學鴻詞科,令中央和地方的官員舉薦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不論已仕未仕,均可應考。其試題為詩、賦、判等,成績列在一、二等者俱授翰林官。除此之外,每逢皇帝登基之年令各地舉孝廉方正、皇帝巡幸召試,也屬于制科。
四、清代科舉制度的廢除
明清兩代,不斷有人抨擊八股取士不能選拔人才。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東來,中國面臨“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另一方面,太平天國等國內人民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于是,清王朝處于“內憂外患”之中,迫切需要經世應變之才以維持其統治。然而,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卻不能適應這種時代的要求,當時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內政外交所需的其他許多知識,均出于科舉士人的舊學視野之外。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制度的改革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婆e制度的改革最初始于注重時務。 1862年(同治元年),清政府認識到國子監“專課文藝,無裨實學”,下令“兼課論、策”,“獎勵留心時務者”。1871年(同治十年),下令考取生員的童試加試算學;1895年(光緒廿一年),又下令加試時務,與算學任選一門。在戊戌維新運動中,廢除八股是維新派的一項基本主張。百日維新中光緒帝發布上諭,指出八股文不能“勵實學而拔真才”,下令“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不久,又根據張之洞、陳寶箴的建議發布上諭,詳細規定了考試改革的具體內容:“鄉會試仍定為三場。第一場試中國史事、國朝政治論五道;第二場試時務策五道,專問五洲各國之政、專門之藝;第三場試《四書》義兩篇,《五經》義一篇。”又規定:“嗣后一切考試,均以講求實學實政為主,不得憑楷法之優劣為高下,以勵碩學而黜浮華?!比欢痪梦煨缯儼l生,慈禧下令廢除各項新政,上述有關科舉考試內容的改革也被廢除。八國聯軍之役后,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最初計劃對科舉制度進行所謂“變通”,但很快就決定徹底廢除。其大致過程是:1901年,宣布廢除武科科舉考試;同年,下詔舉行經濟特科。
1903年,經中央和地方官員保舉,選拔“志慮忠純,規模閎遠,學問淹通,洞達中外時務者”186人,在皇宮保和殿舉行了經濟特科考試。這次考試主試、復試各一場,考試內容為論一篇、策一道;現任官員取中者略予升敘,舉人貢生取中者任用為知縣、州佐等官。對于文科常科考試,清政府于1901年8月頒布上諭,命自第二年起在鄉試會試中廢止八股文,首場改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第二場改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第三場改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其他考試均依此例。1903年3月,袁世凱、張之洞聯銜上奏,說科舉阻礙新教育制度的實行,請求將科舉中額按年遞減。
據此,清政府下令自丙午(1906年)科起,每科遞減鄉會試中額三分之一,三科減盡。至1905年9月,袁世凱、張之洞又上奏說:“科舉一日不廢,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學堂決無大興之望”,請求從次年丙午科開始,將所有鄉會試、各省歲考、科考一律停止。這一建議得到清政府的批準,實行一千數百年的科舉制度至此被徹底廢除。原來作為科舉制度一部分的各種官學和書院,也先后被廢除。1901年9月,清政府令“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1905年又下令裁撤國子監,設立學部主管全國教育行政;原來隸屬于國子監的算學改隸欽天監,稱欽天監算學;八旗官學也被并入新學堂。
我想了解有關清朝學位官級問題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九門提督)、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 、 各部院左右侍郎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都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文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云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六科給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欽天監監正、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太醫院左右院判、國子監司業、堂主事、各部院主事、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滿洲鳴贊、各部院七品筆帖式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太常寺協律郎、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各部院九品筆帖式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編輯本段品級區分
品級高下與職能所屬,通過服飾與頂戴區分。以頂珠為例,官員品級高低一目了然。 頂戴區分: 一品珊瑚,表面光華,俗稱亮紅頂 二品起花珊瑚,俗稱暗紅頂,即頂珠正面雕刻壽字 三品藍寶石,俗稱亮藍頂, 四品青金石,俗稱暗藍頂 五品硨磲(chequ)石 六品水晶 七品素金,即表面光華的金頂 八九品鏤花金頂 補子區分: 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 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清朝歷屆科舉進士的名單?
