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是哪里,登鸛雀樓是哪里里的樓蘭
大家好,關(guān)于登鸛雀樓是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guān)于登鸛雀樓是哪里里的樓蘭的相關(guān)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登鸛雀樓是什么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xùn)|岸。始建于北周 ,由于樓體壯觀,結(jié)構(gòu)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xué)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富盛名。
精銳教育:“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詩句,請問鸛雀樓在哪個省?
鸛鵲樓位于山西省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xùn)|岸,共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 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于其上,所以得名。該樓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廢毀于元初。可惜鸛鵲樓到宋以后被水淹沒,后水退卻。
由于樓體壯觀,結(jié)構(gòu)奇巧,加之區(qū)位優(yōu)勢,風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xué)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于 海內(nèi)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余年間,它對于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21世紀初,中國人重建鸛鵲樓。有關(guān)方面報道,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鸛鵲樓復(fù)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墻框架結(jié)構(gòu),設(shè)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截至2001年,主體工程已完成封頂,預(yù)計2002年底,這座九層高樓將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
鸛雀樓在哪里
鸛雀樓是我國歷史上四大名樓之一,從古至今有很多文人在此留下很多經(jīng)典的詩詞。那么鸛雀樓在哪里呢?下面來給大家具體的介紹一下。
簡要回答
鸛雀樓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xùn)|岸,建于北周時期(約在557—580年間)。
詳細內(nèi)容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xùn)|岸。由于樓體壯觀,結(jié)構(gòu)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xué)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負盛名。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約在557—580年間),歷經(jīng)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鐵馬進攻中原,毀于兵,僅存故址。明初時故址尚存,后因黃河水泛濫,河道擺動頻繁,其故址隨之難以尋覓。人們只得以蒲州西城樓當作“鸛雀樓”,登臨作賦者不絕。
鸛雀樓占地面積2.064平方公里,位于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qū)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門,地理坐標在東經(jīng)110°15′00″~110°45′33″和北緯34°44′50″~35°04′50″之間。永濟西濱黃河與陜西省大荔縣、合陽縣隔河相望;南依中條山與芮城縣接壤;東鄰運城市;北接臨猗縣。
鸛雀樓高臺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勝,據(jù)柳林之秀,在唐宋時期就被譽為中州大地的登高勝地。鸛雀樓立晉望秦,獨立于中州,前瞻中條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氣度關(guān)而西入,黃河觸華而東匯,龍踞虎視,下臨八州,吸引了歷代名流登臨作賦。
1997年12月,該樓的復(fù)建工程開始,2002年9月26日,新鸛雀樓落成并開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四檐三層。
登鸛雀樓是指哪座樓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與武昌黃鶴樓、 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其故址位于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黃河岸畔,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廢毀于元初。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鎮(zhèn)河外之地,筑為層樓。由于樓體壯觀,結(jié)氣勢宏偉,風景秀麗,唐人留詩者甚多。“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登樓賞景留下得千古絕唱,
登鸛雀樓是什么
《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于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后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作品原文
登鸛雀樓①
白日②依③山盡④,黃河入海流。
欲⑤窮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層樓。[1]
折疊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折疊詞句注釋
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
①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nèi)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
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意畫
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陽。
③依:依傍。
④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窮:盡,使達到極點。
⑦千里目:眼界寬闊。
⑧更:再。
折疊白話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1]
折疊編輯本段創(chuàng)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游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高73.9米,位于哪里呢?
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因此歷史遺留的古跡很多,這些古跡代表著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同時也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如今人們出去旅游,也會選擇去一些古跡參觀游覽,一方面可以賞古代建筑風格,另一方面也能了解歷史文化。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座名樓,它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
它就是鸛雀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zhèn)。其實一開始鸛雀樓并不叫這個名字,一開始名為云棲樓,后來是因為有一種嘴尖腿長,毛灰白色,像“鸛雀”的鳥經(jīng)常棲息在這里,所以后來就稱之為鸛雀樓。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后來因為一場大火被燒毀,在1997年的時候進行重建,重建后的鸛雀樓總面積達到三萬多平方米,為高臺式十字歇山頂樓閣,從外面看是3層4檐,其實內(nèi)部有9層,內(nèi)部既有電梯,又有樓梯,方便人們上下樓。整座樓閣分為臺基和樓身兩部分,總高度達到73.9米,是四大名樓中最高的一座。鸛雀樓于2002年正式對外開放,是國家4A級景區(qū)。
鸛雀樓的修復(fù),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風格,盡可能地展現(xiàn)唐代的風貌,內(nèi)部的油漆彩畫,是國內(nèi)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shù),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經(jīng)過專家重新的創(chuàng)作設(shè)計,鸛雀樓成為國內(nèi)唯一座采用唐代彩畫藝術(shù)恢復(fù)的唐代建筑,色彩華麗絢爛,線條行云流水。
相信大家都知道《登鸛雀樓》這首詩,就是當時詩人登樓賞景,觸景生情,然后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也是因為這首詩,大家知道了鸛雀樓這個建筑。雖然如今的鸛雀樓是仿造的,是中國仿造樓中較為精致的,你依然可以登樓,憑欄賞景,看不一樣的風景。
好了,文章到此結(jié)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