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書多少卷,蜀書怎么讀
很多朋友對于蜀書多少卷和蜀書怎么讀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志分《魏書》、《蜀書》、《吳書》嗎?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
內有武帝紀第一
文帝紀第二
明帝紀第三
三少帝紀第四
后妃傳第五
董二袁劉傳第六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諸夏侯曹傳
荀彧攸賈詡傳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鐘繇華歆王朗傳
程郭董劉蔣劉傳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任蘇杜鄭倉傳
張樂于張徐傳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
任城陳蕭王傳
武文世王公傳
王衛二劉傅傳
桓二陳徐衛盧傳
和常楊杜趙裴傳
韓崔高孫王傳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滿田牽郭傳
徐胡二王傳
王毋丘諸葛鄧鐘傳
方技傳
烏丸鮮卑東夷傳
劉二牧傳
劉二牧傳
后主傳
二主妃子傳
諸葛亮傳
關張馬黃趙傳
龐統法正傳
許麋孫簡伊秦傳
董劉馬陳董呂傳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霍王向張楊費傳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
黃李呂馬王張傳
蔣琬費祎姜維傳
鄧張宗楊傳
孫破虜討逆傳
吳主傳
三嗣主傳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妃嬪傳
宗室傳
張顧諸葛步傳
張嚴程闞薛傳
周瑜魯肅呂蒙傳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
陸遜傳
吳主五子傳
賀全呂周鐘離傳
潘浚陸凱傳
是儀胡綜傳
吳范劉敦趙達傳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
王樓賀韋華傳
三書的了解
三書指: 魏書蜀書 吳書 后人將其合為一本稱三國志。
簡介: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范。
內容: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東晉(漢晉春秋)則以劉備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后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記載時間順序第四位,與《史記》(司馬遷)、《漢書》(班固)、《后漢書》(范曄、司馬彪)并稱前四史。
歷史意義: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可讀性極高。
相關評價:
《三國志》取材精審,作者對史實經過認真的考訂,慎重的選擇,對于不可靠的資料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不妄加評論和編寫,慎重地選擇取材之源。這雖然使《三國志》擁有了文辭簡約的特點,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點。
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刪改后,成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
為什么蜀國作為主角,卻在《三國演義》里面篇幅最?。?/h2>
陳壽寫《三國志》,魏書三十卷,吳書二十卷,而蜀書只有十五卷,陳壽自己在《后主傳》里吐槽說:
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
既然陳壽都這么說了,所以后人也就往往認為,魏書、吳書較詳而蜀書獨略,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了。
蜀漢的官制,基本上承東漢之舊。西漢的太史令是有修史之責的,但司馬遷之后,情況有了變化,太史令不再負責修史了。
后之續史記者褚先生、劉向、馮商、揚雄之徒并以別職來知史務,于是太史之署非復記言之司。
(《后漢書?百官志》)
到了東漢,班固寫《漢書》,一開始被指控為“私修國史”,后來則是以蘭臺令史的身份,奉詔修史。蘭臺是漢代宮廷收藏書籍、檔案的地方。
漢之蘭臺,及后漢東觀,皆藏書之室,亦著述之所,文學之士,使讎校書于其中。
(《通志》)
修史要參酌群書,自然是在圖書館比較方便,所以東漢修史之官,基本供職于蘭臺和后來的東觀。也就是說,修史基本由這群圖書館館員所包攬。
到了桓帝延熹二年,漢廷又設立了新的圖書機構秘書監,理論上說,蘭臺與東觀的修史職能,也就應當由秘書監來承擔。
陳壽說蜀漢“國不置史,注記無官”,但蜀漢是有秘書監這個機構的,陳壽自己也擔任過“東觀秘書郎”一職,所以他的批評,一定別有緣由。
與蜀漢相比,曹魏與東吳,都在史官制度上有所變化,魏明帝設置了著作郎一職,專職修史,而東吳則設立了左、右國史的職位,顧名思義,也是專門修史的官員。撰寫了《吳書》的韋昭,就曾出任東吳的左國史。而另一位撰寫《魏書》的王沈,也曾以散騎常侍、侍中的身份掌管著作,王沈官高,不可能出任位卑的著作郎,但可想而知,著作郎也要為他修史服務的。
陳壽寫《三國志》,王沈的《魏書》、韋昭的《吳書》都是他重要且方便的參考資料,只有蜀漢,沒有這么現成的材料,也就難怪陳壽要抱怨了。
但是,《三國志》里,蜀書真的遠不如魏書、吳書翔實嗎?
就卷數而言,蜀書十五卷,的確最少,但也要看到,魏蜀吳三國,蜀漢是人口最少的,勢力最小的,國祚最短的,文化相對最落后的,它的卷數比魏、吳少,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其實陳壽的抱怨,不用太當真。
魏有王沈,吳有韋昭,都是當時修史的名家,蜀國是誰呢?
就是他陳壽哇。
所以陳壽的抱怨,是不是有點強調我比他們都不容易的意思?
即使承認蜀書確實比其它二書疏略,恐怕也不能主要歸因為蜀漢不設專職史官,因為同樣沒有專職史官的東漢,也曾編成蔚為大觀的《東觀漢紀》,這又如何用簡單的“體虧思”來解釋呢?
蜀國官方的史料記錄,具體情況雖然不甚清楚,不過,這些珍貴的史料,可能確實遭受過魏、吳沒有過的損失。
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后主傳》)
劉禪雖然乖乖的開了城,但因為鄧艾、鐘會二士爭功,成都在投降后,反而經歷了兵變的騷亂,恐怕保藏圖書檔案的宮室官署,也不能在亂兵的鈔略中幸免于難吧。當然,這個原因可能陳壽并不方便直說。
蜀漢與曹魏一直敵對,被統一后,蜀漢士人長期處于被打壓的一方,待遇甚至遠不如后附的江東,魏晉以來,整個益梁地區的士人都處于非常邊緣化的地位,從這個方面著眼,其實蜀書相對于魏書、吳書的疏略,與蜀漢士人相對較低的地位也是暗相對應的;而陳壽的蜀人出身,更會讓他在這方面有所顧忌,遠不如處理魏、吳的史料來的從容。
所以陳壽的抱怨,可能也是為自己找一個借口,畢竟他是蜀人,蜀書篇幅少,得給大家一個合理的交待不是?
陳壽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們無法得知,但這口黑鍋,他已經決定讓諸葛亮來背了:
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應該說,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不過,丞相啊丞相,夸了你這么多,替小子背點黑鍋,想必你老人家,也不會很在乎吧。
三國志分為哪些,共幾卷?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度龂尽访麨橹酒鋵崯o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東晉〈漢晉春秋〉以劉備為正統?!度龂尽窞椴懿?、曹丕、曹睿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劉禪為先主傳、后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