1、楊瑄。字玉符,一作玉斧,號楷庵,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洛北村人。清朝進士。其遺著有《楷庵詩草》(一作《楷庵集》),又作《楷庵詩略》、《塞外草》。
2、王煜,字綗齋,滁州烏衣人,清朝道光年進士。于道光二十二年請假回原籍。被江蘇都督陸建瀛舉薦主持南京鐘山書院。清咸豐二年去世。著有《筆耕書屋詩賦草》傳世。
3、王沆,王鼎之子。清道光二十年進士,翰林院編修。王鼎自縊尸諫后,他以不能成父志而為王鼎門生及陜甘同鄉所鄙棄。自感愧恨,終生不出。
4、劉光三。嘉慶十九年(1814年),劉光三考中進士,起初授職吏部主事,后升任員外郎。劉光三任職吏部,才德兼優,吏部準備舉薦他任知府。劉光三認為居官應為民造福,忠臣當為國除害,就選擇了考取監察御史。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擴展資料:
清朝時期一個人考中了進士,雖然也能象明朝那樣,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供職,領一份工資。但是就整體而言,清朝雖然號稱完全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事實上做了一定改變,
尤其是大量的滿洲人不通過考試就可以直接進入官僚體系,等于擠占了原由進士們壟斷的官僚體系,從而造成進士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而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在翰林院供職的進士們收入無法保證基本生活的事情越來越多。到了晚期,他們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實力派才能過活的地步,進士的意義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
這是中國科舉時代最腐朽落后的時期,也就是說,即使朝廷不取消科舉制,也必須開創其它的制度來對進士們進行二次淘汰,來選任合適的官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楊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光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進士
關于鄉貢進士 - - 草稿
? ? ? ? 十多年前,筆者在鄭州市′古舊書攤購得一冊1999年版《鄭州市文物志》,在閱讀《坊、碑、橋》之文魁坊(P276)一節時見有鞏義市蔡莊村“萬歷丁酉科選貢御賜進士趙景星“的記述,因其與家鄉有關,于是翻閱《鞏縣志》,未找到“進士趙景星”的記載。后曾數次赴蔡莊村進行考察,目睹“文魁坊“石刻。其刻文是“萬歷丁酉選貢庚子科郷貢進士趙景星”,此與上述《文物志》記載有異。2008年鞏義介紹當地歷史文化的某書中,對趙景星的記述與《鄭州市文物志》全同。2012年慈云寺住持釋延超主編《慈云寺志》亦如是說。這就是人產生疑問,′文物就在身邊,為什么不按文物如實記載?何謂鄉貢,何謂選貢,何謂鄉貢進士?鄉進士、鄉貢進士、御賜進士三者有無區別?本文擬從學校、科舉入手,將加以探析。
? ? ? ? ? 一、唐、宋、金、元之鄉貢、鄉貢進士與進士
? ? ? ? 大凡掌國之人,無不須要賢臣良相等治理人才來輔佐。而所謂的人才,就存在于廣泛而堅實地人材儲備庫中。如何識別并將他們選取出來,為己所用,則是歷代王朝所相當重視地問題了。
