聒醉人什么意思,聒碎的聒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關于聒醉人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聒碎的聒是什么意思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隱居》賞析是什么?
《歸隱》
宋 陳摶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綬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賞析:此詩首句點明主旨:看破紅塵,決意歸隱青山。接下來兩句“紫綬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是對第一句的補充說明——高官厚祿榮華富貴比不上舒適的睡覺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戰亂人禍、歌舞升平令人“愁悶”;這兩句對仗工整嚴謹,勘稱絕對。末句則是對立志歸隱修道的表白。
現在華山腳下的玉泉院內,有一尊陳摶睡像,極為雅致。神像大都正襟危坐,獨陳摶為睡像,何故?——陳摶以善睡聞名,史載“每寢處多百余日不起”,有“睡仙”之稱。陳摶善睡,其實是一種道家修煉之法。據傳他睡功之深,已達到令世人驚嘆的地步。在許多有關陳摶的記載中,都有他善睡的記述。在他自己的詩中,也處處流露出“睡意”。此詩“紫綬縱榮爭及睡”一句乃其一也。
作者:陳摶 ,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民間尊稱他為陳摶老祖,唐末宋初之際著名道士。曾隱居于武當山九室巖,后又隱居于華山云臺觀修道。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著有《指元篇》、《無極圖》等。
陳摶生逢晚唐五代戰亂之世,又經歷十年求仕的失意,終于看破紅塵,決意歸隱青山。《歸隱》是其自述心跡的一首詩。
原文譯文:十年來為了功名在紅塵間游走,
回首往事惟有游歷過的青山頻頻入夢。
當官縱然榮耀,怎比得上安穩的酣睡,
住在紅漆大門里雖然富貴,不如安貧樂道的生活。
聽到打打殺殺扶救君主的事我就發愁,
聽到醉生夢死的笙歌我就心煩。
帶著我的舊書歸隱舊地,
去享受鳥語花香的春天吧。
形容心境淡泊的詩詞
形容心境淡泊的詩詞匯總如下
1、病來心靜一無思,老去身閑百不為。
2、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3、風花雪月本閑,而勞憂者自冗。
4、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
5、滌慮洗心名利少,閑攀蓼穗蒹葭草。
6、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7、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9、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10、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11、笑看人間沉浮事。閑坐搖扇一壺茶。
1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3、也笑長安名利處,紅塵半是馬蹄翻。
14、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5、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16、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17、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18、一杯洗滌無余,萬事消磨運遠,浮名薄利休羨。
19、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20、誰知將相王侯外,別有優游快活人。
1、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2、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
3、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4、若使當時成大廈,也應隨例作灰塵。
5、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6、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
7、古來多被虛名誤,寧負虛名身莫負。
8、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9、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
10、成功一件事,千萬不要等待著享受榮譽。
11、淡泊明志,夙夜在公。
12、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
13、丈夫貴功勛,不貴爵祿饒。
1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5、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16、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17、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
18、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19、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
20、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歷史上真的有“陳傳老人”嗎?
