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被貶后寫了哪些詩,柳宗元被貶之后
今天給各位分享柳宗元被貶后寫了哪些詩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柳宗元被貶之后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柳宗元被貶謫到永州后寫的詩(八首)
柳宗元被貶謫到永州后,寫了八篇游記,不是詩,史稱“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永州八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寫山水游記書寫胸中憤郁的散文。實際上柳宗元寫的山水游記中還有一記,即《游黃溪記》。由于前八記都在永州城郊,歷代文人尋勝較多,故稱《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游記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藝術魅力歷久彌新。
柳宗元因革新失敗,被貶永州時候所寫的什么
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貶永州司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代表作有哪些?
柳宗元代表作有如下:
1、《溪居》是唐代詩人柳宗元貶官永州時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描寫詩人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后,在溪邊筑室而居,過著閑適的生活。
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樂,實際上曲折地表達被貶謫的幽憤,字里行間隱含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之情。在表現手法上,全詩不假雕琢,放筆寫來,自然平淡而又清新曠遠。
2、《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于永州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
3、《漁翁》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首山水小詩。此詩通過漁翁在山水間獲得內心寧靜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敗、自身遭受打擊后尋求超脫的心境。
4、《小石潭記》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5、《懲咎賦》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先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作者錯在何處”這個問題,接著在進行歷史追述的過程中揭示了古今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和生死進退三方面的矛盾,最后寫愿意繼續承受各種不幸而絕不改變自己志向。
江雪柳宗元_江雪古詩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注釋:
1、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2、絕:一只也沒有了。
3、鳥飛絕:天空中一只鳥也沒有。
4、徑:小路。
5、蹤:蹤跡。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譯文:
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默默地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賞析:
這首五言絕句作于詩人謫居永州期間。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和壓抑。這首詩就是他借助歌詠隱居山水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抒發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和壓抑。詩中客觀境界的幽僻更能體現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詩用簡單而細膩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寒江雪釣圖:千山萬徑都沒有人煙鳥跡,天地間只有孤獨的漁翁在江雪中垂釣。廣闊寂寥的背景空間,更加突出了獨釣的孤舟。詩人淡墨輕描,渲染出一個潔靜絕美的世界。
江雪的詩意
江雪的詩意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
1、絕:無,沒有。
2、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3、人蹤:人的腳印。
4、孤:孤零零。
5、蓑笠: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蓑,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6、獨:獨自。
詩意: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
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
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賞析:
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于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他在任所名為司馬,實際上是毫無實權而受地方官員監視的罪犯。官署里沒有他的住處,不得不在和尚廟龍興寺的西廂里安身。
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于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江雪》。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牵瑸榱送怀鲋饕拿鑼憣ο?,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
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
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暮江吟古詩
暮江吟古詩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釋:
1、殘陽:將落山的太陽光。
2、瑟瑟:碧綠的顏色。
3、憐:可愛。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農歷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彎如弓。
譯文:
一道余輝鋪在江面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彎新月仿佛是一張精巧的弓。
賞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這些詩的特點是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在一笑一吟中能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
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于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面,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由于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被迫遠離朝廷后輕松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面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面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面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后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呵呵,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鑲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這真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景象,壓縮在一句詩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從弓也似的一彎新月,想起此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贊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多么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令人嘆絕。由描繪暮江,到贊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宗白華先生說:藝術意境不是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如果說,南朝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寫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純屬那一時代貴尚形似(鐘嶸《詩品》)的文藝思想在謝朓審美意識中的積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寫了日落時一個凝結了的瞬間,像一幅淡淡潑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畫;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則是盛唐以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齡語,見《唐音癸簽》卷二)的文藝思潮,在白居易筆下,審美的凝聚而創構的藝術意境。它藝術地展現了一個時空運動著的過程,豈止是一幅金碧輝煌的水彩畫,簡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組鏡頭,于是,隨著長鏡頭的推移,我們的審美意識很快地轉移到長短鏡頭的組接而搖出來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來了。
黑格爾說過:詩不會像繪畫那樣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間以及某一情節中的某一一定的時刻,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寫對象的內在深度以及時間上發展的廣度把它表現出來。(《美學》第三卷第六頁)這中間有賴可憐九月初三夜這一直抒胸臆的詩句作為內在情感的粘合劑。正是這種特定時空意識下的獨特的審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紅和露似真珠月似弓這兩個鏡頭系統創構為動態性的藝術整體了。愛森斯坦說過: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兩數之和而更象兩數之積。這可以理解為任何一種藝術樣式的多維交叉、雙向反饋的藝術結構,它所包含的藝術意蘊都會更加醇厚、濃郁和結實,它往往給人帶來一種模糊性、復合性的雜糅情感。你看吧,當殘陽斜映,晚霞鋪展的瑟瑟江水,變幻莫測地在詩人視野中漸漸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靜謐的蒙太奇鏡頭,又輕搖著舒展在詩人眼前了。抬頭仰望,彎彎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懸、浮動;低頭俯視,顆顆晶瑩的露珠在江邊花草上凝結、閃亮。真是在泉為珠,著璧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靈集》中評王維語)詩人禁不住脫口贊美道:多么可愛的夜呀!這是驚嘆,也是陶醉。詩人無比喜悅、輕快的心情,向往超脫、寧靜的意趣,統統和盤托出卻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無窮、領悟不盡。這兒,我們可以參證聞一多對《春江花月夜》的贊語:更敻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宮體詩的自贖》)可不是嗎?我們今天讀這樣的詩,還禁不住產生神話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彎新月,莫非真是飛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開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顆顆露珠莫非是他們在游戲中射向藍天、撒落人間的粒粒彈丸吧!這真是一種妙不可言的境界。
江村
杜甫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譯文及注釋】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鷗鳥互相追逐嬉戲,親親熱熱。妻子在紙上畫著棋盤,小兒敲針作魚鉤。我老了,多病的身體需要的只是治病的藥物,除此之外,還有別的什么奢求呢?