自夏、商、周三代,統治天下的首領們,都是按照與自己血統關系的遠近,從親屬中選取分封守土所須人才。這一辦法被后人稱之謂“世襲分封′′制,來行使對國家的管理。戰國時有“養門客"和從“戰功”中來獲取所須人才的辦法,漢代則由皇帝直接徵召及由地方官吏察舉推薦的辦法。魏文帝曹丕開始采用“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縣選取有見識、有名望、善識別人才的官員為中正,令其察訪本州、郡、縣人才,將之分為上、中、下三品的九個級別,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到隋文帝楊堅時開始采用公開選拔的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唐代繼承并進一步發展了這一制度。自此而后直至清末廢止科舉,這種實行千余年主要靠科舉來取人材的制度,才退岀歷史舞臺而宣告終結。
? ? ? ? 唐朝科舉的應試者,主要是從官學(即國子監、太學和府、州、縣學)中肄業期滿、成績優秀者中選拔岀來的人員,稱生徒。唐朝立國之初,就遍設學校,以育人才。如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五月,就在京都設立國子學,定額72員,取三品以上官員子孫;又置太學,定員140人,取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再置四門學,定員130人,取七品以上官員子孫就學;同年十一月又于秘書省設立小學,教授皇族及功臣子弟,并在全國州、縣遍設學校,以培養大量可供選拔的生員,但是到了武德五年(622)首開科舉時,應試生員仍顯不足。於是,又允許民間私學、家庭傳授或自學人員,經所在縣考選、州府考核,成績合格者取解禮部,以應科舉考試。這些人員,因其來自鄉野民間,被稱之謂鄉貢。這就是說,科舉應試人員有生徒(官學生員)和鄉貢兩種來源。被后人稱之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其入仕就屬於鄉貢。據載,韓愈(768一824)生而喪母,三歲喪父,由其胞兄韓會夫婦撫育成長。其兄因“元載案“被貶為韶州(今廣東韶關)刺史,卒于任所,韓愈隨寡嫂鄭氏避居宣州(今安徽宣城)鄭家。貞元三年(787)取得鄉貢資格,赴京兆尚書省(禮部)參加進士科考試。他在《上宰相書》(見《全唐文》卷551)中說“四舉禮部乃一得”,即貞元八年(792)陸贄知貢舉時,韓愈才考中進士。次年參試吏部選官,韓愈與之無緣。由于唐代進士仍不能作官,只有再經吏部選官考試,中式方可步入官場。在“三選于吏部卒無成“,在參選三次失利后的貞元十一年(795)正月二十七日起,在三個月內三上宰相書求職( 二上、三上書文見于《古文觀之》)而無果,只好先后至汴州節度使董晉、徐州節度使張建樹處作幕員。直到貞元十七年(801)才通過吏部考試,次年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正七品上)。韓愈在上宰相書中三次均稱自己是前“鄉貢進士”,當下的進士及第是多年努力,經四次省試才獲取得的。上書求職,表明他自己有報效朝廷的決心和信心,又冀以榮譽來報答哥嫂對自己的撫育之恩。唐代由鄉貢成為進土是少之又少。據《中國古代科舉》一書介紹:唐高宗咸亨五年(674)由吏部考功員外郎知貢舉,參試11人中僅有鄉貢張守節1人;開耀二年(682),劉思力為考官時,所取51人中有雍思泰1人為鄉貢;永 淳二年(683),劉廷奇為考官取55人中有元求仁1人為鄉貢;光宅元年(684)劉廷奇主重試,取16人唯有康廷芝1人為鄉貢;長安四年(704)崔湜為考官取41人中,僅有李溫玉稱蘇州鄉貢。盡管由鄉貢入仕者微乎其微,但畢竟這是參鄉野之士步入官場的一種途徑。其背后尚有一群由鄉貢未能進士及第的落榜者一一鄉貢進士。
? ? ? ? 現摘取鄉貢進士的實例
? ? ? ? 1? 唐代詩人孟郊(751一814)于貞元七年(791)冬,四十一歲,在故鄉湖州(今浙江德清縣)舉鄉貢,當年以詩《湖州取解述情》表達其赴京兆參加次春省試的信心。但初試不利,雖未中式,卻結識了韓愈。貞元十二(796)年,第三次省試方才進士及第。