陳摶(約871—989),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他生于唐朝末年,五代宋初道士,由于其出身低微,所以有關他的籍貫、家世、乃至生卒年月,史無定論。《宋史》說他是亳州真源(今安徽亳縣)人。一說他是河南鹿邑人,一說普州崇龕(今四川安岳縣)人。他是道教的著名神仙,舊時命相行業奉其為祖師。元朝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稱陳摶享年118歲,而龐覺的《希夷先生傳》則認為陳摶活了190多歲。
傳說陳摶為天生異人。一次,一位漁夫打魚,一網下去,很覺沉重,提上來卻是一團紫色的肉球。漁人饑餓,打算煮食充饑,鍋中水才燒熱,只聽巨雷震響,搖動房屋,球裂了,露出一個嬰兒。于是嬰兒便隨漁人姓陳,取名摶,摶是圓團的意思。陳摶自出后生一直不會說話,直到四五歲時,一次在渦水岸邊游戲,有個穿青衣的婦女召喚他過去喂乳吃,從此才開口說話。據此傳說陳摶當為安徽亳州或河南鹿邑人,因兩地緊鄰,皆在渦水流域,行政區劃,朝有變更,交叉隸屬,或亦有之。陳摶長大后,聰明過人,喜歡閱讀經史百家典籍,一見成誦,十五歲時,詩、禮、書、數及方藥等書一覽無遺,無不精通。
后唐長興二年(931)陳摶舉進士不第,于是不再追求功名利祿。到他的父母過世后,陳摶說:“我以前所學的僅僅能夠記住姓名而已!我將離開家鄉到泰山去,與安期生、黃石公等仙人交游,怎能如世人那樣在輪回之中生死呢?”便將家產分散送人,自己只拿了一只石鐺走了。當時士大夫們仰慕陳摶的高潔,爭先恐后想同他結識,但陳摶卻謝絕了。他頭戴斗笠,身穿蓑衣,出入集市、酒樓、野店;行走時口唱山歌,坐下時談笑風生,如人無人之境。后唐明宗親寫詔書見他,陳摶長揖不跪。明宗待他愈加恭敬,賜號清虛處士,賜予宮女三人。陳摶上表謝絕,獻詩云
雪為肌體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到來。
處士不生巫峽夢,空傾云雨下陽臺。
交付宮中使者,自己立刻隱避了。從此,陳摶隨心所欲地倘徉游歷于山水之間。
有一年,陳摶遇見孫君仿、獐皮處士二人,他們告訴他:“武當山九室巖可以隱居。”于是,他便前往武當山九室巖棲隱,吐納服氣,不食煙火,每天僅飲酒數杯,靜默修煉了二十余年。這期間,他撰寫《指玄篇》八十一章、《人室還丹詩》五十首,又作《釣潭集》一萬余字,闡述道的精微奧妙。一天,陳摶深夜立于庭院中,見一神人持劍呼喚道:“你道已修得,應當選擇歸成的地方了。”陳摶說:“您說歸成之地,想來秋天是萬物收斂結實的季節,那么代表秋天的西方將是我歸隱的地方吧尸當時陳摶七十多歲,隨即徙居西岳華山,在山下尋得古云臺觀遺址,披荊斬棘,清除榛莽磚石,安居下來。另有一種說法,說陳摶深夜焚香讀《易》,有五個老人經常來聽他誦讀,長眉白發、容貌古怪。時間長了。陳摶便問他們從哪里來。老人們說:“我們是此地武當山日月池中的龍,這里是玄武帝君治理的地方,華山才是先生棲隱的去處。”五龍命他閉目,凌空馭風飛到華山,將陳摶安放在一塊大石上,陳摶睜開眼睛,五位老人已不見。有人說,陳摶睡覺的本領就是龍教的,因為龍善于睡覺。今華山五龍橋附近的五龍潭,相傳即為五龍馱陳摶來華山之后的棲隱之所。
陳摶初到華山時,山上有老虎吃人,他對老虎大聲呵斥,命令它們離開,自此華山上不再有虎患。平時,陳摶經常閉門臥睡, 往往累月不起。一天,有個樵夫在山麓看見一具尸體,身旁豎著一柄拂塵.走近一看,原來是陳摶。搖一搖,口有熱氣。過了很長時間,他才慢慢恢復呼吸起身,說:“我睡得正香,你為什么來打擾我?”州將羅彥威將陳摶的事跡奏告周世宗,后周顯德三年(956)世宗命華州地方官詢問他關于點化金銀的道術。陳摶對世宗說:“陛下貴為天子,廣有四海,當以治理天下為要務,何必留意那些小道術呢?”世宗不責怪他冒犯,拜他為諫議大夫,陳摶堅決推辭。一個多月以后,世宗又賜號白云先生,放他還山,并下詔命令州縣地方官經常關心過問。
陳摶身懷經國濟民的才學,經歷了五個朝代的更迭離亂,每當他聽到一個。朝代的滅亡,總是悶悶不樂,顰眉數日,曾寫過一首詩說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陌縱榮爭及睡, 朱門雖貴不如貧。
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太宗皇帝曾在賜陳摶的首詩中說:
