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我者二三子什么意思,辛棄疾 知我者二三子
大家好,關于知我者二三子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辛棄疾 知我者二三子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知我者,二三子。
“萬事隨緣皆有味,一生知我不多人”出自:俞樾集聯(松壑風選)
釋義:一切順其自然都有人生趣味,一生中了解我、能做我知己的很少。
原文:
不處下流;自然上達。不解事漢;真讀書人。從小知大;受重著輕。老樹若臥;微波如羅。
但用我法;何畏人言。金經度世;白眼觀人。金輪持世;寶典應時。山深圍作國;樹老化為人。不養生而壽;處塵世亦仙。日長金尊小;身老布衣高。書得花上味;人聞花下香。為善無不報;無欲而后剛。功名子孫事;天地圣賢心。未成燈下句;來數園中花。白眼觀塵世;金剛養道心。有時而獨往;無日不狂歌。有花皆解語;無樹不生香。老樹立如塔;清流繞作城。老樹堪可怖;空山疑有仙。多言即少味;無欲斯有為。眾香國中住;大羅天上人。塵根耨即去;清福種方生。身心萬緣凈;意味一孤燈。佛仙亦凡種;福壽在名山。坐觀西山色;臥讀南華經。但愿后平事;何須著罪言。羅衣稱身著;華擔在肩輕。樹上長生果;地里及第花。是非聽人世;禮樂付經生。畏聞人世事;高臥故山中。種成皆寶樹;道合即金蘭。荷高能得露;蘭小已生香。高以下為體;輕乃重之根。讀書必提要;處世要通經。讀書能見道;人世不求名。著作空后世;禮樂法前王。欲無爾我見;須有老莊書。深思供佛句;微暗讀書燈。清時最有味;白日長無為。照暗孤燈小;乘流一筏輕。福壽男則百;德功言為三。有恒可以入圣;無欲然后得剛。那能都如人意;要不大異我心。來從華嚴法界;去觀天下名山。
入樂國,住樂土;見異人,讀異書。多言人,莫輕信;得意事,不妄為。人世亦能隨俗住;我行最喜入山深。人奉高名非所取;天生清福不須修。萬事隨緣皆有味;一生知我不多人。
山中作相尊之至;坐閑供佛夕無量。山中做等小蘭若;天下人尊大布衣。千金白日虛言值;
一老空山坐讀書。凡眼何能別蘭種;仙心方得愛荷香。及時上壽一大白;隨時著華千碎金。
不解俗言千種事;皆因身在萬山中。不解養生偏得壽;頗思離世乃成名。長句未成三益至;
清尊欲盡五經來。心至虛時能受益;目當暗處能生明。心上有天即見佛;山中無廟亦來仙。
少白讀書和上第;老來高臥稱達尊。從來大白何能辱;果是真金定有剛。書有未觀皆可讀;
事經已過不須提。世上聲名天付取;山中事來我平章。功已告成還處女;身能長壽又多男。老樹分行如立界;深山圍住即成城。老樹成行不見日;清流小觸即成波。合眼已見諸仙佛;入園即如小河山。時歌白也微之句;一讀莊子老子書。但求之我有定在;不得于心無妄言。
我法去來皆不著;人間聚散莫非緣。昔往今來有如此;天清地曠無已時。修仙即是乘佛法;入城不異在山時。經在漢初無解釋;字從斯后有真行。能以仙心修佛性;即教肉食亦清流。盤中仙果最得味;坐上修蘭別有香。欲解昔賢何所樂;但觀今我此時心。清波亦可辱以足;小樹也能高及肩。道大隨人各有得;心平處事一無求。尊前時復中清圣;燈下還能讀漢書。解經切莫金根誑;弄性還須白墮來。度眾生,應無虛日;凡百事,可以告天。戒言于先,言必信;明德之后,德不孤。大名在千佛經上見;此身于眾香國中來。一念不起,彼我悉化;空山無人,仙佛皆來。人誦高名,如在天上;身無世塵,不入城中。人能讀書,即為有福;我欲去謗,莫如無言。與其輕人,不如重我;但求無過,非必有功。獨往獨來,義之與此;眾聞眾見,德則不孤。善合眾長,取孤之白;大有所利,于肉得金。有子弟可教,一樂也;
舍道德不用,其賢乎。尊中有味,不為賢,必為圣;燈下無事,非讀老,即讀莊。深山無日無時,去來今不記;老樹有華有實,色香味皆清。園乃甚小,山亦不深,頗得真意;食尚有肉,衣則以布,自稱老人。
俞樾(1821-1907),清學者。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道光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晚年講學杭州詁經精舍。治經、子、小學。宗法王念孫父子,大要在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并分析其特殊語文現象。撰有《群經評議》、《諸子評議》、《古書疑義舉例》等。能詩詞,重視小說戲曲,強調其教化作用。所作筆記,搜羅甚富,包含有學術史、文學史的資料。所撰各書,總稱《春在堂全書》,共二百五十卷。
俞樾楹聯著述頗多,有《春在堂楹聯錄存》、《春秋人地名對》、《改良楹聯維新》、《精選楹聯新編》、《曲園楹聯錄》、《校官碑集字聯》、《繹山碑集字聯》、《曹全碑集字聯》、《樊敏碑集字聯》、《紀泰山銘集字聯》、《魯峻碑集字聯》、《金剛經集字聯》等。
知我者,二三子中,‘知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
原文翻譯:我已經很衰老了。平生曾經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還剩下多少?真令人惆悵。這么多年只是白白老去而已,功名未竟,對世間萬事也慢慢淡泊了。
還有什么能真正讓我感到快樂?我看那青山瀟灑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樣。不論情懷還是外貌,都非常相似。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詩,怡然自得。想來當年陶淵明寫成《停云》之時也是這樣的感覺吧。
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體會到飲酒的真諦?在酒酣之際,回頭朗吟長嘯,云氣會翻飛,狂風會驟起。不恨我不能見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見到我的疏狂而已。了解我的,還是那幾個朋友。
拓展資料
原文:《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云飛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創作背景:此詞約作于宋寧宗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此時辛棄疾被投閑置散已四年。是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題寫的,仿陶淵明《停云》“思親友”之意而作。辛棄疾“獨坐停云”,觸景生情,信手拈來,隨成此篇,反映了詞人落職后的寂寞心境和對時局的深刻怨恨。
知我者二三子,不恨世人悟不出是什么意思。
懂我的人就那么兩三個,我不恨世上的人領悟不了(我的境界、思想等)。
關于知我者二三子什么意思和辛棄疾 知我者二三子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