2,.《大唐故米府君墓志銘》(大唐左神策軍、故散副將、游騎將軍守左武衛大將軍同正、兼試太常卿、上柱國京兆米府君墓志銘),由鄉貢進士翟運撰文并書。文云:公諱繼芬。其先,西域米國人也。永貞元年(825)九月二十一日,終于禮泉里之私第,春秋九十二。以其年十二月十九日安厝于長安縣龍門鄉龍首原,禮也。該志石于1955年出土,后經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總編輯教授葛承雍,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據原墓志石重錄,校訂部分缺誤,重新發表。(該墓志拓片圖版載于《西安碑林全集》中,述說內容,來自米進卯撰《米繼芬墓志解讀》,網搜2018一7一10)。由此信息可知,志文撰書者翟運為唐順宗永貞元年(805)時人,自稱鄉貢進士。
3、《舊唐書》列傳卷104(《唐文拾遺? 文宗二》“貶熊望漳州司戶詔“)云:文宗即位?!班l貢進士熊望,因緣薄伎,偷冀褻幸……,可漳州司戶?!缎芡麄鳌分略谔莆淖诩次恢昃醋趯毨晔禄虼文甏蠛驮?827),貶進士熊望。
4. 現今發現福建泉州唐會昌四年(844)《摩崖木龍石刻》,其殘留碑文中有“郡人球人澤、(徐)永明、嘏錫文、戴德積、大(方)、景子明、鄉貢進士歐陽偃“。另有今藏福建泉州開元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其書寫、鐫字落款“泉郡鄉貢進士歐陽偃、沙門文中共書”,時為唐大中八年(854)秋。再有為唐歙州婺源縣令撰墓志銘(《故奉義郎歙州婺源縣令陳公墓志銘并序》原載《廈門日報》2007一8一17)署名亦為鄉貢進士歐陽偃。文云:有唐大中九年(855)歲在乙亥四月二十四日,潁川陳公終于泉州清源郡嘉禾里之私第,年七十有五。公諱元通,清源同安人也。明年秋八月一日,卜葬于所居之里,祔其先塋,禮也。(見陳元《歐陽脩祖父歐陽偃身世辨疑》遵義師范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由以上三則引述可知,鄉貢進士歐陽偃,唐代福建泉州人,應生活在唐文宗至唐懿宗間,稱鄉貢進士,而不稱進士,可知是以鄉貢身份參加省試,落第而自稱。
5. 宋王讜撰《唐語林.企羨》卷四載:“宣宗愛進士,每對朝臣,問:‘登第否?′。有以科名對者,必有喜。便問所賦詩賦題,并主司姓名?;蛴腥藘灦恢械谡弑貒@息久之。嘗于禁中(柱上)題‘鄉貢進士李道龍‘(道龍即唐宣宗,公元847一859年在位)。”
6. 民國《鞏縣志.金石一》八九年印本(p310)載《唐故興元府南鄭縣丞馬府君墓志銘》纂文鄉貢進士蕭鼎祚。文云:公諱攸,字化居。大中八年(854)正月廿八日卒,大中十一年(857)二月葬于河南府鞏縣孝義鄉北訾村東原上。以上諸例說明,從初唐至晚唐,鄉貢作為科舉應試生源是一直存在的。雖未中式,但也是獲得鄉薦,是鄉野士子中的姣姣者,以鄉貢進士自許。
? ? ? ? 宋承唐制,開科取士又不斷完善和發展。宋太祖開寶六年(968)李昉知貢舉,取士完畢,三月辛酉,新及第進士十人及諸科二十八人上殿謝恩,太祖以進士武濟川、三傳劉濬、林質最陋黜去。又有進士告發李昉用情,取舍不當。於是太祖令貢院籍終場下第者姓名,得三百六十人,擇其一百九十五人,各賜紙札別試詩賦,重命考官重試。兩天后,太祖親閱,得進士26人,五經4人,開元禮38人,三傳26人,三史3人,學究18人,明法5人,皆賜及第。這就是說,從李昉知貢舉落第360名人員中選出195人,經過重試,取中127人。原知貢舉翰林學士李昉及考官等人皆被追責。自此殿試成為常式。據《宋史》“選舉一”及“仁宗紀三”載:慶歷四年,范仲淹參知政事,意欲復古勸學,數言興學。仁宗于其年三月乙亥,詔告天下:州縣立學,更定科舉法。士須在學三百日,乃聽預秋試,試三場:策、論、詩賦。這就是說,宋朝科舉開始把唐朝以來的禮部試、吏部選官試的二級選考,逐步改成了州試、省試、殿試的三級考選制度。鄉(州)試僅作為選取參加省試的手段,但對所選出參加省試者并無新稱謂,仍稱鄉貢。
? ? ? ? 宋、元鄉貢進士的實例