曾向前朝出白云,后來蹤跡杳無聞。
如今若肯隨君詔,急把三峰賜與君。
陳摶這才赴詔。進宮前,要求先安置一間靜室休息,太宗便賜他建隆觀。陳摶關門熟睡了一個多月才醒來,身穿羽服,頭戴華陽巾,腳穿草鞋,上朝謁見。太宗在延英殿以賓客禮相待,賜坐交談了很長時間。其時太宗正要征伐北漢,陳摶直言勸止,然而當時軍隊已經出發,太宗聽到諫言很不高興,暫留陳摶在御花園內。不久,就傳來了征戰失利的奏報。太宗這才心悅誠服。宋太平興國四年(979),陳摶又到京都,對太宗說:“現在可以征滅北漢取河東了?!庇谑翘谟峙d王師,果然大獲全勝,一舉滅了北漢,俘獲了北漢王劉繼元。
太宗賜陳摶“希夷先生”的徽號,并經常和他作詩唱和。有一次太宗問:“象古時堯舜那樣治理天下,現在可以辦到嗎?”陳摶說:“堯舜時代,皇帝住的是土坯草屋,土階三尺,茅茨不剪,根據這樣的說法,現在很難比得上。然而,能夠政治清明,不傷財勞民,就是今天的堯舜了?!碧谟置悡豢匆豢吹谌訅弁醯拿?,派太監引導至東宮,而壽王還未起床,他就轉回?;貋砗髮μ谡f:“壽王宮中所養的下人都是將相之材,壽王的命相可知了尸原來所見到的是張耆、楊崇勛和郭承枯之人,后來分別作了宰相和太尉。而壽王也登了帝基,即宋真宗。京城中有一位士大夫到陳摶居處,請教能夠約束自己的方法,陳摶說:“得到便宜的事,不要再做;經常游玩的地方,不要久戀;得志的地方,不要再去?!甭牭降娜硕家詾槭侵晾砻?。太宗也想拜陳摶為諫議大夫,陳摶堅辭,乞求放他歸山,太宗苦留不住,只好放他歸山。后又曾多次宣召,陳摶堅持不肯出山,上表謝絕。
陳摶通今博古,尤其精于《易》學,觀察人物好壞貴賤無不應驗。他還能未卜先知。在陳傳的書齋里有一只大瓢掛在墻上.道士賈復想要但不開口。陳摶對他說:“你來沒有別的事,是看中了我的大瓢吧尸便吩咐下人拿下來給了他。陳摶又能夠預I、吉兇。有一個人叫郭沆,少年時曾居住在云臺觀中,一天陳摶在半夜里叫他馬上回家,郭沆嫌路遠不想走。陳摶便陪他一起上路,在半道有人呼叫他,告訴說他的母親死了,郭沆這才醒悟陳摶要他回家的原因。陳摶送他一包藥,要他火速趕回去給他母親灌下,果然不多久,郭母就起死回生,恢復了健康。又有一次,成都太宗許仲宣罷官,送來書信和禮物,問他的仕途吉兇。陳摶答復是永不起復,以后不久許仲宣就死了。
后來,陳摶很少到人世間走訪,而常同呂洞賓、壺公、赤松子等仙人在華山聚會交談,飲酒賦詩。有一官家子弟金礪恭敬地前來拜見,并請教睡覺的方法,陳摶聽后微微一笑,回答道:“睡眠的道理不認識,要想脫離生死,跳出輪回就難了。如今人們飲食終日,汲汲鉆營,一夜要驚醒好幾次。精神被名利聲色擾亂,心智被佳肴美酒迷糊,世俗的睡法就是這樣。而高人睡覺時,有蒼龍守在東方,白虎伏在西方,丹田精氣運轉,五臟神水循環,然后神靈出竅,飄然遨游碧宮,上下昆侖紫府、福地洞天,這樣的睡法不知道歲月遷移與世間憂愁,才稱得上真睡真夢?!庇谑撬徒o金礪兩首《睡詩》:
其一
常人無所重,惟睡乃為重。
舉世皆為息,魂離神不動。
覺來不所知,貪求心愈動。
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
其二
至人本無夢,其夢本游仙。
真人本無睡,睡則浮云煙。
爐里近為藥,壺中別有天。
欲知睡夢意,人間第一玄。
后來金礪有幸見到陳摶仰臥睡去的樣子,沒有呼吸,而面色紅潤,不禁肅然起敬,在床下跪拜而去。
北宋端拱元年(988)的一天,陳摶對弟子賈得升說:“我明年中元(農歷七月十五)后要游峨嵋山,你去張超谷中開鑿一間石室。”第二年,陳摶從峨嵋山回來,石室已成,他欣然來到其中,寫下了幾百字的遺表,大意是說:“我的壽數已有終期,圣恩已難以留戀,已于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钡搅四且惶欤悡幻藴绲魻T火,獨自一人留在石室中,用左手撐著下頜而死,享年一百一十八歲。死后七天肢體仍有余熱,有五色祥云蔽塞洞口,彌月不散。據說,后來有個太監到峨嵋山,見一人寬袖高冠,自稱東明,善于相術,然而講的多是關于華山的事情。此人走后,太監突然醒悟,疑為陳摶,馬上派人尋找,卻已不知去向。
陳摶作為一位高道、大學問家,他的學術貢獻主要在易學、老學和和內丹學三個方面。在內丹修煉上,他成就了著名的睡功,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睡仙”。 陳摶曾寫過一首著名的《睡歌》:
