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一共多少首,涼州詞有多少首?
大家好,關于涼州詞一共多少首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涼州詞有多少首?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涼州詞一共有幾首?分別是什么??
二首,分別是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二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
簡介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后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
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根據王之渙墓志銘可知,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王之渙辭官,過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涼州詞二首》當作于其辭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間,即開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間。
涼州詞一共多少首
王之渙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王翰 涼州詞二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涼州詞》古詩有哪些?
1、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出處:唐代: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
釋義: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夜光杯之中,正要暢飲時,馬上琵琶也聲聲響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臥在沙揚上,也請你不要笑話,古來出外打仗的能有幾人返回家鄉?
2、原文: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出處:唐代: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釋義: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3、原文: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出處:唐代: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二》
釋義: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筑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戰士們在夜里聽著凄涼的胡笳曲《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4、原文: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出處:唐代:孟浩然《涼州詞》
釋義:渾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聲音洪亮直上云霄。遙遠的胡地三萬里,即使是送與王明君馬上作樂的琵琶聲又哪能穿越。
身處異地即便是歡樂也讓人覺得悲涼,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坐在邊塞看著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殺光邊關的敵人。
5、原文: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出處:唐代:張籍《涼州詞三首·其三》
釋義:流經鳳林關的河水向東流去,白草、黃榆樹已經生長了六十年。邊城的將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賞賜,卻沒有人知道去奪回涼州。
涼州詞一共有幾首 分別是什么,涼州詞有哪兩首
1.涼州詞共有五首,分別是:王之渙版: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光不度玉門關。
3.薛逢版:昨夜蕃兵報國仇,沙州都護破涼州。
4.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5.王翰版: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6.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7.陸游版:壚頭酒熟葡萄香,馬足春深苜蓿長。
8.醉聽古來橫吹曲,雄心一片在西涼。
9.孟浩然版: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10.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11.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涼州詞有幾首?
涼州詞二首
唐·王之渙
其一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二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唐代很多詩人都曾寫過《涼州詞》,但其中最經典的便是王之渙的《涼州詞》。殊不知,王之渙的《涼州詞》原本是二首的組詩,卻因第一首太過經典,以致人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第一首大家都很熟悉,詩人從山川雄闊蒼涼寫起,蘊藉戌邊將士處境的孤危,緊接著引入羌笛幽怨、楊柳別愁,流露出將士們的怨情,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雖是寫怨情卻并非頹廢之語,而是悲中有壯,意蘊寬廣豁達,筆調蒼涼,悲壯而慷慨,把盛唐那種氣魄胸襟表現得極為磊落慷慨,可謂是“盛唐之音”的代表。
而第二首就幾乎少有人知了,相比第一首,第二首反而用意更壯,但因整首詩用得是一個典故,因而流傳不廣,以至于流傳至今被人遺忘。
王之渙有多少首涼州詞
王之渙只有一首《涼州詞》 他只傳下可憐的六首詩,其中一首很著名,就是《涼州詞》,也叫《出塞》,還叫《聽玉門關吹笛》: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玄宗為解決邊疆防務問題想出了兩個對策。一是設節度使,讓一個人兼任某個邊區的軍事和行政首長,提高處理邊事的效率。另一是募"長征兵",把從前由府兵戍邊改為職業軍人在邊區"落戶"。這兩個對策后果如何且不說,這里想說的是:《涼州詞》所傳達的生命體驗,是很有代表性的"長征兵"們的體驗。 人們讀《涼州詞》,總以為作者站在涼州城寫詩,而且只是寫一瞬間的感受,這是錯的。讓我們先借鑒一下美術方面的情況。近代畫家學西方,講究透視,一張畫正面畫了山南,就不準把山北的正面同時畫上;畫兩個相同的物體,就該近的大遠的小。而我們的古代畫家是不興這一套的。他們不但可以把從不同觀察點上看到的景物同等大小地、并排地繪畫出來,而且可以把不同時間甚至生前死后的不同場面畫在一幅畫里。王之渙這《涼州詞》有點像古畫家那種"散點透視",把征人出戍、初到涼州、久駐邊城的廣闊時空濃縮在四句詩里了。 "黃河遠上白云間"-- 寫詩常要寫景,而寫景又要寫得有情,這是常識了。但人們往往沒有深察,不知道古代詩人對一個"景句"的要求,是要它潛藏盡量多的內容,傳達更多的生命體驗。 要深入體味這句詩,關鍵在于那個"上"字。這是句"詩家語",不是個散文句。這句的主語不是"黃河",而是沒寫出來的征人,"長征兵"。"黃河"只是個特殊的狀語。比照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吧,那只能理解在黃沙中身經百戰。因此,"黃河遠上"就應理解為沿黃河而上。唐王朝是從黃河中下游一帶招募職業軍人的。他們離鄉背井,從寬闊的黃河岸,來到蘭州附近渡過相對狹窄的黃河,漸行漸遠漸覺無窮,地勢漸高漸覺心寒;放眼前頭,又只見一抹荒涼,唯有白云無盡。我們倘能如此設身處地,則這一"上"便令到悲從中來不可斷絕了。 這是向涼州進發途中的感受,語氣中帶著埋怨。 "一片孤城萬仞山"-- 謝天謝地,終于來到涼州了!然而,能有長舒一口氣的愉悅嗎?不能。相反,倒有倒抽一口涼氣的感覺。不信?你看,這里除了城就是山,而且城是孤城,山是高山,其荒寒冷落蕭瑟寂寥是無法想像的。 這是初到涼州時的感受,那大失所望的語氣涵著多少凄愴與無奈! "羌笛何須怨楊柳"-- "怨楊柳"不是怨那些楊柳,應理解為用楊柳曲的調子表怨。唐人習慣用笛子吹出楊柳曲表怨別之情。在"一片孤城萬仞山"的涼州,響起蒼涼哀怨的笛聲,吹的是思鄉的楊柳曲。如果是一個初到涼州的戍兵,會感到多少有點安慰。但是,如果是一個久駐涼州不斷失望的戍兵,他就會感到厭煩了。厭煩,生自高度的怨恨。怨到什么程度?怨到要說"何須怨"的程度:根據長期以來的經驗,無論怎樣怨都無濟于事,絕望了!造成絕望的原因是: "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中華文化傳統的熏陶下,人們提起"春風",就會感到"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一片生機,而人也仿佛對前途充滿希望。現在作出個判斷:玉門關外的涼州沒有春風。這一方面是順著前句來個抬杠:你吹什么折楊柳?這里連春風都來不到,哪里有楊柳讓去折啊?但更要緊的是:沒有春風的關外,一切生命都只好在摧殘中掙扎。人,也一樣!前人指出,這句詩是說"恩澤"沒施到征人身上,不錯。 第三四句一氣呵成,傳達的是久戍涼州后那種深深的怨。"怨",這字是全詩的線索。而全詩最傳神之筆,是"何須怨"這個短語。最傳神之筆,古稱"詩眼"。"眼睛"秋波流轉,便令人顛倒思量! 全詩的時間和空間都有大跨度,掌握這跨度就不難體會作品的情思。王之渙估計不是個戍兵,他是在極同情戍兵的情感支配下寫這首詩的,所謂"感同身受",王氏的確也把戍兵的生命體驗豐盈地傳達出來了。
關于涼州詞一共多少首和涼州詞有多少首?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