1. 太平興國二年(977)刻印的《金剛經》,書末署名“大宋太平興國二年歲次丁丑,十月戊午朔八日乙卯,鄉貢進士趙安仁書”(安仁雍熙二年985進士)。又紹興九年(1139)紹興府覆刻本《毛詩正義》卷末不僅鐫刻雕造官銜名,還覆刻前版淳化三年(992)校勘官銜名諱。??惫倜斑€列有四位書手者銜名,即“廣文館進士臣韋宿書,鄉貢進士臣陳元吉,承奉郎守大理評事臣張致用,承奉郎守光祿寺丞臣趙安仁"。(見網:絡:劉元堂《論北宋版刻楷書及其書手、刻工》)
2.《宋會要輯稿.崇儒五.獻書升秩》載: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八月,以鄉貢進士孟瑜為光州固氏縣主簿。孟瑜長沙人,嘗著《野史》三十卷。石熙載在湖南時,孟瑜嘗出入門下,頗見厚,至是來獻,熙載以言,而有是命。
3. 民國《鞏縣志.金石三》八九年印本(P338)《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鄉貢進士李□道書贊語,時為宋景德二年(1005)九月。
4.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02載:仁宗天圣二年(1024)三月壬子,賜鄉貢進士張瓖進士及第,仍附春榜??烧f明鄉貢進士在宋代仍是省試落第者,否則就不會再賜進士及第了。
5.民國《鞏縣志》新版(p595)《重修啟母少姨廟碑記》平陽鄉貢進土喬翥撰文,時大中嘉祐六年(1061)九月。
6.錢選(1239一1301),字舜舉,號玉潭,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景定三年(1262)鄉貢進士,入元不仕。工詩,善書畫。有《楊貴妃上馬圖》《梨花圖》《桃枝松樹》等名畫。他與趙孟頫等人被稱為吳興八俊(網絡:王呂、慧瑩《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問畫圖開》內蒙古時代畫院)。
7.民國《鞏縣志.金石三》(P606)元吳澄撰《唐汾陽王廟記》署款:鄉貢進士天黨張琢書丹,維大金歲次癸未元光二年(1223)二月十有五日中京金昌府芝田縣漫流村。
8.元吳澄撰《送鄉貢進士董方達赴吏部選序》云:董天衢,字方達,泰定甲子(1304)會試下第后,被特恩龍興路宗廉書院山長(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吳文正集》P253)。可見元代仍是會試下第者的稱謂。
9.現存山東肥城湖屯鎮呂仙村殘碑《重興天王萬歲寺記》文稱“寺在濟寧肥城之北申里,面原而背崗,左右俱山,嵐氣朝暮可掬,實古者方外遁世脫俗之地也”。元至正三年(1343)前鄉貢進士,寧晉伯顏撰。(見網“天下泰安”2017一01一02)。據查:伯顏(1295一1358),一名師圣,字宗道,隸蒙古萬戶府軍籍,世居開州濮陽縣。早年喪父,幼就學。稍長以宋建寧進士黃坦學。黃師稱其“穎悟過人,非諸生可比“。黃坦取顏為姓,師圣為名贈之。不久黃語其:“余不能為爾師,群經有朱子說具在,歸爾求之,可也。”從此,辭師居家,潛心研讀,學業大進。從其學者漸增,四方求教之人云集門下。至正四年(1344),元順帝征詔進京,授官翰林待制(五品)參修《金史》,書成,辭歸。十八年(1358)避兵磁州,后為反元軍所殺(參《新元史》卷233)??梢姶?,伯顏系自學成才者,進京受官之前稱前鄉貢進士,也不是進士。
10.今人沈仁國在研究清錢大昕《元進士考》時指出:“王宗道,垣曲人,曾中至正間鄉舉,會試不利,授高平教諭。至正十四年(1354)登本科進士,官至翰林編修。錢氏漏記。但嘉靖《河間府志》載:呂及民,本科(元至正十四年甲午科1354進士,卻說他在登第后授嘉興路教授。沈按:元代下第進士,才授教授。所以,如果沒有其它因素,僅從其初授官來看,呂及民應是鄉貢進士“。(見沈仁國《錢大昕〈元進士考〉中至正甲午科進士續考》《學海》2003年第2期)?!对?選舉志》卷81載:“路,散府,上中州均設教授,縣設教諭,下第舉人任教官,會試不中者從延祐起授以地方學官之職(延祐為元仁宗年號)”。筆者以為沈仁國的考證是可信的。