臣愛睡,臣愛睡,
不臥氈,不蓋被。
片石枕頭,蓑衣覆地。
南北任眠,東西隨睡。
轟雷掣電泰山摧,
萬丈海水空里墜。
驪龍叫喊鬼神驚,
臣當恁時正鼾睡。
閑想張良,悶思范蠡,
說甚曹操,休言劉備。
兩三個君子,
只爭些小閑氣。
爭似臣,向清風,
嶺頭白云堆里,
展放眉頭,解開肚皮
打一覺睡!
更管甚,紅輪西墜。
在常人看來,似乎陳摶一心貪睡,是個整天昏睡的懶道士。其實,非也!陳摶的“睡”是一種高明的修煉,與常人的睡眠毫不相干,是一種形似睡眠——采取了睡姿,實為道家內丹的一種功法。后世傳有《陳希夷胎息訣》和《華山睡功法》,皆為道教靜功。 陳摶的“睡”與眾不同。或說陳摶“多閉門獨臥,經累月到百余日不起”(《談苑》),或說陳摶之睡,短則月余,長則數年(《貴耳集》)。陳摶“睡”名遠揚,周世宗柴榮曾把陳摶請至宮中,檢驗他的睡功,他果然熟睡一月有余(《堅瓠續集》)。這種睡法,世間多么嗜睡的人也很難做到。所以,他的道友、著名神仙呂洞賓說:“(陳)摶非欲長睡不醒也,意在隱于睡,并資修煉內養,非真睡也?!?/p>
呂洞賓一語道破天機,陳摶的“嗜睡”是一種高深的內丹修煉功夫,即“胎息”。陳摶修煉的胎息功法,《武當福地總真集》說是神龍傳授,自然是神話。但龍其實是蛇的變異,蛇有冬眠的習性,或許一些道人從中得到了某些啟發,也是可能的。陳摶的功法當然得于人傳。據宋文同《丹淵集》說,陳摶曾師從西蜀高道何昌一學“鎖鼻術”,《呂祖全書》、《匣記》等書又稱陳摶從呂洞賓、劉海蟾那里學得了“蟄龍法”。陳摶集眾家之長,創立了高超的睡功。
有關陳摶的睡功,明代周靖《赤鳳髓》中作了記載: 日間或夜半子時安靜時,端身正坐,叩齒36通,以喚集身上諸神。然后 寬松衣帶側臥,閉口垂簾(眼瞼),舌抵上腭。并膝,收一足,一手掐劍訣,掩生門(臍眼),合齒,開天門,閉地戶(即閉口用鼻呼吸),心目內觀,坎離(水火)會合,內日月交精也。功法如鹿之運督,鶴之養胎,龜之喘息。陳摶還有一些其它睡式,茲不贅述。陳摶睡時,“出入無息,面色紅瑩”(《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得以“蛻老而嬰,動如神人”(《丹淵集》)。
陳摶之“睡”,是其神奇的修煉方法、超然的處世哲學和完善自我價值的真實寫照。
關于詩歌的故事
詩的故事
這里有一個宋之問巧遇駱賓王的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于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于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于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彼沃畣柭犃?,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p>
詩的故事
宋之問曾經被朝廷流放到廣東羅定縣一帶,后來偷偷地從那里逃回家鄉,這首詩就是逃跑途中,經過漢江時寫的,感情比較真摯。
前兩句回憶流放到廣東時,不僅生活困苦,而且還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的時間?!皵唷焙汀皬汀弊钟玫煤芎?,表現出詩人在廣東度日如年,與世隔絕的痛苦。
后兩句寫了一個逃亡之人接近故鄉時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詩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牽累而遭受不幸。而且這種矛盾之情越接近家鄉時就越強烈,導致詩人特別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擔心會變成現實。
此詩寫了古人在遭受流放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的發展。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詩人的心情。這種抒寫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尋味。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后代曾廣為流傳。