1、抱:圍繞。2、長夏:盛夏。3、微軀:微賤的身軀,詩人自指。
【賞析】
這首詩寫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在幾個月之前,詩人經過四年的流亡生活,從同州經由綿州,來到了這不曾遭到戰亂騷擾的、暫時還保持安靜的西南富庶之鄉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親友故舊的資助而辛苦經營的草堂已經初具規模;飽經離鄉背井的苦楚、備嘗顛沛流離的艱虞的詩人,終于獲得了一個暫時安居的棲身之所。時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華,一派恬靜幽雅的田園景象。詩人拈來《江村》詩題,放筆詠懷,愉悅之情是可以想見的。
本詩首聯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詩關緊的話,提挈一篇旨意。中間四句,緊緊貼住事事幽,一路敘下。梁間燕子,時來時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鷗,忽遠忽近,相伴而相隨。從詩人眼里看來,燕子也罷,鷗鳥也罷,都有一種忘機不疑、樂群適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靜,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詩人愜心快意: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癡情憨態,望而可親;稚子敲針做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覺可愛。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釣,村居樂事,件件如意。經歷長期離亂之后,重新獲得家室兒女之樂,詩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滿足呢?結句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雖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詞,而骨子里正包藏著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曰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杜甫確實沒有忘記,自己眼前優游閑適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祿米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壓痛點。一旦分祿賜米發生了問題,一切就都談不到了。所以,我們無妨說,這結末兩句,與其說是幸詞,倒毋寧說是苦情。艱窶貧困、依人為活的一代詩宗,在暫得棲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時,便吐露這樣悲酸的話語,實在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強烈控訴。
中聯四句,從物態人情方面,寫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結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關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題,最為簡凈,最為穩當。
《江村》一詩,在藝術處理上,也有獨特之處:
一,是復字不犯復。此詩首聯的兩句中,江字、村字皆兩見。照一般做律詩的規矩,頷、頸兩聯同一聯中忌有復字,首尾兩聯散行的句子,要求雖不那么嚴格,但也應該盡可能避復字?,F在用一對復字,就有一種輕快俊逸的感覺,并不覺得是犯復了。這情況,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來救正,復字也要用復字來彌補。況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兩個疊字事事,這樣一來,頭兩句詩在讀起來的時候,就完全沒有枝撐之感了。
二,是全詩前后嚙合,照應緊湊。梁上燕屬村,水中鷗屬江:棋局正頂長夏,釣鉤又暗寓清江。頷聯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兩自字,兩相字,當句自對:去來與親近又上下句為對。自對而又互對,讀起來輕快流蕩。頸聯的畫字、敲字,字皆現成。且兩句皆用樸直的語氣,最能表達夫妻投老,相敬彌篤,稚子癡頑,不隔賢愚的意境。
三,是結句,忽轉凄婉,很有杜甫詠懷詩的特色。杜甫有兩句詩自道其做詩的甘苦,說是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至后》)。此詩本是寫閑適心境,但他寫著寫著,最后結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歡之情,使人有悵悵之感。杜甫很多登臨即興感懷的詩篇,幾乎都是如此。前人謂杜詩沉郁,其契機恐怕就在此處。
柳宗元被貶永州時作的作品有哪些?
《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新教材統一簡作《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
1、《始得西山宴游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一篇。此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游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丑惡的無奈之情。
2、《鈷鉧潭記》
《鈷鉧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二篇。文中通過記敘鈷鉧潭的由來、描繪水潭四周的景物,表達了作者希望能夠擯棄塵世煩擾、擺脫官場險惡,使身心獲得放松,并使精神獲得解脫的思想感情。
3、《鈷鉧潭西小丘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三篇?!垛掋a潭西小丘記》語言簡約精煉、清麗自然,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寫作手法,巧妙地將柳宗元被貶永州的憤慨與茲丘的遭遇融匯在一起 ,靜靜的描繪中有一種生命的力量。
4、《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5、《袁家渴記》
《袁家渴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五篇。這篇文章概括、詳盡、具體、細致地描寫了袁家渴的景觀。
行文中,山、水、樹、石、花、草、洲、潭、渚、巖巧妙組合,搭配天成,形、聲、色、韻、動、靜、疏、密和諧互用,貼切優美,顯示出了作者在藝術構思上極為巧妙的筆力和描寫景物的豐厚的藝術底蘊。
文章寫景中夾以抒情,情景交融,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貶謫永州、待罪南荒的欲言又止、欲罷無能的凄苦的心境和對無限廣闊、無限自由的美好環境的追求,抒發了他對丑惡現實的憤懣之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永州八記
柳宗元被貶永州期間的寄情山水的優美詩文有哪些?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鋂潭記》、《鈷鋂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端涀ⅰ肥堑乩頃?,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