? ? ? ? 從以上所錄諸條資料可知,宋代開始科舉三級考試,但對鄉試的中選者,僅作為入京參試人員的資格,相當于唐代鄉貢,尚無專稱。禮部(省)試下第人員稱謂鄉貢進士。特殊情況下,鄉貢進士有授進士及第者。元代規定,鄉貢進士可授學官,如山長、教授等,但無品級,此項規定已優于唐代。
? ? ? ? ? 二.明代選貢與鄉貢進士
? ? ? ? 明太祖朱元璋,起初來自底層,在與元朝的多年征戰中逐漸認識到:? 治國之要,在于教化;教化之道,學校為本。在明朝立國之前的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就在其域內的應天府(今江蘇南京)設立國子學,次年一又宣布將“舉行文武科取士"的法令:使有司勸諭民間秀才及智勇之人,以時勉學,侔開舉之歲,充貢都城。明代洪武元年(1368)命令有司“聘禮致賢、征天下賢才至京師,授以守令”。二年,設科舉,并頒發科舉程式,對於取士的時間、科目、選拔、管理、任用等都作出規定。又指岀:天下初定,各行省連試三年以選取人才。其后又對國子生采用“征用、薦薦“方式加以使用,來強化對民眾的教化作用。洪武八年(1375),諭御史臺“致政在于善俗,善俗在于教化。教化行,雖閻閭可使為君子;教化廢,中材可墜為小人。今北方喪亂之余,民鮮知學,欲求多聞之士,甚不易得。令太學諸生,年長德優,即宜選用,俾之選教北方庶人,使知務學,人才可興"。於是選國子生366人,分教各郡,使窮鄉僻野,莫不有學。這樣一來,既可教化民眾,又可發揮國子生在治國理政中的參與作用。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征天下秀士至京師,由吏部選其優劣,授之以職。又置天下各府、州、縣按察分司僉事,以儒士王存中等531人,人按縣二。凡官吏賢否、軍民利病,皆得廉問糾舉。十九年(1386)又令國子監祭酒、司業擇監生千余人送吏部,授以知州、知縣等職。洪武二十四年(1391),令監生清查全國戶籍,且選送監生有練達政體者639人命行御史事,稽核天下百司案牘。這一職事后被稱之“國子監生歷事“,以其在監年月先后送吏部選用。其功效,使這些被選用者旣監察各級官吏,又鍛練了理政能力。這是明初選官用人的特殊舉措。明代科舉選士分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在省城舉行,中式者稱中乙榜。從此鄉試中式者有了專稱舉人這一頭銜。會試由各行省舉人參加,在禮部舉行,中式者參加殿試,登甲榜
,賜進士及第或出身??婆e不斷舉行,加之監生歷事行使有年,導致國子監生員不足。弘治八年(1495),國子監祭酒章懋以監生不敷歷事之需為由,建議“迄於常貢之外,令提學行選貢之法,不分廩膳生員、增廣生員,通行考選,務求學行兼優、年富力強、屢試優等者充貢。通計天下之廣,約取五六百人。以后三、五年一行,則人才可漸及往矣?!斑@又是明代的一項創新。選貢的實行,國學生員短缺現象有所緩解。明代入國學者可以作官,這與唐代的進士不能為官已是較大的優惠了。
? ? ? 現擇取選貢及舉人實例如下:
1. 成化元年(1465)歲次乙酉,溫州知府邵銅等為溫州府鄉貢進士(杜整)立牌坊。成化十四年(1478)《登科錄》載:“杜整,浙江省溫州府平陽籍,國子生。字思齊,行一,年三十七,正月十三日生。浙江省鄉試第七十七名,會試第一百七十一名,殿試三甲一百八十七名進士“(網.光明人家2017一11一1)。又成化三年(1647)歲次丁亥,溫州知府在《溫州鄉貢進士題名碑》中云:以人才之岀,彬彬濟濟,魁廷試則周旋(正統元年丙辰科進士第一),魁浙榜(有三人,名略)、經魁(有四人),可為盛矣。隆慶二年(1568),穆宗帝(隆慶)為冊立太子,詔各地選拔諸生入太學。浙江省在二千多名諸生選出九十名,而蔡立身(平陽縣城南郭仕巷人,字師曾,號鳳池)名列第一。后于萬歷元年(1573),參加應天府鄉試,因非該府戶籍,其名次由第一名降為第六名。之后數次赴春闈,終不第(見新平陽報2016年元月11日《不幸的解元,有為的縣令》)。以上資料說明,選貢生可參加鄉試,中式者被稱為鄉貢進士(這與唐代的鄉貢進士同名,但用法上不同了,他是鄉貢身份參加鄉試的勝利者,是會試的參加者),會試中式,同舉人中式者同樣參加殿試成為進士。