淡泊歸隱的詩詞
淡泊歸隱的詩詞:
1、《歸隱》陳摶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綬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2、《天道》馮道
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
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
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
3、《曲江二首》杜甫
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
4、《不寢》杜牧
到曉不成夢,思量堪白頭。
多無百年命,長有萬般愁。
世路應難盡,營生卒未休。
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
十年蹤跡走紅塵?;厥浊嗌饺雺纛l。紫閣崢嶸怎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
出自宋代陳摶的《歸隱》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綬縱榮怎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琴書歸舊隱,野花鳴鳥一般春。
譯文:
十年的游歷惟有一處曾到過的青山,時常出現在夢中。高官厚祿金山銀山都比不上安穩的睡眠和安貧樂道的生活。世間最使人發愁的莫過于打打殺殺后新立了君主,而最使人苦悶的正是那人們用來醉生夢死的笙歌。
歸隱去吧,帶上喜愛的古琴,和平日常讀的書籍就可以了,到山間賞野花,聽鳥兒自由自在的鳴叫,享有這最自然最美好的春光去吧。
擴展資料
修道的人一般講求修心養性,與世無爭。也講因果循環,眾生平等。這首作品里也有這樣的觀點出現??赡苓@正是作者隱居前最后對紅塵的回顧,里面還有看破塵世的意思。
像許多隱士一樣,詩人也曾遠足游歷,因此尋到了心中理想的隱居地點,這可能是武當山,又可能是華山。武當山是道教名山,華山上也有道觀。
深山歷來為修道者的所愛,因為山中就連四時也不于山外的相同,有安靜的環境,又有簡樸的生活必需品,如山泉、野蘑菇、山野菜、古剎遺跡也是山林里保存的最好。因此詩里最后也表示詩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山林,隱居起來的。這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印記。
說他看破紅塵,其實在第一句里“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中就點明了。后面的兩句可以說是對這一句的補充說明,最后則是對立志歸隱修道的表白。紅塵游遍,唯有青山是最向往的,說明對詩人來說俗事已經是如過眼云煙般了,詩人通過十年的磨礪,終究決定歸隱修道,這除了消沉,還有一種獨特的清醒。
這從后面對選擇歸隱的解釋“紫綬縱榮怎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中可以領會到。說詩人隱居有時代因素,也是因為這兩句中還有對世事的一些批評。最后表露出的對自然的欣賞和喜愛似乎說明了他并非不愛熱鬧,繁華的世間,只不過逃避的是不該有的戰亂和人禍罷了。
大自然的生機正是詩人向往的,他要遠離的是腐敗和頹廢的環境。所以詩里就有“野花鳴鳥一般春”這樣的句子。與其說詩人想棄世,不如說詩人是想洗刷自己的思想,用樸素的生活歷練自己,以達到修道的本來目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歸隱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