2.弘治拾壹年(1498)五月立于鞏縣普安寺《重修普安禪寺塑粧羅漢碑記》文后署名"河南府鞏縣前鄉貢進士山東章邱劉澍,前鄉貢進士山東鄆城孫學”。(明《鞏縣志》載:劉澍山東章邱人,弘治十三年〈1500〉任。碑上用大寫“拾壹”來表示,看來作“十三年任‘’明顯誤記了。孫學,鄆城舉人,弘治三年〈1490〉任),此可說明,鄉貢進士即同舉人。
3. 正德十二年(1517),鞏縣孝義《創建三田孝義祠記》碑文后署名“鄉進士邑人后學崔遇書”。(明《鞏縣志》載,崔遇弘治辛酉科〈1501〉舉人。任審理,性聰敏,長于舉業,三試春闈,名魁乙榜,膺疾而任前職。有甲科之材,而命止于是。)可見崔遇中舉后十多年仍稱自己為鄉進士。曾三次參加會試,雖有進士的才能,因體貌不佳,只能屈居乙榜為舉人,任審理。這表明他是由鄉貢成為舉人,其身份有別于其它生員中式的舉人??梢钥闯鲞@里說的鄉進士即鄉貢進士的簡稱。
4.嘉靖二十三年(1553)三月,鞏縣新中《玉仙圣母奏事顯靈碑》文后署名“鄉進士文林郎知鉅野縣事成皋鄭雍撰,鄉進士文林郎知鞏縣事章邱謝九敘閱“。《汜水縣志》卷2載:鄭雍,嘉靖乙酉科(1525)舉人。明《鞏縣志》載:謝九敘,山東章邱舉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鞏縣事。此二人皆為舉人,在任職后立碑時仍以鄉進士自稱。
5.民國《鞏縣志》新版(P284)載明嘉靖年間鞏縣知縣陶承祖為天長選貢、知縣蔡宇為夷陵選貢。(P286)縣丞王之道光化選貢、景六陽云夢選貢、孟時正汝州選貢、李士訓蘇州選貢。這說明,明朝的選貢可充任低級官員(七、八品),其待遇已優厚于唐、宋、元了。
6.陜西戶縣《明故中憲大夫按察司副使秦麓李公墓志銘》文前題名“鄉貢進士奉議大夫湖廣襄陽府同知邑人王昕書。鄉貢進士文林郎直隸永寧縣知縣邑人眷生趙爾守篆”。文云:李公,諱聘,字叔征,別名秦麓。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萬歷十六年(1588)。嘉靖四十年(1560)舉人,四十二年壬戌進士。官至山東按察司副使,卒于直隸永平任邸,次年冬柩歸里舍陜西戶縣,葬于祖塋。
7.明崇禎年間,鞏縣芝田修文魁坊,題名“皇明文魁坊,萬歷丁酉選貢庚子科鄉進士趙景星,勅贈文林郎直隸河間府獻縣知縣趙登第孺人蘇氏,勅封文林郎獻縣知縣山西嵐縣知縣趙景星孺人李氏”。《獻縣志》載:趙景星崇禎年間知獻縣。由題名知:趙景星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選入太學,三年肄業即應庚子科(1600)鄉試為舉人。其后,知獻縣,得以其官贈已故父親趙登第,后又知山西嵐縣。牌坊當立于嵐縣任內或其后?!多嵵菔形奈镏尽贩Q其為御賜進士,明顯誤讀。
所引資料表明:選貢是明朝在常貢之外,特設從地方為增補國子生員的一種舉措。這些生員肆業期滿,遇大比之年,可參與鄉試,中式者則稱鄉貢進士(或鄉進士),即所謂登乙榜。進而赴春闈,中式則應殿試成為名符其實的御賜進士(登甲榜)。
? ? ? ? 三.清代時的拔貢與選貢
? ? ? 王朝更替,滿清入主中原。新的執政者也感到人才的缺乏,沿用明制,從基層選取所需要的知識儒人,參與國家治理。
摘取實例如下:
? 1.嘉慶十二年南陽知府孔傳金纂修的《南陽府志.職官》卷12載:順治二年(1647),渭南選貢辛丙翰任南陽知府。順治十二年(1655)紹興選貢史應選任南陽知府(見《中國地方志集成》第56集)。這說明,清朝初年似乎仍有選貢進行,得中者已獲得重用。
2.民國《鞏縣志.名宦》新版(P313)載“教諭侯鵬,字南溟,杞縣選貢生,嘉慶二十二年任“。而杞縣乾隆五十三年修纂《杞縣志.卷首題名》載“丁酉科(四十二年1777)拔貢,候選訓導侯鵬校閱“。其于嘉慶年間在任鞏縣教諭時,鞏縣生員劉潛(號草窗)為之所作《學師侯南溟先生壽詩序》云:“歲在丁丑陽月庚寅,乃南溟先生六十七攬月之辰,於是先生司鐸東周蓋七年矣“(見《劉草窗先生詩集》)。這就是說,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丑(1817)陽月(十月)庚寅(二十)日是南溟先生六十七壽旦,任鞏縣教諭已經七年“??梢姟鹅柨h志》記”侯師二十二年任鞏”為誤。因六十七壽時任鞏縣教諭已經七年,其當為嘉慶十六年任。民國《鞏縣志》稱其為選貢生,他本人乾隆時自稱“拔貢“??梢哉J為清朝的拔貢就是明朝的選貢。
3.臺北成文岀版《清代朱卷集成》第260卷,收錄同治癸酉科(1873)徐國鉅鄉試朱卷,第397卷收錄本科拔貢朱卷。其中載:取第一名拔貢,鄉試中式(第)八十名舉人。鄉試卷載徐國鉅,嚴州府遂安縣學本科拔貢生,民籍。同考官秀水縣知縣閱批’薦‘。大主考翰林院侍講文淵閣校理國史館協修宗室寶批‘取’。大主考月講居注官翰林院侍讀本衙門撰文國史館總纂奏辦院事功臣館提調教習庶吉士徐批‘中‘。孫泂(原名錦江),字漱泉。咸豐丙辰(1859)九月十一日吉時生。光緒戊子科(1888)備取優生第十一名,鄉試中式第九十八名,會試中式第二百八十八名,殿試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朝考第一等第一十七名。欽點,即用知縣,簽分“。本條所引皆為其人試卷履歷部分內容抄錄。由資料可知:徐國鉅以當年拔貢參加癸酉科鄉試,中式為舉人。孫泂以光緒十四年戊子科備取優貢,參加當年鄉試,次年會試、殿試,連續通過,又參加朝考(通選官考試),被選中。欽點:即用知縣,簽分。這說明,清代優貢、拔貢遇科舉之年即能參加鄉、會試,并可授官步入仕途。者也感到人才的缺乏,沿用明制,從基層選取所需要的知識儒人,參與國家治理。
摘取實例如下:
1.嘉慶十二年南陽知府孔傳金纂修的《南陽府志.職官》卷12載:順治二年(1647),渭南選貢辛丙翰任南陽知府。順治十二年(1655)紹興選貢史應選任南陽知府(見《中國地方志集成》第56集)。這說明,清朝初年似乎仍有選貢進行,得中者已獲得重用。
2.民國《鞏縣志.名宦》新版(P313)載“教諭侯鵬,字南溟,杞縣選貢生,嘉慶二十二年任“。而杞縣乾隆五十三年修纂《杞縣志.卷首題名》載“丁酉科(四十二年1777)拔貢,候選訓導侯鵬校閱“。其于嘉慶年間在任鞏縣教諭時,鞏縣生員劉潛(號草窗)為之所作《學師侯南溟先生壽詩序》云:“歲在丁丑陽月庚寅,乃南溟先生六十七攬月之辰,於是先生司鐸東周蓋七年矣“(見《劉草窗先生詩集》)。這就是說,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丑(1817)陽月(十月)庚寅(二十)日是南溟先生六十七壽旦,任鞏縣教諭已經七年“。可見《鞏縣志》記”侯師二十二年任鞏”為誤。因六十七壽時任鞏縣教諭已經七年,其當為嘉慶十六年任。民國《鞏縣志》稱其為選貢生,他本人乾隆時自稱“拔貢“??梢哉J為清朝的拔貢就是明朝的選貢。
3.臺北成文岀版《清代朱卷集成》第260卷,收錄同治癸酉科(1873)徐國鉅鄉試朱卷,第397卷收錄本科拔貢朱卷。其中載:取第一名拔貢,鄉試中式(第)八十名舉人。鄉試卷載徐國鉅,嚴州府遂安縣學本科
拔貢生,民籍。同考官秀水縣知縣閱批’薦‘。大主考翰林院侍講文淵閣校理國史館協修宗室寶批‘取’。大主考月講居注官翰林院侍讀本衙門撰文國史館總纂奏辦院事功臣館提調教習庶吉士徐批‘中‘。孫泂(原名錦江),字漱泉。咸豐丙辰(1859)九月十一日吉時生。光緒戊子科(1888)備取優生第十一名,鄉試中式第九十八名,會試中式第二百八十八名,殿試三甲第一百二十二名。朝考第一等第一十七名。欽點,即用知縣,簽分“。本條所引皆為其人試卷履歷部分內容抄錄。由資料可知:徐國鉅以當年拔貢參加癸酉科鄉試,中式為舉人。孫泂以光緒十四年戊子科備取優貢,參加當年鄉試,次年會試、殿試,連續通過,又參加朝考(通選官考試),被選中。欽點:即用知縣,簽分。這說明,清代優貢、拔貢遇科舉之年即能參加鄉、會試,并可授官步入仕途。
清代拔貢領多少奉錄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清朝拔貢是什么官、清代拔貢領多少奉錄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